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真实再现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纪录片创作中,对于真实的追求和呈现一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随着技术 的不断进步和媒体形态的多样化,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真实始终是 纪录片存在的根本价值。然而,“虚构”真实纪录片这一概念的出现,对于传统 的真实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基本内容
“虚构”真实纪录片,是指在一些纪录片中,运用了虚构的手法来增强其真 实感。这种创作方式并不是为了欺骗观众,而是为了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通过 虚构的元素来更好地呈现事实,增强观众的感知和理解。
四、新纪录电影的未来发展
总之,西方新纪录电影在当代电影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创新 的手法和独特的影像风格,新纪录电影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状态,同时也传递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观念。未来,随着科技的不 断进步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新纪录电影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能 性。
基本内容
这两种影片都试图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寻找平衡,但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本 次演示将深入探讨这两种影片形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不同 处理方式。
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纪录剧情片。这种影片形式通常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 通过剧情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创作者会根据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进行一定的艺术 加工,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等。这些加工的目的在于使影片更加生动、有 趣,同时保持对真实事件的尊重。因此,尽管进行了艺术加工,但纪录剧情片仍 然保持了很高的真实度。
基本内容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种影片形式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处理呢?首先,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种影片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纪录剧情片通过对真实事件 和人物的记录和展示,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现实。而伪纪录片则通过 虚构的故事和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两种影片形式存在的问题。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
目前,大家在收看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摆拍或是“情境再现”的表现方式。
面对这些现象,有人斩钉截铁地指出“摆拍就是假新闻”(人民日报许林),但另一些人也给出了“可以理解”的观点,觉得这是电视新闻的另一种方式。
摆拍和“情景再现”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是否能区别于“假新闻”?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又该如何来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探。
一、摆拍与情景再现概念浅析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
情景再现,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又称“情景模拟”、“现场模拟”、“情景回放”、“形象化再现”,有时也称为戏剧性再现或真实再现,是类似电视剧的一种制作方法。
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往往用具体的、典型的或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扮演、重演、道具、动画、绘画和特技等手段,把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重现出来,一般采用虚镜头来表现全景,用局部特写镜头来表现细节。
摆拍与情境再现两者有何区别:它们都是目前电视新闻的常见发现方式,摆拍更强调的是记者的主观能动力,经常运用在一些硬新闻中,记者的考虑通常是为了画面更加丰满,视觉冲击力更有美感;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通常运用在软新闻中,是为了能缝合叙事断点。
二、电视新闻应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记者如果一味靠“摆拍”、设计情节来追求报道的感染力,甚至不惜干涉事情的发展,也违背了职业道德。
记者可以是冷静的旁观者、理性的思考者、热情的记录者,却绝非随意设计故事情节的导演。
实际上,一些记者导演新闻的做法,也一直广受非议。
因此,面对采访对象,记者还是应该多一些对新闻的捕捉,少一些“摆拍”,在真实和摆拍之间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三、情景再现表现方式的特点“情景再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缝合叙事断点。
真实再现手法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影响

目录摘要 (1)前言 (2)一、纪录片的真实与非真实 (3)(一)纪录片的真实性 (3)(二)绝对真实和相对真实 (4)(三)纪录片真实性概念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 (5)1、纪录片的原始时期 (5)2、纪录片的草创时期 (5)3、纪录片影响社会发展的时期 (6)4、纪录片变革历史记录的时期 (7)5、关注人类自身的时期 (7)二、纪录片的两种表现手法 (8)(一)纪实手法 (8)(二)、真实再现手法 (9)1、重演手法 (9)2、扮演手法 (9)3、运用相关镜头 (10)4、在使用真实再现手法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1)三、结语 (13)致谢 (13)参考文献 (14)真实再现手法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影响摘要真实再现的纪录片表现手法从纪录片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
支持者认为真实再现手法可以帮助实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且可以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性,反对者则认为真实再现手法会降低纪录片真实性。
然而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一个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观念。
真正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不在于“真实再现”手法本身,而在于纪录片创作者在运用该手法时对相关技巧和尺度的运用与把握。
在运用真实再现手法时有诸多技巧和注意事项。
尺度把握适中技巧使用得当就可以帮助纪录片更好地去实现其真实性关键词:真实再现、纪录片、真实性Abstract: Since the solid slice was born,true reappearance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the supporters hold that true reappearance can help to enhance the truthfulness and the artistry of the solid slice, but the opponents have a contrary opinion. However, with the progress of 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truthfulness of the solid slice has also been developed.The real effect on the truthfulness of the solid slice is not only these true reproduction techniques, but also those people who use the skill, and how they use it. There are several tips and notes when using true reproduction techniques. If so, it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truthfulness of the solid slice.Key words: True reappearance;The solid slice、truthfulness前言在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纪录片的真实性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例如:从和平到战争,再从战争到和平)、科技的发展(例如:摄像、录音的设备和技术)、社会的变迁(例如: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经济的日益发达(例如:市场化浪潮、商品经济)而不断地在演变。
读图时代·真实性·纪录片的革命——谈纪录片情景再现现象

考书 ;
影视评
上海金融学院 }万秀凤
—
谈纪录片“ 摘最再现” 现象
1摘要】 本文分 析了当 今纪录片中 愈来愈多出 现的“ 情景再现” 现象, 这种现象 指出 的
产生是读图时代的症候之一, 它对纪录片真实性会构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应尽可能少 用 本文还指出: 中国纪录片要摆脱生存危机, 当前急需将纪录片的形式与作品深度模 式结合起来, 而不能仅仅热衷于运用“ 情景再现”
1关键词】 读图时 代 真实 性 纪录片的革命
近年来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就是纪录 片的广为流行, 几乎每个电视频道都会播放 一些“ 纪实” 类的片子, 上海电视台还专设 “ 纪实” 频道 , 记录时代风云人物 , 表现社会 底层者的命运等等。 纪录片以其根植于现实 生活、 不加掩饰地展现现实中的一切真实细 节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特别是在当下影 视文化充斥着大量虚假、 苍白、 肤浅的画面 时, 纪录片受到人们的追捧似在情理之中。 然而, 随着纪录片的热播, 我们发现, 不 少纪录片的编导喜欢采用“ 情景再现” 的手 法来“ 复制”“ 、再现” 曾经发生过的但影像资 料阀如的场景、 事件, 以强化人们的视觉印 象, 增强事件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由于这类 “ 情景再现” 是事后人为摆拍的, 时间、 地点、 人物都是虚拟的, 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纪录片 真实性的质疑, 特别是前几个月上海电视台 播放了运用大量“ 情景再现” 的纪录片 寻找 《 彭加木》 唐山大地震》引起了人们褒贬不 、 《 , 一的争论。 其中后者运用了大量的“ 情景再 现” 和三维动画镜头 , 虽然从宏观上表现 了 这场灾难的惨烈, 不过把这些演出来的“ 假 镜头” 穿插在部分真实的影像资料中是否违 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如何看待和运用 “ 情景再现”已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 , 题。 大致有正反两种观点:一种认为“ 情景再 现” 较好地填补了一段与特定对象相关事实 的影像空白, 从而使影视画面不再显得单调 和缺漏;另一种观点认为:“ 情景再现” 作为一 种“ 拟态现实” 与纪录片中所展现的真实事 件不是同步发生的, 它只是依照纪录片编导
搬演再现和纪录片真实性-精品文档资料

搬演再现和纪录片真实性纪录片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问题,却常常引起专家们对纪录片初始概念的争论。
什么是真实?是自纪录片诞生之日便随之而来的疑问。
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对“真实性”的解读,不断改变着纪录片的面貌,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追求从未停止,这正是通常所讲的:“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把握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是对拍摄纪录片的一般要求。
随着拍摄技术的进步和受众的客观需求,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三维动画和实景搬演再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纪录片中,那么,纪录片中能不能有搬演再现?是不是因此就违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呢?纪录片大师怀斯曼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一种崇尚“主观”的立场,提出:“现实是按照我对现实的理解重新组合的”。
这种“主观”体现出编导对于影片材料的自身解读。
在纪录片创作中,只要摄影机存在,创作者就不能与拍摄对象剥离,在拍摄和剪辑中理顺素材的顺序,更是一种带有“主观”严肃思考的“客观”表现,而搬演再现所体现的影像逼真感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纪实手法,纪录片不仅仅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更要表现历史大格局的历史感,创作者也要在整个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客观事实的价值并非事实的本身,表现真实的目的更是为了实现和受众的沟通。
当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正是凭借这样的理解给予我们明确的创作思想体现。
例如,在纪录片《牧魂》的画面中,时刻带给人一种熟悉的诗意感动,片中的一切都完美和谐,这正是因为导演将一切影响和谐的矛盾因素去掉,所体现的正是导演自身的梦想。
所以,对于纪录片的搬演,我们有如下理解。
首先,搬演再现从纪录片的启蒙时期就开始融入到纪录片的拍摄之中,并未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奠基人之一的弗拉哈迪,历时20年探险生活和10年摄制完成表现因纽特人生活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成为不朽经典,为了满足情景表现的需要,片中也加入了明显的搬演再现的痕迹,例如在表现因纽特人在冰窟窿里捕猎海象和搭建冰屋的时候。
纪录片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

纪录⽚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2019-05-19当纪录⽚运⽤搬演、再现还原历史史实时,由于不是直接拍摄的历史影像,往往被⼈们简单地称作“虚构”。
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研究员单万⾥在《纪录与虚构》中指出的,“出于形象化的需要,纪录⽚在表现过去发⽣的事情时往往需要采⽤‘搬演’的⼿法,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虚构’的含义”。
①中国传媒⼤学副教授刘洁在《纪录⽚的虚构——⼀种影像的表意》中曾这样对虚构进⾏界定:“狭义地说,纪录⽚的虚构就是在纪录⽚的创作中,创作主体在‘事实核⼼’的基础上,借助有声画形象的影像进⾏搬演、再现与建构,来超越历史时间、现实时空、⽂化差异、意识形态、认知表达、⼼理情绪等存在的界限,所进⾏的⼀种主观性的创造性重构。
”②很明显,她也把在“事实核⼼”基础上的搬演、再现认定为“虚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虚构”的解释是“凭想象造出来”,也就是说虚构的东西是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
但是⽴⾜事实核⼼的“搬演”、“再现”,是对事实的⼀种还原⽅式和⼿段,并没有凭想象造出不存在的事实,不应该被纳⼊“虚构”体系。
“搬演”、“再现”等纪录⽅式,准确地讲是“情境再现”或者“真实再现”,不能叫做“虚构”。
其实单万⾥也看到了将“搬演、再现”称为“虚构”会引起混乱,“我们通常⽤‘虚构’这个汉语词汇来翻译英⽂fiction……通常情况下,我将这些词统统译为‘搬演’,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的做法,不是因为汉语的词汇不够丰富,⽽是不想使读者(包括我⾃⼰)陷⼊语⾔的圈套,不想引起更⼤的混乱”。
③“《中华⽂明》的作者虽然有时⽤‘虚构’⼀词来概括⾃⼰的表现⼿段,然⽽,或许是由于担⼼⼈们对这个词持有偏见,所以有时更喜欢⽤‘真实再现’⼀词取⽽代之”。
④“再现”没有虚构事实1.不虚构事实核⼼保证了纪录⽚的事实真实纪录⽚要反映的“事实核⼼”不能虚构,是纪录⽚界长期以来坚守的底线;纪录⽚创作的⼤量实践表明,相关纪录⽚运⽤情景再现的部分,在历史上是确有其⼈、确有其事,也就说纪录⽚所要还原的“事实核⼼”是真实的,⽽搬演、再现、补拍等只是还原事实的⼿段⽽已,所以并没有违背纪录⽚真实性的本质特征,从⽽也能为受众所接受。
搬演:再现真实的尴尬舞者——浅论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浅 论 纪 录 片 的表 现 手 法
文 。 范 慧琨
一
直以
“
真实
一
”
著 称 而 占据 荧 屏 的
刻起
—
“
纪录
”
演 员表 演 是 有截 然 不 同 的 区 别 的
:
片
”
,
从 它 诞 生 的那
,
就有
,
一
种相 对
“
另类
其 搬 演的
实
,
一
,
搬 演 同样必 须是
“
纪实
,
”
的
。
纪录片所
的 表 现 手 法伴 随 着它 常常被 运 用 到
上
, ,
但 它 不 是 目的
。
既 然纪 录
面 则是 :
(黑 白
,
、
镜头 快速 跟进
,
摇晃
。
、
空 镜头 ) 街
那 么 在 不 违 背纪 录 片 真实 原 则 的 基 础
,
道
、
房屋
左拐
花木
一
,
堵 围墙
。
音 响 则 是 时 强时 则再 现 了 黄
, ,
一
情况 下
职
。
就在 电 视 上 发表 了 谢 罪 讲 话
:
该 片 导演 被撤
遍
。
搬 演 的 作品 在 国 内也
、
然 而 后 来 的 作 出 的结论 是
。
导 演 并 没 有 刻 意 的捏
丝 有 如 早期的纪录 片 《 绸 之 路 》
,
Ⅸ 方 时空 》 中播 东
。
造行为 证
“
我 们来 看 看
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

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李茵(广播电视MFA 学号112420055105003)在我国影视界,“真实再现”这种手法一直饱受争议,但在现今的影视作品创作中,“真实再现”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影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乃至电视纪实类节目或栏目中。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视台几乎所有的纪实类栏日,均存在着或曾经不同程度地运用过“真实再现”这一手法。
那究竟什么是“真实再现”?它就是指运用“扮演”等虚构的方式将曾经发生过却没有记录下来的情景、事件重现出来,并把它运用到非虚构的电视节目中去的技术手段。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重演,也叫摆拍或补拍;是由纪录片中的特定人物,按编导的要求对自己的过去的特定的真实生活片断进行重演。
据我国老一辈纪录片摄影师讲,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时,先遣部队中并没有随军摄影记者,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组解放军战士跑入总统府、房顶上国民党党旗被抛落而下、战士们振臂高呼的经典镜头也是后来补拍的。
二是扮演;是由演员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进行扮演。
这种扮演在纪录片《金字塔》中再现塔顶巨石安装、《望长城》中再现烽火传警、《姊妹溪》中再现搭建盐卤栈道等中都有表现。
三是运用相关镜头,达到再现的目的。
这里说的相关镜头包括:借用的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以至电视戏曲片、电视艺术片的镜头和带有一定喻意的空镜头。
纪录片《中华文明》中,有一组司马迁写《史记》的镜头,采用的是一段戏曲片中司马迁在放有正在撰写的《史记》的几案前深思的镜头。
“真实再现”之所以能在纪录片中找到生存土壤,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原始影像资料的匮乏。
这种原始资料的匮乏,在历史文化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在追溯回眸类的纪录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006年度很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圆明园》,就采用时间拍摄顺序向观众讲述了圆明园的开始建造,扩建完工直至毁灭的全部过程,也为观众展示了清朝由盛到衰的历史。
影片中的人物涉及到了康熙、雍正两位历史上的伟人,利用人物饰演外加三维动画技术来“真实再现”了历史,影片中还穿插一个在中国生活半个世纪亲眼目睹并参与了圆明园的扩建过程的外国人郎也宁,此举更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再现
【摘要】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是真实素材上的艺术表现。
因此优秀的纪录片是用艺术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故事。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再现;艺术处理
纪录片的真实有其特殊而具体的含义,它不是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的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没有一点虚假的事实。
而是相对意义上的真实,在不违背主要的客观真实这一原则上,可以适当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在让观众获悉消息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可见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好一点,即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像和摄影手段对于真实环境里、真实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的根本灵魂。
它要求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拍摄真人真实,最大限度的排斥虚构。
在这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它的真实性,在注意这一点是,同时纪录片也是一种影视艺术,需要人发挥一定的主观创造性。
也就是说其真实是一个变量,是创作者主观介入的一个结果。
从哲学上讲,真实是人们对物质存在的界定,从美学意义上讲,真实是一个关于现实的审美感知,于是就有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说法。
对于记录片的真实,应该是两种情况的恰到好处的结合。
从而
要求创作者既要有哲学家洞察深邃的态度又要有艺术的形象思维与创作。
从而最大限度的让客观的生活素材既能传达出真实的历史信息,又要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记录生活中真实发生、真实存在的事情,从而给观众传达信息。
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
把真实的纪录片集纳起来,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它在历史的考察及人类智慧的延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的真实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1)纪录片多采用长镜头、同期声和跟踪拍摄,也就是和事件的发展同期拍摄,强调现在进行时的事件发展的不可预期性,拍摄者、观众以及观众一起期待事件的发展。
同期声可以将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再现出来,有近有远、纷纷扰扰,这真实的声源与声音的层次,是与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运动同时发生的,这种声音和形态具备的视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感受的真真切切。
纪录片的魅力体现在纪录片制作的整个流程中。
(2)纪录片一般不对事件的发展进行雕琢,对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展现,一般采用纵向结构。
在纪录片创作中,不是将思想处理成画面,而是通过画面去思考。
拍摄主体与被摄客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扫描生活。
它的取材不太受过多的指令性限制。
二是通过真实形象的塑造在第一时间记录人的原汁性生存状态,展示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留下的印记。
如纪录片《德兴坊》
它选取的是上海市区40%人口居住状态的缩影。
(3)纪录片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为它记载的是相对于一个时空正在发生的客观存在,有着某个时间段特有的文化底蕴及价值观判断。
从卢米埃尔兄弟开始,到因拍摄《北方的那努克》而被称为“纪录片之父”的罗伯特.佛拉哈迪,再到俄国的电影眼睛派、法国的“真实电影”,一直到今天,纪录片都一直以描述现实生活为主。
(4)真实性还体现在事件发展的不可预知性。
即人的合理参入与未知结局的期盼上。
这个“正在发生的事件”到底会怎样,是一个未知数。
于是就有了创作者和观众一起探索和期待的心态,而这也正是纪录片的魅力之所在。
按照事件发展时间的前后,向观众展现整个事件许多未知的、突发的,与所摄影像同处在一个时空的真人、真事和真实的过程。
(5)细节的描写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
顾名思义,细节描写就是对客观对象的某些局部或微小变化所进行的细腻的描写。
纪录片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主题思想都是由细节串联在一起的。
纪录片的创作离不开细节的辅助,如一句平淡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等。
真实的细节是纪录片的生命所在。
与此同时在理解纪录片的原则是真实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正视艺术处理的重要性。
纪录片的主要作用是要记录生活的真实性,但它不能把一件事情按照生活原貌、时间流程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荧幕
上,这就需要一些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等一些艺术手法的处理,在不违背事件本质的基础上更加简洁、流畅的呈现给观众。
在时间的处理上,时间是表现纪录片真实的一个重要方面,银幕上的时间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可以把过去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自由的交织在一起,实现时间元素叙事的艺术性,从而使观众在简短的时间中更好的把握整个事件发展的流程。
在空间的处理上,银幕是有自己的局限的,不可能把生活的整个空间环境呈现给观众,这就需要运用艺术的手法,将一系列的空间片段进行选择、取舍,从而组成新的空间序列来表现生活,跳跃时空来表达叙事,构成银幕上的空间,从而形成双叙事乃至多叙事结构。
纪录片注重同期声,但不是意味着好的纪录片只能运用同期声,同期声和画面能把事情向观众将明白,但是不能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以及不能很好的升华主题。
这就需要解说词更清楚向观众传达影片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及政治人文内涵等。
解说词的运用不易过多,要起到一语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还是审美上意义的。
对现实的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真实之美,如果再创造性的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即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创造性的诠释,可创造出人们所认同的审美价值。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从根本上说它的审美特性,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富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来阐释生活,就是在生活
原貌的展现和典型价值意义之间,即在客观真实与审美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即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