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资料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

02
成语故事解析
精卫填海
总结词
不屈不挠、持之以恒
详细描述
精卫填海的故事讲述了一只小鸟坚定不移地填平大海的决心。这个故事传达了 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够 克服。
叶公好龙
总结词
表里不一、虚有其表
详细描述
叶公好龙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表面上喜欢龙的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龙迷。这个故事揭示了表里不一 、虚有其表的本质,提醒我们要真诚待人,不要只是做表面功夫。
引导学生回忆每个成 语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
总结成语故事的寓意和教育意义
分析每个成语故事的寓意和教 育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 含义。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成 语故事,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 为习惯。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学生理 解成语故事。针对不足之处,调整教学方法,如引入更多互动环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等。
教学内容
重新审视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检查是否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知识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 习需求。针对遗漏或不足之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调整,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
习兴趣和参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画蛇添足
总结词
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详细描述
画蛇添足的故事讲述了一群人在比赛画蛇时,为了显示自己 的技巧而画蛇添足,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要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狐假虎威
总结词
仗势欺人、欺软怕硬
《成语历史故事》课件

3
文化传承
成语通过口口相传、文字记载等方式一直流传至今。
成语的分类和特点
主题分类
成语可以根据主题进行分类,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
文化特征
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形式多样
成语的形式多样,有四字成语、典故成语等。
成语的演变和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的形式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但其经典之处仍保留在 其中。成语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于语言交流、文学作品和教育中。
《成语历史故事》PPT课 件
本课件将带您探索成语的丰富历史和故事,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精彩 的词语。
成语的定义
成语是汉字组成的特定词组,具有固定的词序和特殊的意义,是汉语的瑰宝之一。
成语的起源和历史
1
源于古代文化许多成语起来自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
2
上溯深远
成语的起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总结和展望
经过了解成语的定义、起源、分类和演变,相信您对成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您能继续探索和应用成语,丰富您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成语的故事和典故
孔子的成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创造 和引用了许多经典成语。
三国演义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成语,这 些成语通过故事传递着智慧和道 德观念。
《孙子兵法》中的成语
《孙子兵法》中的成语深受军事 战略和领导力的影响。
常用的成语和例句
亡羊补牢 一箭双雕 守株待兔 画龙点睛
为时不晚,后悔时要立即采取措施纠正错误。 一举两得,一次行动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只会盲目等待好运,不主动去争取。 在作品或计划的关键时刻添加一个关键性的元素 或步骤。
幼儿园中班中文教育教案成语故事学习成语的故事背景

幼儿园中班中文教育教案-《成语故事》学习成语的故事背景幼儿园中班中文教育教案-《成语故事》学习成语的故事背景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成语故事,让幼儿了解成语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逐渐形成初步的成语意识和语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故事的选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一些简单明了、故事性强的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井底之蛙》等。
2. 成语故事的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互动,让幼儿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引导幼儿去感受和理解成语的深刻内涵。
3. 成语故事的绘本阅读:选取与成语故事相对应的绘本,通过绘本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和情节。
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2. 互动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和情节。
3. 绘本阅读法:通过绘本阅读,让幼儿更生动地了解成语故事的情节和内涵。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问答等方式,引导幼儿对成语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 成语故事的讲解:教师讲解成语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绘本阅读:通过绘本阅读,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的情节和内涵。
4. 语言表达活动:通过各种语言表达活动(如角色扮演、口头表达等),让幼儿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和使用成语。
5. 教师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让幼儿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成语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逐渐形成初步的成语意识和语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幼儿真正理解和运用成语。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幼儿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成语意识和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引导幼儿去深入理解和运用成语。
成语故事学习常用成语的故事背景

成语故事学习常用成语的故事背景成语故事:学习常用成语的故事背景成语作为汉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背景故事,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成语的故事背景。
1. 亡羊补牢:故事背景在古代农村中,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羊。
有一天,他驱赶羊群,却发现羊中少了一只。
这个人不以为意,继续赶羊。
然而,第二天,他发现羊群又少了一只。
这一次,他开始感到担忧,于是他决定立即修缮牢笼,以免再丢失更多的羊。
他应用了“亡羊补牢”的方法,成功避免了后续的损失。
2. 画蛇添足:故事背景古时候,有一个人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图。
他的朋友看到后提醒他,画中已经有了一条完美的蛇,为什么还要添上多余的足呢?然而,这个人自以为聪明,觉得添上蛇的足可以使画更加完美,于是不顾朋友们的劝告,坚持画了额外的足。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有时候贪心追求完美反而可能得到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3. 杯弓蛇影:故事背景在古代中国,有一个人喜欢喝酒。
有一天,他端着酒杯走在林中,突然看见树上的倒影,以为是一条蛇,吓得手一松,杯子掉到了地上摔碎了。
而实际上,他看到的只是杯子在树上的倒影,根本不存在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事物,不要因为错觉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4. 异想天开:故事背景古时候,有一个叫屈原的人,他非常聪明,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有一次,他提出了给国家庙堂洗礼的想法,认为这样可以使国家更加祥和。
然而,他的异想天开被别人嘲笑,并没有得到认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创意可能会被别人误解或嘲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放弃自己的想法。
5. 画龙点睛:故事背景在中国绘画中,有一种表达技法叫做“画龙点睛”。
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但却觉得画中缺少灵气。
于是,他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了一粒黑墨,瞬间,画中的龙活了过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的一点点补充或改变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语故事介绍PPT课件

觉得奇怪,就问:“为什么同样的症状 ,却用药不同?”
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添加而标引题起的 ,他的病
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
”服药后,他俩的病果 点击输入您的具体内容,用
简洁的语言文字进行阐述
然很快便好了。
提示 :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也作“对
症用药。
15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一个弟子叫宰予,因为他能说会道,刚开始给孔子留
成语故事
01哄堂大笑
宋朝的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 ,他穿着一双新靴子
走进办公的衙门。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 :“这只也是九百。”
然后,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添都加大标笑题 起来
点击输入您的具体内容,用 简洁的语言文字进行阐述
02栩栩如生
[ xǔ xǔ rú shēng ]
提示: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破绽可寻。
08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 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天天也一起听课, 但是非常不专心。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添。加标题
点击输入您的具体内容,用 简洁的语言文字进行阐述
09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同,特别擅长 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 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 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
玉工进行鉴定。老玉工对魏王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
块罕( hǎn)见的宝玉。”
添加标题
提示 :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点简击。洁输的入语您言的文具字体进内行容阐,述用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 ,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 ,送给看守者们一壶酒。 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 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都还在 画,就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添个加人标也题画好了 ,那人 说:“蛇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点击说输入完您的就具体把内容酒,用喝了。
整理《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资料

《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资料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公共实践课
学分数:
总学时:
讲授时数:
课内实践学时:
任课教师:
联系电话:
课程简介:
前修课程: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开卷考试/半开卷/口试/写论文/作业/上机等
教材:
参考书目: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成语背后的演变》课程资料

《成语背后的演变》课程资料成语背后的演变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探索汉语成语背后的演变过程,了解成语的起源和发展,并掌握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
通过研究成语的演变过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你将能够:1. 温故知新:了解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2. 扩展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丰富词汇量;3. 增加理解能力:通过研究成语的演变过程,提高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4. 有效表达:学会正确运用成语,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课程大纲第一课:成语的定义与功能- 了解成语的定义,明确成语的独特功能以及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课:成语的起源与演变- 探索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了解成语的演变过程。
第三课:成语的分类与运用- 分析成语的分类方式,学会根据具体语境正确运用不同类型的成语。
第四课:成语与文化思维- 探讨成语与中国文化思维之间的关系,理解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五课:成语的正确使用- 研究成语的正确用法和例句,掌握运用成语的技巧。
课程要求- 每堂课后完成作业,进行相关练,巩固所学内容;-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其他学员分享研究心得和体会;-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核,检验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研究资源- 课程教材:《成语背后的故事》- 扩展阅读:相关成语故事书籍、互联网资源总结研究成语的演变过程是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你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祝你在研究成语的过程中取得进步!> 注意:本文档仅为课程资料,具体教学内容以课程实际安排为准。
成语故事(老马识途)课件

目录
• 成语故事背景 • 老马识途故事 •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 老马识途的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成语故事背景
成语含义
总结词
解释成语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用法。
详细描述
成语的含义通常由四个字或更长的话语组成,用以简洁地表达一种思想、观点或 情境。这些成语通常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了解成语的含义是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基础。
故事主题理解
理解故事所表达的主题 ,探讨其深层含义和启 示。
角色分析
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特点 ,理解其行为动机和性 格特点。
情节分析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理解其逻辑和结构。
文化背景思考
思考故事所反映的文化 背景和社会现象,探讨 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对成语在现代的应用的反思
成语的意义
理解成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探讨其在 现代语境下的适用性。
详细描述
许多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或传说通常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 、信仰、价值观和智慧。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 用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这些故事和传说也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02 老马识途故事
03
营造意境
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氛围,有 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日常生活中的引用
01
02
03
交流பைடு நூலகம்通
在日常交流中,恰当地使 用成语能够使表达更加简 洁明了,提高沟通效率。
幽默诙谐
一些成语具有幽默、诙谐 的特点,可以在日常生活 中调节气氛,增加趣味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背后的故事
第一单元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的莫逆之交去世时说的
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的高洁品格。
√
2.国以才兴,政以才举。
人才对一个国家而言,极为宝贵。
春秋时期鲁国人曾评价一个人
说:“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这个人是指(管仲)。
√
3.“一鼓作气”的典故发生在哪次战争之中?(长勺之战)。
√
4.“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
5.朋友对人十分重要,古人关于“朋友”的言论很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段关于精彩的言论,出自哪位哲人之口?(孔子)√
6.在能否给晋国借道这个重大问题上,大臣宫之奇与其国君的意见是不一致的。
(对)
7.晋国向虞国借道(两次)次,去讨伐虢国。
√
8.晋国先后灭了虢国和虞国,当他们拿回来自己以前的宝物时,却发现原先送给虞国的宝
马已经死掉了。
(错)√
9.楚庄王即位前三年“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怠于政事,其原因是:(楚国面临内忧外患,
楚庄王统治根基不稳)。
√
10.楚庄王即位后“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日夜作乐,怠于政事,有两名大臣先后冒死进
谏,后楚庄王幡然醒悟,罢淫乐,开新政,终于称霸天下。
(对)√
11.“鸱夷浮江”中的“鸱夷”是指(伍员伍之胥)被杀死后装进沉入江中。
12.“假道灭虢”与哪个成语出自同一历史典故?(唇亡齿寒)√
13.“曹刿论战”的这场战争中国战争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泽东曾在(《中国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价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
14.跟春秋时期楚庄王“一鸣惊人”故事情节相同的记载,同样出现在了《史记滑稽列传》
中,不过故事的主角缺换成了战国时期的齐威王。
(对)√
15.“假道伐虢”中的虞国国君的行为和下场,留给后人的警示就是:不可贪图眼前小利,
不可助长敌人气焰。
(对)√
16.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姓姜,名小白。
(对)√
第二单元
1.“吾倒行而逆施之”出自(伍之胥)之口。
√
2.吴王夫差派人赐伍之胥“(属镂)”之剑,逼其自裁。
3.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
(错)√
4.“卧薪尝胆”成为固定的词,最早出自(苏轼)的文章。
√
5.“鸟尽弓藏”通常与“(兔死狗烹)”连用,比喻事成之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掉,
过河拆桥。
√
6.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
(对)
7.辅佐越王勾践实现“复国”和“称霸”的贤才除范蠡外,还有(文种)。
√
8.公元前506年,吴国大败楚国,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争史称“(柏举
之战)”。
√
9.“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陶朱公的中子在楚国犯了死罪,陶朱公的长子带着父亲的书
信和千镒黄金去求见(庄生),希望能营救自己的弟弟。
√
10.“吴宫教战”反映了孙子的什么军事思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11.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之后,好友文种也选择了离开,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南阳。
(错)√
12.公子光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刺客专诸等人的帮助下,杀死吴王僚,自立为吴国国君,即
吴王夫差。
(对)
13.“三令五申”故事中孙武曾斩杀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份是:(吴王爱妃)。
√
14.“邯郸之难”时,赵平原君到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的既有勇力
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一共有19人。
(错)
15.越王勾践归国后,励精图治,招四方贤士能人,因材使用,任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政
与外交,计然管理财政。
(对)√
第三单元
1.为了取得(鲁)国国君的信任,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从而换来了带兵打仗的机会,
并且取得赢得了战争,这被称做“杀妻求将”。
√
2.孟尝君曾以善养士而闻名,有门客数千;但当他人生失意、仕途罹难之时,昔日门客四
散而去。
后来,孟尝君又重新当上了相国,事业重回巅峰时,先前离开的门客又纷纷重来投靠,孟尝君对这些重来投效的门客是:(待之如初)。
√
3.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久负盛名,在历史上都有很出色的表现,其中平原君是(赵胜)。
√
4.“狡兔三窟”的想法是(冯谖)最先提出来的。
√
5.冯谖最初投到孟尝君门下时,孟尝君不太注意他,孟尝君身边人对他态度也很冷淡,于
是他愤而离去。
(错)
6.“一言九鼎”历史典故发生于(长平之战)后不久。
√
7.为了能够获得出使外国的机会,毛遂自我推荐说:“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
特其末见而已。
”这里的“颖”的意思是:(尖子)。
√
8.毛遂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他在平原君门下不足三年声名鹊起。
(错)√
9.平原君不辱使命,与楚国国君歃血为盟,归来后他特别感谢他的一名随行门客,他:先
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
先生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
平原君称赞的这位门客是:(毛遂)。
√
10.孟尝君的一名门客奉命到其他土地薛地去收租,但是这位门客到薛地后却把债契文书全
部烧毁了,他对孟尝君说这是为他从百姓手里买了“义”回来了,对此,孟尝君的态度是:(不高兴)。
11.吴国灭亡后,范蠡和美女西施一同悄然隐去,遨游江湖烟雨之中。
(错)
12.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13.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劳苦”,曾先后两次用嘴为士卒吸脓疗
伤。
(对)
14.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的复杂人物。
(对)
15.吴起曾经跟孔子弟子曾参之子曾申学习儒术,他是一位儒者。
(错)√
第四单元
1.吴起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而且是一名杰出的改革家,他在(楚悼王)支持之下,
推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的莫逆之交去世时说的
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的高洁品格。
3.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共率领(36)人,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胆识,袭杀匈奴使者,一举制服鄯善,受到政府的嘉奖,为东汉与西域的交通往来立下了汗马功劳。
4.孙子吴宫教战时,本欲杀死不从军令的两名队长,但是这两个队长是吴王的两名爱妃,
在吴王的求情,孙子饶恕了他们的死罪。
(错)
5.“孺子可教”的“主人公”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
6.“吮脓疗伤”体现了吴起的(关爱士卒)人性品格。
√
7.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的复杂人物。
(对)√
8.背水一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次战争中,赵军的统帅是(陈余)。
9.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一场战争不光是双方将士们的奋勇拼杀,更是对
阵双方的信心与意志的较量。
“(四面楚歌)”就是汉军利用“夺气攻心”,战胜不可一世的项羽的一场经典战役。
10.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
(对)√
11.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
(对)
√
12.平原君赵胜和楚王谈判至日中尚未有结果,毛遂不召而来,他持剑来到楚王面前,最终
说服楚王答应订立盟约。
(对)
13.刘秀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马援)“堆米成山”,即用米粒成山谷地势的模型,展示大军
进攻的线路,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第一次。
14.曹刿论战时,与鲁庄公有过一番对话,讨论鲁国凭什么可以和齐军作战,鲁庄公说:“大
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对此,曹刿并不认同。
(错)
15.马援是东汉初年的风云人物,他的事迹广为传颂,许多演变成了成语、俗语,下列成语、
俗语中哪一个跟马援无关。
(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