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精选)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四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二节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
(1)“ω”型燃烧室 特点:结构简单、紧凑,散热面积小,热效率高,经济性较好, 启动性能好。喷射压力要求高,常采用喷孔小的多孔喷油器,对柴 油的清洁度要求高,工作比较粗暴。 喷油压力18-25KPa,喷孔0.25-0.4mm,4-8个喷孔。 (2)球形燃烧室 特点:与“ω”型燃烧室相比,发动机工作比较柔和,但启动比较 困难。 喷油压力17-22KPa,单孔直径0.5-0.7mm,双孔直径0.3- 0.5mm。
第四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四节 喷油泵
②出油阀偶件 出油阀偶件包括出油阀和出油阀座,它的功用 是出油、断油和断油后迅速降低高压油管的剩余压力,使喷油 器迅速停止供油而不出现滴漏现象。
第四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四节 喷油泵
(2)油量调节机构 油量调节机构的功用是根据柴油机工 况的变化来改变喷油泵的拨叉式油量调节机构 ③球销式油量调节机构
第四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三节 喷油器
第四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三节 喷油器
二、轴针式喷油器
轴针式喷油器通常用于分开式燃 烧室,一般轴针式喷油其只有一个喷 孔,喷孔的直径为1至3 mm。
第四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三节 喷油器
第四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三节 喷油器
三、燃油的喷雾
第四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二节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的要求: (1) 可燃混合气浓度适中 (2)喷射压力必须足够高 (3)柴油喷射系统的喷油规律应与燃烧过程相对应 (4)在燃烧室内组织较强的空气涡流运动
二、柴油机燃烧室
按结构型式,柴油机燃烧室可分为两大类:统一式燃烧 室和分隔式燃烧室。 1. 统一式燃烧室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是指将燃料从燃料箱输送到发动机内部,经过一系列处理、过滤、增压、雾化等操作,最终将燃料喷射到气缸内与空气混合,完成燃烧过程的系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一、燃料箱及输送系统:燃料箱存储汽车需要的柴油,通过燃油管路输送到发动机。
油箱内通常内置油位传感器,当油位过低时,会发出警报。
燃油管路由燃油泵、滤清器等组成,其中燃油泵一般选用柴油机高压油泵,用来将燃料从油箱中抽出,并将其送往滤清器。
二、滤清器:柴油机燃油的滤清器一般采用纸质过滤芯,可以过滤掉杂质和水分,避免对高压油泵和燃油喷嘴等部件造成损伤。
同时,滤清器还可以筛选分离空气和燃油之间的气体,使燃油在高压油泵中的流体性能更加稳定。
在保持过滤器的有效过滤能力的同时,还需根据使用环境、使用地点、传动形式等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滤清器,并定期更换。
三、高压油泵:高压油泵是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
高压油泵将由滤清器过滤后的燃料送到喷嘴前的高压燃油系统中,并对燃油进行增压,以确保燃油以适当的压力流入套管中,最终通过喷嘴进入气缸内。
高压油泵的压力可以达到几百兆帕(Pa),因此需要进行高精度、高强度的设计。
四、燃油喷嘴:燃油喷嘴是柴油机燃油喷射的关键部件,它起到将高压油泵喷出的燃油喷射到气缸中并实现喷雾的作用。
燃油喷嘴通过掌控油嘴和针阀的喷油压力、流量、喷雾角度和喷射时机,可有效控制燃油的喷洒量和喷洒效果。
在选择燃油喷嘴时,需根据气门和气缸间距、机油温度、电功率以及燃咳泵的最高压力等参数综合考虑。
五、进气管:进气管内空气流速随着柴油机的转速变化而变化。
发动机的加速速度越快,产生的气流就越强。
为满足不同工况下的燃油喷洒需求,需要根据柴油机不同的工况(如负荷大小、转速、环境温度等)设置不同的进气管。
同时,为了防止空气污染和保护燃油系统,进气管上还装有一个空气滤清器。
到此为止,我们完成了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介绍。
第5章-柴油机燃油供给系

工作原理: (油压) 承压锥面 密封锥面
注意两点:
针阀与针阀体之间的配合间隙应恰 当(0.002~0.003mm)(过大,则漏油 使油压下降;过小则不能自由滑动)
喷油器进油管接头处 防止细小杂物阻塞喷孔
(2) 轴针式喷油器
用于对喷雾要求不
高的分隔式燃烧室
工作原理与孔式的 高
相同,只是结构不同。 压
轴针伸出喷孔外,
油 腔
使喷孔称为圆环状的
狭缝,喷柱呈空心的
柱形或锥形。
★喷油的多少由轴
针的升程和形状决定。
承压锥面
轴针
密封锥面
特点:
1.在针阀密封锥面以下有一段轴针,穿过阀 体上的喷孔稍突出阀体之外,使喷孔成圆 环形,喷出空心油柱;
2.只有一个喷孔,喷孔孔径大(1~3mm), 易加工;
3.喷油特性好,喷油量前后期少,中期多
出油阀体—密封锥面、十字截 面、减压环带
出油阀座—内密封锥面、内圆 柱面
出油阀弹簧
出油阀锥面 (轴向密封锥面)
减压环带 (径向密封锥面)
出油阀座
尾端铣有四个直槽, 作为出油通道
出油阀工况:
出油阀上升:减压环离座孔前,油管内 减容增压,减压环离座孔,达喷油压 力,迅速喷油。
出油阀下落:减压环入座孔,切断油 路,防止燃油倒流,保证下次供油迅 速。减压环落座,管内增容减压,停 油干脆,防止二次喷射和滴漏现象。
3. 喷油泵(高压油泵)
一、功用: (柴油机的心脏)
根据发动机的运行工况和气缸工作顺序, 以一定规律定压、定时、定量的向喷油器输 送高压燃油。
二、要求:
1)各缸供油量相等
2)各缸供油提前角相等,持续角一致 3)供油次序与发火顺序一致 4)能迅速停止供油,防止发生滴漏现象。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课件

根据ECU的指令,控制 喷油泵的供油量和喷油 时间,实现柴油机的电 子控制。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 烧
混合气的形成
01
在气缸内,通过喷油嘴将柴油喷入压缩后的空气,形成可燃混
合气。
燃烧过程
02
混合气在气缸内被压缩到自燃点后,自行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
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排放控制
03
通过优化燃油喷射时刻、喷射压力、喷射持续时间等参数,降
定期检查喷油器 喷油器是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中控制燃油喷射的 关键部件,定期检查其是否出现堵塞、卡滞等情 况,并及时清洗或更换。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定期保养
01
定期更换柴油滤清器
柴油滤清器是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中的易损件,需要定期更换,一般建
议每行驶1万公里更换一次。
02
定期清洗燃油系统
燃油系统中的杂质和积碳会影响燃油的流动和雾化,需要定期清洗,一
自适应控制
根据系统参数的变化,自适应调整控制策略,以保证系统的稳定 性。
智能控制
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提高系 统效率。
采用更加环保的燃料
生物燃料 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燃料,具有可再生性和环保性。
合成燃料 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燃料,具有与柴油相似的性能,但生 产过程更环保。
般建议每行驶2万公里清洗一次。
03
定期检查和调整喷油器
喷油器的雾化效果和喷射压力对柴油机的燃烧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定
期检查和调整,一般建议每行驶3万公里检查和调整一次。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燃油供应不足
如果柴油机出现燃油供应不足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燃油滤清器堵塞、燃油泵故 障或喷油器堵塞等原因引起。此时需要逐一排查这些部件,并更换或清洗故障RT 04
发动机组成部分-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组成介绍

•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功用是完成燃料的储 存、滤清和输送工作,按柴油机各种不同工 况的要求,定时、定量、定压并以一定的喷 油质量喷入燃烧室,使其与空气迅速而良好 地混合和燃烧,最后使废气排入大气。
二、柴油机燃料供给 系的组成与工作过程
1. 组成
• 由柴油箱、输油泵、低压油管、滤清器、喷油泵、高 压油管和喷油器及回油管等组成。 回油
第7-6 调速器
一、喷油泵的速度特性
• 喷油泵的速度特性是指供油拉杆位置 不变时,喷油泵每一个循环供油量(Δg) 随转速变化的规律。
产生喷油泵速度特性的原因:
• 1、柱塞运动速度增加时,柱塞套筒上的 进回油孔的节流作用,产生早喷晚停, 因此,即使供油拉杆位置不变,随着转 速的升高,每一循环的供油量Δg也在逐 渐增加。
柴油箱
输油泵 滤清器滤清器 喷油泵
喷油器
2. 工作过程
• 3.回油回路:
• 由于输油泵的供油量比 喷油泵的最大喷油量大 3~4倍,为了保持进入喷 油泵进油室内的油压稳定, 喷油泵进油室的一端装有 限压阀(又称溢流阀), 大量多余的燃油经限压阀 和回油管流回输油泵的进 口或直接流回柴油箱。喷 油器工作间隙漏泄的极少 数柴油也经回油管流回柴 油箱。
4 .涡流室式燃烧室
• 1)结构特点: • 缸盖上布置有涡流室,
涡流室占燃烧室总容积的 50-80%,活塞上凹形成主 燃烧室,涡流室与主燃烧 室间有一个或几个小孔径 相通。此小孔与涡流室相 切。
5.球形油膜燃烧室
• 1)结构特点: • 缸盖下平面是平
的,活塞顶部下凹 呈球形。
第5-3 喷油器
一、作用:
四)分泵驱动机构
1 .分泵驱动机构的作用
4.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五、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1.概述1.1 柴油的基本特性柴油的的基本特性是其理化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燃料的供给方式,不同的柴油用于不同的柴油机,轻柴油用于高速柴油机,重柴油用于中低速柴油机,重油用于大型低速柴油机。
汽车用柴油机都是高速柴油机,使用轻柴油。
柴油的使用特性包括自燃性、低温流动性(凝点)、雾化和蒸发性(镏程)、粘度、闪点等。
自燃性指柴油的自燃能力,用十六烷值评价,在没有外界火源的情况下能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然点。
十六烷值高对缩短着火延迟期及改善冷起动性有利,过低则蒸发性变差、粘度大、导致冒黑烟。
国产车用柴油的十六烷值规定在40~55之间。
低温流动性低温时,柴油会析出蜡而使流动性变差,用柴油的凝点评价;柴油失去流动性开始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点。
当柴油接近凝点时,流动性很差,柴油机无法工作。
因此柴油的选用是根据使用的环境温度来确定的。
GB252-2000规定,轻柴油的牌号按凝点不同分为10号、0号、-10号、-20号、-35号五级,其凝点分别不高于10°、0°、-10°、-20°、-35°选用柴油时,应按最低环境温度高出凝点5°的标准。
雾化和蒸发性用一定体积的燃油馏出某一体积百分比时的温度范围表示;粘度是柴油粘稠程度和流动性指标;闪点柴油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为闪点。
1.2 柴油机对燃料供给系统的要求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作用是定量、定时并按一定规律向柴油机各缸供给高压燃油。
具体要求是:通过加压机构使燃油达到足够高的压力保证燃料良好的雾化、混合和燃烧; 实现要求的喷油规律,调节每次的喷油量按柴油机的运转工况(转速、负荷)精确控制喷油量,能岁工况自动调节。
调节每次的喷油时刻。
将燃油分配到各个气。
将燃油喷人燃烧室,并雾化;1.3 燃油供给系统组成常见的有直列柱塞式喷油泵供油系统和分配式喷油泵燃油供给系统1.3.1 直列柱塞式喷油泵供油系统工作原理柱塞式喷油泵组成如图示:柱塞式喷油泵由柴油机曲轴的定时齿轮驱动,输油泵5由凸轮轴驱动,柴油机工作时,输油泵5从油箱8吸出柴油,经油水分离器7除去水分、再经燃油滤清器2,柔和送入喷油泵3、经加压计量后,经高压油管供入喷油器1,将柴油喷人燃烧室。
05-柴油燃料供给系统

第三节 喷油泵
• 一、喷油泵的分类与系列
• 喷油泵又称高压油泵,定时定压定量的向 喷油器输送高压柴油。
1.喷油泵的类型:
柱塞式喷油泵——利用柱塞上下移动供油 喷油泵-喷油器——将喷油泵与喷油器合成
一体,直接安装在气缸盖上。 转子分配式喷油泵——依靠转子的转动实
现泵油及燃油分配。
第三节 喷油泵 • 2.国产系列喷油泵——A型泵
谢 谢!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 二、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
1.空间雾化混合 2.油膜蒸发混合
第一节 概述
• 三、燃烧室
统一式燃烧室 涡流室式燃烧室
分隔式燃烧室 预燃室式燃烧室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输油泵
• 输油泵 • 功用:是将柴油从油箱里吸出并以一定压力
输送给喷油泵。
第二节 输油泵
第三节 喷油泵
• 进油过程: 柱塞下行,上方
泵腔容积增大,产 生真空度,露出油 孔后,将油吸入。
第三节 喷油泵
• 供油过程: 柱塞上行,关闭进
油孔后,泵腔内油压 骤然升高,冲开出油 阀后,流向高压油管。
第三节 喷油泵
• 回油过程:
柱塞继续上 行,回油孔开 启后,泵腔中 的高压油经回 油孔流回低压 油腔,出油阀 关闭,泵油停 止。
第六节 喷油器
• 一、喷油器
• 1.功用
将高压柴油雾化,喷射到燃烧室,形成均匀的可 燃混合气。
• 2.分类:开式喷油器和闭式喷油器
闭式喷油器分为:孔式喷油器和轴针式喷油器
第六节 喷油器
• 二、孔式 喷油器
结构: 针阀 针阀体 顶杆 调压弹簧 回油管接头
第六节 喷油器
6 第五章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缸进油道相通。
2.轴向柱塞式分配泵的工作原理
(3)停油过程 在平面凸轮盘的推动下分配柱塞继续右移至最右端时,柱
塞上的泄油孔15(图5-13c)移出油量调节套筒2并与喷油泵体内腔相通
时,分配柱塞右腔、中心油孔和分配油道的油压骤然下降,于是高压柴 油从分配柱塞腔经中心油孔和泄油孔流进喷油泵体内腔,供油停止。 (4)压力平衡过程 分配柱塞上设有压力平衡槽3(图5-13d),在分配柱 塞旋转和移动过程中,压力平衡槽始终与喷油泵体内腔相通。当某一气 缸供油停止之后,且当压力平衡槽转至与相应气缸的分配油道相通时, 分配油道与喷油泵体内腔相通,于是两处的油压趋于平衡。
图5-15液压式供油提前调节器 1-壳体 2-活塞 3-连接销 4-传力销 5-活塞回位弹簧6-滚轮 7-滚轮架 8-滚轮轴
4.液压式供油提前调节器
当柴油机在某一转速稳定运转时,作用在活塞左、右两端的压力相等,活塞
处于某一平衡位置(图5-16a),供油提前角和喷油提前角为某一个确定值。
若柴油机转速升高,输油泵输出压力提高,作用在活塞右端的力随之增加, 推动活塞向左移动,并通过连接销7和传力销5带动滚轮架绕其轴线顺时针摆 动一定的角度(图5-16b),于是滚轮及滚轮架相对平面凸轮盘2也顺时针摆 动一个角度,直到活塞两端的力重新达到平衡为止。滚轮架的旋转方向与平 面凸轮盘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使平面凸轮提前一定角度与滚轮接触,供油 相应提前, 即喷油提前角增大。反之,当柴油机转速降低时,输油泵的出口 压力也随之降低,作用于活塞右瑞力减小,在活塞弹簧弹力作用下活塞向右 移动,使传力销逆时针摆动一个角度,带动滚轮及滚轮架向着平面凸轮盘旋 转的同一方向转过一定的角度(图5-16c),使供油提前角减小。
1.轴向柱塞式分配泵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