2019年八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过程设计树叶振动——哗哗响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问题1:蝈蝈的鸣叫声,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雄蝈蝈是用两前翅摩擦振动发声。

问题2:青蛙叫时,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青蛙气囊的振动产生鸣叫声。

问题3:蝉鸣叫时,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雄蝉腹部的发声肌的收缩,引起发音膜振动发声。

学生思考题1:你知道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吗?学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

学生思考题2:你能想办法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思考、交流、总结思考、交流、总结思考、交流、总结教师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熟知声音的发声体的振动情况,以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振动吗?实验器材:水杯、水、纸片、鼓(桌面)、长条桌例:桌面的振动可以通过观察桌面纸屑的跳动或者桌面上水杯中水面的波动来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的振动。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微小振动实验)有机的结合,深刻体会转换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声音的传播:教师提问:在声源发出声音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声音经历了怎样的传播过程?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探究活动2:真空可以传声吗?实验器材:真空罩、抽气机、电铃实验步骤:(1)把电铃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真空罩中,用抽气机将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听铃声的变化和观察电铃的振动情况;(2)去掉抽气机,逐渐打开阀门,逐渐放入空气,仔细思考、交流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利用演示实验推进课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如图)。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和如何传播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重、难点:1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2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给你一张纸,你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来。

(学生各显神通:撕、摇、弹、吹、摩擦……)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验证?2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吗?3 什么是介质?4 什么物体可以充当传声的介质?(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

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教师简介: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探究。

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①上述办法都能使纸发出声音,其有何共同特点?(都在振动。

)②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猜想)(3)实验检验:①声带的振动发声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头,齐读文中一句话,体会喉头振动。

可以感受到:说话时,声带振动,不说话时,振动停止。

②蟋蟀翅膀摩擦发声用两张纸代替蟋蟀的翅膀,体会蟋蟀翅膀的发声。

可以发现:摩擦翅膀发声时,纸在振动,停止摩擦,振动停止。

③古筝线振动发声用一根橡皮筋模拟古筝线,体会琴弦振动发声。

可以发现,拨动琴弦发声时,琴弦在振动,按住琴弦,发声停止。

④刻度尺的振动发声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子的边缘。

用手拨动另一端,能听到声音,使钢尺停止振动,不能听到声音。

⑤音叉的振动发声用棒槌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是否在振动。

可以发现,音叉看起来没动,将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

⑥锣鼓的振动发声敲击锣鼓,观察锣鼓是否振动振动。

可以发现,锣鼓似乎不动,在锣鼓上放些细小的泡沫小球时,小球被弹起,说明鼓面在振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 1 节声音的产生与流传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的速度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

2、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察看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研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研究自然现象中包含的道理。

教课要点 / 难点教课要点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2、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教课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察看、认真剖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课过程引入新课【师】阅读课本 , 达成以下填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喊声源 .新知介绍小组议论1.经过以下活动:用手指感觉发言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作声音,发问:发声的物体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气体 .2.经过认识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状况,发问:物体发声的方式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有的动物依赖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赖鸣膜发声.【师】在刚我们的活动议论中,学生们应当也感觉到了声音及声音的流传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概括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察看物体发声时物体所拥有的共同特点——振动 .讲堂训练1. 以下图的四幅图中,不可以产生声音的是(C)A. 吹着的哨子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封闭的收音机D. 敲击的水瓶琴2.以下图,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惹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伸B.使音叉振动赶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细小振动放大,便于察看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2.声的流传达成以下填空:1.能够流传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可以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流传 .小组议论达成以下实验:( 1)“土电话”实验(以以下图所示),( 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 29 页的想一想做做 .发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经过什么物质流传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跟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如何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流传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并没有思考过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尤其是一些、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提要
通过听不同物体声音,观察并思考,它们有什么
、教师总结
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并思考声音在空气中咋样传播?
、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中)
档学生
课堂练习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3.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4.(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5.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
B. 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二、新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学生得出结论:、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举出实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小结: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 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知识运用】1.课上说,课下做: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新版)新人教版

() 这 力 持 保 能 又 时 同 闲 休 何 任 让 不 换 更 流 里 大 卜 萝 麦 小 、 菁 芜 植 种 上 土 块 的 场 在 别 分 即 ” 制 作 轮 四 “ 做 叫 新 项 一 中 其 。 命 革 术 技 业 农 了 生 发 区 地 部 东 国 英 7, 至 代 160年 3.
() 期 初 命 革 业 出 映 反 这 。 恩 尼 奥 · 得 彼 头 他 和 特 科 主 厂 法 拌 搅 铁 熟 产 生 兼 个 顿 普 伦 克 骡 , 工 织 是 原 斯 夫 里 格 哈 者 明 发 的 机 纱 纺 妮 珍 2.
合 结 正 真 未 尚 术 技 和 学 科 A.
现 新 的 学 科 于 赖 依 明 发 术 技 B.
梳理、点拔和提升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学生

完成当堂检测
法和规律进行及时回顾, 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接受教师的检测。
2
堂测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 形 终 最 的 场 市 界 世 和 命 革 业 工 次 两 17讲 第
练 标 达 下 课
8) 满 钟 45分 : 间 (时
8) 4分 小 每 12, 共 大 (本 题 择 选 、 一
() 了 映 反 这 术 技 新 用 雇 少 耗 消 本 入 投 多 能 可 发 开 来 汁 脑 尽 绞 都 业 行 各 是 于 。 宜 便 为 极 却 格 价 的 炭 煤 而 惊 得 高 平 水 资 人 工 象 现 种 一 成 形 渐 逐 国 英 , 期 8中 到 纪 6世 1.
成 形 始 初 的 断 垄 业 行 A.
锻炼学生的 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 思路和想法, 表达和交流能力。 中相关例题的答案和理 解

展示结束后, 教师开 始精讲, 针对议和展的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 行点评,并归纳总结。此 全体学生认真听讲, 适时 环节总要点评的内容是: 通过双色笔做好笔记, 加 1、声音产生的本质原因 深理解, 进一步构建好知 是物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的影响因素 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 方 识网络。

新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声速与回声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流传知识与技术教课目的1.学生经过察看演示实验和着手实践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播的条件。

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2.学生经过过察看、议论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的介质中的流传速度不一样。

3.学生能利用本节所学剖析生活中常有的声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过察看实验和着手实践的方法研究声音产生的原由和流传的方式。

2.学生经过本节课的研究活动,初步掌握基本察看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课方案,让学生成为讲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学生经过研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踊跃性,而且能用所学解说生活中常有的声现象重1.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材点2.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的速度一般不一样。

剖析难点学生察看、研究能力的培育教课方法实验、议论、概括教具准备录音机、录好各种所需声音的磁带、音叉。

橡皮筋、空文具盒、学生用直尺。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引入新课导入录音机播放 :优美的音乐、海浪声、动物鸣喊声、锣鼓声等课前采集的各种声音。

引作声音的产生与流传的有关知识。

发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何会有各种各种、千差万其他声音呢?这些声音又是如何流传的呢?今日我们一起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流传》。

解说新课一、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立刻停止。

新着手体验:将手放在喉咙地点,感觉说话和不说话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边演示实验边提示学生自习察看,思虑:为何音叉会响?用手握住音叉,声音为何就停止了?和学生一起体验说话与不说话的时候,喉咙部位的不一样感觉让学生轻轻地拨动套在空文具盒上的橡皮筋,察看发生的现象:听到了什么没有?橡皮筋的状态是如何的?让学生将直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大多数直尺悬空在桌沿外面,而后上下拨动直尺,察看并回答:听到了什么?直尺此时的状态时如何的?授师生思虑总结得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八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声速与回声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钢尺振动,并能听见声音。

方案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方案3:让学生在小鼓鼓面撒一些纸屑,然后用手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纸屑的跳动情况。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钢尺、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归纳钢尺、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典例解读【例1】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解析】ZZ小明大声讲话时,发出声音,喉头振动;水面溅起水花,是因为音叉的振动产生的,而音叉发出了声音。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有声音,物体在振动。

所以可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使劲敲桌子,听见了声音,但是看不见桌子振动,这时需要把桌子微小的振动放大,故可采用转换法,放一些微小的容易振动的物体在桌子上,将桌子的微小振动放大。

【答案】ZZ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二)声音的传播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物质来作媒介。

实验探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

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思考: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提问:(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追问:(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

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将能发声的物体(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水中的鱼儿可以被声音吓跑等,如图所示。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典例解读【例2】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C(三)声速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思考: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课本P30“小资料”,了解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问题1: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

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

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方法一: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二: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方法三: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四:利用声呐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呐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五: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回声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所示。

提问: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说明:(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当两个声音传到人耳时间大于0.1 s时,人耳就能分辨这两个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