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走一步,再走一步
初一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

初一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一、主题概述1. 本课主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心态。
二、内容要点2.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明白只有不停地前行才能取得成功,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勇往直前,不断努力,相信自己,积极面对生活。
3.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故事欣赏: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名言解析:提供一些关于坚持不懈、励志向上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3)优秀演讲:通过播放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演讲视瓶或录音,鼓舞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勇往直前。
(4)课堂讨论:开展一些针对坚持不懈和勇气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
(5)学习体会:安排学生针对本课主题展开一些小结或心得体会的写作活动,巩固课堂学习。
三、教学目标4.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能够感受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态。
(3)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品质。
四、教学内容设计5. 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欣赏、名言解析等方式,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道理。
(2)教师安排学生观看优秀演讲视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观点。
(4)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课主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学习体会。
五、教学方法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故事讲解、名言解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念。
(2)启发法:通过课堂讨论、优秀演讲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3.阅读14-23段,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的句子和词语。
时间
文中句子
心理变化
最初 继而 随后 最后
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 会摔死的!
毫无信心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信心萌发
他一直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 事情我能做到。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 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信心大增 产生巨大成就感
4.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我”体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
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 攀的险峰。
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1.开头为什么出“闷热”?
写天气的酷热,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 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 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
2.说说“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 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 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 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江溪 河流 再走 走一 一步 步是 是江 海河 洋
寒深 冬秋 再走 走一 一步 步是 便寒 是冬 春 天
失挫 败折 再走 走一 一步 步或 可许 能还 就是 是失 成败 功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1.弄清叙事要素,复述故事情节。品味作品富 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细节的描写。
2.揣摩、赏析精彩的字词,体悟“走一步,再 走一步”的深刻含义,然后再从多角度思考 课文与人生。
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 心理。
6.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 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其以指导、鼓励, 这样可以使一个病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 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 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 看到孩子在悬崖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 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 子,孩子的能力就会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 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孩子确实获得 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讲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讲解这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叙述了作者童年的一件事情,将解决个别问题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人生经验,对学生来说有启发意义。
文章难度不大,学生自读应能解决,教师可在如下方面做出提醒:其一,要学习如何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
与《植树的牧羊人》不同,课文记叙的是一个完整的事情,主要故事情节之间是前后相承的有机整体,因而有起因,有经过,有发展,有高潮,更有结局。
为了保证叙事的主干清晰有致,且血肉丰满,作者采用了一些方法,比如借助时空转换,呈现事情的不同阶段性;设置伏笔(小时候体弱的现状、杰里看起来很担心等)和悬念(渲染“我”在攀爬途中的紧张心理;爸爸很粗壮,爬不上来,那他怎么帮“我”脱险呢?),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人物处境、解决关切的心理;着重描绘了“我”初爬时和爬到岩脊上再也不敢前进时的心理,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
其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又是回忆自己的往事,作者对自己心理的描写真实而细腻。
这一方面体现了事情的刻骨铭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善于体察自己的内心。
文章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入式地体验文中“我”的心理,从而能产生同情共感,由此也更能领会爸爸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来策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其三,把握文章思路展开的方式。
这篇文章,主体部分写一件事情———脱险的经历,是具体的;结尾部分则将个人经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生经验。
这是由实到虚,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写作思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模式。
许多文章和诗歌都采用这种写法,只是表现不同。
比如《春》,先描写春的实景,最后以三个比喻结尾,描写春的气质,这是由实到虚;再如《散步》,先叙事,写一家四口的散步,写中间的分歧,写分歧的解决,最后将实写的背负亲人,升华为对亲情和家庭伦理的思考。
教学建议:(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完成。
14.走一步,再走一步(执行课件)

精读课文 细节探究
细节分析
父亲的角度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你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 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跟小伙伴们爬悬崖 伸、探、踩
小心翼翼
成就感
亳无信心 信心大增
萌发信心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学习目标
1. 弄清叙事要素,复述故事情节。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和心理活动、细节的描写。(重、难点)
2.揣摩、赏析精彩的字词,体悟“走一步,在走一步”的 深刻含义,然后再多角度思考课文与人生。(重点)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7—1998) (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 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 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 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 崖上的一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状态:
心理:
整体感知
“我”的心理变化历程:
信心大增
成功后的喜悦
顿时有了信心
作者在这次经历中从一个
的我
恐惧、害怕 变成了一个
的我?
整体感知
5.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 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 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 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 在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里,我和五 个小男孩因为弹子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 悬崖。小伙伴们爬下了悬崖,我因为害怕 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最后在 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一步一步爬下了悬 崖,成功脱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悬崖上的一课》。
二、写作背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就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
后来经过父亲指导,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字词训诫:受训斥、斥责或攻击耸立:高高地矗立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迂回曲折凝视:不眨眼地看; 神情专注地看; 从高往低看;专注地看、注视着某样东西。
也可以用目不转睛来形容。
纳罕:诧异;惊奇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
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
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闷热: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燥热气闷﹑不畅快;风小、空气不流畅、气温非常高的天气。
四、结构层次《走一步,再走一步》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起因:去爬悬崖第二部分:经过:进退两难第三部分: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在父亲的鼓励之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脱离了“险境”第四部分: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胜利五、课文分析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精品细读
再走一步 精品细读
1.默读课文:找一找表现“我”遇险时心 理活动的语句。
再走一步 精品细读
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 紧紧地扒住岩石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 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 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当时艰难的处境, 以及内心的害怕。
再走一步 精品细读
椿树(chūn) 晕眩(xuàn) 呻吟( yín )
预习检测
突兀: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突然变化。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参差,长短、
高低不齐。
整体感知
走一步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简要概括课 文内容。
记叙了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和5个小伙伴 去爬悬崖 冒 险,接着“我”因胆怯体弱 遇 险, 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 脱 险的全过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路尽天绝处,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万水千山,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 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 我做不到。”
再走一步 精品细读
“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 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 做不到!”
再走一步 精品细读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默读要注意速 度,要求4分半钟看完)。合上书, 快速回想课文内容,尝试用一句 话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讲的是“我”小时候爬崖 遇险,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步战胜 困难,脱离险境的故事以及从中学 到的影响“我”个人一生的经验。
2.积累重点词语
毫无信心
22段:不,我不行!太远了,
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有了信心
26段: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产生巨大的 28段:我有了一种巨大的 成就感和骄 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傲感
作者对自己心理的描写极其真实 细腻。这一方面表现了这段经历的刻 骨铭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善于 体察自己的内心。文章心理描写的真 实生动,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充 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入式地体 验文中“我”的心理,从而能产生同 情共感,由此也更能领会爸爸引导 “我”一步步走下来策略的必要性和 有效性。
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 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 小时侯的一段经历。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 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 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 他小时候经历了怎样的事而让他 成为“孤胆英雄”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
1.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 的语句,厘清写作顺序。
体现时间的进程的语句: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 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 去”“暮色中”; 体现空间转换的语句: “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 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 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
2.划分课文层次
识到那就是我。写出了人站在高处往下看的感觉, 符合很多人认知,很真实;且写出了“我” 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也写出了“我”在长久 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甚至自 己哭了都不知道,大脑也停止了思考。 17段: 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麻木。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 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 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 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 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 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 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走一步,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 到)
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身上有潜在的能量)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 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 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个父亲是很懂得 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 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 子的能力毫无长进,他 让孩子自己下来,孩子 就能经受一次历练,增 长勇气和力量。事实上, 孩子确实从中得到了难 忘的经验。
一、整体理解
1、初读课文快速找出文中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重 要信息。
2、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xìng 高兴
兴
xīng 兴盛
nán 困难 难
nàn 遇难
本文主要讲述我童年时爬悬 崖冒险、遇险、脱险的经历。
二、局部品味
1、读课文7-17自然段找出遇险时写我外 在行为表现以及描写心理状态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徐光辉
教学重点:深刻体会母爱的无私、 博大、宽容和深厚。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的要素,通过复述故事把握 故事的情节。
2、通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变化。
3、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 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方法,在阅读中感 悟生活的哲理。
预习检测 突兀 恍惚 晕眩 呻吟 哄堂大笑 参差不齐
史铁生,1951年生于 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