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受损35例

合集下载

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对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的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

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对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的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
采用总主动活动度测定法对术后 12 周的患者腕关节(掌区、 背 伸 、尺 偏 、桡 偏 等)活 动 度 进 行 评 估 ;采 用 液 压 式 握 力 计 对 患 者 患手 / 健手握力进行测定;采用行肩臂手残疾量表 (DASH) [3] 对患
者上肢、手部等关节进行测评,包括上肢体活动功能(A)和上肢体
研 究 组 在 常 规 组 的 治 疗 方 法 的 基 础 上,配 合 电 针 治 疗,包 括:术后第 7 天,令患者保持坐位或侧卧位,对其支正、腕骨、后 溪 、外 关 、中 渚 、少 海 、灵 道 穴 位 进 行 局 部 消 毒 ,应 用 华 佗 牌 针 灸 针 (0.30×40 mm) 以捻转法针刺至穴下 0.5~1.0 寸,行针 3~5 分钟。 同时应用华佗牌 SDZ- Ⅱ型电子针疗仪,输出模式为连续舒波,频 率、强度调节在患者承受度内,30 min/ 次,1 日 / 次,10 次 / 疗程。 每疗程间歇 3~5 天。 1.3 评定标准
不适症状(B),涉及 30 个条目,1~5 分 / 条目,([ A)分 +(B)分 -30
分 ]/1.20= DASH 值,分值越高,上肢活动功能越好;采用行明尼苏 达手灵巧度 (MMDT) [4] 评价患者,内容包括棋子的放置及翻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7 年 6 月至 2018 年 6 月的 50 例尺
神 经 损 伤 修 复 术 后 患 者 ,按 照 抽 签 化 组 法 将 其 分 为 常 规 组 与 研 究 组 ,每 组 各 2 5 例 。 其 中 ,常 规 组 男 1 7 例 ,女 8 例 ,平 均 年 龄 为(34.22±8.42)岁,刀伤 8 例、玻璃割伤 11 例、铁板割伤 2 例、 其他 4 例;研究组男 15 例,女 10 例,平均年龄为(33.87±8.39)岁, 刀伤 9 例、玻璃割伤 10 例、铁板割伤 3 例、其他 3 例。对比两组基 本 资 料 ,差 异 不 明 显 ,不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 > 0 . 0 5 ),具 有 可 比 性 。 以上研究对象均于伤后 6 小时内接受束膜吻合急诊手术,其状态 良好、意识清醒,且在自己及家属的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 有断指再植术史、有其他类型周围神经损伤、上肢伴有骨折、精神 病等患者以及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和其他临床试验者。 1.2 方法

康复训练对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的疗效观察

康复训练对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的疗效观察

康复训练对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106例肩袖损伤患者,对比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加用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关节功能修复情况。

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病率、康复情况均差异显著(P<0.05)。

结论: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受到较大的损伤,全关节镜的治疗效果较好,采取康复训练方式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减少术后疼痛等并发症,值得重视。

关键词:肩袖损伤;康复训练;肩关节功能肩袖损伤是肩关节意外损伤后导致的慢性损伤症状,临床多采取手术方法干预。

术后需要通过康复锻炼等方式,帮助患者避免术后制动引发的活动障碍与肌肉萎缩[1]。

本文对所选肩袖损伤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22年1-12月106例肩袖损伤患者,分实验组、对比组,53例/组。

患者均自愿签署同意书,未见中途离院,能够耐受实验护理干预,见表1(P>0.05)。

表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x±s/n,%)组别性别(男/女)BMI(kg/m2)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个月)实验组24/2921.28±1.0541.28±6.4410.65±2.31对比组25/2821.25±1.1241.13±5.3710.27±2.41P-P>0.05P>0.05P>0.051.2 方法对比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加用康复训练干预:(1)被动活动:在患者术后第1天即开展被动活动,指导患者对患侧肩关节进行外旋、前屈活动,由护理人员进行缓慢的活动,活动时需保证外旋、前屈活动能够有效完成,不可在活动中途暂停,15分钟/次,在患者术后第3天,增加外展、内旋活动,20分钟/次,1次/日。

(2)主动活动:指导患者进行钟摆式摆动、逆时针画圈等方式运动,在患者术后第5天进行干预,此时患者的手术创伤稳定,疼痛感较低,活动时需利用健侧上肢辅助运动,待患者患侧肢体适应运动后,单独开展患侧训练。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康复护理35例总结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康复护理35例总结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康复护理35例总结
杨青霞;龚敏
【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6(0)11
【摘要】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的康复护理效果。

方法:对35例肩关节疼痛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

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术后除对患者行常规护理外,指导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结果: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分标准(UCLA)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34例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呈持续好转趋势,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系统的功能锻炼计划,早期进行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是肩关节镜手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有力保证。

【总页数】3页(P150-152)
【作者】杨青霞;龚敏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分阶段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2.观察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的康复护理效果
3.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
VAS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的影响4.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VAS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的影响5.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运动性肩袖损伤是指肩袖肌肌腱的损伤或退变,是造成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肩关节的使用频率增加,导致运动性肩袖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目前,运动性肩袖损伤已成为临床常见的肩部疾病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观察理疗和康复训练是目前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常用的方法之一。

观察理疗主要通过针对损伤部位的特定运动和按摩等物理治疗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肩部功能。

而康复训练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肌力训练、稳定性训练和功能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肩部功能和稳定性。

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于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如何,目前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进行评估。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的临床实施和效果评估,从而探讨该治疗方法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运动性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常见于运动员和劳动者。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理疗和康复训练的结合应用,旨在减轻患者的肩部疼痛,恢复肩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理疗和康复训练,旨在寻找一种更加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从而为运动性肩袖损伤的康复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旨在为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临床参考,为改善运动性肩袖损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1.3 研究意义运动性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肩袖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探究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通过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146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孙梦元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摘要:目的:观察理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运动后出现肩袖损伤症状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中频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采用V AS 评分、UCLA 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 AS 评分和UCLA 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UCL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理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促进肩部功能恢复。

关键词:运动性肩袖损伤;理疗;康复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4块肌肉组成,形成一个袖套样的结构包裹着盂肱关节,以支持和保护肩关节进行各方向上的运动[1]。

运动性肩袖损伤是常见的肩部损伤种类之一,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强度的、相同姿势发力,或发力时姿势不当,导致肩袖肌群受到损伤。

目前对于此病,一般使用理疗、制动、冰敷等进行急性期的处理,有利于消肿止痛、抑制炎性因子[2],但对于年轻人和运动人群,常规方法疗程较长,且易发生二次损伤。

一、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西安体育学院有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确诊为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36例纳入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18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治疗方法两组采用中频治疗仪进行基础治疗:患肩疼痛部位放置电极片,肩部肌肉可见收缩,每次治疗时长20min 。

观察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病损部位,具体方法如下:(1)急性期(损伤1~7d):主要目标为增加活动度,消炎镇痛,改善不良姿势,缓慢地甩肩、回旋画圈等。

(2)恢复期(损伤7~21d):主要目标是提高肌力与耐力,保证无痛训练,逐渐增加活动功能等级;选择手指爬墙运动、牵伸,由等长训练开始向等张训练过渡。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摘要】肩袖损伤是老年人常见的肩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肩关节运动功能。

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和力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包括临床观察和功能评估。

观察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在讨论和分析部分,探究了康复治疗对肩袖损伤患者恢复的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展望。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老年肩袖损伤、肩关节、综合康复治疗、肩关节运动功能、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逐渐增高。

这些患者肩袖部位包括肩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肩部功能障碍和运动功能受限。

肩袖损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严重影响其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肩袖损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目前对于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无法有效提高患者的肩关节运动功能。

研究如何通过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进行干预,提高其肩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和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肩部功能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老年肩袖损伤是老年人常见的肩部疾病,临床上常见的肩袖损伤包括肩袖肌肉腱部的炎症、肌腱部分或完全断裂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增加,老年肩袖损伤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直接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通过观察研究结果,分析康复治疗在提高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方面的效果。

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在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术治疗术后,提出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策,进行治疗效果研究。

方法:收集肩袖损伤患者研究,病例104例,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均实施肩关节镜手术治疗。

52例进入康复训练组做好康复训练治疗。

52例进入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做好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观察临床康复效果优良率、肩关节功能、疼痛评分。

结果: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的临床康复效果优良率96.15%,同康复训练组的78.85%比较更高(p<0.05)。

治疗9个月后,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肩关节功能评分(38.26±3.14)分,疼痛评分(2.59±0.12)分,同康复训练组(51.36±4.59)分、(3.89±1.44)分比较更低(p<0.05)。

结论:在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术治疗术后,做好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后,可起到让患者临床康复效果优良率更高、肩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疼痛显著减轻的影响效果。

【关键词】:运动针法;康复训练;肩袖损伤;肩关节镜;肩关节功能肩袖损伤是引起肩周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若治疗不当,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肩关节镜手术疗法是肩袖损伤有效的治疗办法。

术后患者需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使肩关节功能恢复[2]。

因此,我院收集肩关节骨折104例,在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术治疗术后,提出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策,进行治疗效果研究。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收集肩袖损伤患者研究,病例104例,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均实施肩关节镜手术治疗。

52例进入康复训练组,男性30例,女性22例,39岁~51岁,平均(44.52±2.31)岁。

52例进入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男性28例,女性24例,39岁~51岁,平均(44.52±2.31)岁。

电针促进肩袖修复术后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

电针促进肩袖修复术后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

电针促进肩袖修复术后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发布时间:2022-12-29T03:05:56.26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7期作者:邹婷[导读]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照试验分析,将电针疗法应用于肩袖修复术后患者恢复的效果。

邹婷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0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照试验分析,将电针疗法应用于肩袖修复术后患者恢复的效果。

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的形式开展本次研究研究时间段设置,在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录入40名肩袖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患者接受肩袖修复术治疗,在患者入院时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单双号进行数据记录,将单号入院的患者记录为对照组,将双号入院的患者记录为实验组,每组中均录入20名患者后,截止录入并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配合,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在这一基础治疗上应用电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针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发现各方面指标实验组内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分析后显著存在(P<0.05)。

结论:为了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研究人员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实验的方式确认了,将电针疗法应用于其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并且还还能能和肢体活动功能,进而促进肩袖损伤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关键词:电针;肩袖修复;运动康复;自我管理;治疗分析肩袖损伤在临床上是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这一疾病占肩关节疾病的17%~40%左右。

肩袖损伤的所有患者中,中老年人群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并且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在相关研究调查中显示,美国大约有50%左右的80岁以上老年人群出现过肩袖损伤,而在临床上的相关诊疗费用超过70亿美元。

研究人员认为,针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状况,并给予患者有效的综合治疗,才能够使患者后续治疗工作更为顺利的开展,本次研究通过对照试验分析,将电针疗法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治 疗 方 法
2 . 1 对 照组 :给予扶 他林 外用及 超声 波物 理治疗 。
2 . 2 治 疗组 :在对 照组 基 础 上 ,行 电针 及康 复 治 疗 ,
分述如 下 。
注 :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Pd o . 0 5 。
4 体 会
2 . 2 . 1 电针治 疗 :针 刺选 穴 以 肩 关 节疾 病 常 用 的 穴 位 :肩 谬 、肩髑 、肩 贞 、天 宗 为主 穴 。用韩 氏 电针 仪 ( 型 号 HANS 一 2 0 0 ) , 波 形 选 择 连 续 波 ,频 率 选 用 1 0 0 Hz 。把 电针 仪 的 2对 输 出 分 别 连 接 肩 髂 、肩 髑 ;
3 疗 效 观 察
共 观察 2 0 1 2年 1月 ~ 2 0 1 4年 1月 在 我 院 就诊 的 肩袖 损 伤 术 后 患 者 ,共 7 0例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治 疗 组 3 5例 ,其 中 男 1 5例 ,女 2 0例 ;年 龄 3 2 ~6 O岁 ,
3 . 1 疗 效 标 准 :显 效 :临 床 疼 痛 症 状 消 失 ,肩 关 节 活动度 完全 恢复 正常 。有 效 :临床 疼 痛 症状 缓 解 ,肩 关节活 动 度 好 转 。无 效 :临 床疼 痛 症 状 无 明 显 改 善 , 肩关节 活 动度未 见好 转 。 3 . 2 结果 :详见 表 1 。
阶段 二 ( 2周 ~4 周) :对 肩关 节进 行 主 动助 力 式 及被 动式 活 动 ,确 保不会 引 起 疼痛 ;并 对 肩周 肌 进 行 不 同
康 复应避 免手 术部 位 的活 动 ,以免损 伤 已手 术修 补 的 肩袖 ,而 中后 期 要 积 极 进 行 关 节 活 动 度 及 肌 力 训 练 ,
康 复 疗 法 临 床 观 察
肩 袖 损 伤 术 后 患 者 多 伴 有 肩 关 节 疼 痛 和 活 动 受
节进 行大 范 围活 动 。对 肌 力 加 强 练 习 。④ 阶段 四 ( 6

限 ,术后 需 进 行 合 理 康 复 治 疗 促 进 肩 关 节 功 能 的恢 复 。笔 者在 2 0 1 2年至 2 0 1 4年 期 问采用 电针配 合 康 复 疗 法治疗 肩 袖 损 伤 术后 肩关 节 功 能受 损 3 5例 ,获 效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0 1 5年 6月 第 5 O卷 第 6期
电针 配 合康 复疗 法 治 疗 肩 袖 损 伤术 后 肩 关 节 功 能受 损 3 5例
王 延武 王 狲 敏
浙 江省杭 州市 中医院 浙江 杭 州 3 1 0 0 0 7
关 键 词 肩 袖 损 伤 术 后 肩 关 节 功 能 受 损 电针
表 1 两组 临床 疗效 比较
平均 年 龄 4 9岁 ;病 程 为 术 后 半 月 以 内 。对 照 组 3 5 例 ,其 中男 1 3例 ,女 2 2例 ;年 龄 3 5 ~5 9岁 ,平 均年
龄 4 8岁 ;病 程 为 术 后 半 月 以 内 。两 组 一 般 资 料 比较 无显 著性差 异 ( P> O . 0 5 ) ,具 有可 比性 。
良好 ,现报告 如下 。
1 一 般 资 料
8周 ) :持 续进行 阻抗 能力 训 练 ,尽 量恢 复 上肢 运 动
功 能 ,加 大肩袖 肌 肉训 练 强度 。上述 每 次 康 复治 疗 完 成后 ,用 冰袋 ( 水 与冰 的 比例 为 1: 1 )对 患 肩关 节 进
行冰 敷治 疗 ,每次 冰敷 时间 为 1 5 mi n左右 。
不 同 的恢 复 阶段 ,实施 不 同 的康 复 方 法 ,手术 后 早 期
动 。 自术后第 1天起 ,进行 肘关 节 屈 和 伸 功 能 、手 部 握力 以及 腕部 摆 动 、划 圈 等练 习。 自术 后 1 周 起 ,对 肩关 节进 行被 动练 习 ,以不 引起 肩关 2 0 1 5 - 0 3 — 2 4

韩 济生 院士口 研 究 证 实 ,不 同频 率 的刺激 通 过 不
同的神 经通 路 ,使 神 经 系统 释 放 不 同种 类 的 阿 片 肽 , 作用 于 不 同类 型 的阿 片受 体 而发 挥 作 用 。肩袖 损 伤 的
愈 合时 间一 般 为 6 ~8周 ,在 康 复 过 程 中 ,应 针 对 其
以免关 节 粘连 。
5 参 考 文 献
[ 1 ] 韩济生. 针刺镇痛原理[ M] . 上海: 上 海科 学 技术 出 版社 ,
1 99 9: 1 08 - 11 3.
角度 长 收缩 练 习 。③ 阶段 三 ( 4 ~6周 ) :逐 渐 扩 大肩
关节 训练 活动 范 围 ,在 不造 成疼 痛 前 提 下尽 量 使肩 关
从 中 医理论 看 ,本 病属 “ 肩凝 证 ” 范畴 ,多 因患 者感 受 风寒湿 邪 ,痹 阻经 络 ,经 筋气 血 不 和 ,从 而 出 现 局部 疼痛 ,活 动受 限 。电针 在 临 床 上广 泛 应用 于肩
关 节疼 痛 的 治 疗 ,是 肩 关 节 疼 痛 治 疗 的有 效 手 段 之

肩 贞 、天宗 ,刺 激强度 以患 者 能耐 受 为 度 ( 一 般 不 超
过 3 mA) ,共 刺 激 3 O分 钟 ,每 日 1次 ,2周 为 1疗 程 ,共 治疗 8周 。 2 . 2 . 2 康 复治 疗 :共 分成 4阶 段 ,每 阶段 持续 2周 左 右 。① 阶段一 ( 2周 以 内) :对患肩 关 节进 行 固定 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