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_黄肇义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对比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对比摘要:随着生态城市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笔者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在生态城市实践上的同异,指出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我国生态城市的继续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研究对比;趋势;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木原理血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建设以环境容量或生态承载力为前提。
一、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同点 1.合理的城市规划。
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中,首先都是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
而该规划应建立在对城市已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宏观性与前瞻性,最终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2.重视城市绿地建设。
生态城市理论直接来源于环境保护,尽管绿地系统建设并不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全部内容,但是却成为所有生态城市追求的首要目标。
从上述国内外生态城市实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各城市绿化策略不尽相同,但绿地覆盖率普遍较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3.追求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是“ 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这个生态城市定义已经成为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界的共识。
任何只注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一个或两个子系统的发展而忽视第三个子系统发展的城市均不应成为我们所提倡的理想的生态城市模式。
二、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的差别 1.在公共交通上的差别。
国外优先规划城市公共交通,建立方便而快速的公交系统,并把自行车道和步行区作为城市整体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而我国目前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10%。
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而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达到40%—60% 。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生态城市仍然实行混合交通发展策略。
2.参与方式上的异同。
国外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有着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做法,表现在公众与具有法律保障、参与方式多样及公众与面广、程度深等。
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进展综述(DOC)

国内外生态城市环境规划研究进展综述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ecological urban environment planning Research DevelopmentXX 102601XXXX(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1234567)【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已深入人心,“低碳”一词的兴起,更是引起了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道路的热烈讨论。
介绍了生态城市从发展初期到现代建设的探索过程,其中包括生态城市概念的发展历程,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原则、措施,并且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型与类型分析,对比了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建设模式,同时也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与展望。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1.生态城市基本内容1.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198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虽然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久远,研究时间也较为短暂,但是其理论早已深植人心。
中国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歌或者画作或多或少的表达着他们寄居与山水之间的美好愿望,然而从现实角度出发,如果想要将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相结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而在欧洲古代城镇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也可以看到生态城市的雏形,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生态理念体系。
现代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英国社会活动家E.How ard 与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近似于理想化的城市建设模式,基本思想是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但是真正有意识、有组织的对生态城市进行系统性研究则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问题和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
从1990年至今的20年中,在全球范围内共召开了7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每一次的会议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体制与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逐步的完善。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及启示关于《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及启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实践,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从生态城市概念界定入手,回顾与评论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历程,简要归纳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特点,提出未来国内研究的可能方向。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生态城市;研究进展;国外;启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5)11-0104-04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活品质下降等诸多城市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正逐步成为全球性的共识。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本文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的概念、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的总结、梳理和概述,讨论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我国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的启示,最后提出今后国内该领域应关注的重点。
一、生态城市概念与内涵最早提出“生态城市”概念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计划》(1971)中将生态城市的概念界定为:“借鉴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加强城市系统内部的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从而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侵害。
同时,充分利用与城市相依的自然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的、经济高效的、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形成自然、城市与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的结构。
”[1]1987年,前苏联生物学家奥?亚尼斯科基(O?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模型。
在他看来,“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作者:秦柯李利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9期摘要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重要议题。
介绍了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国外生态城市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中图分类号 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318-02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
工业社会使城市高度发展,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同时城市中的多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活。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等。
基于上述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城市的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1生态城市发展过程生态的城市的理念渊源很长,其雏形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欧洲古代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
现代的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理论展示了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20世纪依次出现了2次城市生态学高潮,它们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城市生态研究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赖特的《不可救药的城市》、赛尔特的《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警示了环境破坏的后果。
60年代,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70年代,一些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
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
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MAB)”计划。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并结合广州市城市规划发展情况等方面介绍了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内容。
本文旨在与同行探讨学习,抛砖引玉。
关键词:生态城市;意义;实践研究一、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目前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1987年,前苏联科学家奥?亚尼斯科基阐述生态城的概念,觉得“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自然与技术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
在同一年,雷吉斯特在其研究中指出了“生态城市是指生态健全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
中国学者王如松把亚尼斯科基的生态城市思想概括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2001年,黄肇义、杨东援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比较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即“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二、生态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1)建设与规划理论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很快。
1984年,马世俊与王如松提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在此之后,王如松提出了用生态系统优化原理、控制论方法和泛目标规划方法研究城市生态,他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人类学的满意原则、经济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
【世界读书日·榜单】《城市规划》杂志2001-2014年每年被引频次最高文章

【世界读书日·榜单】《城市规划》杂志2001-2014年每年被引频次最高文章2001、《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作者:黄肇义;杨东援,刊登于2001年01期【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2002、《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作者:郑莘;林琳,刊登于2002年07期【摘要】对城市形态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对1990年以来国内学者在城市形态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城市形态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形态;城市形态;研究述评2003、《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作者:景普秋;张复明,刊登于2003年06期【摘要】从城乡一体化思想渊源、概念争论与界定入手,先简要叙述了国外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接着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重点集中于3个方面:(1)系统研究——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2)领域研究——城乡一体化研究涉及城乡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主要有经济、人口、生态、空间、基础设施等;(3)区域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实践。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协调2004、《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作者: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刊登于2004年03期【摘要】分析了广州市城中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总结和评析了广州“城中村”现状及改造方案,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认为城中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转制”以后村集体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以及村民的出路问题和适应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城市住房供给问题,最后提出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即:构建“政府—村民—开发商”的利益均衡机制以改造其物质环境,智力支持和教育补偿以改造村村委会及村民,城乡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城中村空间改造及功能重塑的多样化模式。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1-0059-0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黄肇义杨东援=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THE THE O RE TICAL A PP RO ACH OF THE E COL OG ICAL CITY HUANG Zha oyi,YANG Dongyua n AB STRACT:T his pa per e valuate 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 pt of ecological city base d on the latest studi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 search in this respect in t he future.KE YWORD: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threshold=中图分类号>TU912181=文献标识码>A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 ocity、ecological city、e copolis、ecoville、ec 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 ommunity)。
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1]。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2],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2]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例如王如松[3])。
生态城市思想、理论与建设技术

生态城市思想、理论与建设技术张浩,王根轩,刘志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所,浙江杭州, 310029)摘要:综述了生态城市的产生和思想,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相关理论,简述了几种生态城市建设技术。
最后,对生态城市建设和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城市;思想;理论;建设技术Ideas,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Eco-cityZhang Hao, Wang Gen-xuan, Liu Zhi-qiang(Ecology Institution of Life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and ideas of eco-city, some theories about eco-city and sever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eco-city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Lastly,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view on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eco-city.Keywords: eco—city; idea; theory; construction technique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人类带来财富和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生态支撑系统施加了巨大压力。
要阻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人类必须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和思路。
生态城市的概念正是基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再认识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人类想通过借鉴生态系统的方式,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优化及高效利用,减少对自然界的侵害;同时,充分利用与城市相依的自然环境的自然力,创造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1-0059-0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黄肇义 杨东援【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THE THE O RE TICAL A PP RO ACH OF THE E COL OG ICAL CITYH UANG Zha oyi,YANG Dongyuan AB STRACT:T his pa per evaluat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 ept of ecological city based on the latest studi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search in this respect in the future.KE YWORD: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threshold【中图分类号】T U912.81【文献标识码】A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 oc ity、ecological c ity、ecopolis、ecoville、ec 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 ommunity)。
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1]。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2],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2]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例如王如松[3])。
由于“生态学科正在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综合学科,“正以空前的速度横向地和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进行相互渗透和`杂交',……”[4],生态城市理论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作为WCED成员之一的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已经被看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5]。
因此,基于生态学原则的生态城市理论从其诞生之时,就得到广泛重视,被认为是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范式。
进入1990年代,国际上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十分丰富。
在马世骏先生的倡导下,国内也进行了大量生态城镇、生态村的建设和研究,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
王如松等(1994)[6]认为,“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
”“通过生态城建设,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充分发掘潜力,实现一种既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到高效、和谐、健康、殷实。
”沈清基(1998)认为[7],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生态城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接受”。
但是,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界的看法似乎很矛盾,邹德慈先生的看法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邹德慈(1998)虽然坦陈“`生态城市'模式充满了理想和智慧,给人以很大启发”,但仍然认为“`生态城市'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终究还不够成熟”[9]。
这些说明,为了推动国内生态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总结十分必要。
1 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生态城市尽管是19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但其理念渊源却很长。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还是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雏形[8]。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Edward How ard)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
英格兰莱奇沃思(Letc h-worth)是由霍华德设计并于1903年建成的田园城市。
历经几乎一个世纪后,该镇仍然是最宜人的人居环境之一:莱奇沃思得到国家的资助远低于一般的英格兰城镇;公共健康指标———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等仅次于英格兰的另一个小镇韦林(Wel-wyn)。
而韦林则是由霍华德设计的另一个英格兰田园城市[8]。
本世纪以来出现的城市生态学两次高潮[2][3]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城市生态研究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得到重新认识和反思。
早在20世纪40年代,塞特(Sert)把30年代CIMA 会议的文件总结成一本书———《Ca n Our City Survive》,已经警示了环境破坏的后果[15]。
芒福德(Lew is Mumford)也是最早认识到城市发展带来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觉醒者之一,他敲响了反对小汽车和城市无序蔓延的警钟[16]。
1962年生态学家卡森(R.Carson)发表了科普著作《The Silent Spring》,此后以《The Limits to Grow th》和《A Blueprint for Survival》为代表的许多力作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对已有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疑问[14]。
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明确提出“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
”[17]1975年,理查德·雷吉斯特(R ichard Register)和几个朋友成立了城市生态组织,这是一个以“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rebuild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为宗旨的非赢利性组织。
从那以后,该组织在伯克利参与了一系列的生态建设活动,并产生了国际性影响[19]。
同期,国际上城市生态的研究得到蓬勃发展,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雷吉斯特(1984)认为[20],除了伯克利的“城市生态”组织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人对生态城市基本概念贡献了关键性的思想。
如麦克哈格(I.McHarg)(1969)的《De-sign with Nature》,保罗·索勒瑞(Paolo Soleri)的《Arcology,theCity in the Image of M an》,和舒马赫(E.F.Schumacher)的《Small is Bea utiful》。
此外,《An-other Beginning》一书和肯尼思·施奈德(Kenneth Schneider)的《Autokind vs.M ankind》、《TheCommunity Space Frame》对生态城市作了更直接的阐述。
由于许多研究组织的努力和一些论著的出版,生态城市概念变得有血有肉了,如理查德·布里兹(Richard Britz)的《Edible City》以及保罗·格洛弗(Paul Glover)所做的工作、彼德·伯格(PeterBerg)对生态城市区域生物性质的研究,欧洲绿色组织对生态城市政治结构的设计等。
其中,保罗·索勒瑞一直在实践其所提倡的城市理念,从1970年7月开始,在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桑泰(Arcosanti)开始建设其实验城[16]。
罗斯兰(Roseland)(1997)认为[19],“生态城市”包括了以下所有理念(见图1)。
图1 生态城市的概念含义注:生态城市理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相关理念并存和包含了其它理念的;该图特意不使用箭头,不用线条,没有边界,但它仍然应该被视为是一个整体的图示。
图1表明,生态城市实际上是变革和解决社会和城市问题各种理论的综合。
显然,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对生态城市概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4年,雷吉斯特提出了初步的生态城市原则[20]。
1987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O.Yanitsky)阐述了生态城市(ec opolis或ec oville)的概念[3]。
同年,雷吉斯特出版了《Ecocity Berkeley———BuildingCities for a H e althy Future》一书。
雷吉斯特在书中论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原则,并提出了今后几十年如何把伯克利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设想[8]。
同时雷吉斯特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出版了一本新的生态城市刊物“城市生态学家(U rban Ecologist)”。
到了1990年,城市生态组织中的许多人都认为是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时候了,为了联合各方面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者,城市生态组织于1990年在伯克利组织了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16]。
这次会议有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多名与会者讨论了城市问题,提出了基于生态原则重构城市的目标。
之后又召开了第二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Ade-laide)召开],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1996年在塞内加尔的约夫(Yoff)召开]。
2000年4月在巴西库里蒂巴召开了第四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
同期还有其它国际会议关注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问题[16],如1992年在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举行的欧洲生态建筑会议,1994年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的IN TER A R CH会议,1992年在里约举行的联合国环发会议,1995年10月在苏格兰的苏德·霍恩(Find Horn)举行的生态村庄(ec ovillge)会议,以及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人居Ⅱ大会等。
四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和有黄肇义 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关人居环境的各种生态建设会议扩大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理念得到更多地普及。
目前全球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如印度的班加罗尔(Bangalore)[21]、巴西的库里蒂巴[22][23]和桑托斯(Santos)市[24]、澳大利亚的怀阿拉(Whyallla)市[25]、新西兰的怀塔克尔(Waitakere)市[26]、丹麦的哥本哈根[27]、美国的克利夫兰和波特兰都市区[30]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江西省宜春市从1986-1991年也开展了生态城市的试点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效益[28],马鞍山市也于1996年完成了生态城市规划[29],人民日报(1999年7月5日第1、5版)也曾报道山东省烟台市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情况。
2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综述2.1 国外生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规划即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