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高考状元县”陪读大军的生活写实(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甘肃会宁“高考状元县”陪读大军的生活写实(整理精校版)

甘肃会宁“高考状元县”陪读大军的生活写实(整理精校版)

甘肃会宁“高考状元县”陪读大军的生活写实
素材汇编
0101 1836
为了省钱,他们舍不得用电褥子,只能在吊瓶里装上热水暖和被窝。

会宁,一个位于甘肃中部的小县城,由于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升学率,而被誉为高考状元县。

来到当地有名的会宁二中,记者发现,高升学率的背后固然有学校管理严格、学生能吃苦等原因,但“陪读大军”这个后盾也不可忽视——由于学校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很多家长不惜抛家舍业来到县城,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

60多岁的奶奶经常到菜市场捡菜叶回来吃。

据会宁二中副校长赵洪涛介绍,他们学校有5600多名学生,农村生源占到85%以上,贫困生则有70%,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前来陪读,而这一现象正在向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蔓延。

保守估计,全县4.5万中小学生中,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

如此庞大的“陪读大军”促使当地物价高涨,每平方米近3000元的房价直逼省会兰州。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般只租六七平方米的小平房,主食每周从家里带,即使如此,每人每月的开支也至少在200元左右。

这对常年以种地为生的当地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

晚自习结束后,李旭东继续趴在床上看书。

晚上10点,一位陪读的妇女(左)在捡垃圾以补贴家用。

(《工人》)。

那段叫做高考的日子

那段叫做高考的日子

那段叫做高考的日子发表于:2012年06月05日 14:26 62甘肃会宁十年九旱,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了改变命运,会宁的学生与家长不约而同地把“赌注”押在教育上,千万个家庭演绎着雷同的“寒窗苦读”故事。

娃娃们啃着大饼考清华,穷乡僻壤出“状元”。

2012年5月23日早晨5点多,会宁一中高三年级的教室过道内响起朗朗读书声。

天还未大亮,孩子们在昏暗的光线中专注地早读。

会宁县5所高级中学的孩子们每天都坚持早读和晚读,春夏秋冬四季不变,他们只为了一个持久的信念——知识改变命运。

早晨7点,早操结束后,学生们回到教室准备上课。

一名高三女孩一边啃大饼,一边温习功课。

大饼都是家长在乡下做好,托长途车捎来的,一次捎一周的量。

功课太紧张,孩子们周末都不回家。

一日三餐全吃干饼子,是会宁不少学生的食谱。

会宁一中的胥小强老师全神贯注地给高三(3)班的学生辅导化学课。

他说:“学生们苦学是当地的一个优良传统,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出路。

”在会宁做高三年级的班主任也很辛苦,作息时间和孩子们都是同步的。

早晨5点钟就得起床,来教室和学生一起早读,晚上10点多查完宿舍才能回家,只有到了周六才可以睡个懒觉。

会宁一中高三教室。

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大量的题海中。

高三这一年,不知这些孩子要做多少份试卷、多少道题目。

许多学生把勉励自己的话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课桌前,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

摆敏是会宁二中一名高一的学生。

她每天中午12点放学后便跑步来到灶房煮面条。

从生火、煮面条到洗碗结束,她只用了30分钟时间,随后便跑回教室里继续学习。

会宁二中自助灶房内,中午放学后做饭的学生。

会宁5所高级中学都有学校餐厅。

但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每天在餐厅买饭吃,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会宁二中把以前闲置的灶房腾了出来,安排给有做饭需求的学生使用。

会宁二中自助灶房每天都有上百号孩子自己做饭。

虽然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不是万能的,但是对于一些地区的家庭和孩子来说,读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而高考则是必须要经过并且要成功经过的一条路。

高考状元县甘肃会宁“陪读农民军”的蜗居生活

高考状元县甘肃会宁“陪读农民军”的蜗居生活

本报记者张鹏 11⽉24⽇,⽢肃会宁,赵⼩虎兄弟三⼈蜗居在县城仅有15平⽅⽶的出租屋内读书。

他们家是会宁陪读家庭的⼀万分之⼀。

陪读的爷爷靠摆⽔果摊挣⽣活费,奶奶为他们洗⾐做饭。

本报记者张鹏摄 ⽢肃会宁——这座古⽼的县城是中国西部⼀个贫困县,可它的房价⾼得令⼈咋⾆,均价2700元的房价直逼省会兰州。

推⾼房价的重要⼈群,是来⾃四周乡村的农民。

尽管平均下来,他们每年的纯收⼊,还买不起⼀平⽅⽶的房⼦。

但许多农民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进城,这并不是出于对城市⽣活的向往。

⽤当地⼈的话说,这要归因于“教育产业”的带动。

⾼房价的贡献者⼀部分来⾃会宁籍⼤学⽣的反哺,⼀部分来⾃乡村陪读家庭。

事实上,乡村陪读家庭能买房者,凤⽑麟⾓。

他们中的⼤多数,蜗居在县城窄⼩的出租屋内,梦想着改变未来。

在⽢肃会宁这个以教育的⾼考状元县,陪读家长的数量惊⼈:“上⾄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下⾄⽽⽴之年的⽗亲、母亲,陪读者遍及城乡”。

尽管他们中的很多⼈,并没有听过“陪读”这两个字,⽽是代之以“跟着娃娃念书”。

据会宁县教育局的统计,“全县有中⼩学⽣14.8万多⼈,其中县城学⽣4.5万多⼈,按保守估计,全县由家长陪读的学⽣有1万多⼈。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陪读家庭除了⼤量分布在学校集中的县城外,在许多中⼼乡镇学校周边,陪读同样蔚然成风。

“陪读现象在会宁,可以说是⼀道独特的风景线,⾮常典型,⾮常普遍。

”王富葙说。

王是会宁县电视台记者,1年前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题材,将镜头聚焦陪读族,拍摄了⼀部叫《黄⼟魂》的纪录⽚。

⼀个贫困县,何以制造出规模如此庞⼤的“陪读农民军”? “我们这辈⼈,全部是奴⾪,下苦供着娃娃” “供孙⼦上⼤学,将来看我们能不能也享点福”,张桂芳有着农民式的智慧,“⼉⼦这辈家⾥穷,供不起,到现在还抱怨。

” 2009年11⽉24⽇晚。

清冷⽉亮孤悬夜空,67岁的张桂芳⽼⼈佝偻着腰,摸⿊⾛回县城的出租屋,卸去肩上三五⽄重的尼龙袋,嘴⾥直哈⽩⽓。

[VIP专享]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

[VIP专享]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

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囊空如洗也要陪读高考成为会宁学生改变命运的方式。

想考复旦的安童是父亲的希望。

19岁的高考学生潘勇和妈妈。

会宁一中是“西北教育名县”的一所重点中学。

“教育名县”甘肃会宁多年高考出了9万大学生当地人曾坚信唯考大学才能摆脱父辈穷困命运 近年复读锐减家长反思不顾一切供儿读书之弊 还有不到8天,就是决定会宁全县10282名2013届高考考生命运的时刻,这座“西北教育名县”,此刻也进入了最紧张的状态。

2012年,会宁县考生的专科上线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97.8%,11688名考生,最终有9392人进入大学;会宁当地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也早已达到了九成以上。

考出去,是30多年来会宁人认定的唯一出路。

自恢复高考以后,县里一共走出了9万多名大学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会宁学生家长的信条;“一人高考、全家苦供”也是很多农村家庭的写照。

又是一年高考时,记者走进这座黄土高坡上的“状元县”,探访这些即将高考的苦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会宁一中高三宏志班班主任毛向东经常用汪国真的这句诗激励班里的72名学生。

深入骨髓 考大学才能改变命运? 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贫瘠的会宁农村,在那里,大地如一位皮肤皲裂的老人的脸,沟壑纵横毫无生机;在那里,水质苦咸,庄稼十年九旱,绝收是常事;在那里,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儿女不要再重复他们父辈的生活。

考大学,已成了会宁人的信仰。

毛向东说,当会宁的孩子一踏入学校,老师就会不断地告诉他们,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是会宁的孩子唯一的生存道路。

沿海的发达省份,孩子读不成书至少还有活干,但会宁是十年九旱,庄稼绝收,孩子的出路就是走出会宁,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高考。

” 而如今的会宁县城,物价却已直超甘肃省会兰州,房价高于其地级市白银市,达到4000多元/平方米。

毛向东说,这些楼房买主大部分是当年从会宁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工作后挣了钱,买房孝敬农村的父母,“从那些价格高得可怕的楼房里,你就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高考的魔力。

高考状元县的陪读大军

高考状元县的陪读大军

高考状元县的陪读大军会宁,一个位于甘肃中部的小县城,由于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升学率,而被誉为高考状元县。

来到当地有名的会宁二中,记者发现,高升学率的背后固然有学校管理严格、学生能吃苦等原因,但“陪读大军”这个后盾也不可忽视——由于学校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很多家长不惜抛家舍业来到县城,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

据会宁二中副校长赵洪涛介绍,他们学校有5600多名学生,农村生源占到85%以上,贫困生则有70%,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前来陪读,而这一现象正在向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蔓延。

保守估计,全县4.5万中小学生中,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

如此庞大的“陪读大军”促使当地物价高涨,每平方米近3000元的房价直逼省会兰州。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般只租六七平方米的小平房,主食每周从家里带,即使如此,每人每月的开支也至少在200元左右。

这对常年以种地为生的当地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

据赵洪涛分析,起始于XX年后的陪读现象,之所以在会宁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崇尚读书的传统,在古代,该县的科考一直位居甘肃首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当地共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了近15000名学生,全县最好的一中和二中,近几年的二本升学率接近40%。

二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前靠天吃饭的农民不得不另谋出路,对他们来说,读书是摆脱困境的捷径,等孩子有出息了再来反哺家里。

许多家长说,现在苦一点累一点没什么,只要孩子考上大学,他们就安心了,总比他们出去打工卖苦力好。

(记者杨登峰康劲摄影报道)会宁,一个位于甘肃中部的小县城,由于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升学率,而被誉为高考状元县。

来到当地有名的会宁二中,记者发现,高升学率的背后固然有学校管理严格、学生能吃苦等原因,但“陪读大军”这个后盾也不可忽视——由于学校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很多家长不惜抛家舍业来到县城,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

据会宁二中副校长赵洪涛介绍,他们学校有5600多名学生,农村生源占到85%以上,贫困生则有70%,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前来陪读,而这一现象正在向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蔓延。

高三陪读生活拉下了帷幕作文

高三陪读生活拉下了帷幕作文

高三陪读生活拉下了帷幕作文当最后一科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站在校门外,看着孩子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考场,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一年紧张又充实的高三陪读生活,终于拉下了帷幕。

回想起这一年,真像是一场漫长又艰辛的战斗。

还记得刚决定陪读的时候,全家人一起找房子的情景。

为了能离学校近一点,再近一点,我们几乎跑遍了学校周边的每一个小区。

看了一套又一套房子,不是太旧,就是太小,要不就是价格贵得离谱。

终于,在一个有些偏僻的小区里,找到了一套还算满意的房子。

房子不大,但还算干净整洁,最重要的是,从窗户望出去,能看到学校的操场。

刚搬进去的那几天,真是手忙脚乱。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得起来做早饭。

孩子学习辛苦,营养可不能跟不上。

我变着法儿地给他做各种好吃的,从鸡蛋牛奶面包,到粥、包子、油条,就怕他吃腻了。

有一次,我想给他做个蛋糕当早餐,结果因为不熟练,烤糊了不说,还差点把厨房给点着了。

孩子看着我狼狈的样子,笑着说:“妈,您别折腾了,随便吃点就行。

”可我哪能随便啊,这可是高三,关键时期!每天晚上,孩子在房间里奋笔疾书,我就在客厅里小心翼翼地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悄悄走到他房间门口,想看看他学得怎么样了,可又怕打扰到他,只能在门口站一会儿,然后默默走开。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轻轻推开门,想给他送杯牛奶,结果看到他正咬着笔杆,一脸苦恼地对着一道数学题发呆。

我把牛奶放在桌上,轻轻地说:“宝贝,别太累了,实在不会就先放一放。

”他抬起头,冲我笑了笑:“妈,我知道,您去睡吧。

”看着他那坚定的眼神,我心里既心疼又欣慰。

高三的考试特别多,每次考试成绩出来,都是我们家的“大日子”。

考得好,孩子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考得不好,孩子沮丧,我心里也跟着难受。

有一次,孩子的成绩退步了很多,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都没出来。

我在门外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最后,我鼓起勇气敲开了门,看到他眼睛红红的,我心里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三苦两乐

三苦两乐

"三苦两乐"精神已成为会宁财富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 2010-04-16 08:33:39)稿件来源:甘肃经济日报编者按:会宁教育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是中国教育史上特有的成功范例。

在干旱贫瘠的自然条件下、穷困落后的生存环境里,崇文修德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情牵魂绕的地方领导,爱岗敬业的辛勤园丁,发奋刻苦的莘莘学子,坚守希望的痴心家长,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持续改写着基础教育的实践,不断创造着令人瞩目的奇迹,长久改变着个人、家庭的命运和全县的面貌。

同时,会宁教育事业的卓异成就又与会宁基础教育的辉煌发展互动相成。

这种创造性的成功教育格局,则是办健康教育、办规范教育,办阳光教育等多纬度理念构织而成的。

引言说起会宁,“会师圣地”、“苦甲天下”、“西北高考状元县”全国知名。

其中“西北高考状元县”,当属本土的“会宁创造”。

“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

”恢复高考制度32年来,会宁已向全国各类高校输送学生6万多名,更有500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10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近100人出国留学。

会宁学子已遍及全国,走向全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之根本,社会进步之基石。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甘肃省人大代表、会宁五中副校长王锡武坦言,对于会宁这样一个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而言,教育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撑,特别是贫困农民家庭的精神支撑。

县委、县政府“打好三张牌,走好六条路”的发展战略,其一就是“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

多年培育的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已经成为会宁教育的法宝和财富。

人类社会,一要生存,二要发展。

今年1月26日,新浪网联合全国30省的40多家媒体在北京举行了教育界年度盛会——“教育改变人生,网络引领未来”新浪2009年中国教育盛典。

颁奖典礼上,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新生代调查机构共同发布了权威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

厉害了!甘肃会宁一家族10个孩子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厉害了!甘肃会宁一家族10个孩子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厉害了!甘肃会宁一家族10个孩子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厉害了,这个家族!今年10个孩子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老人给孩子们讲家谱。

在甘肃会宁,高考被赋予了太多的涵义。

对于大多数会宁学子来说,拼尽全力学习,以期在高考中博出更好的未来。

在2017年高考中,会宁县新庄镇寺寨村场沟社10人参加高考,9人成绩上一本线。

自恢复高考以来,这个村社先后走出了50多名大学生,占到全社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走出去的大学生在给家乡带来变化的同时,更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份坚韧、奋发砥砺的品质。

全村:三分之一人受高等教育新庄镇位于会宁北部,干旱少雨。

寺寨村场沟社居住着的全部是柴姓人家,距离镇上大约10公里,硬化路面在山间穿梭,通向这个34户人的小村庄。

柴守乐、柴守兴堂兄弟四人,他们都在县城读书,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填报完志愿后,才松了一口气回到村里,给村里增添了不少生气,他们用自己的高考成绩为村里又添了一份骄傲。

作为家族里年纪最长的长辈,65岁的老人柴树童主持着家族里的大多数事务,老人也在县城陪孙子柴守乐读书,这次和家族的几个孙子一起回家,只为给祖辈上一炷香。

今年高考中,场沟社柴家一门10个90后孩子参加高考,其中9人上了一本线,5人分数超过500分,最高分数达到636分。

这样的成绩,这几天,柴树童再一次被赞誉包围着。

柴树童家目前就有两个孙女正在上大学,而他的小孙子柴守乐今年也上了一本线。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今年暑期结束后,他家将有3个孙子(女)走进大学校园。

场沟社柴家一门自从高考恢复以来人才辈出,总共34户180多人的村社里先后走出了50多名大专以上的大学生。

最近四年里,21人参加高考,一本线以上13个,二本线以上16个。

像柴树童家这样,一家几个孩子同时上大学,在当地极其常见。

家族:支持读书执着教育很早以前,这个村子对教育就有着执着的信念,这份执着源自于一位叫柴树渭的人。

作为早期走出会宁见世面的人,这位已逝的柴家读书人,在上世纪40年代曾在沿海地区做过生意,解放后成了当地最早的一批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会宁“高考状元县”陪读大军的生活写实
素材汇编
0101 1836
为了省钱,他们舍不得用电褥子,只能在吊瓶里装上热水暖和被窝。

会宁,一个位于甘肃中部的小县城,由于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升学率,而被誉为高考状元县。

来到当地有名的会宁二中,记者发现,高升学率的背后固然有学校管理严格、学生能吃苦等原因,但“陪读大军”这个后盾也不可忽视——由于学校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很多家长不惜抛家舍业来到县城,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

60多岁的奶奶经常到菜市场捡菜叶回来吃。

据会宁二中副校长赵洪涛介绍,他们学校有5600多名学生,农村生源占到85%以上,贫困生则有70%,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前来陪读,而这一现象正在向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蔓延。

保守估计,全县4.5万中小学生中,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

如此庞大的“陪读大军”促使当地物价高涨,每平方米近3000元的房价直逼省会兰州。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般只租六七平方米的小平房,主食每周从家里带,即使如此,每人每月的开支也至少在200元左右。

这对常年以种地为生的当地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

晚自习结束后,李旭东继续趴在床上看书。

晚上10点,一位陪读的妇女(左)在捡垃圾以补贴家用。

(《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