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课 三国鼎立

合集下载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推荐】.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推荐】.doc

第课三国鼎立知识点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把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________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术结果特点意义____年曹操和______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______胜利以少胜多为统一______打下基础知识点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________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________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意义____年______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_____。

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__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地区的开发。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2.“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以下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6.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总结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总结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组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三国灭亡顺序:①263年,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晋武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二.八王之乱1.背景: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②后来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他们势力日益强大;③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民;④统治者昏庸无能(西晋灭亡的原因)2.经过:八王之乱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3.影响:中原人口大量死亡,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民族及路线: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一部分迁到辽宁。

2.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十五个证券,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任用喊人王猛改革,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兴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2.“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重用。

3.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但最终未收复中原。

4.420年,东晋灭亡二.南朝的政治1.含义;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2.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环境: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人为因素: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共36张PPT)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约前1600年——前1046年)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9年) (25年——220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 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曹操
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动 脑 筋: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多方面延揽人才,使
江东的统治日益巩固。
第16课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表
名称
时间
交战 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208年
为统一北 曹操—袁绍 曹操胜利 方奠定了
基础
曹操—孙刘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三国鼎立
1、三国建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 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 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 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刘备简介
刘备:祖先是西汉宗亲,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的笔记: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 时间:公元200 年
3.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4.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5.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 时间:公元208 年
2. 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3.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4.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 221 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3. 229 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1.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 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3.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五、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L第16课三国鼎立

L第16课三国鼎立

2、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战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3、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
国最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夷洲)有着
密切的关系的国家是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形势图
军阀
千白 里 骨 曹 操 无露 《 蒿 于 里鸡 行 野 》鸣 。,
人口减少, 民不聊生
——
政治上:
把汉献帝从洛阳接 到许,“挟天子以 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 采用屯田的措施。 组织军队和士兵民 众从事农业生产,实 力不断增强。
兵多粮足
袁 绍
实力强大
3、蜀汉
建立:221年,刘备称帝, 定都成都,国号汉 措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影响:加速西南地区的发展

诸葛亮
“三顾频频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4、吴国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 系的最早记录。

建立:229年,孙权称帝, 定都建业(南京),国号吴 措施:开发江东,发展了造 船业、海外贸易;230年,派 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台 湾) 影响: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 联系
的历史? 诸葛亮智算 公(曹操)船 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但 舰为备所烧,引 华容 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 军从华容道步归, 关云长义 遇泥泞,道不通, 会适当地进行创作;也有助于 释曹操 天又大风,悉使 我们加深理解
羸兵负草填之, 骑乃得过。
曹操死 曹丕继
三国鼎立



三、三国鼎立
1、背景: 三国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 操
官 渡 之 战 前 的 形 势
一、官渡之战
1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势力逐渐壮大 (“挟天子以令诸侯”)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第16课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第16课三国鼎立

都城:成都 都城:建业
课堂小结东汉 Nhomakorabea官渡之战 北方统一
末 年


阀 混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课堂检测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C )
A、赤壁之战
B、城濮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 )
A、赤壁之战
B、三顾茅庐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220年建立魏国的是(D )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 之战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 孙权—巩固江南
刘备—巩固与发展
三方都不具 备统一全国 的条件
视频: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自 称皇帝,国号 魏,定都洛阳。
221 年 , 刘 备 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222 年 , 孙 权 称王,国号吴, 定都建业。
曹操 (演唱: 林俊杰)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罗嗦 一心要那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 淡薄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前202年
温故知新
西汉
三国鼎立
200年时战官渡, 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 统一北方定根基。
老骥伏枥志千里, 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 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 火烧赤壁定大局。
三国鼎立——魏、蜀、吴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定都洛

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

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
一直是个代表奸臣的大白脸,
或者说,曹操成了奸臣的代名词。
2021/12/12
.千古風流人物 .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
评说(pínɡ shuō)曹操肯定曹操的,则说他是个大政治家、大军
事家、大文学家,是东汉时期首屈一指的英 雄。
1.他志向远大,气度恢弘,知人善任,唯 才是举; 2.是他,逐步消灭了北方的军阀与匪盗, 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 3.是他,指挥军队开垦荒田,抑制豪强, 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为以后晋朝统一 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是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为后人 留下了不朽的名篇(mínɡ piān)佳构,在中国 文学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2021/12/12
.千古(qiāngǔ)風流人物 .
第三十页,共三十三页。
评说(pínɡ shuō)曹操
启示:
担当 生前事, (dāndāng) 何计身后评?
2021/12/12
.千古(qiāngǔ)風流人物 .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2021/12/12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延津
夜袭(yè xí)乌巢, 烧毁袁军粮草
乌巢
曹操
三四(sān sì) 万人
第六页,共三十三页。
以少胜多
时间 交战双方
官渡之战
公元
(袁gōn绍gyuá和n)2曹00操年
曹操为什么能打 败袁绍
统一北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以少胜多
(yǐ shǎo shènɡ duō)
曹操胜利
(shènglì)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三页。

第16 课 三国鼎立【2022秋统编版七上历史精品课件】

第16 课  三国鼎立【2022秋统编版七上历史精品课件】

三、三国鼎立
背景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过程
三国 魏 蜀

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今南京 )
皇帝
统治Hale Waihona Puke 域操丕北方刘备
湖北、湖南的大部分 和四川、云贵地区。
江苏、福建、广东, 孙权 并抢夺了刘备在湖北
、湖南的势力范围。
影响 北方生产得到 恢复发展 加速西南地区
影响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顾茅庐》
相关史事 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
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 诸葛亮是旷世英才,就三次亲自登 门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流传 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
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 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 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 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 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炎 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 的想法。 注意历史与历史著作的联系与区别 赤壁之战示意图
背景 ①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 ②曹操势力壮大——
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今 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 诸侯”借皇帝的名 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 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 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蒿里行》 曹操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 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
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 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 “……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 北人不习水战… …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 《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三国演义》的描述
《三国志》等记载
•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 公船舰为备所 烧, 引军从华容道步归, 遇泥 泞,道不通, 天又大风,悉使羸 兵负草填之,骑乃 得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文艺作品 中的人物形象 与历史上的实 际情况一样吗?
诸葛亮
(公元181年)
230年,孙权 派将军卫温率领万 人舰队到达夷洲,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 的联系。
赤壁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官渡之战
三 国 鼎 立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势力逐渐壮大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曹操、袁绍 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背景 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孙刘联军 结果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 三国经济发展 蜀 吴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措 施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吴国的立国方针 “务农重谷”
吴国船只

吴国造船业发达, 促进了海上交通 的发展。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Hale Waihona Puke 第16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孙吴立国,不闭关,不锁国,面向大海,敞开胸怀,积极开拓与南海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赤壁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赤壁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三 国 鼎 立 局 面 的 形 成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措 施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翻 车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 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 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的景象。
周 瑜
(公元175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 易就联想起《三国演 义》,更而想起戏台上 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 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 方法。……其实曹操是 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 少是一个英雄。
功首罪魁非两人, 遗臭流芳本一身。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 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
刘备(161年-223年)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 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 三顾茅庐 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三国志·先 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 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 隆中对 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 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 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 力量,曹操占据河南一 带,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官渡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人物档案
本名:曹操 别称:曹阿瞒、曹公、曹贼 字号:孟德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出生日期:155年 逝世日期:220年 地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主要指挥官 赤壁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论 从 史 出
孙、刘联军 曹操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利用气候、地理 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
经济上
官渡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参战方兵力 袁绍——约110000人 曹操——20000人
曹操赤脚迎许攸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官 渡 之 战
乌巢
官渡 之战
袁 绍
公元200年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伤亡情况 袁绍——约100000人 曹操——约8000人 官渡之战
孙权(182年-252年)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 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据 周 鲁 瑜 说是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 肃 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 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 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割据江东的孙权
官渡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参战方兵力 孙、刘联军——5万 曹操军——20万(称80万) 主要指挥官 孙、刘联军——刘备周瑜 曹军——曹操 草 船 借 箭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演义》的描述
《三国志》等记载
•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 建安十八年 (213年) (孙)权乘 大船来观军,公(曹 操)使弓弩乱发,箭 著其船,船偏重将 覆,权因回船,复以 一面受箭,箭均船平, 乃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曹操败走华容道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图示小结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孙权 刘备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草船借箭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 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 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 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 在镇压黄巾 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 起义的过程中, 军心涣散。
形成形成群雄并 起的局面,在这 些割据势力的连 年征战中,袁绍、 曹操两大集团逐 步壮大起来。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措 施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 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德才兼备、 光照寰宇的政治 家、军事家、思 想家,堪称古代 完人与宗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 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 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 助他们改进生活。以理 服人,没有选择残酷的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手段来实行统治。
少年不羁 崭露头角 平定凉州 陈留起兵 位极人臣 逐鹿中原 相争汉中 官渡之战 襄樊会战 远征乌桓 壮士暮年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 招揽各种人才 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 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 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 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 到底是什么呢?他将遇到的对手会是何许 人也?
官渡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唇齿之盟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面前耍大刀 , 班门弄斧 刘备借荆州, 有借无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身在操营心在汉 兵不血刃 赔了夫人又折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