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记录片

合集下载

介绍一部纪录片作文

介绍一部纪录片作文

介绍一部纪录片作文
我最喜欢的纪录片,是关于北极熊的!
一开始,我被它们又白又胖的样子吸引住了,像个大雪球!可再后来我才明白,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那里冷得让人直哆嗦。

它们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猎食者,很凶猛,会猎食海豹。

纪录片里的北极熊妈妈带着小北极熊,在冰面上行走。

它们圆乎乎的,走路一摇一晃,真是可爱!但,纪录片里还讲到,北极的冰川正在慢慢融化,北极熊的家园即将消失。

虽然它们很凶猛,但它们也会胆怯。

当没有冰面可以捕猎的时候,它们就只能在陆地上饥饿地耐心等待。

看到北极熊的处境,我只觉得很难过。

我想,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让北极熊的家园消失。

它们和我们一样,是地球的主人。

我记得,纪录片里有一个镜头,一只北极熊坐在冰面上,望向远方,眼神里蕴满了忧郁。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孤独的巨人,在冰雪世界里,彷徨无助地挣扎着。

如果有一天,北极熊快速消失了,那该多么可惜啊!。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一)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一)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一)【论文关键词】:纪录;真实;视角;思想性【论文摘要】: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

纪录片工作者,以各自不同的策略,在执着地追求着纪录片的真实。

然而,纪录片一个至今没有统一定义。

我们怎样看待纪录片的一些旧的观念,怎样认真清楚它的本质。

文章着重谈了作者对纪录片本质的理解,并且对现阶段中国的纪录片发展给出了建议。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

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

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

有人说,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

我觉得,用"纪录"界定更好。

我认为,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

文章从纪录片的错误看法切入。

着重论证纪录片的"纪录"本质。

首先来看看纪录片的定义:一、关于纪录片的定义1."纪录片"概念的提出1916年,《北方的纳努克》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1926年1月,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发表于纽约《太阳报》上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的文章里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

后来,他对这个词的含义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纪录电影是指"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2.关于这个定义的讨论在近年来的电影理论研究领域,美国电影理论家比尔·尼克尔斯提出了"所有电影都是纪录片"的著名论断。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论文关键词】:纪录; 真实; 视角; 思想性【论文摘要】: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

纪录片工作者,以各自不同的策略,在执着地追求着纪录片的真实。

然而,纪录片一个至今没有统一定义。

我们怎样看待纪录片的一些旧的观念,怎样认真清楚它的本质。

文章着重谈了作者对纪录片本质的理解,并且对现阶段中国的纪录片发展给出了建议。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

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

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

有人说,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

我觉得,用"纪录"界定更好。

我认为,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

文章从纪录片的错误看法切入。

着重论证纪录片的"纪录"本质。

首先来看看纪录片的定义:一、关于纪录片的定义1. "纪录片"概念的提出1916年,《北方的纳努克》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1926年1月,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发表于纽约《太阳报》上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的文章里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

后来,他对这个词的含义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纪录电影是指"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2. 关于这个定义的讨论在近年来的电影理论研究领域,美国电影理论家比尔・尼克尔斯提出了"所有电影都是纪录片"的著名论断。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观后感:纪录片《中国》《中国》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全片以深情细腻的镜头展现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观影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的壮美景色,也对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深感敬佩。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个人观后感。

1. 自然环境的壮美《中国》充分展示了中国大陆的雄奇山脉、广袤的草原、辽阔的河流以及各个地域独有的自然景观。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展示的长江、黄河和珠穆朗玛峰等地标性的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然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向往和保护意识。

2. 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如万里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这些古老而神奇的遗迹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努力。

观看这些景观的同时,我也被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并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人民生活的真实展示《中国》以真实的记录方式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从农村的劳作、城市的繁忙,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纪录片展示了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观影过程中,我深感中国人民的勤劳、坚韧和乐观,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真实而细腻的记录方式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心态和价值观。

4. 未来发展的希望与挑战纪录片中反映了中国的经济、科技、城市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我被中国人民在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深震撼。

然而,纪录片也不回避中国面临的挑战,如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出的努力和改革表示钦佩。

总的来说,纪录片《中国》通过丰富多样的画面,展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民生活和未来发展。

观后感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深信中国一定能够应对面临的挑战,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我最喜欢的科学纪录片

我最喜欢的科学纪录片

我最喜欢的科学纪录片
“哇,这个世界好神奇呀!”这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记得有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在客厅里看电视,我不停地换着台,突然,我看到了一个画面,那是一群美丽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它们的羽毛五彩斑斓,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

“嘿,宝贝,看什么呢这么入神?”妈妈笑着问我。

“妈妈,你看这些鸟儿好漂亮啊!”我兴奋地说。

爸爸也凑过来看了看,说:“这是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呢。


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科学纪录片。

我最喜欢的一部科学纪录片是《地球脉动》。

哇塞,那里面的画面简直太震撼了!就好像我真的跟着摄像机一起去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

我看到了广袤无垠的沙漠,那简直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我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那仿佛是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间;我还看到了神秘深邃的海洋,那里面有着数不清的奇妙生物,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库!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我经常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

“哎呀,爸爸,你看这个动物好有趣呀!”“妈妈,为什么这里会有这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起感受着科学的魅力。

我觉得科学纪录片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它让我看到了地球的美丽和神奇,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

我真的好想知道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秘密呀!难道你们不想吗?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我们一定能发现更多的惊喜!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科学纪录片,它带给我无尽的欢乐和知识。

我最喜欢的纪录片作文

我最喜欢的纪录片作文

我最喜欢的纪录片作文《我最喜欢的纪录片》嘿,你们知道吗?我超级喜欢看纪录片,就像喜欢吃巧克力一样!在那么多的纪录片里,有一部呀,那可是我的心头爱,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好奇的小世界。

这部纪录片叫《动物世界的奇妙之旅》。

哎呀,一说起它,我的心就开始怦怦跳,兴奋得不得了!记得第一次看到它,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

那天,外面下着小雨,我没法出去玩,心里正烦闷着呢。

这时候,爸爸打开了电视,调到了这个纪录片,刚开始我还不太在意,可没一会儿,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纪录片里的画面美极了!那广阔的非洲大草原,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动物。

有威风凛凛的狮子,它们迈着有力的步伐,仿佛在说:“这片草原,我做主!”还有那敏捷的猎豹,奔跑起来就像一阵风,“嗖”的一下就没影了,我都忍不住想:它们咋能跑这么快呢?难道它们的腿上装了小马达?还有那一群群的斑马,黑白相间的条纹,多像马路上的斑马线呀!它们聚在一起吃草,就好像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野餐会。

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只小猴子的故事。

这只小猴子呀,不小心和猴群走散了,它可怜巴巴地四处张望,那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好像在说:“我的小伙伴们,你们在哪儿呀?”看着它那小小的身影在树林里穿梭,我的心都揪起来了,真替它着急!就在这时,一只年长的猴子出现了,它轻轻地抚摸着小猴子的头,就像妈妈安慰孩子一样,带着小猴子找到了猴群。

看到它们团聚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这不就像我们在学校里找到了走丢的小伙伴一样开心吗?还有一次,纪录片里播放了一群大象迁徙的场景。

那长长的队伍,就像一条巨龙在大地上蜿蜒前行。

大象们一步一个脚印,沉稳而坚定。

它们要走过山川,穿过河流,去寻找更适合生活的地方。

我不禁想:它们不累吗?它们怎么知道要往哪儿走呢?这可比我们春游要辛苦多啦!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总是会一边看一边讨论。

爸爸会给我讲一些动物的习性,妈妈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沙发上,那感觉,温馨极了!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看到了动物们的精彩生活,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学纪录片和它的启发

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学纪录片和它的启发

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学纪录片和它的启发# 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学纪录片和它的启发科学纪录片是我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它们以生动的影像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带我穿越时空,探索宇宙的奥秘,了解生命的奇迹。

在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片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是《宇宙时空之旅》(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启发了我对科学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宇宙时空之旅》是由著名天文学家尼尔·德葛拉斯·泰森主持的科学纪录片,是经典作品《宇宙》的续集。

这部纪录片以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未来为线索,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奇妙旅行。

从大爆炸的瞬间到星系的形成,从生命的起源到人类的未来,每一个主题都让我惊叹不已。

纪录片中,我最喜欢的一集是关于“时间箭头”的探讨。

时间的单向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认知,但在宇宙尺度上,时间的流向和我们所理解的可能完全不同。

这一集通过泰森博士的解说和精美的动画,让我对时间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启发我思考时间的相对性,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此外,纪录片还探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如何不断进步的。

从古代的地心说到现代的宇宙学,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旧观念、接受新理论的过程。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知识,不断探索和质疑。

《宇宙时空之旅》不仅是一部科普作品,更是一部哲学思考的杰作。

它让我认识到,尽管人类在宇宙中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探索是无限的。

这部纪录片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爱,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短暂生命。

总之,《宇宙时空之旅》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科学纪录片。

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们对生命、宇宙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通过观看这样的纪录片,我们不仅能够增长见识,还能够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我喜欢的纪录片作文三百字

我喜欢的纪录片作文三百字

我喜欢的纪录片作文三百字
一部纪录片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带我去了热带雨林,那里真是绿色的天堂啊!镜头下,那些树叶密密麻麻的,像一把把大伞挡住了阳光,里面藏着好多神秘的小生物。

我看着就觉得,哇,每一片叶子后面都有个没讲过的故事呢!
再说说另一部纪录片,它讲的是古代文明遗址。

那些石头啊、痕迹啊,真的好像会说话一样。

看着它们,我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跟那些古代人聊起了天。

那种感觉,真的挺酷的!
还有一部纪录片,让我热血沸腾!它讲的是人类探险的故事。

你知道吗?那些人真的是胆子大得很!从深海到高山,从沙漠到雨林,他们什么都敢去!我看着就觉得,这种无畏和坚韧的精神,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这些纪录片啊,虽然讲的东西都不一样,但都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奇妙。

看完之后,我就特别想去看看那些地方,感受一下那里的风情。

真的,它们让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记录片
【摘要】: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

纪录片工作者,以各自不同的策略,在执着地追求着纪录片的真实。

然而,纪录片一个至今没有统一定义。

我们怎样看待纪录片的一些旧的观念,怎样认真清楚它的本质。

文章着重谈了作者对纪录片本质的理解,并且对现阶段中国的纪录片发展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纪录; 真实; 视角; 思想性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

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

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

有人说,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

我觉得,用”纪录”界定更好。

我认为, 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

文章从纪录片的错误看法切入。

着重论证纪录片的”纪录”本质。

首先来看看纪录片的定义:
一、关于纪录片的定义
1. “纪录片”概念的提出
1916年,《北方的纳努克》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1926年1月,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发表于纽约《太阳报》上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的文章里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

后来,他对这个词的含义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纪录电影是指”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2. 关于这个定义的讨论
在近年来的电影理论研究领域,美国电影理论家比尔·尼克尔斯提出了”所有电影都是纪录片”的著名论断。

如果这是一个完美的论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所有电影都是故事片”。

不论从前和以后的电影理论家怎样定义纪录片,可以肯定的是: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概念,没有纪录片就没有故事片,反之亦然;记录是一种手段,可以纪实也可以纪虚;虚构是另一种手段,但是虚构不等于虚假。

二、作者对”纪录”的看法
它天生就是以一个记录者的姿态出现。

从卢米埃尔兄弟说起,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

在潮湿和昏暗中,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影像短片:《工厂的大门》、《拆墙》、《婴儿喝汤》、《火车到站》。

人们看到女工们穿着衣裙,软边帽上插着羽毛,三五成群,边说边笑地步入厂区的入口;火车站的月台上,男女老幼正在等候火车的到来,列车从远处驰向月台……这可以说是初期的”纪录”片······或者说,电影的不成熟阶段是纪录片的表现时代。

1. 纪录不是实录,而是尽量接近事实的纪录。

实录是对自然的复制,绝对的并有些粗糙的原生态。

没有包含创作者太多的思想。

记者把自己当成会走动的摄影机,事实上这就是纪录片的特色:用人的眼睛”客观”地纪录着。

2. 纪录片中所展示的是个人的观点,不存在权威性,不存在特权,不代表真理。

或者说,他是站在体现人文价值、以实现人文关怀为特征的文化体系中。

而不是站在国家意识所带来的观察视野上的。

虽然有些间或也带上了国家的色彩。

3. 在纪录过程中不要陷入一个误区--猎奇。

为了使自己脱颖而出,纪录片往往采用边缘题材、通俗题材。

当今纪录片通俗化成了趋势,多是为了吸引多数观众的目光,让他们觉得纪录片好看、有意思。

整个纪录呈现出来的就仅仅是没多少内涵的故事本身。

应该力求一个力求以自然状态呈现而有意味的故事。

即主题选择上要健康向上。

三、纪录片的深度是怎样体现的
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

《中国电视》1993年第2期至第5期,连续登载了刘效礼、冷冶夫的《纪实论》,共有4章,分别提出了4个命题。

电视片成功的背后:是真实;在真实的背后:是纪实;在纪实的背后:是人;在人的背后:是观念。

所以,纪录的背后是观念。

纪录片的思考和深刻观念在优秀纪录片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像《微观世界》不是单纯地展现自然的生态奇观与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等,而是以”自然”为主角,讲述了一个生命故事。

《鸟的迁徙》从鸟群的迁徙开始到鸟群的回归结束。

1. 视角--平视
这是纪录片保守而又常使用的一个角度。

平视作为平民主义的视角,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创作理念和方法,已经广为流传。

作为对早期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反驳,平视生活成了许多纪录片创造者努力遵循的基本准则。

从艺术的角度说它可以有多重视角。

但是从心态接受上它跟受众一定要是平等的对话的。

从艺术的角度说纪录片完全可以拍得像电影一样有深度有内涵,但是从使用的角度说它似乎走大众路线是它的本行。

人物纪录片《毛泽东》(刘效礼,1993)把领袖请下神坛,抛弃了早期纪录
片对伟人的仰视视角,以平视视角表现毛泽东既不同于神又不同于普通人的伟人经历;《邓小平》对邓小平的表现视角则不仅是”平视”,还要”走近”,特别是对早期邓小平的记述更是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表现他在成长为革命领袖之前,也是一位普通人。

还有其它视角的切入。

学术视角,安徽电视台的《狗与神--狗在中国的社会史》(2006年),《长城》,老体裁,国际视角。

还有《故宫》,导演说,关注历史中的人,将是我们这次创作的重要视点。

2. 介入不是简单地相加,不是肤浅地介入
介入不仅意味着一种手段,更意味着一种认知方式。

不能只是远远地观察、等待,纪录的不过是一种外表包裹下的假相,根本无法触探到事件的真相。

但是对真相的揭露,纪录片呈现出的是纪录的姿态。

那纪录片的思想跟其他文艺作品或者说是电影的思想有社么不同?纪录片的思想没有那么强的主观色彩。

作者的创造但是是隐含在呈现底下的。

纪录片的不同就在于他用纪录这样一种客观呈现表达一种”真实”。

纪录片用客观冷静的镜头表现外部世界是其主要特长,但也有些编导将镜头深入到摄制对象的内心,从中反映出他们面对外部世界的属己思维方式,以及面对人生突发事件的人性挣扎。

正如编导张以庆说,思想是深刻的。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

这个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更迭而改变着。

它的思想是耐人寻味的。

四、结论
私以为,纪录片的实质就是”纪录”不管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段还是作为一种观点表达的途径,它要的就是纪录的质感--纪录的质量和纪录的感觉。

从纪录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几点思考
1. 对真实性的探讨要继续
私以为为,其不定义性或许是其优势。

只有多元化实现的时候,它才能最大程度地折射千姿百态的人生。

随着DV技术在民间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加入到纪录片的拍摄队伍中来,虽然由于文化和专业的差异,他们的片子整体看来良莠不齐,但其中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魅力,不可否认,个别片子水准极高。

凤凰卫视曾经开播的《DV 新世代》、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DV365》等均为此类栏目。

在纪录片继续发展的同时对其本质的探讨是及其有帮助的。

2. 鼓励多样化表现手法的尝试
纪录片表现的总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一个流程、一个片段,以此来反映活脱脱的人生现实,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

这是纪录片的美感所在。

纪录可以是多样化的。

还有些导演把关注的目光直接投射到当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上,这方面《沙与海》(康健宁)可谓是经典之作。

对比手法的应用尤为突出。

《英与白》(张以庆)实录了在一起生活长达14年的大熊猫”英”和饲养员”白”的一帧生活状态。

通过对英和白的日常生活纪录,此片展现了人兽关系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异,其中对英的性欲求的解决过程做了客观真实的影像表现,在这个解决过程中,饲养员白以一种近乎母爱般宽容的胸怀给予了英以温情的抱慰。

参考文献
[1] 尹鸿. 《霸权与多元:新世纪电视文化随想》.
[2] 吕新雨. 《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读书》, 1999, 5.
[3] 朱景和. 《纪录片创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刘涛. 《从话语方式到纪录质感》.
[5] 肖文. 《国产记录片,敢问路在何方?》, 文艺广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