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分析概论(一)

合集下载

综合知识—1质量管理概论

综合知识—1质量管理概论
2、质量意味着免于不良,也就是说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与顾客投诉等现象
3、朱兰质量管理三步曲(质量策划、质量操纵、质量改进)
石川馨
“因果图”发明者
日本QC小组的奠基人之一
质量不仅是产品的质量,从广义上讲,质量还是工作质量、部门质量、人的质量、体系质量、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等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一、基本知识
1高层管理:是组织的高级管理者,[确定组织的宗旨与目标,规定职责与提供资源,要紧负责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2中层管理:负责利用资源以实现高层管理者确立的目标,[通过其职权范围执行计划并监督基层管理人员来完成]
3基层管理:负责日常活动,[监督指导作业人员,保证组织正常运转]
⑶管理层次的创新
1扁平化:增加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
公司业绩
质量管理培训
集中在质量部门
全公司范围内
负责协调质量工作
中层质量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者构成的质量管理委员会
朱兰博士“质量管理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操纵、质量改进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概论管理:指挥与操纵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1、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操纵)
⑴计划:确定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决定组织应该做什么]
③坚持用数据说话,目标值尽可能量化
④通常方针展开到企业与部门(车间)这两级,目标与措施展开到考核层为止
⑤各部门要结矩阵图]
⑺体系:相互关联或者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⑻质量特性:指产品、过程或者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关键是“满足要求”,这些“要求”务必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与考核的根据]
①硬件质量特性包含内在特性、外在特性、经济特性等。[质量的习惯性就是建立在质量特性基础之上]

四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四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科学是一门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它要求我们严谨的思维和准确的实验数据,其中质量分析是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

质量分析是指通过称量、辨认和定性、定量分析等手段,来确定或鉴别物质的成分和性质的解决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化学或物理实验的方法,进行质量分析。

质量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质量守恒定律和基本守恒法则,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从而确定或鉴别所需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是守恒质量,即在任何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其所含物质的总质量不能发生变化。

质量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通过实验步骤来鉴别物质的性质和成分的一种方法。

在定性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气味、溶解性、燃烧性质等来进行分析。

比如,其中一种物质在加热后放出刺激性气味,可以初步判断它是一种化学物质。

定量分析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实现对物质的定量鉴定。

定量分析主要依赖于化学计量学原理。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精确地确定物质中每种组分的含量。

质量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

在医学领域,质量分析被用于诊断病人的血液成分。

在环境科学中,质量分析有助于测量水体和大气中的污染物。

在食品行业,质量分析被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和残留物。

此外,质量分析还可以用于鉴定文物中的化学成分和年代。

然而,科学家在进行质量分析实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实验操作步骤,并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和可靠。

首先,实验前必须准备好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其次,实验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避免事故发生。

实验中必须准确称量试剂,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掌握时间和温度等变量。

最后,在实验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准确的结论。

总之,质量分析是科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确定或鉴别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质量分析的实用性非常广泛,它在医学、环境科学、食品行业和文物鉴定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然而,在进行质量分析实验时,必须遵循科学准则,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和可靠。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初级)新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初级)新
(2)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 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其由 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 (3)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分为四种类 别: 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 依产品的存在形式:产品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
7
(4)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5)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 素。 (6)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 关的固有特性。 “固有特性”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 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赋予产品、过程 或体系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产品的所有 者)不是它们的质量特性。
26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顾客(和 其它相关 方) 资源管理
管理职责
顾客(和 其他相关 方) 测量、分 析和改进
满意
要求
输入
产品 实现
输出 产品
质量管理体系
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27
(七)顾客满意 1. 顾客与顾客要求
(1)顾客
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一个 组织,也可以是指组织内部的一部分。
33
① 特定的输出或“真实的瞬间” ② 描述单个性能规范或因素 ③ 使用可观察和/或可测量的因素来表达
④ 建立“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的标 准。 ⑤ 要详细但简洁
34
(3)顾客之声(VOC)
有六种主要的方式 ① 针对顾客的大规模满意度调查 ② 在某种类型的事件后进行事务调查 ③ 从顾客对产品和服务问题的抱怨中得出
41
可见标准是一种特殊文件。特殊性表现:
(1)是经过公认机构批准的文件;
(2)是根据科学、技术和经验成果制定的文件; (3)是在兼顾各有关方面利益的基础上,经过 协商一致而制定的文件; (4)是可以重复和普遍应用的文件; (5)是公众可以得到的文件。

质量管理概论简介

质量管理概论简介

经营问题
顾客
如何认识质量
质量目标体现在
劣质成本 质量的评价主要 基于 改进是用于提高
购买产品的顾客
所有有关人员,无论 内部还是外部
基于职能部门
基于普遍适用的三部 曲原理*
工厂的各项指标 公司经营计划承诺和

社会责任
与不合格的制造 无缺陷使成本总和最品有关低源自符 标合 准规











部门业绩
2.调动职工参与管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3.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
二、方针目标管理的实施
企业方针目标管理包括:方针目标的制 定、展开、动态管理、考评四个环节。
方针目标的制订
1.制订要求
(1)企业方针目标是由总方针、目标和措 施构成的有机整体;
(2)选择重点、关键项目作为目标; (3)目标应有挑战性; (4)指导思想三并重:长远目标与当前目 标,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发展生产与提高福 利。
质量管理概论简介
第一节 质量的基本知识
一、质量的概念 1.质量的概念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关于“固有特性” 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 物的特性 感官的特性 行为的特性 时间的特性 人体工效的特性 功能的特性
① 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固有的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 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1)对象可涉及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过 程和产品及其他方面。
(2)注意识别需改进的项目和关键质量要求。 (3)考虑改进所需的过程。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 (一)质量管理发展阶段回顾
1.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

质量管理概论

质量管理概论

农夫和鹤的故事的启示
从前,在一座大房子里有一群老鼠。这些老鼠不断地遭到 从前,在一座大房子里有一群老鼠。 一只机灵的、非常勤奋的猫的攻击。 一只机灵的、非常勤奋的猫的攻击。于是这些老鼠召开了 一次会议,讨论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一个年轻聪明的老 一次会议,讨论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 鼠站起来提出了下面的解决方案: 当这只猫出现时, 鼠站起来提出了下面的解决方案:“当这只猫出现时,如果 我们能够昕到他的声音,我们就能够及时逃跑。所以,我 我们能够昕到他的声音,我们就能够及时逃跑。所以, 建议在这只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 建议在这只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 众老鼠对这个精彩的 解决方案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一只上了年纪的老鼠背 解决方案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 着手踱上讲台。他不紧不慢地说:“我倒只有一个问题, 着手踱上讲台。他不紧不慢地说: 我倒只有一个问题, 谁去给这只猫挂铃铛呢?” 谁去给这只猫挂铃铛呢?” 。
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几客户的要求执行! 这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 之间的真实故事 故事。在当时,降落伞的安全度不够完美,即使经过厂商 故事 努力的改善,使得降落伞制造商生产的降落伞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 99.9%,应该说这个良品率即使现在许多企业也很难达到。但是美国 空军却对此公司说 No, 他们要求所交降落伞的良品率必须达到100%。 于是降落伞制造商的总经理便专程去飞行大队商讨此事,看是否能够 降低这个水准?因为厂商认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接近完美了,没 有什么必要再改。当然美国空军一口回绝,因为品质没有折扣。 后来,军方要求改变了检查品质的方法。那就是从厂商前一周交 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 行中的机身跳下。这个方法实施后,不良率立刻变成零。
农夫和鹤的故事

质量管理概论(1)

质量管理概论(1)

1994版ISO9000族标准
1990年ISO/TC176开始对1987版系列标准进行修订 1994年完成了对标准第一阶段(有限修改)的修订工作。
ISO发布了1994年版ISO8402、ISO9000-1、ISO9001、 ISO9002、ISO9003、ISO9004-1标准,并陆续制定发布了10 项指南性国际标准,统称为1994年版ISO9000族标准 随后,ISO/TC176又启动了修订战略第二阶段——“彻底修 改”的工作。在广泛征求标准使用者意见、了解顾客对标准 修订的要求,比较多种修订方案基础上,提出了质量管理八 项原则,作为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设计思想;同时,根 据广大标准使用者的要求,研究了ISO9000族标准和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容性问题
第二阶段: (四十年代~五十年代)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资产阶级“行为科学”理论形成 ● 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
第三阶段: (六十年代~至今)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管理学派很多。但最有影 响的学派是“决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他把高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把 创造思想和逻辑思想应用了决策方式的研究
美国企业家赖利·弗瑞尔(Larrg.C.Farrell)在其新著“重寻 企业精神”中讲,企业的使命是“制造使人们愉悦的产品” 。
四 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根本内容
● “质量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不断开 拓质量方面的新领域和潜在方向,寻找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质量中求生存,求 发展已成为企业正确的经营之道
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 1994版ISO9000系列标准 2000版ISO9000系列标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十四章 质性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十四章  质性研究

案例研究的定义:
• 长期以来,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对案例研究持有不尽 相同的认识。其中以罗伯特K.尹(Robert K.Yin )的定 义最为经典:
-----案例研究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探究(Empirical Inquiry ),它研究现实生活背景中的暂时现象 (ContemporaryPhenomenon);在这样一种研究情 境中,现象本身与其背景之间的界限不明显,(研究 者只能)大量运用事例证据(Evidence)来展开研究。
案例研究的特点:
• 首先,案例研究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而不是一 种纯理论性的研究。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回答是 “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的问题 (Yin ,1994;Stake ,2000),而不是回答 “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案例研究的特点:
• 第二,案例研究重点在于捕捉现象的真实细节。
三种类型的经验研究:
1,实验研究: • 在经验性研究的3种研究方法中,实验研究是一种
在相对可控条件下对特定问题开展研究的方法。
2,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介于实地研究/案例研究与实验
研究之间。调查研究强调采用统计性概括方法, 实地研究/案例研究强调采用分析性概括方法;
3,实地研究/案例研究
弗洛伊德的狼人研究:
• 弗洛伊德是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精神病学研究的先驱。根 据他「一致的经验模式」理论,弗洛伊德的假设:儿童时 期的意外事件或可用来解释病人异常行。所以他致力于使 得病人回忆自己在儿童及年轻时代所发生的,但却已遗忘 良久的,有关创伤性的或与性有关的意外事件。他以一位 狼人Sergei Petrov 为案例,研究他的生活史,最后以 「来自婴幼期神经症的生活史」(From the History of an Infantile Neurosis)为标题,将研究结果撰写成书并于 1918年出版问世,此书则是弗洛伊德应用个案研究的典型 例举之一,且其所归结的个案的结果,事实上与其假设相 一致,心理界的个案分析因此一时蔚为时尚,且被认定为 一项有效的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

《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实证主义第二节解释学第三节人种学第四节现象学第五节建构主义第六节批判理论第七节女性主义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第四章个案研究法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第六章访谈研究法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第二节访谈准备第三节访谈技巧第四节访谈记录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第七章历史研究法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第三节田野工作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第十章内容分析法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第四节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第十一章行动研究法第一节行动研究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二节行动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行动研究法的类型及其运用第四节行动研究法的实施程序第五节行动研究法的应用第十二章德尔菲法第一节德尔菲法的涵义与特性第二节德尔菲法的主要类型第三节德尔菲法的运用步骤第四节德尔菲法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的研究:特征
形成性的研究设计 质的研究在展开过程中不断变化,因为研究者的目标是深入了解 某一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象 不可能“预先地”构思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的发现 归纳式的资料分析 质的研究者从现场中尽可能收集具体的细节,寻找这些细节之间 的关系模式 你不是在拚一幅已经知道的图,而是在画一幅在你收集并检验资 料时逐渐形成的画。(波格丹) 资料从底部产生 质的研究资料是归纳式的,即从具体细节上升到一般的分析
一、质的研究:特征
自然情景: 研究的对象是真实情境中人们的生活经验 研究的本质是理解个体如何予生活意义 参与者的视角 以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视角来理解世界 试图把握行动者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赖以行动的一些观念 要问的关键问题:这里发生什么了什么特别事情?这些事情对当 事人意味着什么? 参与者的观点和声音最重要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
扎根理论 海斯 (Heise)的事件结构分析 拉津(Ragin)的定性对比分析 雅伯特(Abbott)的最优匹配技术序列分析 雅贝尔(Abell)的形式叙事分析 鲍尔(Bauer)的语库建设 雅特里德—斯图林(Attride-Stirling)的主题网络分析和神经网络 技术应用的质性分析 哈奇(Hatch)的类型分析 归纳分析 解释性分析 政治分析 多话语分析 计算机辅助分析
质的研究理念
质的研究是自然的 质的研究是以探索、發現與歸納的邏輯為研究導向 強調直接的人與人接觸 致力於理解事實的全貌 重视研究情境中相關的人與人、人與物互動歷程 以少數個案作為分析單元 以同理心來理解研究對象的立場與感受 具同理心的中立狀態 彈性的研究設計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区别与联系
(1)与情境的关系 量的研究与具体情境相分离; 质的研究与具体情境相融合。 (2)与研究范围的关系 量的研究擅长于宏观层面的调查与预测; 质的研究擅长于微观层面的细致描述与动态分析。 (3)与研究问题角度的关系 量的研究注重普遍性指导意义; 质的研究注重研究问题与对象的特殊性、个别化。 (4)与研究动态性的关系 量的研究在重复性上静态性强; 质的研究在重复性上动态性强。 (5)与研究假设的关系 量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假设,从假设出发,并通过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 质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 (6)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量的研究使研究者保持价值中立,排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质的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及自己与研究对象 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 质的研究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 质的研究倾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概括性
后实证主义
实在是存在的,但永 远不能被完全理解, 只能接近地理解
对实在的近似;研究 者是资料收集的工具
质的研究在中国
王鸣鸣,《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1997 吴飞,《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 2001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2000,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乡村里的爱情、家庭和亲密 关系,1949-1999》2006
质的研究的基本类型
质的研究:特征
整体性和复杂性 质的研究假设,社会环境是独特的、动态的和复杂的 质的研究者详细叙述包含被研究者的多种声音 质的研究者容纳足够的细节与事实资料,为解释提供事实基础 主体性 沃尔科特(1994)区分了三种质的研究方法: 描述的、分析的和阐释的 大多数质的研究者否认任何科学研究中纯粹客观的可能性 阐释是建立在自己经验证据基础上的 利用自己的主体性,才能理解参与者隐藏的动机和假设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
3. 质的方法做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并不是研究方法,而是研究趋向 行动研究以社会改进为目的,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 质的研究设计灵活,根据研究情况改变,符合行动的不确定性 和结果无法预测特点 质的研究强调反思,符合行动者在行动中反思及及时调整的特 点 行动研究的领域,如中小学教育、社会工作、医务护理、法律 维权、劳工解放等
质的研究:研究范式
五种范式(视角):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批判理 论与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 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实在的性质是什么?) 认识论:什么是可知的?认知者和认知对象的关系是什么? 方法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鼓励“问题先行”的方法。研究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开展研 究的最重要的问题
质的研究的基本类型
按“类型”分类:象征互动主义、人类学的方法、社会语言学方 法、常人方法学、民主评估、新马克思主义民族志、女性主义研 究方法 按“途径”分类:历史研究、民族志研究、个案研究、现象学研 究、传记研究、扎根理论研究、行动研究 不分类:质的研究是多元的、综合的领域,因此不能分类
作为连续体的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在西方
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表现,而且是一种意义的创造 研究不再是对固定不变的“客观事实”的了解,而且研究双方彼 此互动、相互建构、共同理解的过程 在后现代的今天,质的研究学者意识到,研究永远不可能“客 观”、“中立”,“研究”其实就是“写文化”
质的研究在中国
美国传教士史密斯(A. H. Smith)于1878-1905年对山东农村进行调 查,写了《中国人的素质》和《中国农村生活》1898年 1917年美籍教授迪特莫 (C. G. Ditlmer)指导清华学生对北京西 郊的生活进行调查 美籍教授古尔普率领学生到广东潮州凤凰村进行调查,著有《华 南乡村生活》1925年 甘博(S.D. Gamble)和步济时(J.B. Burgess)发表《北京:一个 时代的调查》1921年
完全自然主义研究 完全自然情境 完全开放型 完全悬置假设 描述为主 半自然主义研究 半自然情境 半开放型 主动利用假设 建构理论为主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
重新理解“理解”和“解释” 从强调“客观”、“中立”,到“体验”、“移情”,再到“参 与”、“对话”,“共同建构”意义。 社会建构主义方法日益盛行。如龙迪《性之耻,还是伤之痛:中 国家外儿童性侵犯探索性质的研究》2007,使用了“转化的质性 材料”策略 先对原始材料进行深描,通过细节呈现本质和文化回声; 对资料中隐含的、有依据主题、特征,对主题之间的模式进行分 析; 对资料的意义进行解释,达到理解的目的。
自然主义探究传统: 自然主义探究传统:现象与本质是不可分的,只有接近与走进现象才可能 认识本质;在自然而非实验控制的环境中开展研究。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研究目的是对被研究者个人经验和意义的建构作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解释性理解”;理解被研究者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知觉规则,才理 解他们对自己行为及周围环境的解释,进而理解外显行为。 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管是研究设计与假设,还是研究过程与方 法,都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以研究个体与情境的变化。 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 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从原始资料,从现象的特定情境中产生理 论;不是从概念的建构与概念间关系中推导理论。 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 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研究者深入个体与情境,就必须保持与被研究 对象间的深度沟通;整体是对研究现象特定情境的客观把握。
质的研究在西方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社会改革运动 杜·波依斯对费城黑人社区的研究,5000多例访谈,著作《费 城的黑人》1899年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50个区的访问、观察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对城市内的少数民族人群、亚文化 群体进行研究,著作《城市》1916年 林德(Lynd)夫妇对美国中部城镇居民生活的研究(谋职、成家、 生儿育女、闲暇、宗教、社会活动),对居民的道德观念和精 神生活进行考察,著作《中镇——美国现代文化研究》1929 年,《过渡中的中镇——美国现代文化研究》1937年。 美国社会学家怀特(W. Whyte)在《街角社会》中作者与多 克等知情人士互动,成为参与式观察的典范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
整合式设计 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在不同层面 (如问题提出、抽样、资料收集和分析)同时进行,不断互动 内涵型设计 方法“坐巢”在另一种方法之中 一种方法形成研究的整体框架,另一种方法在这个框架中发挥作 用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
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新趋势 将质性数据尽可能量化 方法论多元化,通过核心概念模型,将两者结合起来 定量研究者试图通过质的方法弥补
质的研究:特征
研究者作为资料的收集工具 质的研究者的基本资料是由他们亲自是他们亲自收集 参与式观察的现场笔记 访谈的笔记 所调查社会现象的相关笔记 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规范和模式
质的研究:特征
长时期的、直接的时间投入 以意义为中心 韦伯强调社会分析中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描述个体以理解社会 环境的意义 布卢姆的“符号互动理论” 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 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 当个体在处理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意 义,有时修改这些意义
《质的分析》概论 质的分析》 (一)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宋锦洲 博士、副教授
质的研究:定义
质的研究(陈向明)
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的 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 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 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基本特征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
1.
研究规范不断提高 质的研究提倡严格的程序: 问题的提出 研究设计 进入现场 建立研究关系 资料搜集和分析 形成结论和建构理论 成文的方式 衡量研究的质量 反思伦理道德问题 质的研究尝试性引进“信度”、“效度”、“推广度”、“代表性” 概念 使用传统语言学方法,如内容分析、话语分析、修辞分析、语义分 析、符号学、论据分析
质的研究在中国
李景汉《北京郊外乡村家庭》1929年和《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1933 严景耀深入监狱,通过参与式观察对罪犯问题调查,1927-1930 费孝通《江村经济》1933 史国衡《昆厂劳工》1943 费孝通、张志毅,《乡土中国》1946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寻乌调查》1930, 《长冈乡调查》1930 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