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专题写作

合集下载

专题 英语写作中无灵主语的应用 -高考英语写作训练

专题 英语写作中无灵主语的应用 -高考英语写作训练

Cooperative research
积极类情绪: 开心 happiness delight joy pleasure exultation 激动 thrill excitement 放松 relief relaxation 热情passion enthusiasm 满意 satisfaction contentment 惊讶surprise shock amazement astonishment 自豪pride 同情sympathy
Cooperative research
第一类:身心和情感状态的名词作名词 句型结构:feelings + take hold of/ seize/ get control of/ creep on/engulf Sb.
而表示情感的名词前可以加 a sense of A feeling of A burst of
to the powerful measures.
(4)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被北京大学录取,从此开 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After painstaking efforts, his admission to the Peking University starts a his new life.
Practice 翻译句子
Practice 翻译句子
(5)上周日,我不慎把书包遗失在操场上,里面有学生 证,手机,钱包等物品。 Last Sunday witnessed thel oss of my schoolbag on the playground, in which there were a Student ID, a mobilephone, and a wallet, etc. (6) 我们计划在艺术楼演讲大厅举办书法讲座。 The lecture hall of the Art Buildingwill witness the lecture on Chinese calligraphy.

高中英语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英语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英语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报告范文English: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a nation's identity and heritage.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es, stud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opics can help students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history, values, and customs. By researching and writing report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ents can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mprove their research abilities, and enhance their writing proficiency. Furthermore, learning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foster cultural appreciation, tolerance, and open-mindedness, as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ways of life. It also promotes cultural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among diverse groups of people. Overall, stud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es is essential for preserving and passing down cultural traditions to future generations.中文翻译: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身份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硕士(MTI)211翻译硕士英语阅读理解高分特训100篇-第1章 阅读理解技巧指南【圣才出品】

翻译硕士(MTI)211翻译硕士英语阅读理解高分特训100篇-第1章 阅读理解技巧指南【圣才出品】

第1章阅读理解技巧指南1.1 大纲要求和试题类型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及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的教育目标,制定了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其中,《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大纲对阅读理解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1. 考核要求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文章、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2. 试题类型1) 多项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2) 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3-5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述能力)。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理解观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

通过分析各大院校《翻译硕士英语》考研真题可知,阅读理解的出题形式主要为四至五篇文章,其中一至两篇为简答题,其他文章为多项选择题,一般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简答题每题2至4分。

由于《翻译硕士英语》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阅读部分的文章长度差别比较大,阅读量大的能达到4000多词(如四川大学),小的只有1500词左右(如对外经贸大学),大多数院校阅读量控制在2500词至3000词左右。

1.2 解题技巧指南1. 阅读理解常见考题分析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考题主要有:主旨题、细节题、推断题和语义题等。

每种题型对考生的能力和知识考查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下面就每一种题型及其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讲解。

(1) 主旨题测试考生对整篇短文主要内容、中心大意的理解。

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感情和思想等。

主题思想往往是通过文章中各部分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体现出来的,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句子来表达,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在于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2) 细节题细节题是阅读理解部分常见的题目类型,考查考生对文章中某个具体信息的理解。

写作专题训练八travel

写作专题训练八travel

写作专题训练八 Travel1.10天的云南之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观博物馆和艺术画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游览一下这个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去观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买纪念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购物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名胜/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古迹/历史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呼吸新鲜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更了解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大自然的奇迹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开拓视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品尝当地美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便利的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被……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被……环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traditional architectu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World Heritage Sit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cultural heritag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nature reserv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respect the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local people_________________23.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Riv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take a boat trip down/along the riv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 翻译1.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花时间游一趟是非常值得的。

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文学艺术)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

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文学艺术)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

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文学艺术)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属于汉语特殊表现手段的哪一种?( )(分数:2.00)A.对偶√B.叠景C.联边D.重言解析:解析:这是明显的对偶手法,“少妇”对“良人”,“今春意”对“昨夜情”,对仗工整。

2.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以诗歌为主的作家是( )。

(分数:2.00)A.郭沫若B.艾青√C.郁达夫D.朱自清解析:解析:艾青,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著有诗集《北方》《大堰河》《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欢呼集》《春天》等,是以诗歌为主的作家。

A项,郭沫若,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学者,中国新诗奠基人。

其著作不仅有诗集,还有大量历史剧本和文化专著,另外还著有回忆录和评论集;C项,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是以小说为主的作家;D项,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是以散文为主的作家。

3.“中国旧式士子出而问世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

”出自哪一位现代作家的作品?( )(分数:2.00)A.周作人B.老舍C.钱钟书D.梁实秋√解析:解析:题中句子出自梁实秋的散文《衣裳》。

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等。

《衣裳》是梁实秋的著名散文之一,文章主要写了衣裳的重要性和西装、中装的各自的特点,作者从小处着眼,纵横生发,描写生动、情韵悠长。

4.《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共130卷。

全书包括( )五大部分。

(分数:2.00)A.西周、表、书、世家和列传B.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C.本纪、表、春秋、世家和列传D.西周、表、书、春秋和列传解析:解析:《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外文翻译与文献综述模板格式以及要求说明

外文翻译与文献综述模板格式以及要求说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内容,特对外文文献翻译提出以下要求:一、翻译的外文文献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两篇,但总字符要求不少于1.5万(或翻译成中文后至少在3000字以上)。

二、翻译的外文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的文章、有关著作及其他相关材料,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主题相关,并作为外文参考文献列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

并在每篇中文译文首页用“脚注”形式注明原文作者及出处,中文译文后应附外文原文。

三、中文译文的基本撰写格式为:1.题目:采用小三号、黑体字、居中打印;2.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间距一般为固定值20磅,标准字符间距。

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页面统一采用A4纸。

四、封面格式由学校统一制作(注:封面上的“翻译题目”指中文译文的题目),并按“封面、译文一、外文原文一、译文二、外文原文二、考核表”的顺序统一装订。

五、忌自行更改表格样式。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Xxx翻译(1)题目指翻译后的中文译文的题目翻译(2)题目指翻译后的中文译文的题目系会计系以本模板为准)专业XXXXXX(以本模板为准)姓名XXXXXX(以本模板为准)班级XXXXXX(以本模板为准)学号XXXXXX(以本模板为准)指导教师XXXXXX(以本模板为准)正文指导教师对外文翻译的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建议成绩(百分制)评阅小组或评阅人对外文翻译的评语:评阅小组负责人或评阅人(签名)年月日建议成绩(百分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为了促使学生熟悉更多的专业文献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及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现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具体要求如下: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五经”研究与翻译研讨专题

“五经”研究与翻译研讨专题

“五经”研究与翻译研讨专题“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政治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

因此,2009年7月27日,国家汉办在北京召开了以重新编译、传播中国儒家文化原典为宗旨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这标志着中外学者合作开展“五经”多语种译本的翻译工作正式启动。

会议由国际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教授主持,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知名汉学家,在会议期间研讨了“五经”的翻译体例、底本、出版等问题,并分别就相关的内容作了发言。

以下选登部分知名专家的与会发言,以飨读者。

编纂《儒藏》的经验(发言稿)汤一介为什么我们要编纂《儒藏》?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学术文化常是儒、道、释三家并称,但儒学在三家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然而历史上编有《佛藏》、《道藏》,而无《儒藏》。

明、清两代学者都曾提出编纂《儒藏》的设想,但因工程浩大,未能实行。

当前,我国由于经济发展良好,有能力把编纂《儒藏》提到日程上。

此一项目已于2004年启动,取得初步成果。

我认为,编纂《儒藏》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儒学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五经》是承载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传世文献,它是中华文明发育、成长的学术文化之根。

在20世纪,我国曾有三位重要的儒学大师,他们被称为“现代儒学三圣”,就是作为哲学家的熊十力、作为文化学家的梁漱溟和作为经学家的马一浮。

现在我们常常谈“国学”,但是何谓“国学”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而作为“经学家”的马一浮,他认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马先生这个看法,确有其独到见地。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总则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见学位办[2009]23号文)中指出,MTI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MTI教育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MTI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

根据《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司[2009]22号文件精神,现制定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旨在全面考查考生的双语(外语、母语)综合能力及双语翻译能力,招生院校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政治理论》的成绩总分(满分共计500分),参考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来选择参加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本考试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除全国统考分值100分的第一单元《政治理论》之外,专业考试分为三门,分别是第二单元外国语考试《翻译硕士X语》(含英语、法语、日语、俄语、韩语、德语等语种),第三单元基础课考试《X语翻译基础》(含英汉、法汉、日汉、俄汉、韩汉、德汉等语对)以及第四单元专业基础课考试《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翻译硕士X 语》重点考查考生的外语水平,总分100分;《X语翻译基础》重点考查考生的外汉互译专业技能和潜质,总分150分;《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重点考查考生的现代汉语写作水平和百科知识,总分150分。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参见教学司[2009]22号文件)三、考试基本要求1. 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掌握6,000个以上的选考外语积极词汇。

2. 具有较好的双语表达和转换能力及潜质。

3. 具备一定的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对作为母语(A语言)的现代汉语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四、命题由各招生院校MTI资格考试命题小组根据本考试大纲,分别参照翻译硕士外语考试《翻译硕X语》、基础课考试《X语翻译基础》及专业基础课考试《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及样题的要求,自主负责命题与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研究专题写作1. 研究热点综述我国翻译界当前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是对当代西方翻译学的研究。

潘文国教授从学科意识出发,把西方翻译研究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代的西塞罗(Cicero)到1959年,叫做传统的翻译学阶段;第二阶段,从1959年雅可布逊(Roman Jacobson)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叫做现代的翻译学阶段;第三阶段,从1972年霍姆斯(James Holmes)发表里程碑似的论文《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开始至今,叫做当代的翻译学阶段。

在这部划时代的文献中,霍姆斯历史上第一次勾勒出翻译学学科的结构框架,并建议采用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命名翻译学科。

他指出:“翻译学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描写从我们的经验世界里表现出来的有关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的各种现象,二是确立一些普遍原理,以描写和预测上述现象。

这两个方面也就是纯翻译学的两个分支,可以分别叫做‘描写翻译学’或‘翻译描写’,和‘理论翻译学’或‘翻译理论’。

”霍姆斯的翻译学研究范围具体如下:翻译学下有应用翻译学和纯翻译学,应用翻译学下设有翻译人才培训,翻译辅助工具(词典、术语库等),翻译方针政策(作品选择、译者地位等),翻译批评;纯翻译学下辖描写翻译学和理论翻译学,描写翻译学包括成品研究(研究现有译本),过程研究(研究翻译心理),功能研究(研究翻译在受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功能);理论翻译学包括总体研究(一般理论)和侧重研究,后者包括侧重媒介研究(口/笔译:人工/机器),侧重区域研究(特定现有译本),侧重层面研究(特定语言层面或领域),侧重文体研究(文学、圣经等),侧重时间研究(翻译古/今文献),侧重专题研究(成语典故等)。

在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是独立学科的理论意识,已经较为广泛地出现在理论家的著述当中。

自此到21世纪,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译学思想或流派,如翻译研究派、翻译科学派、文化学派、操纵学派、目的学派、功能学派、交际学派、语篇语言学派、话语结构学派、释意学派、解构学派、多元系统学派等。

在同一时期,中国在历经文革时期的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之后,迈开了向文化现代化进军的步伐,国门大开,对于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和理论话语的引进成为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

由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出现了停滞期,理论的危机和实践的需求使得我国翻译界放眼看世界,认真研究西方译论,从理论意识、研究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化等各方面吸取有益的经验,结合中国历史悠久且广泛的翻译活动,在深入研究我国传统译论基础上,使我国的译论研究更趋学理化、更趋系统性。

西方翻译研究重理论建设,中国翻译研究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如何使二者相得益彰,依然是中国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符号学、社会符号学与翻译符号学是研究有关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和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许多关于符号本质的论述。

现代符号学发源于两位奠基人,一位是瑞士语言学家费·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另一位是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 Peirce)。

索绪尔认为语言的问题主要是符号学问题。

语言符号由音响形象和概念含意构成,前者称为“能指”,后者称为“所指”,它们的关系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

他的符号理论在20世纪的西方人文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他的二元符号模式被当成定论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

可是现在有许多专家学者认识到能指与所指任意关系的片面性,而逐渐倾向赞同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式。

皮尔斯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可以有三种方式:因果关系,象似关系,规约性关系(任意性)。

并由此得出标示符号、象似符号和象征符号,这三种符号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符号的使用。

根据皮尔斯的观点,符号被理解为一种三角关系,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同时性出发,符号是同时作为媒介、被表征对象和释素的。

皮尔斯是这样说的:“A sign, or representamen, is something which stands to somebody for something in some respect or capacity.” (“符号或表现体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

”)用美国哲学家和行为语义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话来说,任何符号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实体:(1) a sign vehicle (符号载体)(2) a represent of the sign (符号的所指) (3) interpretant(释素)。

据此,任何符号都不可能单独地与其它符号不相关联地出现,每个符号若要能被解释,它需要至少通过另一个符号来说明,即每一个符号都是可以被替代的,符号的可替代性或置换性是翻译的前提。

莫里斯发展了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将符号学划分为三个分支:(1)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2)语义学,研究符号与指涉对象之间的关系;(3)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由此,语言意义也分为三种(1)言内意义,即符号相互之间所体现的意义;(2)指称意义,即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3)语用意义,即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莫里斯的三种意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根据。

根据这三种意义,我们在翻译中可以寻求两种语言的语义对应。

言内意义的传达涉及语音、语法、词汇等层次,分析言内意义的丧失、搭配关系、歧义结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所指意义的传达中,两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对应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1)完全对应;(2)部分对应;(3)不对应。

词的多义、广义、狭义、变义、反义、上下义等也是其中应考虑的因素。

在语用意义的传达中,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等是语义对应的范畴。

符号学对翻译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使翻译走出纯语言研究的范围,而步入文化的比较研究这一更广阔的领域。

在符号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符号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彼此沟通是凭借符号的传播,符号是一种思维方式,文化是由许多符号系统构成的意义潜势,语言只是表现社会符号的许多方式中的一种,它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符号系统,能表现其他符号系统,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意味着把它看作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信息系统,它具有高度的传播能力。

因此对意义符号的每一次选择都要与社会文化符号系统相联系,一方面要受到社会文化符号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另一方面又要从中做出选择。

韩礼德在《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对语言和意义的社会解释》(1978)一书中对语言的符号性有全面论述。

他认为语言的社会符号理论应包括以下要素:文本,语境,语域,语码,语言系统(包括三大元功能),社会结构。

韩礼德的理论体系中,语域是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下,以特定的交际方式,为特定的目的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的集中表现。

语域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境由语场、语旨、语式三个部分组成,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语言发生的环境,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目的;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

语场、语旨、语式是具有无限分度的延续体,它们在一些分度上相遇构成语域。

根据语域的观点,社会交际过程中交际意义是受情景语境制约的,在某一语境中,通常只是其中的一种意义比较突出,其他意义通常被排除掉或过滤掉,这种机制就是情景语景。

功能指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人际功能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

语篇功能指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成为语篇。

胡壮麟教授主编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1989)一书提出:“由于意义系统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因此,寻找意义的对等实际上是寻找两种语言的语篇的情景语境的对等,即寻找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的语境中在功能上的对等。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就是把语言放在社会的框架内,立体地、有层次地、动态扫描式地对语言进行分析,从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角度理解其语言信息及社会意义,从语域、情景语境的角度入手,进一步分析其三大纯理功能,求得两种语言语篇的功能对应,深入理解、选择和传达意义。

奈达(Eugene A. Nida)在《翻译意义》(1982)一书中介绍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2001)一书中也推崇这种方法。

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1985)一书中将符号学原理成功地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柯平在《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1993)中,将莫里斯的三类符号意义与中国的翻译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陈宏薇教授在《新实用汉译英教程》(1996)中以语言的社会符号性为基本原则,讨论了汉译英过程中正确理解与贴切表达原文的方法与途径。

Mona Baker在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2000)(换言之:翻译教程) 中,及Roger T. Bell在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1)(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中均将韩礼德的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

Basil Hatim在他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2001)(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2001)(语篇与译者)两部著作中也有深入的分析。

目的论目的论又称功能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她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提出了功能类别问题,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建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莱斯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目的,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决定。

稍后,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译理论。

她用信息传递来指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出版了《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用英文全面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该理论,提出了翻译过程中“功能加忠诚”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