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__初中语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伯牙善鼓琴》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伯牙善鼓琴》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甲】见《伯牙善鼓琴》全文。 【乙】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 , 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 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 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1.伯牙和锺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音?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 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字词释义
3.伯牙是春秋时善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该成 语现在的意思是?
【参考译文】 【乙】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村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一乡村的优秀人
物交朋友,一个国家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 的优秀人物就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 满足,便又追论古人。吟诵他们的诗,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知识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拓展
语段对比拓展 一 语段对比拓展 二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

(故事形式)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初中语文教案:利用《伯牙鼓琴》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初中语文教案:利用《伯牙鼓琴》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初中语文教案:利用《伯牙鼓琴》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一、教学背景《伯牙鼓琴》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故事,讲述了两个琴友因琴而结缘,心灵相通的故事。

作为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伯牙鼓琴》,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伯牙鼓琴》的内容,理解琴友之间的情感和思想。

2. 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 能够通过朗读、分析和表演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感受和表达故事中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琴友之间的情感和思想;难点:如何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感受和表达故事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课题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满面,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让人倍感神往。

说起音乐,就不得不提起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伯牙鼓琴》。

今天咱们就一块来了解了解这个古老的故事,看看它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2.讲解故事内容,了解两位琴友的思想感情《伯牙鼓琴》的故事是讲述了两个技艺超群,情意相投的琴友伯牙、钟子期相遇,他们基于对音乐的共同热爱,结下了知交好友,以相互切磋、提高琴技。

伯牙的好友钟子期相继去世,他悲痛欲绝,也停止了鼓琴表演,感慨:“鼓琴止于心,而心难悟乎。

”但是,伯牙并没有放弃,“若化为狂风裹残云,奈何故被人误解。

”他终于在音律之中悟出了钟子期的音乐思想,独自一人抚琴。

这段音乐代表了他和钟子期之间最终的互相了解和心灵相通,也象征着友谊之间永不间断的情感。

3. 感受琴声,欣赏音律播放“伯牙鼓琴”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古琴的声音,欣赏闻名于古代的中国传统音乐。

4. 分组朗读、分析故事中的情感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认真朗读并分析故事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体验。

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进一步交流、探讨和分享共同的感受与体会。

5. 表演“伯牙鼓琴”学生分组,配合古琴音乐,表演伯牙鼓琴的故事情节。

初中语文文言文列子《伯牙善鼓琴》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列子《伯牙善鼓琴》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列子《伯牙善鼓琴》原文
及译文
XXX是一位擅长弹琴的人,而钟子期则是一位善于倾听的人。

当XXX弹琴时,他的意念总是在登高山,而XXX听了之后便赞叹道:“好啊,像泰山一样高!”XXX还弹奏了流动的水的琴曲,XXX听了之后又赞叹道:“好啊,像江河一样壮观!”XXX所想象的情景,钟子期总能够领会到他的琴意。

有一次,XXX游历到泰山的北面时,突然下起了暴雨,他只好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很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

起初,他弹奏的是雨的琴曲,后来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

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总能够完全领会到XXX的情趣。

XXX停止弹琴后感慨道:“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这篇文章通过XXX弹琴所传达出的情感意境,以及钟子期能够领悟XXX的情感意趣,展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XXX善于倾听,而XXX则是一位琴技纯熟的
人。

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无形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琴音,同时通过描写人物形象的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XXX和钟子期。

整篇文章以“XXX鼓琴,XXX听”为总领,紧凑自然,让人读来一气呵成。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翻译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知音难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部分学生在讨论中仍显得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对于翻译练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仍存在一些翻译不准确、句式运用不当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我将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翻译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伯牙鼓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言文,讲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审美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伯牙鼓琴》这个故事。通过分析伯牙与钟子期的交往,了解知音难觅的含义,以及音乐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核心素养目标
《伯牙鼓琴》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强化审美与表达能力。具体目标如下:一是提升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二是通过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三是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四是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伯牙善鼓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文言文(18篇)逐篇解读

【+初中语文】《伯牙善鼓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文言文(18篇)逐篇解读

重点问题
1.文章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
⑴“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
⑵“知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 种子期必得之”,作者以这句话承接上下文。
⑶由对“知音”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 逃声哉?)抒发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
重点字词
8.卒逢暴雨 9.乃援琴而鼓之
10.初为霖雨之操 11.钟子期辄穷其趣 1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13.吾于何逃声哉
卒:_通___“__猝__”__,___突__然__。___________ 援:__拿__,__拿__过__来___。_______________ 鼓:_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__琴__曲__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穷:__穷__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琴:__丢__开__琴__。__意___思__是__停__止__弹___琴__。__ 逃声:_躲___开__。__隐__藏__自___己__的__声__音___。____
重点问题
2.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不但欣赏对方,而且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强烈赞 美之情。情结合具体语句,从句式角度进行分析。
译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所描述的(意境)就如同我 心里所想象的一样啊。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特殊用法
词语
例句
⑴伯牙善鼓琴 善
⑵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⑴志在登高山 志
⑵子知听夫志 鼓 伯牙善鼓琴 穷 钟子期辄穷其趣 卒 卒逢暴雨
释义
动词,擅长,善于。 形容词,好。 名词,意念,心情,这里指 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名词,心志,志向。

初中语文_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知音”内涵;3、学习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知音”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知音”内涵;2、学习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师:古时候,有一个音乐才子琴技高绝,但他的琴声却没有人能够听懂,常常是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才子大喜,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从此,不管才子如何弹奏,樵夫总能准确地道出乐曲中的美妙。

师:你知道,这二人分别是谁吗?生:俞伯牙和钟子期师: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伯牙鼓琴》,让我们一同去了解一下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故事吧!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吕氏春秋》____,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____吕不韦___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纂的一部巨著。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生点评,师顺势点出文中易读错的字及停顿,生练习。

4.指名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翻译,注意课件中的标红字词。

2.组内交流不会、不理解的字词。

3.班内解决不会、不理解的字词。

4.学生合作完成全文翻译,师生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5.2分钟巩固五、研读课文1.思考: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生答明确:本文记叙了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

2.思考:文中如何写伯牙善鼓琴的?又是如何写钟子期善听的?小组交流,生答明确:伯牙善鼓琴:心中想什么就能弹什么。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善听:伯牙弹什么,钟子期就能听出什么。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对伯牙弹琴这个地方的描写对于塑造伯牙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明确:正面描写师:通过子期对伯牙琴声的赞叹对于塑造伯牙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明确:侧面描写师:通过子期对伯牙琴声的赞叹对于塑造子期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明确:正面描写师:伯牙和子期在这一阶段的生活是怎样的?明确:默契、和谐师: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呢?愉快、舒缓,在读子期对伯牙的评价时应该有兴奋。

初中伯牙鼓琴课文讲解

初中伯牙鼓琴课文讲解

初中伯牙鼓琴课文讲解
1《伯牙善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2《伯牙善鼓琴》翻译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

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

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

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牙然后变成千里马。

3注释
鼓:弹奏
志:意念,心情
方:正当;在......时候,正在
善:好
而:来,用来
巍巍:山高大的样子
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汤汤:水大的样子
破:摔破
绝:剪断
复:再
以为:认为
若:好像
贤者:有才能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课文 注意停顿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 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借助课文注解; • 联系上下文理解; • 联系生活,想象情境理解; • 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 请教同学、老师等 • ……
解题
“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 伯牙鼓琴:鼓,弹奏。
“伯牙破琴绝弦”是什么意 思?
•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奏琴弦了。
朗读课文 注意停顿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 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 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
朗读课文 注意停顿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 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 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 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 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 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照样子,写词语


• 明月(

春雨(

• 雷声(
)
炊烟(


……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清 风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徐徐乎若 清风 。”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 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就一定会知道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 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古筝名曲——《 高山流水》_标清.flv
•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
朗读课文 注意停顿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 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 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 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 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知音?
•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破琴,把琴摔碎;终身,一生;复,再;以 为,认为; 无,没有;足,足以; 者,……的人。
• 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摔碎扯断琴弦,一生 不再弹琴了。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钟子期 那样的知音)足以让俞伯牙弹琴给他听了。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 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古筝名曲——《 高山流水》_标清.flv
家庭作业 1.尝试将今天讲的课文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
听。 2.写一段你最想和朋友说的话。 3.做同步练习册。
高山流水_标清.fl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