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新手法引发争议

合集下载

浅析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使用

浅析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使用

浅析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使用作者:郑德梅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6期【摘要】情景再现,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增强了纪录片的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满足了现今观众日趋苛刻的观赏要求。

然而,关于纪录片中能否使用情景再现,怎样使用情景再现,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情景再现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加剧了这一争论。

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技法,究竟该如何使用呢?【关键词】情景再现扮演搬演表现形式爆竹声中,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大大的福字贴到门上,孩子们开心地在巷子里放着烟花,夜市上熙熙攘攘……大型纪录片《故宫》一开始便利用情景再现把人们带回到公元1403年元月一日这一天向观众呈现了当时人们庆祝元旦的情景。

片中类似于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大都采用了情景再现的创作方法,带人们回到那个时代,走进宫中,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毫无疑问,情景再现这种创作技法的使用,成为《故宫》创作的一个亮点,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提高了收视率。

但同时也引起了很大争议,观众到底是在看一部纪录片还是故事片?近年来,伴随着情景再现的广泛应用,类似的争议日渐频繁。

那么,到底孰是孰非?该如何评论这种现象?该如何来看待情景再现呢?一、关于情景再现狭义上的情景再现,是指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技法,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或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种电视创作技法。

它一般是在失去现场纪录机会的题材和场景中使用,是纪实风格的一种异化手段。

情景再现发轫于纪录片创作领域。

但它很快就超越了纪录片的范畴。

因此,广义的情景再现是一个节目层面的概念,是一种节目的创作形态,它泛指一切运用了情景再现创作观念与技法的纪录类节目。

在这些作品中,作为创作技法的情景再现,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与采访、资料引用等众多纪实手段结合起来使用。

因此,广义的情景再现,是指采用包括情景再现在内的众多创作技法共同构成的纪录作品,它不仅包括作品中再现部分的内容,而且包括作品中与真实再现结合使用的采访和资料部分的内容,这类节目作为一个整体也被称为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法治节目中的重要表现手段

“情景再现”:法治节目中的重要表现手段

“情景再现”:法治节目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作者:马琨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摘要:电视法治节目是近年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一档专题性节目。

我国法治类节目的制作,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在一些涉及人身伤害、违反伦理道德,甚至构成犯罪的反常性和反常态的人和事时,节目往往会进行“回述”和“模拟”,“情景再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就“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手段提出一些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法制节目;情景再现目前关于“情景再现”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综合诸多对于“情景再现”的描述,笔者认为:“情景再现”实际上是通过对事实的一种模拟,使新闻事件更清晰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由此可见,“情景再现”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它的产生是为新闻节目服务的。

一、“情景再现”用于法治节目的可行性关于“情景再现”在新闻节目中的运用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情景再现”违反了真实性的原则,是对新闻特性的一种颠覆。

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情景再现”和新闻本身的角色定位相混淆。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提到,“新闻真实是要求新闻报道不违反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而不是要求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完整的反映出事物的本质”,这给我们运用“情景再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当屏幕上出现“情景再现”几个字的时候,它是在提醒观众这不是现场,也不是新闻资料,而是对真实的模拟和情境的再现。

二、“情景再现”用于法治节目的重要性(一)“情景再现”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现场新闻发生后,现场已经不再,如果硬要百分之百地复原现场那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事件当事人或者记者的文字稿都不可能达到对现场的完全吻合的描述,而“情景再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

例如,笔者曾做过一个高中生骑车抢夺过路妇女背包的案子。

由于事发当时情景已不存在,所以此案就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弥补画面的不足。

笔者找来一男一女两位同事,一人骑一辆自行车。

女同事模仿被抢的女青年,男同事模仿抢包的高中生。

纪录片能情景再现吗

纪录片能情景再现吗

纪录片能“情景再现”吗袁继超纪录片与“情境再现”的区别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

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

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

“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对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由演员表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某个特定历史时刻。

这是一种从虚构类片种中借鉴过来的叙事技巧,主要目的是增强影片的可视观赏性。

那么,“纪录片”又是怎么定义的呢? 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的纪录”。

早在1926年,第一个使用“纪录片”这个概念的约翰·格里尔逊,就在纽约《太阳报》上撰文说:“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

”中国传媒大学钟大年教授在其著作《纪录片创作论纲》中给出了纪录片的明确定义:“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1993年出版的《中国应用电视学》一书中则这样定义:“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可见,“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创作手法无可非议,但把它放在纪录片中就有问题了。

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采用虚构的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事情模拟重现出来的“情景再现”与“真实”相差甚远,不足以担当“纪录”的重任。

最近热播的《1405·郑和下西洋》、《故宫》、《前清秘史》、《圆明园》、《新丝绸之路》、《唐山大地震》等一批以“情景再现”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纪录片受到一些观众和专家的质疑不足为奇,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片子都不是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

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

情节的发展展开推理,在细节上进 行合理想象,在不否定基本事实的 基础上进行局部虚构,使艺术品位 的提高�" 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 特 别是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 � 当然带 有导演的把握和看法,当然也带有 演员本人对角色的理解,在某种程 度上来说,这种处理完全是主观上 的推测和想象,当情节的演进融进 了编剧, 导演的艺术创造人物的活 动融进了演员的表演,那么即使在 内容层面,纪录片的艺术成分也被 放大了许多 �
电视纪录片 "情 景 再 现 "之 真 与 失 真
� 刘பைடு நூலகம்远军
1 99 5 年,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 一部 " 情景再现 " 样片 �忘不了� , 此 后, " 情景再现 " 手法便在我国电视 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 电视纪录片 " 情景再现" 也带来对纪 录片真实性的广泛质疑, 纪录片 "情 景再现 "之真与失真的争议也由此 产生 � 这种质疑从更深层面上来说, 实际上是情景再现的内涵与纪录片 的创作理念之间的矛盾,究竟在纪 录 片创 作中 是 否应 当运 用情 景 再 现,如何把握情景再现在全片中的 比重, 下文试以论之:
关键词
失真
� � "情景再现"使审美更趋大众化 纪录 片 情景 再现 真 实
电视纪录片 " 情景再现 " 中的 真实美学
以往对纪录片造型方面形式美 的审美判断,一般来说显得很勉强 困难重重,不像是对那种一眼望过 去就是美的,尤其是对纯粹美的形 式的判断;而对纪录片造型美的判 断需要审美主体付出较多主观努力 的原因既有 来自审美对象 方面的, 也有审美主体方面的 � 就一般观众 而非影视专 业知识的精通 者而言, 要具备摄影 , 剪辑, 音乐等专业知 识� 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不具备这些 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要求他们从这 些角度来审视纪录片 � 当然难以做 到 �在这种情况下审美对象发出的 提示信号无法刺激观众产生对形式

读图时代·真实性·纪录片的革命——谈纪录片情景再现现象

读图时代·真实性·纪录片的革命——谈纪录片情景再现现象
蕊寸 平
考书 ;
影视评
上海金融学院 }万秀凤

谈纪录片“ 摘最再现” 现象
1摘要】 本文分 析了当 今纪录片中 愈来愈多出 现的“ 情景再现” 现象, 这种现象 指出 的
产生是读图时代的症候之一, 它对纪录片真实性会构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应尽可能少 用 本文还指出: 中国纪录片要摆脱生存危机, 当前急需将纪录片的形式与作品深度模 式结合起来, 而不能仅仅热衷于运用“ 情景再现”
1关键词】 读图时 代 真实 性 纪录片的革命
近年来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就是纪录 片的广为流行, 几乎每个电视频道都会播放 一些“ 纪实” 类的片子, 上海电视台还专设 “ 纪实” 频道 , 记录时代风云人物 , 表现社会 底层者的命运等等。 纪录片以其根植于现实 生活、 不加掩饰地展现现实中的一切真实细 节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特别是在当下影 视文化充斥着大量虚假、 苍白、 肤浅的画面 时, 纪录片受到人们的追捧似在情理之中。 然而, 随着纪录片的热播, 我们发现, 不 少纪录片的编导喜欢采用“ 情景再现” 的手 法来“ 复制”“ 、再现” 曾经发生过的但影像资 料阀如的场景、 事件, 以强化人们的视觉印 象, 增强事件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由于这类 “ 情景再现” 是事后人为摆拍的, 时间、 地点、 人物都是虚拟的, 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纪录片 真实性的质疑, 特别是前几个月上海电视台 播放了运用大量“ 情景再现” 的纪录片 寻找 《 彭加木》 唐山大地震》引起了人们褒贬不 、 《 , 一的争论。 其中后者运用了大量的“ 情景再 现” 和三维动画镜头 , 虽然从宏观上表现 了 这场灾难的惨烈, 不过把这些演出来的“ 假 镜头” 穿插在部分真实的影像资料中是否违 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如何看待和运用 “ 情景再现”已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 , 题。 大致有正反两种观点:一种认为“ 情景再 现” 较好地填补了一段与特定对象相关事实 的影像空白, 从而使影视画面不再显得单调 和缺漏;另一种观点认为:“ 情景再现” 作为一 种“ 拟态现实” 与纪录片中所展现的真实事 件不是同步发生的, 它只是依照纪录片编导

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合理运用

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合理运用

160影视动漫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合理运用张晓勇(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山西 汾阳 032200)摘要:借助影像手段记录千姿百态的社会,是纪录片的职责与魅力所在。

而在“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下将社会历史缩影展示出来,是传统纪录片的创新之举。

由于历史不可重演,所以在运用“情景再现”手法时,需要将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口述历史等综合为一体,立足于多角度、多向度展开论述。

在历史纪录片中通过运用“情景再现”手法,能带来全新的历史主义观点。

基于此,本文从“情景再现”手法出发,在界定该手法的基础上分析将其运用到历史纪录片中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运用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运用策略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60-02近年来,历史纪录片为了复原再现历史场景,普遍会运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以历史为核心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领域中占据的分量相当大,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因为历史观从未停止变化,不同年代中的历史纪录片有风格迥异的特征。

为了带给观众更真实的感觉,就需要使用“情景再现”等手法,围绕事物事件所处时代和场景进行构建,给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人们思考能力的增强,帮助他们更全面地把握事件完整过程,进一步发挥历史纪录片的作用与价值。

一、“情景再现”界定有关“情景再现”的界定,通常由下述两方面组成:其一,以创作纪录片的技法界定“情景再现”,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搬演或扮演方式,设计声音、画面,表现客观世界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件等的创作技法[1]。

通常情况下其使用在不具备现场记录机会的场景或题材中,属于一种纪实风格的异化手段。

其二,以“场景重现”界定“情景再现”,通过创作者的扮演,用活动影像的方式将可能或已发生的事情等表现出来,是一种叙述事件、烘托情境、补充虚实的影视手段。

不论是上述两种界定中的哪一个,都是以扮演的方式表达可能或已发生的事件等为中心,此类方法能将全新的表达方式提供给纪录片的摄制,有利于纪录片表现力的增强,能将全新的视觉享受带给观众,进而有效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

论情景再现的合法性——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本质原理

论情景再现的合法性——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本质原理
成 为 纪 录 片 界 关注 的焦 点。பைடு நூலகம்
多年 。 大 约 是 在 1 9 年 代 后 期 , 我们 开 始 逐 渐 认 识 和 掌 握 90 “ 口述 历 史 ” 的概 念 ,并 付 诸 创 作 实 践 。其 间 比较 突 出 的
作品包括 《 0 2 世纪女性史 》、 《 解放啦 、 点击黄河
史 事 件 、 历 史 人 物 一 直 是 其 重 要 的 表 现 对 象 。 人 不 能 两 次
《 忆 》 之 后 ,更 多 的 历 史 题 材 的 纪 录 片 开 始 运 用 “ 记 情
景再现”进行表达 ,如 《 故宫 》、 《 郑和下西洋 》、 《 唐
山 大 地 震 》等 。 这 些 作 品 引发 了业 界 、 学界 关于 “ 景 再 情
等 。 经 过 十 多 年 的 发 展 ,在 当下 的纪 录 片 创 作 中 , 口述 历
史 已经 成为 最 常 用 的手 段 之 一 。
在 有 关情 景 再 现 的 讨 论 中 ,有 些 学 者 的 论 述 值 得 我 们 进 行 更 进 一 步 的 考察 。 中 国传 媒 大 学 的 张 雅 欣 、 张 春 玲 在
从 事 件 参 与者 或 见 证人 的 回 忆 来 获 取 历 史 知 识 的活 动 。 作 为历 史 上 重 大事 件 的 证据 , 这种 当 事 人 口头 表 述 的 回 忆 对 于 公 共 的 历 史 文化 的建 构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口述 历 史 大
入纪录 片 ,那 所谓事 实 的真相 荡然 无存 ”。 【 记忆 > 5 《
的 总编 导 周 兵 似 乎 早 已预 见 到 这 种 可 能 的 争 议 ,在 2 0 年 03 底 他 谨 慎地 谈 到 ,情 景 再 现 只 是 “ 面 中 的一 种 补 丁 ” , 画 是 一 种 补 救 的 手段 , 一般 只 有 在 “ 摄 资料 严 重 缺 乏 ”、 拍 “ 画面 叙 事 出 现 断 点 ” 的 情 况下 才 能使 用 。 【 最 近有 新 闻 6

“情景再现”手法对纪录片的作用

“情景再现”手法对纪录片的作用

“情景再现”手法对纪录片的作用张小兵【摘要】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为题材的影片,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本属性,但以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历史材料或实拍画面而被加入了一些扮演的元素,这些含扮演元素的画面我们通常称之为情景再现。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情景再现;纪录片;手法;历史材料;题材;元素;扮演;画面【作者】张小兵【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51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为题材的影片,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本属性,但以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历史材料或实拍画面而被加入了一些扮演的元素,这些含扮演元素的画面我们通常称之为情景再现。

在外国“情景再现”已经在纪录片中使用得非常娴熟,它完整了叙事也使影片变得内容丰富。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也开始运用这种新兴的手段来叙事,但这种手法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后果却一直饱受争论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情景再现的积极意义有以下几点:对于纪录片的创作,选题十分关键,但确立选题之后我们要对收集到的资料重新整合用故事的手法将它展示出来,所以重新构建资料的逻辑变得十分重要。

而对于零散的资料,我们要靠情景再现将他们桥接,粘合,使资料与资料之间过渡得不生硬,也使故事娓娓道来,让观众有兴趣将他们看下去。

吉林电视台选送的《虎殇》记录的是一只非正常死亡的东北虎的故事。

这是一个表现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又相互困扰的现实题材,是一个从人文角度来叙述的好体裁,但由于选材不当,故事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好的题材没有讲出好的故事,使人遗憾。

获一等奖的《爱的变奏》之所以能引起评委们的好评重要的就是这部纪录片拥有一个好的构架。

中央十套探索发现播出的纪录片《吴印咸──大时代的记录者》中,创作者将吴印咸的人生分为少年,中年和老年,用人物扮演的方式回顾了人物一生的重大事件,将人物与他同时期的摄影作品很好的联系到一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新手法引发争议日期:2007-08-30作者:王磊来源:文汇报新闻提示由演员来进行“历史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手法正在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新宠。

但纪录片专家告诫说:在肯定“情景再现”能丰富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同时,需要切记“情景再现”并不是纪录片的全部。

任何新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应该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需要,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原则,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本末倒置。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南京》中的有些历史情景是由好莱坞演员再现的。

美国电影人不仅搜集了丰富的史料,演员扮演的拉贝、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等“见证人”也同样出色。

国内一位纪录片制作人感触颇深:“《南京》里演员饱含感情的‘讲述’,不仅没有削弱史料的真实性,反而强化了要表达的主题。

”有演员参与的“剧情纪录片”是如今纪录片的新宠。

在刚刚闭幕的广博会节目展上,很多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特别标注了“剧情类”,由专业演员来实现历史情景的再现,成了纪录片的一大卖点。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了纪录片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关注。

突破表现内容最早由Discovery探索频道和BBC等海外纪录片把“剧情”观念引入中国,近几年《生死罗布泊》、《故宫》等国产纪录片的制作播出,“情景再现”已经成为纪录片时兴的表现手法之一。

在本届广博会节目展上,《昆曲600年》、《大明宫》、《前清秘史》等历史题材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在宣传中凸显了“情景再现”。

有多年纪录片制作经验的上海纪实频道李晓表示,观众早已不满足由“空镜头”构成的“历史回望”,剧情再现的出现,不仅令纪录片好看,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除了拍摄事件的经过,‘情景再现’帮助纪录片深入到对象的内心深处。

以前多用屋檐落下雨水表现一个人的愁思,现在加入剧情无疑能丰富纪录片的视觉形象。

”挑战传统理念然而,伴随着“剧情类纪录片”的流行,纪录片原本遵循的“真实美学”也面临挑战。

不少观众和纪录片业内人士提出疑问,纪录片怎么能以演员扮演的方式重现,加入了演员表演还是纪录片吗?好的纪录片题材都有一个好的故事。

有了好的故事,创作者不会用电视语言讲述那也是白搭。

参加2002年长片评奖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吉林电视台选送的《虎殇》记录的是一只非正常死亡的东北虎的故事。

这是一个表现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又相互困扰的现实题材,应该说这其中有许多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但由于选材不当,故事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好的题材没有讲出好的故事,使人遗憾。

重庆电视台选送的《新世纪希望——多谢四方众乡亲》,由于没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关系,没有解决好纪录中的故事叙述,30分钟的时间里要展现那么一系列事件,线索不清,叙事混杂,导致了落选。

纪录片的故事性是毋庸质疑的。

在一些经典纪录片中这点表现尤为突出。

当我们看到《远在北京的家》中小保姆张菊芳为了生存在北京做保姆,炸油条,做早餐,卖青菜,直到工厂做工,尝尽酸甜苦辣,我们不仅联想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一些片段,并深深为小姑娘的坚韧、乐观精神所折服。

这一切都必须建立纪录片的故事化叙述上,也正是这些感人的故事牵动了观众的心。

而《望长城》中纪实手法的运用带来纪录片创作的突破以后,其真实自然的风格征服了中国观众。

特别是纪实手法所带来的出人预料的故事性,使纪录片随着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引人入胜。

情节的选择、故事的发展都成为创作者升华主题思想的结构因素。

这次获一等奖的《爱的变奏》之所以能引起评委们的好评,重要因素就是创作者对故事的讲述艺术。

该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故事:作品一开头就从金子的“秘密”入手,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

然后再从施良飞发现女儿被抱错到苦苦调查亲生女下落的另一条线索出发,对作品展开平行叙事。

观众好奇的心理欲求直到施良飞与段卫健夫妇交替接受采访才得到缓解,金子就是那个被寻觅的孩子,两条平行发展的叙事主线合二为一。

但这时情节发生变化,金子不愿回到生父身边。

情节的起伏变化与一波三折使故事趣味盎然,适当的省略与铺垫、冲突与悬念也使整部作品叙事流畅,节奏紧凑,具有极强的可视性。

黑龙江电视台《治沙两代人》以平实凝重的纪实手法,充分展现了当代农民的“愚公移山”精神。

该片以黑龙江泰来县的庄园式治沙为中心,通过既平行又时空交叉的两条线:曲毅志治理荒沙,实现沙漠变良田;林立学历尽艰辛,治沙难圆庄园梦,展示了两代人艰难困苦的治沙历程,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并透视了新一代治沙人矢志不渝、与大自然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现实生活中,要完整地记录一个过程是不容易的,但纪录片创作中又不能放弃对过程记录的追求。

叙述故事中要遵循故事自身的发展规律,注重理清事件发生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

这一过程承载着对思想的表达与深化。

纪录片只有在过程展示中才能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抓住观众。

《追寻往事》中创作者对片中主人公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拍摄,获得了作品主人公——侵华日军女儿野田契子情感变化的过程。

野田契子带着“父亲肯定在中国做了不好的事情”这个谜,来到中国解开谜团。

1999年她来到了卢沟桥,开始进入对日本侵略中国往事的追忆中……随着认识的加深,野田契子情感也在发生变化,她体会到了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宽恕罪恶,但不能忘记历史。

”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父亲赎罪,捐款30万无修建校舍。

2002年4月,野田契子来到自己曾捐献修建的学校再次捐款。

记住这段历史是为了和平,该片以纪实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野田契子这一认识的过程,着力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特别是大量鲜为人知镜头的运用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体现了编导驾驭重大题材结构叙事的能力。

《大明宫》制作方的李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流露出倚重“情景再现”的无奈:“大明宫保存得不如故宫,不用剧情讲故事带出历史,仅仅依靠文物史料,几乎不能构成纪录片。

”而尤小刚则表示,“情景再现”在海外已相当成熟,熟悉纪录片的观众并不会混淆“剧情”和史实之间的关系。

针对“情景再现”的争议,业内人士则提出需要把握内容和表现之间的关系。

“纪录片目前也开始尝试类型化,剧情类是其中之一。

‘情景再现’作为一种适应类型化的创新,我们在肯定其丰富纪录片‘真实美学’内涵的同时,也需要切记‘情景再现’并不是纪录片的全部。

”纪实频道副总监干超表示,任何新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应该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需要,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原则,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本末倒置这些经验说明,故事的讲述是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关键。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依赖并体现了创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和理解,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

其真实的记录,精致的故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满足观众收视兴趣的重要前提。

纪录片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细节。

20世纪20年代,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无声片时期,也只有通过细节的捕捉来增强画面的可视性。

在《北方的纳努克》中我们看到这样的段落:纳努克用力从冰窟窿中往外拉一条绳子,人们全神贯注盯住他的动作,想知道他在干什么,后来悬念解开了,当纳努克拉出一头海豹时人们的疑问有了答案。

这个细节以及尔后一系列相关的细节,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最能体现人物特点和事件特色的场景和段落,是故事讲述中的闪光点。

细节的捕捉是纪录片人的一项基本功,是创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结晶,是对事件认识的升华。

细节犹如一篇文章的文眼,它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往往能集中体现作品的主题,深化作品的主题,其鲜明特点是着墨不多,但有“以小见大”的作用。

在《爱的变奏》里,有许多精彩的细节。

其中有一对话的细节:当记者问梦娟,你希望金子来你们家吗?梦娟说:心里说不希望!记者问:为什么?梦娟说:她来了爸爸妈妈就不跟我亲了,顾着她,吃饭时候夹鸡的时候,就一个鸡腿给了他。

这是一组对话的细节记录,记者采访深入到了事实本身,深入到了当事人内心深处,表现了孩子的真实情感。

把握纪录片中的个性特征是纪录片创作深主题、实现美学理想境界的基础。

如何在纪录中寻找典型环境、典型语言、典型细节,这使创作者挖空心思。

《治沙两代人》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引出这治沙的两代人的呢?画面的开头是在荒沙中行走的脚步。

童声:泰来风沙害人苦,要想吃粮拿命赌。

汗洒荒沙多少遍,到头还是风包土。

然后是脚步、沙漠。

解说:“……20世纪70年代,人为地对植被的破坏,更加剧了沙漠化的程度。

尤其是在70年代末,泰来县的沙漠化程度正在以每年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的面积扩展……”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推出了第一代治沙人曲毅志;推出了第二代治沙人林立学。

纪录片创作中典型环境的展示,人物与环境的介绍,都是为突出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丰富作品主人公的情感服务。

主人公曲毅志、林立学,这两代治沙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治沙的生涯,进而展现了当代人民“愚公移山”的精神。

许昌电视台的《真情无国界》、江西电视台的《越冬》、云南玉溪电视台的《帐篷小学》等都在个性记录中有自己的亮点。

应该看到,故事的化的叙事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而处理好在叙事中的细节记录、个性记录、典型记录是纪录片达到审美层次必不可少的手段。

实现纪录片创作的突破,重要的在于创作理念的创新。

题材选取的狭窄是纪录片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具体素材的选取,故事的结构,富有典型性的细节处理,记录手法的运用等都是纪录片创作不可忽视的要素。

这一切,都需要纪录片人大胆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