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例鼻出血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止血 ,亦可用各种止血海绵、凝血质、凝血酶等。出血量较多者
应 由医生检 查 ,寻找 出血 部位 。 常用 的止血法 有药 物烧灼 法 、冷
冻止血法及用凡士林纱条作前鼻充填或后鼻充填法。并寻找病
因 ,针 对病 因进行 治疗 。 随着 医学影 像技 术的不 断发 展和完 善 ,鼻内镜被 广泛应 用于
象 。全部患 者经 随访3— 个 月无复 发 ,且无不 良并发症 。 6
3 讨 论
固性鼻出血的治愈率 ,探讨鼻内镜引导下治疗顽 固性鼻出血的疗
效 ,特对 我院2 0年 2 ~20 年2 收治 的顽 固性鼻 出血 患者进 08 月 09 月
行了鼻内镜下的辅助性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手 术进 行到 以前不 易 到达 的区域 ,从 而将 以前传 统 的破 坏性手 术 转 变为 在准 确有效 止血 的基 础上 ,尽 可能保 留鼻 腔生理 功能恢 复 的功能性 手术 ,而 且让 治疗 变得 伤害性 较小 。鼻 内镜 以其独特 的
鼻腔内的分泌物及血迹 ,在鼻内窥镜引导下 以吸引器在清污的同 时寻找出血点,鼻腔检查顺序依次为 :鼻中隔,主要是黎氏区和 鼻 中隔中后部 ;下鼻道和鼻腔底部 ;鼻腔外侧壁 ,重点为中、下 鼻甲后端和中鼻道 ;上鼻道和嗅裂区 ;后鼻孔和鼻咽部 。在明确
反 复发作 则 可导致 贫血 。 出血部 位 以鼻 中隔前下 区最 为常见 。一
鼻 出血患者7 例 ,男3例 ,女3 例 ,年龄7 l 2 9 3 ~7 岁之间。全部患 者均经顽固性鼻出血诊断标准确立诊断 ,其中鼻出血伴高血压及 冠心病动脉硬化等 内科疾病者3 例,既往鼻外伤病史者1例 ,伴 0 1 发热者7 ,有凝血机能异常者2 例 例。出血部位在下鼻甲后端1 8 例 ,上鼻道后端l例,下鼻道后端9 ,鼻中隔中后段9 2 例 例,中鼻 道1例 ,嗅裂 1例;其中左侧鼻出血3例 ,右侧鼻出血3例 ,双 3 1 7 2
鼻内镜下治疗隐蔽性鼻出血临床分析

e i t xi . p s a s
KEY ORDS:e i t x s;na a nd c y;e e t o o gulto W ps a i s le os op lc r c a a in
7) 2 。结 论 鼻 内镜 检 查 能 准 确 查 找 隐 蔽 性 鼻 出血 的 出 血 部 位 , 内 镜 直 视 下 对 出 血 点 电凝 或 局 域 性 填 塞 止 血 效 鼻
果 确切 , 者 痛 苦 小 。 患
关键词: 鼻出血; 鼻内镜; 电凝术
中 图 分 类 号 :R 6.3 752 文 献 标 志 码 :A
,
文 章 编 号 : Oo 24 21)8 03 3 10 一29(000—04—0
Cln c lAn l ss o e t e f I r c a l i ia a y i f Tr a m nt o nt a t b e Epit x s u e s lEnd s o e s a i nd r Na a ocp
to o a c n s e f c i e t t p bl e n a s l s a n ulf r p te t t nta t bl i n or l c lpa ki g i fe tv o s o e di g, nd i e s p i f o a i n s wih i r c a e
LI Xi o hu SUN i n-he, a - a, Ja s ZENG n, ANG hiqi Bi W S
鼻内镜下微波及止血海绵治疗鼻出血体会

3 . 1 手术 安全核对 表 的实施增加 了工作 程序 与环节 , 目 前 在我国试行开展 , 实践证 明其确实降低了手术风险。
鼻 内镜下微 波及止血海绵治疗鼻 出血体会
普 霞 张 淦
( 中条 山集 团总医院 , 山西 垣曲 0 4 3 7 0 0)
3 体会
[ 1 ] 中国医院协会. 中国医院协会要求会员医院实施《 手术安全核查表
与手术风险评估表》 f J 1 .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 2 0 0 9 , 1 6 ( 2 ) : 4 8 . [ 2 ] 孙保全 , 安爱红 , 严 庆贤. 手术安 全核对与手术风 险评估 的临床应
用叨. 中国医院管理 , 2 0 1 0 , 3 0 ( 3 ) : 2 8 — 2 9 .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 8 5例患者 , 男5 0例 , 女 3 5例 ; 年龄
随访 1 个月 ~ 3个月 , 未再 出现鼻 出
6 5岁 ~ 8 1岁 ,平均 年龄 6 7岁 。因血压 及心血 管疾病 鼻 出血 1 7例 , 创伤鼻 出血 2 2例 , 鼻 咽部肿物放疗 后鼻 出血 3例 , 慢性 鼻炎 出血 2 7例 , 鼻息 肉并 出血 2例 , 鼻中隔偏 曲出血 2例 , 肾 功 能不全致鼻 出血 1例 , 特 发性鼻 出血 9例 , 血液疾病 鼻 出血
1 - 2 治疗 方法 患者取半 卧位 , 逐步 抽取鼻腔 内填 塞物 ,
鼻出血病 因较 多 ,由全 身疾 病和鼻腔内黏膜炎 症所 致 , 全 身疾病有 急性上 呼吸道感染 、 血压增高 、 动 脉粥样硬化 、 白血病 及血小板减少 疾病 等 ; 局部原 因有鼻腔 内慢性炎症致鼻 中隔前
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治疗鼻出血68例体会

何一个部位发生变异变性 时 , 都会对颈椎 间的稳定有所破 坏 ,
使 得 正 常 颈 椎 生 理 曲度 及 相应 的组 织 结 构 发 生 形 态 学 及 病 理 学 上 的 改 变 , 神 经 、 管 受 到 严 重 压 迫 [ 。本 组 资 料 中 椎 体 使 血 3 】 及 小关 节增 生 、 间 隙 狭 窄 、 孔 变 小 、 理 曲 度 异 常 是 主 要 椎 椎 生 的 x线 改 变 , 是 诊 断 此 病 的 重 要 依 据 。 也 近 年 来 影 像 学检 查 方 法 的 日新 月 异 明 显 提 高 了放 射 学 诊
吉 林 医学 2 1 年 1 第 3 02 O月 3卷 第 2 9期
・
63 7 ・ 9
3 讨 论
问孔的观察有重要作用。
4 小 结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 , 中老 年人 群 中 的一 种 常 见 病 、 多 发 病 。长期 伏 案 、 头 工 作 和 坐 姿 不 正 确 导 致 患 颈 椎 病 】 低 的人 越 来 越 多 , 且 有 向低 龄 化 趋 势 发 展 , 并 以前 认 为 青 年 人 不 会 得 颈 椎 病 的结 论 已 经过 时 。颈 椎 病 最 为 常 见 的退 行 性 表 现 为 颈 椎 节 段 性 不 稳 定 , 椎 体 、 间 盘 、 侧 钩 椎 关 节 、 关 节 其 椎 两 后 及 四 周 韧 带 结 缔组 织 共 同 构 成 颈 椎 闭 合 性 稳 定 系 统 , 中 任 其
2 结 果
1 资 料 与 方 法
到 出血 点 后 用 射 频 止 血 。伴 鼻 中隔 偏 曲 、 窦 炎 、 息 肉 患 者 鼻 鼻 可 行 鼻 中隔 矫 正 术 及 功 能 性 鼻 窦 手 术 。术 后 全 身 抗 炎 、 血 、 止 镇静及降压等综合治疗。
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58例临床分析

多、 易反复发作。随着鼻 内镜的应用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S ) D A 的发展 , 顽固性鼻 出血的治疗有 了明显改进 , 院 2 0 我 08
年 1 一 0 9年 l 月 20 2月在鼻 内窥镜 下用微波 治疗顽 固性 鼻出 血5 8例 , 取得满意疗效 , 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后 , 据 出 血 多少 、 位 及 原 因 的不 同 , 接 行 微 波 治 疗 ( 率 根 部 直 功 4 6W, ~ O~ 0 1 6次 间 断 凝 固 , s次 , 于 出血 较 剧 的小 动 脉 2~3/ 对 出血 可 先 用 明胶 海 绵 和 凡 士 林 油 纱 条 填 塞 压 迫 止 血 。术 后 常
・
12・ 2
临床 合 理用 药 2 1 0 0年 8月 第 3卷第 l 6期
C i o l iM R t n Du s ,  ̄ s2 1 v L o 1 hnJ f i c ai  ̄ rgU eAu't 0 0.0 N . 6 Cn o u 3
・
临床 诊 疗
・
鼻 内镜下微 波治疗 顽 固性鼻 出血 5 临床分 析 8例
注 的现 象 。
1 1 临床资料 .
患者 5 8例 , 3 男 9例 , 1 ; 龄 1 6 女 9例 年 6— 9
岁, 中位年龄 4 . ; 2 2岁 病史 3个月 一 1年; 4 单侧鼻孔 出血 5 2例
( 左侧 2 、 8例 右侧 2 ) 双侧 鼻孔 出血 6例 , 4例 , 具体部位 为 : 鼻
12 治 疗 方 法 . 患 者取 仰 卧 位 , 用 吸 引管 清 除 鼻 腔 内积 留 先
顽 固性鼻出血部位较隐蔽 , 而填塞鼻腔 时黏膜擦伤后的出
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微波烧灼疗法的临床效果研究

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微波烧灼疗法的临床效果研究发表时间:2014-08-15T08:42:38.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赵永宝[导读] 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急诊之一就是鼻出血,其比例约1/3[1]。
部分患者出血量少,仅能见涕中带血,出血可自止。
赵永宝(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人民医院 813399)【摘要】目的探究鼻内镜下微波烧灼疗法治疗鼻出血的临床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门诊收入的68例鼻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
研究组患者行鼻内镜下微波灼烧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填塞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一般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临床治愈率、不适评分和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鼻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微波灼烧止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易于接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后期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鼻出血鼻内镜微波灼烧疗法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238-02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急诊之一就是鼻出血,其比例约1/3[1]。
部分患者出血量少,仅能见涕中带血,出血可自止。
也有不少患者鼻出血量大,高达一百毫升至数百毫升不等,可能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重则危及患者生命。
笔者特于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对我院收入的68例鼻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果,现将结果报告入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门诊收入的68例鼻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
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15-57岁,平均(37.5±4.3)岁;出血损伤原因:炎症9例,外伤20例,肿瘤1例,鼻腔畸形4例。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13-62岁,平均(36.5±3.7)岁;出血损伤原因:炎症12例,外伤19例,肿瘤1例,鼻腔畸形2例。
鼻窦内镜下探明鼻出血部位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中 图分 类 号 :R 7 6 5 . 2 : 3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2 4 — 0 6 2 0 — 0 2
在 耳鼻喉科 中 ,鼻 出血 是一种 比较常见 的疾病 。近年来 ,部位及 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张 帅 刚
(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耳 鼻喉科,河南 许昌 4 6 1 0 0 0 )
【 摘 要 】 目的 对鼻 窦内镜 下对 鼻 出血 的应 用价值 以及 适应 证进 行 分析 。方 法 选取 我 院 2 0 1 1 年 1月至 2 0 1 2年 1月接 收 的 8 5 例鼻 出血 患 者 作 为研 究对 象,对 全部 患者 进行 鼻 窦内镜检 查 ,并 对 其 临床 资料进 行 分析 。结果 出血 的位 置为 :7例 患者 为 中鼻 甲,l 2 例 患者 是 在鼻 中
进有 丝分裂引起的淋 巴细胞增殖 ,通过免疫功 能的促进可发挥显著 的
治疗组 的总有 效率 明显高于 对照 组 ,两 组 比较 差异有 显著性 ( P
<O . 0 5 )。
治疗细菌及病毒感染 的效果 。 本文资料表 明匹多莫德 口服液 治疗 儿童反复 呼吸道 感染可使急 性 期 的发热、咳嗽 、肺部 哕音减少或消失 时间明显缩短。治疗组总有 效
家长接 受,值得 临床推广。
儿童反复 呼吸道感 染病 因复杂 ,是多 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 ,其 中 小儿 机体 免疫 功 能发育 未 完善 及免疫 功 能异常 与之 关 系密切 。4 , J L 免疫功 能和 呼吸道 局部免 疫功能 均不足 ,呼 吸道 局部分 泌I g A 含量 较
血 。全 部患者 的鼻 出血症状均 非外伤所致 。在全部患者 中 ,有5 0 例是 进行 门诊 治疗 ,3 5 例是进行住 院治疗 。 1 . 2治疗方法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79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79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临床分析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疗效。
方法对79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在全麻下以鼻内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运用双极电凝予以止血,合并重度鼻中隔偏曲者一并行鼻中隔矫正术。
结果 79例患者中痊愈78例,未愈1例。
结论运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鼻内镜电凝止血顽固性鼻出血【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202-02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可由鼻腔因素引起,也可由全身型疾病所致,出血部位也不尽相同。
以往常用的方法为凡士林纱条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同时填塞,病人痛苦较大,疗效也不确切[1],且病人因痛苦难忍容易出现相应并发症。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推广普及,我院运用鼻内镜技术对鼻出血进行定位并以电凝止血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所选病例79例,均为单侧鼻腔后部出血,并常规血液化验检查排除血液性疾病。
其中男性46例,女性33例。
年龄26-78岁,合并高血压者38例,合并严重鼻中隔偏曲者6例,合并失血性贫血者8例。
1.2方法患者均先行前鼻镜常规检查不能明确出血点,行血常规、血凝系列、输血前系列、血生化检验排除血液性疾病,采取全麻在手术室鼻内镜常规检查双侧鼻腔。
先患侧后健侧,对患侧鼻腔合并明显鼻中隔偏曲或鼻腔狭窄阻碍内镜视野者,可先行鼻中隔矫正术,而后可详细检查出血部位。
发现病例组中出血部位于下鼻道后段者34例,嗅裂区28例,中鼻道9例,上鼻道7例,另出血于鼻腔后上部因剧烈出血不能窥清1例。
将双极电凝两柄分别套塑料绝缘材料,露出电极头端,在助手配合下将吸引器置于出血处附近,以双极电凝对出血处黏膜血管予以电凝止血,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以0.9%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局部以膨胀止血海绵填塞。
围手术期失血性贫血患者酌情补充成分血;合并高血压症的患者常规监测血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
Hu等(1998)将培养的人鼻黏膜成纤维细胞分别暴露在0.1~0.4g/L的MMC中1~5m in,结果显示,浓度越高和暴露时间越长抑制率越高,其凋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MMC可抑制人鼻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
本文选择较易发生鼻腔粘连的Ⅰ型3期、Ⅱ型3期、Ⅲ型病例在鼻内镜手术中术区一次使用0.4g/L的MMC5m in,术后随访1年多后发现,MMC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鼻腔粘连占无效病例的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术中局部运用MMC可成功阻止术后术腔肉芽增生,明显减少鼻腔粘连,显著提高手术疗效。
MMC是由头状链霉菌分离出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具烷化作用,与DNA的双螺旋分子形成交融,破坏DNA结构和功能,抑制增生细胞的DNA 复制,并能抑制RNA依赖型的DNA合成及蛋白质合成,从而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阻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物质,其作用是52F U的100倍。
肉芽组织及粘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合成所致〔3〕,因此MMC能显著减轻鼻腔粘连的形成。
有实验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鼻息肉组织中明显高于下鼻甲黏膜〔4〕。
这也可能是MMC局部应用能减少复发的原因之一。
MMC有强大的毒素性作用,在术中一旦除去MMC棉片后,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对手术创面彻底冲洗,并注意勿使MMC的毒性作用损伤正常的鼻腔黏膜。
我们在术中使用MMC后,即用200m l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后给予维生素A、B
2
等黏膜保护剂口服,术后未发现伤口延迟愈合、黏膜坏死、溃疡、嗅觉减退等并发症。
但其对鼻腔黏膜细胞的毒性作用及远期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李源,许庚.内窥镜手术的疗效评估.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44-46.
2杨解军,吴新一,谢民强.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疗效及并发症分析.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4,10(4):244-246.
3陈俊德,龙卫东,肖章建,等.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应用丝裂霉素C(MMC)40例.中华现代实用医学杂志,1999,2(12):21-22.
4Norlander T,W ester mark A,Van Seteen G,et al.Fiber2 oblast gr outh fact or in nasal polyts i m munohist oche m ical and quantitative findings.Rhinol ogy,2001,39:88-92.
(收稿日期:2004211205)
69例鼻出血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临床分析
后农生1
[摘要] 目的:探讨≥40岁鼻出血患者的常见鼻出血部位。
方法:表面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查找出血部位。
结果:69例接受了鼻内镜检查,出血位于下鼻道穹窿顶17例,鼻底1例,中甲前端对应中隔部位包括嗅裂前段鼻顶17例,中鼻甲下缘1/2处1例,中鼻道后端3例,利特尔区2例,即查到出血部位的共41例占59%(41/ 69)。
未查到出血部位的28例,占41%(28/69)。
结论:≥40岁鼻出血患者的鼻出血部位并不是吴氏鼻2鼻咽静脉丛和鼻中隔后部动脉,而是来自下鼻道穹窿顶的颌外动脉分支和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及嗅裂前段的鼻顶等部位的筛前动脉出血。
[关键词] 鼻出血;内镜检查
[中图分类号] R765.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781(2005)1120516202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
田勇泉〔1〕认为小儿鼻出血的出血部位都在利特尔区,老年人则多位于鼻腔后部的吴氏鼻2鼻咽静脉丛或鼻中隔后部动脉。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成功止血,关键在于首先应确定出血部位。
我科1999年3月~
1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吉林省吉林市,132011)
通讯作者:后农生(E mail:hdocter@)2003年12月收治的69例原发性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均采用鼻内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鼻内镜检查入选标准:①门诊经前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部位的患者;②均无明确的鼻出血诱因;
③无鼻外伤史;④无易出血倾向病史;⑤未查到鼻
・
6
1
5
・J Clin O t orhinolaryngol(China),Jun2005,Vol19,No11
腔、鼻窦炎症及肿瘤;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均正常;⑦至少经过1次耳鼻咽喉专科医生的正规鼻填塞治疗;⑧年龄≥40岁者。
1.2 鼻内镜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
1%丁卡因20m l加0.1%肾上腺2m l制备成麻醉用棉片,表面麻醉出血侧鼻腔。
用0°鼻内镜从嗅裂开始边吸引边逐一检查嗅裂、中鼻道、下鼻道。
亦可从下鼻道开始逐一检查。
在检查鼻道时一定要将内镜放入鼻道内看清鼻道的穹窿顶。
出血的部位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在无活动性出血时表现为一红色火山样小结节,正在出血时可为一黏膜凹陷处搏动性出血。
2 结果
69例中,18例未找到出血点,10例在病历中未表明出血部位,按未查到出血部位算,合计未查到出血部位的28例,占41%(28/69)。
查到出血部位的41例,占59%(41/69)。
出血位于下鼻道穹窿顶17例,鼻底1例,中鼻道后端3例,中甲前端对应中隔部位(包括嗅裂前段鼻顶等位)17例,中鼻甲下缘1/2处1例,利特尔区2例。
3 讨论
3.1 病因
69例均为门诊经前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部位的患者、均无明确的鼻出血诱因、鼻外伤史及出血倾向病史,未查到鼻腔、鼻窦炎症及肿瘤;除22例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检查轻度贫血外,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均正常。
本组病例可认定为原发性鼻出血;至少经过1次耳鼻咽喉专科医生的正规鼻填塞治疗,也可认定为较顽固性鼻出血,年龄均为≥40岁,其中高血压42例,患过心肌梗死5例,脑出血、脑梗塞各1例。
高血压动脉硬化49例,占71%(49/69),出血部位多在隐蔽处,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形成的微小动脉瘤有关。
而与空气的温度、湿度对鼻黏膜的直接作用无关。
3.2 内镜检查
田勇泉认为老年人鼻出血的部位多在吴氏鼻2鼻咽静脉丛或鼻中隔后部动脉。
本组符合这一标准的69例患者均接受了鼻内镜检查。
找到出血部位41例,占59%(41/69)。
出血位于下鼻道穹窿顶17例,位于鼻底1例,中鼻道后端3例,均为蝶腭动脉分支出血。
位于中甲前端对应中隔部位包括嗅裂前段鼻顶17例,中鼻甲下缘1/2处1例,均为筛前动脉分支出血。
本组未发现一例下鼻道外侧壁近鼻咽处吴氏鼻2鼻咽静脉丛或鼻腔后部的鼻中隔动脉出血。
下鼻道穹窿顶17例,是一沿下鼻道穹窿顶的1支小动脉的中、后段随机分布的出血,无一例静脉出血。
28例未找到出血部位,其中10例在病历中未明确表明出血部位,占41%(28/69)。
未找到出血部位的原因可能与刚开展这项技术时还不熟练有关;1例鼻中隔严重偏曲者内镜无法进入,未找到出血点。
3.3 临床意义
确定出血部位41例,占59%(41/69)。
蝶腭动脉分支区的下鼻道穹窿顶17例,中鼻道后端3例,计21例,占30%(21/69),说明用介入疗法行高选择蝶腭动脉栓塞有效率仅为30%。
筛前动脉分支区中甲前端对应中隔部位包括嗅裂前段鼻顶的17例,中鼻甲下缘1/2处1例,计18例,占26%(18/ 69)。
说明失败率同样为26%。
28例未找到出血部位,利特尔区2例,计30例,占43%(30/69),但效果未定。
与张满峰〔2〕等检查结果相似,O’L eary 等〔2〕用鼻内镜检查7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认为动脉结扎、动脉栓塞的失败率均在20%~30%,其中1例未发现真正的出血部位。
与本文中未表明出血部位的10例相似,即同一患者同时有多个出血点。
我们认为,一个患者应只有1个出血点,多个出血点可能是由于填塞时擦伤所至。
3.4 鼻填塞
在行内镜检查前经过1次前或前后鼻孔凡士林油纱条填塞41例,经过2次或2次以上前鼻孔或前后鼻孔填塞28例。
其中20例填塞有效,出血停止,有效率仅为29%。
下鼻道出血是否有必要行后鼻孔填塞?是否有效?答案是有必要而且有效。
因下鼻道穹窿顶的动脉来自蝶腭动脉的分支———鼻后外侧动脉。
后鼻孔填塞时可以压到鼻后外侧动脉,所以有效,有效率可≥30%;同样前鼻孔填塞的有效率同样为≥26%;前后同时填塞的有效率≥56%。
填塞时要注意压紧嗅裂,后鼻孔栓子要足够大,且拉紧。
参考文献
1田勇泉,主编.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36.
2张满峰,于娜.顽固性鼻出血68例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9):569-570.
3O’L eary2Stickney K,Makielski K,W ey muller E A J r.R ig2 id endoscopy for the contr ol of ep istaxis.A rch O t 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2,118:966-967.
(收稿日期:2004211205)
・
7
1
5
・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年6月第19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