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内分泌系统地调节
针灸在调理内分泌紊乱中的应用有哪些

针灸在调理内分泌紊乱中的应用有哪些内分泌紊乱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活压力、不良饮食习惯、睡眠不足、环境因素等。
当内分泌系统失衡时,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症状,如月经失调、痤疮、肥胖、情绪波动、失眠等。
在传统中医领域,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针灸在调理内分泌紊乱中的具体应用。
一、针灸调理内分泌紊乱的原理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经络上的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在内分泌紊乱的调理中,针灸主要作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 轴)等内分泌轴的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的激素分泌水平。
2、改善血液循环针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帮助代谢产物的排出。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内分泌器官的正常运作,提高激素的合成和运输效率。
3、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炎症反应,从而间接改善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症状。
4、缓解心理压力现代生活中的压力是导致内分泌紊乱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灸能够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对内分泌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针灸调理内分泌紊乱的常用穴位1、任脉穴位任脉主一身之阴,与女性的生殖内分泌功能密切相关。
常用的穴位如关元、气海、中极等,具有温阳补肾、调理冲任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内分泌紊乱症状。
2、足三阴经穴位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与内分泌系统关系密切。
例如,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脉的交汇穴,具有健脾化湿、滋补肝肾、调经止带的功效;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能够滋补肾阴;血海穴则有活血化瘀、调经统血的作用。
3、其他穴位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个体差异,还会选用一些其他穴位。
针灸在调理内分泌失调中的作用如何

针灸在调理内分泌失调中的作用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内分泌失调已经成为许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的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
而在众多的调理方法中,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针灸在调理内分泌失调中的作用究竟如何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系统是由一系列内分泌腺组成,如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等,它们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生殖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这些激素的分泌出现异常,或者激素的作用机制发生紊乱时,就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症状包括月经不调、痤疮、肥胖、失眠、焦虑、抑郁等。
针灸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从中医的理论来看,内分泌失调往往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脏腑的功能平衡。
例如,针刺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补益元气,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调节能力;针刺三阴交、血海等穴位,可以调理女性的月经和生殖系统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针灸对内分泌系统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调节作用。
一方面,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反馈机制,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内分泌轴的功能,从而调节激素的分泌。
另一方面,针灸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氧供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为内分泌腺的正常功能提供良好的环境。
对于女性来说,月经失调是常见的内分泌失调问题之一。
针灸在调理月经失调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例如,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月经不调,针灸可以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卵巢的排卵功能。
对于因情绪紧张、压力过大导致的月经紊乱,针灸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使月经恢复正常。
此外,针灸对于肥胖症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针灸作用原理

针灸作用原理
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头,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分布,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改善人体的生理状态。
2.调节神经系统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从而缓解疼痛。
3.调节免疫系统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4.调节内分泌系统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改善内分泌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其作用原理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方面,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针灸如何调节内分泌失衡

针灸如何调节内分泌失衡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内分泌失衡已经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而在传统中医疗法中,针灸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调节内分泌失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内分泌系统是由一系列内分泌腺和分布在其他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它们通过分泌各种激素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当这个系统失衡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月经不调、失眠、焦虑、肥胖、痤疮等。
针灸调节内分泌失衡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内分泌失衡时,意味着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刺激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从而调整脏腑的功能。
不同的穴位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和生理功能。
例如,针刺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调节生殖系统的功能,对于女性的月经不调、男性的性功能障碍等内分泌相关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以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有助于调节代谢功能,对于肥胖等内分泌失衡引起的问题有帮助。
此外,针灸还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 轴)等内分泌轴的功能。
例如,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可以降低 HPA 轴的兴奋性,减轻压力导致的内分泌紊乱。
在实际应用中,针灸治疗内分泌失衡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
这是因为内分泌失衡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改善身体的内部环境,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般来说,每周进行 1 2 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而且,针灸治疗并非孤立进行,往往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生活和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内分泌失衡导致的失眠患者,会建议他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对于肥胖引起的内分泌失调,会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中医针灸技术 通过针灸调节人体内分泌

中医针灸技术通过针灸调节人体内分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技术如何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来治疗各种疾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原理。
人体内分泌系统由多种内分泌腺和器官组成,例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这些器官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例如代谢、生长、免疫和生殖等。
如果分泌激素出现异常,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针灸作为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功能的技术,可以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针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人体内分泌:1. 刺激穴位:针灸师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直接影响相应的内分泌腺和器官。
例如,刺激脑垂体附近的穴位可以调节脑垂体的功能,进而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
2. 调整气血运行: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状态,从而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3. 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统一的方面,也是人体内部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协调运行。
针灸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调节,可以治疗多种与内分泌有关的疾病。
以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月经不调为例,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脑垂体、卵巢等器官的功能,从而恢复月经的正常周期。
同样地,针灸还可以治疗更复杂的内分泌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糖尿病等。
需要指出的是,针灸治疗内分泌疾病的效果是渐进的,并且需要持续的治疗。
针灸不同于西药的即刻疗效,它通过渐进调节人体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针灸的治疗效果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针灸师的技术水平、患者的体质等。
针灸疗法与内分泌失调调节荷尔蒙平衡的自然选择

针灸疗法与内分泌失调调节荷尔蒙平衡的自然选择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内分泌失调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而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调节人体内分泌平衡方面显示出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针灸疗法如何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助力内分泌失调的调节和治疗。
1. 理解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是指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激素分泌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内分泌失调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月经不调、疲劳、情绪波动、失眠和皮肤问题等。
正常的内分泌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2. 针灸疗法的原理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功能和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疗法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调整和恢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3. 针灸疗法在内分泌失调中的应用针灸疗法在调节内分泌失调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来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卵巢功能,调整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平衡,帮助调节月经周期和缓解月经不调等问题。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整肾上腺功能,降低应激反应,减轻压力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 针灸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与传统的西方药物治疗相比,针灸疗法在治疗内分泌失调方面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针灸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其次,针灸疗法可以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人的症状和体质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此外,针灸疗法在治疗过程中还具有放松和镇定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5. 针灸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内分泌失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世界卫生组织将针灸列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针灸疗法是一种有效治疗多种疾病的疗法。
此外,临床研究也证实了针灸疗法在调节内分泌失调中的良好疗效。
综上所述,针灸疗法作为一种自然选择,可以有效地帮助调节和治疗内分泌失调,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针灸疗法平衡阴阳调整内分泌

中医针灸疗法平衡阴阳调整内分泌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内分泌系统作为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一部分,对于维持身体的稳定与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有效地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一、针灸疗法与阴阳关系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阴阳在人体中亦可表现为阴阳五行的关系。
而人体内分泌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它的正常功能与阴阳保持平衡密切相关。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
针灸疗法通过调节阴阳平衡,达到调节内分泌系统的目的,进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针灸疗法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1. 调节睾酮和雌激素水平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常常导致男性睾酮水平下降或女性雌激素水平紊乱。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理肝经和肾经,恢复肝肾的阴阳平衡,促进男性睾酮分泌,提高雌激素水平,从而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2. 调节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中重要的腺体,它的功能失调常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甲状腺的阴阳平衡,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甲状腺功能。
3. 缓解月经不调和更年期综合征女性的月经周期和更年期是内分泌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周期。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肝经、脾经和肾经,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缓解月经不调和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
三、针灸疗法在内分泌失调中的应用实例1. 针灸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性功能障碍常常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相关。
通过针灸刺激肾经和膀胱经的穴位,可以促进男性性激素的分泌,提高睾酮水平,改善性功能障碍。
2.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针灸疗法可以调节肝经和脾经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月经不调的症状。
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月经周期的正常运行。
3. 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调节甲状腺的功能,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症状。
针灸的原理

针灸的原理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其原理主要基于中医学的理论。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的内部有着经络系统,经络通过穴位与内脏、器官、肌肉、神经等有机联系。
针灸的作用就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激发身体自身的自我调节和治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具体来说,针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针灸能够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增加组织供氧和营养,提高组织代谢水平。
2.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刺激穴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
神经调节,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改善人体的机体功能状态。
3.调节内分泌系统:针灸能够通过穴位刺激,调节体内各种激素
的分泌和代谢,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和治愈能力。
4.提高免疫力:针灸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的
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总的来说,针灸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作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针灸对分泌系统的调节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由机体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配合,以调节体的各种功能,维持机体环境相对稳定。
这些分泌腺主要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松果体和胸腺;分泌细胞分布比较广泛,心、肾、肺、皮肤、消化道粘摸、下丘脑等都有相应的分泌细胞。
通常分泌腺和分泌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即激素,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到靶组织而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使机体处于健康生理状态。
针灸对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是指运用针灸刺激人体后,引起分泌器官功能及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在一定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的效应。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分泌系统有着广泛的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针灸对机体的多种效应,往往与其调节分泌系统的功能相关。
针灸调节机体分泌系统作用最基本的方式是影响分泌腺或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及使激素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协调了激素对机体的调节功能。
值得说明的是,针刺在对分泌系统的调节中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系统的某些机制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针灸对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针灸对分泌系统中各分泌腺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研究成果较多的集中于针刺对下丘脑、垂体、胰腺、甲状腺、肾上腺及性腺等方面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等分泌功能失调或障碍疾病的防治规律和机理研究上。
(一)针灸对胰腺机能的调节针刺对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有调节作用,它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来增加胰岛素的含量,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况。
正常血糖的调节,主要依靠胰岛素。
胰岛素的分泌调节有两种途径,一是血糖浓度变化对胰岛的直接刺激;二是高浓度血糖作用于中枢神经,经迷走神经传出而使胰岛分泌胰岛素。
在血糖升高时,迷走神经和胰岛β细胞受到刺激,因而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使部分血糖变成肝糖原,而降低血糖。
在血糖低于正常时,通过交感神经的刺激而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促使肝糖原分解,因而致血糖上升。
此外,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甲状腺素能促进糖在肠吸收,加强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血糖超过9.52mmol/l则自肾脏排出,发生糖尿。
通常当静脉全血空腹血糖高于 6.7mmol/l(120mg/dl)或饭后两小时血糖高于10.0mmol/l(180mg/dl),尿糖定性阳性,并出现典型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症状时被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因不明的分泌代性疾病。
由于血液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紊乱。
临床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无力、消瘦或肥胖等症状,久病者可伴有感染、动脉硬化、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甚至昏迷等并发症。
临床一般将糖尿病分为两型:1型糖尿病,指有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指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的糖尿病。
前者为自身免疫缺陷,有遗传易感性,基本病变是胰岛淋巴细胞侵润,β细胞破坏;后者则以胰岛素受体缺陷为主而发病。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糖尿病本身的病变和其并发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可使糖尿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糖下降或基本恢复正常,下降幅值高者可达5.6mmol/l左右,尿糖随血糖改变而逐渐转为阴性,糖耐量试验明显改善,三多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但是,针灸降低血糖的效应有一定局限性;严重糖尿病患者需配合中、西药协同治疗;针灸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较好,能使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葡萄糖耐糖实验值都大幅度下降,而对1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较差;病程短、病情轻、中度患者针灸疗效良好,重度患者效果稍差;肥胖与中等体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针灸疗效远较消瘦型高;疗程较长者治疗效果明显。
针灸对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药物用量,甚至部分患者可停用口服药;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体育运动,可提高疗效。
针灸对胰岛素的影响与胰腺功能有关。
胰岛素分泌不足者,针刺后胰岛素上升;胰岛素分泌过高者,针刺后胰岛素下降;胰岛素分泌缺乏者,针刺前后胰岛素无变化。
针刺三阴交穴后,血糖比针刺前降低10%以上者(被认为胰岛功能良好),血浆胰岛素含量均显著增加;针刺三阴交穴后,血糖无变化或增高者(被认为胰岛功能不全),血浆胰岛素含量无改变或减少;表明针灸调整胰岛素含量与胰岛本身的功能有关。
用经皮经络低频电针治疗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于治疗后立即上升,高达治疗前的3~5倍,其效应可持续3小时以上,同时生长激素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降低。
针灸作用不仅局限于胰,还有较强的胰外作用,如针刺可增加靶组织受体数目,刺激末梢组织利用葡萄糖;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素t3、t4下降,camp下降,cgmp上升。
针灸能控制高血糖负荷动物(家犬、家兔)血糖水平升高的幅度,并促使胰岛β细胞受体增强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促进动物胰岛素分泌增加,加快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从而控制血糖升高。
表明针灸是通过调整与血糖代有关的物质以达到降低血糖,实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的。
针灸对糖尿病并发症也有不同的调整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无论单纯针刺或针药结合治疗均能使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改善。
针灸治疗糖尿病伴发神经病变也有很好的疗效。
以肢体麻木、疼痛、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针刺胰俞、足三里、环跳、阳陵泉穴后,研究者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学和神经诱发电位作了详细的观察分析,表明针刺可以延缓或减轻由糖尿病所致的大鼠周围神经损害,即针刺可以防治糖尿病大鼠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此外,针刺或电针对糖尿病性周围性动脉病变、心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高血脂等的治疗在临床上也取得较好效果。
(二)针灸对甲状腺机能的调节作用甲状腺(hypothyroid)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它们对机体的能量代和物质代有很重要的作用。
针刺对甲状腺机能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中偏低的t3、t4含量增加,偏高的t3、t4含量降低。
对促甲状腺激素(tsh)也有调节作用,其结果使血中的t3、t4含量受tsh的控制,改善了t3、t4对tsh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
同时也通过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si)活性,使垂体-甲状腺轴异常的功能恢复正常。
临床实践证实,针刺既能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也能治疗甲状腺机能不足,并可使单纯甲状腺炎患者已肿大的甲状腺体显著缩小,这说明针刺对甲状腺的调整作用,可因甲状腺机能状态不同而分别使之趋向正常化。
针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天突、合谷、太冲、廉泉等穴,可使其甲状腺腺体缩小,基础代下降。
针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天突、合谷、列缺等穴,可使其肿大明显缩小,症状减轻,尿中排碘量明显减少,腺体吸聚和利用碘的能力提高。
当切断家兔一侧交感神经或c3~c6脊神经前支,可使甲状腺滤泡扩大,滤泡上皮变低,此时电针“天突”、“大椎”穴则可使滤泡缩小,滤泡上皮变高;当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时,可致甲状腺滤泡缩小,滤泡上皮细胞变高,摄碘量增加,电针同样穴位可使其甲状腺滤泡扩大,滤泡上皮细胞变低,摄碘量明显降低。
针刺治疗甲亢病人能有效地纠正异常的甲状腺功能,减少t3、t4的合成与分泌,治疗后不仅血清t3、t4含量明显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显著回升,而且具有生物活性的t4在甲状腺外脱碘后转化成无生物活性的rt3明显增多。
耳针治疗肥胖症中,在增强机体对运动的适应力及组织的氧饱和度同时,可增加垂体激素、三碘甲状腺氨酸、甲状腺素等的合成,促进新代,从而获得减肥效应。
针刺对甲状旁腺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用大鼠做针刺镇痛实验,电针“环跳”穴,可见痛阈提高,同时血钙浓度降低,血磷浓度升高,这主要是由于针刺抑制了甲状旁腺的功能所致。
针刺治疗可使血钙过低引起痉挛的患者,血钙增高,血磷降低,痉挛等症状消失。
这些可能是通过节段神经通路或体液途径而发挥作用的。
(三)针灸对性腺机能的调节性腺又称生殖腺,男性为睾丸,女性则以卵巢为主要的器官。
睾丸和卵巢具双重功能,即产生精子或卵子和分泌性激素;睾丸分泌激素以雄激素为主,也分泌少量雌激素。
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亦有少量雄激素。
睾丸和卵巢的活动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维持相对稳定,并适应外环境的变化。
研究提示针灸对体的性腺激素有双相调节作用,针灸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性腺激素分泌增加,在此过程中可能有某些神经递质参与,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而影响性腺激素的分泌。
针刺百会穴可使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的孕酮显著增加,睾酮也有增加的趋势,而对雌激素的影响不明显;针刺还可使基础体温呈正常排卵周期的健康妇女的血浆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化激素(lh)、孕酮(p)、雌二醇(e2)呈现动态的变化。
此外,针刺具有促排卵的作用,无排卵患者在电针后其血中的fsh均值增加,滤泡平均直经增加;针刺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可使其e2水平显著升高。
另有实验证实,针刺和艾灸“关元”穴均能使雄性小鼠血浆睾酮含量升高,使提肛肌、储精囊及睾丸的重量明显增加。
临床实践表明针刺石门、三阴交等穴有避孕的效果;针刺关元、三阴交、肾俞等穴可以治疗不孕症;针灸气海、关元、三阴交、脾俞、肾俞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针灸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遗精;针刺关元、三阴交、肾俞、上髎、命门等穴治疗阳萎;针刺还可以治疗男性不育症、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疾病。
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性腺功能的调整作用有如下几方面:①对性腺分泌激素本身的调整作用;②促进垂体、性腺等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修复的作用;③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激素分泌功能紊乱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四)针灸对肾上腺机能的调节1.对肾上腺皮质机能的作用针灸对肾上腺皮质机能的影响主要是观察血中激素浓度、尿中激素代产物的含量以及血中嗜酸性白细胞计数(这是一个间接反映肾上腺机能状态的指标,糖皮质激素可破坏嗜酸性白细胞)。
用实验动物则可直接观察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学变化,抗坏血酸和糖原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与皮质激素合成有关的物质。
针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是随着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唾液皮质醇(scs)和血浆皮质醇(17-ohcs,17-ks等)含量的变化而实现的,同时与机体的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及针刺手法有很大的关系。
针刺正常人合谷、足三里,可使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和17-酮类固醇(17-ks )排出量增加,并有较长的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