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案 (7)

合集下载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

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

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

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

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

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

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

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

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

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三个生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能说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重点: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全文;难点:能说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1解题遇“鼓琴”1.读好课题,引导理解“鼓”的意思。

2.生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的意思后进而理解“伯牙鼓琴”的意思。

2初识读“鼓琴”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汇报难读的句子。

3.聚焦难读的句子作指导。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指导读好“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②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指导理解“足”“为”的意思,以文言字词的积累、理解提升朗读的质量。

3.齐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①人物:伯牙锺子期②事件: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③结果: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3“鼓琴”遇知音1.指名配乐朗读全文,生思考并用横线勾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生汇报伯牙鼓琴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听之的句子: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师生合作读。

4.同桌互读并圈画出“鼓琴”,数一数这“一鼓一听”之间有几处写到了这个词?①在学生寻找到三处的基础上引导“一鼓一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是不是还可以在什么地方添加一处“鼓琴”呢?②生寻找到可添加的地方:少选之间(鼓琴)而志在流水5.全班分两大组读:一组读鼓琴的语句,一组读听琴的语句。

思考:在这“一鼓一听”之间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6.生汇报伯牙弹琴时和子期听到琴声时的画面。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8篇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教案篇一教学内容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预设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小学体育《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和表演伯牙鼓琴,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了解。

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感知音乐的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伯牙鼓琴的起源和基本知识,研究伯牙鼓琴的基本技巧。

2. 研究伯牙鼓琴的曲目,理解其中的表达和情感。

3. 研究伯牙鼓琴的基本节奏和演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初始阶段- 介绍伯牙鼓琴的背景和起源,引发学生对伯牙鼓琴的兴趣。

- 分发乐器,向学生展示伯牙鼓琴的外观和基本结构。

- 教授基本的琴弦调整和演奏姿势,让学生逐渐熟悉乐器。

2. 研究曲目和节奏- 选择适合小学生研究的伯牙鼓琴曲目,如《阳关三叠泪》。

- 分段教授每个音符的演奏方法和节奏,让学生逐步掌握。

3. 团队合作和演奏-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编排伯牙鼓琴的表演。

- 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让每个小组成员有参与感和责任心。

- 在班级或学校活动中展示学生的伯牙鼓琴表演,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演奏技巧、理解曲目和团队合作能力。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他人的表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比赛,展现他们的才华和努力。

2. 组织音乐欣赏会,让学生可以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

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小学体育课中的《伯牙鼓琴》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和培养,帮助他们综合发展。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3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3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3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三、再读释义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

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子期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所念必得之5、拓展思维:伯牙的琴声还能描述什么?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填空:“伯牙鼓琴,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兮若___;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若___;……”学生练习说话6、配乐朗读课文五、相遇相知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当伯牙志在流水。

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

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

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难点: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3. 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4. 问题探究,感悟知音。

5. 拓展延伸,积累经典。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收集有关友谊的古诗文,并摘抄下来。

《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教案)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情节;2.认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古代文化;3.学习正音、改错,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情节,认读文言文课文;2.教学难点:学习正音、改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音乐文化,引出“伯牙鼓琴”的故事。

2.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乐谱等,讲述中国的音乐文化在古代的情况。

2. 学习课文1.教师分段讲解文言文,带领学生认读语言结构。

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逐步领略古代的风采。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

3. 学习正音、改错1.教师放一段课文,要求学生自行听写,并默写下来。

2.学生将自己听写的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依据反馈进行正音和改错。

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纠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练习1.由教师发放练习试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试题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试题考察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 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2.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资源1.伯牙鼓琴的故事情节2.乐器、乐谱等展示物品3.课文朗读录音4.练习试题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课堂展示、练习试题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评价,评估本次教学的效果;2.针对本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后记1.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及时纠错。

2.学生课下要善于自我总结,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第【1】篇〗【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名称】语文【年级册数】六年级上册【课题标号和标题】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

【教材内容分析】第七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对于伯牙破琴绝弦这个行为及知音的理解可能略有难度,作为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解决困难。

不可枯燥讲解,要让学生作一定理解即可。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能说出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再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再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策略】归纳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探究策略【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感悟法点拨引导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板块一:诗句导入,揭题释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4.通过预习,课文介绍了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俞伯牙、锺子期)提示:注意“锺”字的书写。

仔细观察插图,分辨谁是俞伯牙,谁是锺子期?在书中插图标注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伯牙鼓琴》学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爱护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爱护知音的情感。

3、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出名的演奏家,弹琴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他为什么弄断了自己的琴弦呢?这节课我们走进《伯牙鼓琴》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来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生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通。

三、理解全文意思
1、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四、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

(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例外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课件出示句子]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大凡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

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喜悦、激烈、兴奋……)
12、指导朗读。

(解放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可怜染病身亡!
13、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

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

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消极悲惨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课件出示句子]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
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

[课件出示全文]
4、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七、总结:自古以来,“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

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课件出示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