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对面着笔艺术探析

合集下载

对面着笔情更浓

对面着笔情更浓

对面着笔情更浓摘要: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抒发思念之情时,往往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方式,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

本文以一些常见的诗词为例,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方法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思念抒情方式对面着笔古典诗词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

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表达上,大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作者往往不直接描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情形。

这样,更显示出了亲友之间彼此思念之情的浓烈,更能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

这种手法,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

在此,我不妨略举数例来谈谈这种抒情方式。

首先,我们以下列几首著名唐诗为例,来具体感受一下这种手法的妙处。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正是运用了对面着笔法。

重阳佳节之际,漂泊异乡的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由地设想:此刻,自己的兄弟们,按家乡的习俗登山之际,惆怅地发现身边缺少了一位亲人,这人正是远在他乡的自己。

这样,两相映照,使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倍加浓烈。

读者吟诵此诗,感悟此情此景,怎能不为之黯然神伤?杜甫一生飘零,被叛军囚禁在长安时,曾写过望月思家的名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者一入笔就从对方落墨,当时,明月当空,诗人孤独地品尝着旅居他乡的苦酒,但他担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在家中对自己的思念和担忧。

眼前不禁幻化出这样的景象:自己那独守闺中的妻子,在冷寂的月光下,倚窗远眺,遥望着茫茫夜空,而自己那未谙世事的小儿女,此刻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亲人的焦虑,而儿女的“未解忆”,使母亲的思念更为凄苦。

这样,诗人通过从对面虚写妻子之“闺中独看”和儿女之“未解忆”的描写,更加深化了自己内心的愁苦。

宋词中的书法与绘画

宋词中的书法与绘画

宋词中的书法与绘画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在宋词中,书法与绘画往往与文字、意境、音律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宋词中的书法与绘画入手,探究其中的艺术魅力。

第一部分:宋词中的书法艺术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相继问世。

在宋词中,书法艺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宋词以其简洁明快的字眼和流畅的句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与宋代书法注重笔墨的简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许多宋词被书法家誉为佳作,并以独特的书法风格进行手抄、刻印等形式的传承。

这使得宋词的书法效果得以更好地展现。

正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书法家在抄录这首词时,往往会选择小楷或行书等字体,以凸显出词中的紧凑节奏和独特氛围。

而在欧阳修的《浪淘沙令》中,“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句词以其独特的书法形式,强调了人物形象的雄壮和壮丽,为宋词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第二部分:宋词中的绘画艺术在宋词中,绘画常常与文字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

宋代画家崇尚写意,倡导文人画派,这与宋词以其纤细的线条描绘景物和情感表达有着相似之处。

宋词中的绘画常以自然景色、花鸟、山水为主题,通过描绘细腻的线条、渲染柔和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唯美而含蓄的情感。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首词以细腻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景色,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

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月夜山水画,使读者在读词之际如同欣赏一幅精美的绘画作品。

第三部分: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宋词中的书法与绘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

许多优秀的宋词既有书法艺术的烙印,又有绘画艺术的点缀,使词作呈现出更为生动、丰富的艺术效果。

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例,词中书法工整、笔墨流畅,更是融入了描绘夜景的绘画技巧,使词作更具表现力。

诗歌对面落笔手法

诗歌对面落笔手法

诗歌对面落笔手法一、对面落笔手法的定义。

对面落笔呢,简单来说,就是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对某人或某事的情感、思念等,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入手来进行描写。

就好像本来是自己心里有很多想法,但是偏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诉说,这就像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迂回战术”。

比如说,我想念远方的朋友,不直接说我想你,而是想象朋友在远方是如何思念我这个老朋友的。

二、对面落笔手法的效果。

1. 增强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 这种手法能让情感变得更加浓郁。

就像你想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你要是直接说“我想爸妈了”,这也很直白。

但要是用对面落笔,想象父母在家里如何牵挂在外的你,他们可能会在吃饭的时候念叨你吃没吃好,晚上睡觉前担心你有没有盖好被子。

这样一写,读者就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你对父母的思念,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对你的爱,情感就像涟漪一样层层扩散开来。

2. 拓展诗歌的意境。

3. 使情感表达更委婉含蓄。

- 在古代,人们比较含蓄,有些情感直接表达不太合适。

对面落笔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如在爱情诗里,一个女子爱慕一个男子,要是直接说“我喜欢你”可能不符合当时的礼教或者女子的矜持。

要是用对面落笔,就可以写男子要是看到自己会有怎样的反应,或者想象男子对自己的印象如何。

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显得很委婉,就像隔着一层轻纱看美人,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三、经典诗歌中的对面落笔赏析。

- 原诗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这里杜甫就是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

当时他被困在长安,而妻儿在鄜州。

他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儿,而是写妻子在鄜州独自看月思念自己。

“闺中只独看”,一个“独”字就写出了妻子的孤单。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又通过孩子还不懂得思念父亲,来衬托妻子的孤独和对自己的深切思念。

后面“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细致地描写妻子在月下久立的样子,好像读者能看到一个美丽而忧愁的女子站在月光下思念远方的丈夫。

对面落笔手法的诗歌

对面落笔手法的诗歌

对面落笔手法的诗歌
对面落笔手法的诗歌
对面落笔手法是一种古代诗歌创作技巧,它强调以对面的视角去观察和描述事物,从而让诗歌更加生动、真实和富有感染力。

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入思考和观察力,从而引发共鸣和情感共振。

在对面落笔手法的诗歌中,作者通常会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及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来展示对面的视角。

通过对事物的描绘、细腻的感受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

这种手法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形象、自然景观以及社会现象等各种主题。

例如,在描写人物时,通过对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等进行细腻的描绘,作者可以将读者带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而在描绘自然景观时,通过对景色的形容、色彩的运用以及对自然界的感受,作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宁静,同时也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在社会现象的描写中,对面落笔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加客观地揭示社会问题,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以对面的视角去观察和描述
社会现象,作者可以揭示社会的不公、不平等和不正义,同时也传达出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期望。

总之,对面落笔手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诗歌创作技巧。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描绘方式,让诗歌更加丰富多元,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今天的诗歌创作中,对面落笔手法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古诗中的“对写法”(对面落笔、以彼写此、想象)

古诗中的“对写法”(对面落笔、以彼写此、想象)

古诗中的“对写法”(对面落笔、以彼写此、想象)表现新情的古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对写法。

所谓对写法,就是明确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

这年的六月,安禄册兵破潼关,玄宗仓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改元至德。

其时,诗人杜甫正携家避难,暂置鹿阝州的羌村,本人则只身去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

八月,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诗一开头,就点出了诗人思念鹿阝州亲人这个主题。

但诗人并不直接从自己方向落笔,而是从对面设想着笔: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写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情形。

第二联通过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进一步衬托出妻子的孤寂。

第三联笔锋一转,从想象中正面描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

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愿望。

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鹿阝州的妻子和儿女,诗人却从对面落笔,写鹿阝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羁居长安的丈夫。

诗人巧用对写法,把他们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体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就说着远行人。

冬至在唐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

一、二句交代诗人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冬至这个佳节,孤灯一盏,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句诗人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景。

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

诗人运用对写法,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得蕴藉深沉,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对面落笔”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对面落笔”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对面落笔”作者:向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10期怎生“两处闲愁”?只为“一种相思”。

李清照以灵巧笔端流露出由一种相思情怀而引发的两地两人的愁绪,这一种相思情便将身在两地的主角融为一体。

无论思念佳人、亲人还是某地某物,彼此总是不在一处。

虽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为铁门限”,但也因“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浓郁的思念深情往往使作者身在此处却从彼处下笔,通过想象而虚写对方的思念,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直接进行描述,而是从对方着意,变单向思念为双向思念,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深沉,这种手法便是“对面落笔”。

本文将对典型的几首运用“对面落笔”写思念之情的古诗词作一个解读和赏析。

一.“对面落笔”写思人(一)思念佳人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柳耆卿展开丰富想象,“我”思念佳人,想必佳人也在远方思念“我”,她登上妆楼盼“我”归去,还多次误识了归舟,这一虚写便是由“我”思妻子幻出妻子思“我”,从对面的妻子一方落笔,笔意双绾,包孕的内容与情感就比仅仅刻画自己单向的思念来得丰厚、深沉得多。

正是这一“对面落笔”的运用,不仅将“我”的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现得更曲折婉转,还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一佳句解读赏析全词。

可见,“对面落笔”手法不仅可以让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变得婉转含蓄,还可以通过这一手法塑造诗句经典化。

同样,李商隐的《无题》也是如此,“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也用“对面落笔”手法,推己及人。

诗人想象对面的佳人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度着对方大概也是夜不能寐,吟诗遣怀,但是愁绪深重,无法排遣,所以愈发感到月光寒冷凄清,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对面落笔”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使得我们更深切的理解了作者与佳人的相知相爱,情意绵绵。

(二)思念亲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思亲名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羁旅情思,往往可以激荡古今心灵,因为这种力量不仅来源于质朴、深厚又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对亲人、家乡的思念情怀,更来源于诗歌本身所运用的“对面落笔”手法。

对面落笔

对面落笔
对面落笔:指古代诗歌在写人、叙事、状物抒情的过
程中直接转主为客、因实入虚,或者先从写己方的状况 起笔再逆转为写对方的状况,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 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 主题,从而起到表意丰富、抒情宛转、韵味深远的效果 这种构思方法常见诸思乡、怀人、送别等类诗中。 月夜
杜甫
二、通过品读诗句,看“对面”具体指涉为谁, “对面”与抒情主体、与叙述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三、整体阅读,领会诗人用对面落笔的方法所 抒发的情感内涵。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本诗的抒情主体是诗人自己;对面是指朋友魏二。一 二两句写诗人自己的送别朋友后的景况,流露出孤独、寂寞 之心绪,这一点从“凉”字可看出;而三四两句由忆字引出 虚构之景,设想对方(魏二)别后如何对月不眠的情景。月 夜泊舟,梦中听猿,这样以虚衬实,构思更巧妙,诚如陆时 雍《诗镜总论》所说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
例如杜甫《月夜》
如何分析古代诗歌的对面落笔的构思方法? 一、要立足诗歌的篇章整体,看清抒情主体;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清人沈德潜评点本诗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 意味”,这就是针对本诗三四两句所用的“对面落笔”构思 方法的表达效果而言的,不直言自己思乡如何凄然,而转而 写故乡亲友对漂泊在外的“我”的牵挂,“分身以自省,推 己以忖他”,“我思人乃想人必思我”(钱钟书《管锥 篇》),如此对面落笔,使思乡情感的表达更为婉曲蕴藉。

诗歌鉴赏中的“对面落笔”

诗歌鉴赏中的“对面落笔”

诗歌鉴赏中的“对面落笔”“对面落笔”也叫“落笔对面”,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形式上,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归结起来,在具体创作实践中,“落笔对面”的写法又有两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也可以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

两种形式,各有千秋,下面分别进行例说。

一、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诗经》中《豳风·东山》,就运用了这种写法。

《东山》描写一位还乡的征夫,想念久别的家园,想念妻子,有意味的是,在诗的第三章,诗人转换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倒过来描写妻子对自己的怀念:“妇叹于室,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

”并且对着柴堆上俩人的结婚纪念物瓠瓜,在睹物伤情……这样一写,就将征人的情思表现得更加丰满而深切。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

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来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

不经迂回,直奔题旨,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但是,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远隔千里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有说有笑,好不开心,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种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更显深厚与新警。

将这种写法推向极致的当属宋代词人柳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词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2月第32卷第3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Feb. 2017Vol.32 No.3【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宋词对面着笔艺术探析曹章庆(广州工商学院基础部,广东佛山528138)摘要:对面着笔是创作主体设想客体情思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源自《诗》《骚》,发展于 汉魏六朝及唐代,至宋词则蔚为大观。

宋词中的对面着笔,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整体对面着笔与部分对 面着笔两大类。

其情感内蕴主要指向男女相思、思乡、归隐、伤乱四维。

而其艺术功能,则体现为增加抒情 维度、拓展词境和深化词心三方面。

对面着笔手法的大量运用,是宋代词人艺术表达的自觉追求和词体特 质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宋词;对面着笔;表现形态;情感内蕴;艺术功能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7)03-0070-06收稿日期=2016-09-15作者简介:曹章庆(1955—),男,广东化州人,广州工商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 艺美学研究。

对面着笔是古代诗词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 手法,它不是从正面抒写情思,而是从对方落墨,描 摹所思对象在深切地想念自己,或代己抒怀,从而 将主体情思表达得更加婉曲深致。

这种借客申主 的表达方式,人们通常称之为对面着笔。

对面着笔有种种称谓,浦起龙谓杜甫《月夜》是:“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1]360高亮功 评张炎《台城路》是:“对面着笔。

,’[2]632而黄苏评张 元干《满江红》则是:“悬想家中念己。

,’[3]188所谓 “诗从对面飞来”“对面着笔”“悬想”等,称谓不同 而内涵一致。

这一理论术语,在现当代古诗词赏评 中也颇为流行,如陈洵、俞陛云、梁启勋、夏承焘、唐 圭璋、詹安泰等对此都有引述。

对面着笔源远流 长。

它肇始于《诗》《骚》,发展于两汉六朝及唐代。

尤其是长于抒发幽微深细情感意绪的宋词,更是将 这一手法推向新的高度。

笔者做过统计,在现存的 1400多家,约20000首宋词中,运用对面着笔的就 110多家,500多首词作。

其中超过10首以上者有 柳永、苏轼、周邦彦、方千里、贺铸、赵长卿、蔡伸、杨 无咎、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吴潜、史达祖等十数位 词作家,而柳永和周邦彦则均超过30首。

遗憾的 是,对宋词这一突出艺术表现手法,就笔者所见,至今还没有人作过系统的探讨,偶有触及者,也只是 对一首或几首古典诗词的泛泛而谈,缺乏集中深入 的研究。

缘此,笔者拟从对面着笔艺术的表现形 态、情感内蕴、艺术功能三个方面,对宋词进行整体 梳理和系统探寻。

_、表现形态形态是事物呈现出来的外部特征及其形式。

宋词对面着笔艺术的表现形态,可从其内容分量和 位置安排两方面去考虑。

从内容分量来说,可分为 整体和部分对面着笔两大类。

整体对面着笔,往往是男子在一首词中虚拟悬 想女子的种种情形。

但这种拟想,并不是泛泛的 “应歌”之辞,而是融入词人的切身感受,通过描写 特定对象的情思行为,以宾衬主。

这方面,周邦彦 可说是个典型。

在他30多首寄内词中,就有近20 首运用整体对面着笔的手法。

如《秋蕊香》(乳鸭 池塘水暖)设想结发妻子午妆春梦;《浣溪沙》(曰射欹红蜡蒂香)猜想王夫人“自剪柳枝明画阁,戏 抛莲药种横塘”的无聊情致。

试看如下两首词:蜀丝趁日染乾红。

微暖面脂融。

博山细篆霭房栊。

静看打窗虫。

2017年第3期曹章庆:宋词对面着笔艺术探析• 71 •愁多胆怯疑虚幕,声不断、暮景疏钟。

团团四壁小屏风。

啼尽梦魂中。

(《月中行》)金闺平帖春云暖。

昼漏花前短。

玉颜酒 解艳红消。

一面捧心啼困、不成娇。

别来新翠迷行径。

窗锁玲垅影。

砑绫小字夜来封。

斜倚曲阑凝睇、数归鸿。

(《虞美人》)《月中行》于熙宁四年或熙宁五年(1071或 1072)写于荆州,所写对象为原配夫人。

全词随时 间推移,精心选择最容易触动视觉和听觉的细节,写娇美妻子在弥漫烟霭中静看小虫扑窗出神发愣,同时又因为“愁多胆怯”,听到风吹帘幕和钟声又 惊悸不已。

与《月中行》不同,《虞美人》于元丰五 年至元祐三年(1082—1088)之间写于汴京,所寄 (写)为续弦王夫人。

俞陛云说:“此首写别后之 怀。

‘啼困’、‘红消’,想为郎之樵悴。

亲封‘小 字’,将报我以平安,乃从居者着想也。

,’[4]291所谓 “从居者着想”就是指对面着笔手法。

正是用这一 手法,烘托出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体贴和相思关爱之 情。

俞平伯指出:“《花间》美人如仕女图,而《清真 词》中的美人仿佛是活的……善言女子之怀,当无 如清真矣。

,’[5]107所谓“善言女子之怀,’,就是指设 想描写的生动传神,富有个性特征,与《花间》类型 化的女子形象迥然不同。

姜夔今存词80多首,也有一些是整体从对面 着笔的作品,如《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年轻时往来于江淮 间,曾热恋合肥一位琵琶歌女,二十年后亦不能忘 情,集中为此女所作近20篇,此为其中之一。

[6]451本词是姜夔从沔州(今汉阳)东去湖州,途经金陵 时,梦见远别的恋人而写。

在词中,词人不仅在梦 中与远方的恋人细诉相思,梦到恋人重展书信、重 抚针线,还幻想恋人的“离魂”相伴自己远行,甚至 担心魂儿独自归去。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 无人管。

”设想凄凉,可谓一往情深。

但纵观全宋词,整首词从对面着笔的毕竟不 多,而且有些作品由于创作背景的模糊、创作本事 的缺失,是否为对面着笔也难以确定。

如晏几道的 《木兰花》(初心已恨花期晚)、《风入松》(心心念 念忆相逢)、《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等相思之作,究竟是为歌女“云”“红”“莲”“萍”而作,或是 泛泛“应歌”之词,或只写自身情怀,就难以断定。

同时柳永、秦观等此类恋情词也不少。

因此在宋词中,能较好确定为对面着笔的,大 多是在一首词中部分内容遥想对方的作品。

这类 词作不但占大多数,而且往往有“想”“念”“料”“应”等“领”字提示,如柳永《梦还京》(夜来匆匆 饮散):“想娇媚。

那里独守鸳帏静,永漏迢迢,也 应暗同此意。

”《引驾行》(红尘紫陌):“想媚容、耿 耿无眠,屈指已算回程。

”秦观《鼓笛慢》(乱花丛里 曾携手):“念香闺正杳,佳欢未偶,难留恋、空惆 怅。

”《长相思》(铁瓮城高):“念凄绝秦弦,感深荆 赋,相望几许凝愁。

”也有用“料”“应”等字的。

如 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遥知新妆了,开 朱户,应自待月西厢。

”贺铸《感皇恩》(歌笑见馀 妍):“小楼妆晚,应念斑骓何在。

”赵长卿《品令》:“无眠凝想,别来绣阁,多应樵悴。

”《祝英台近》(记 临歧):“冷落深闺,知解怨人否。

料应宝瑟傭弹, 露华懒傅,对鸾镜、终朝凝伫。

”但是,比较而言,还 是“想”“念”二字用得更为普遍。

当然也有少数词是没有“领”字的。

如柳永 《婆罗门令》(咋宵里),写别后对恋人的刻骨思念。

结句荡开一笔,设想两人相怜的情意和现实无奈的 情境:“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吴文英《梦芙蓉》(西风摇步绮)过片:“惨淡 西湖柳底。

摇荡秋魂,夜月归佩环。

”借“赵昌芙蓉 图”,想象对方的秋魂夜归,从而表现对去姬的深 情。

部分内容运用对面着笔,就位置而言,有的安 排在中间,有的安排在最后。

安排在中间的,如柳 永《倾杯乐》(鹜落霜洲)下片:“为忆。

芳容别后, 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想绣阁深沈,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 京国。

空目断、远峰凝碧。

”上片写羁旅夜泊“苇村 山驿”的凄凉秋景,下片首句先从游子落笔,然后 “想绣阁”则从对方着墨,写闺人担心游子憔悴天 涯,最后又回到自身的寂寞惆怅。

有的安排在最 后,如贺铸《好女儿》(车马匆匆):“想深闺,独守空 床思,但频占镜鹊,梅分钗燕,长望书鸿。

”张孝祥 《念奴娇》(风帆更起):“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 衡皋暮。

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两者都在结 尾诉说对方在思念自己,借此烘托自己的相思之 苦。

• 7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32卷对面着笔安排在开头的很少。

如吴文英的忆 姬、别友之作《踏莎行》(润玉笼绡)、《隔浦莲近》(榴花依旧照眼)《解连环•留别姜石帚》等,不但 没有“领”字,而且一开头就用对面着笔。

《解连 环》上片三韵:“思和云结。

断江楼望睫,雁飞无 极。

正岸柳,衰不堪攀,忍持赠故人,送秋行色。

”一开首就写伤别之情,悬想对方登楼望断飞雁、不 忍折柳送别,从而加倍写出自身离别的缠绵凄婉之 情,体现了吴文英神思缥渺、清虚超逸的构思特点。

就关系而言,整首词从对面着笔,是主隐客显,以客显主。

部分内容是对面着笔,且跟主体分量相 若,像上片写自身,下片写设想对方,就形成了“照 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审美效应。

如对面着笔 内容较少,就是以我为主,以客衬主。

这三种类型,在柳永、周邦彦、吴文英等人的词作中都同时存在,并在不同的表现形态中显示出高度的艺术技巧。

相较而言,在部分内容中用对面着笔,柳永、周邦彦 比较喜欢用领字,在脉络显得显豁朗畅;而吴文英 较少用领字,内容安排如神龙乍现,见首不见尾,在 脉络方面更显奇特跳跃,甚至朦胧晦涩。

二、情感内蕴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将宋词按题材分为祝 颂、咏物、艳情等36类。

m27宋词中的对面着笔,就 其情感内蕴,则主要表现为男女相思、思乡、归隐、伤乱四维。

其中男女相思的最多,其次是思乡、归 隐,伤乱则主要表现在南渡之交和南宋词中。

相思主要是男性对女性。

女性对男性,如魏夫 人的《阮郎归》“楼上客,鬓成丝”,李清照的《醉花 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等,此类“望夫词”极少。

而男性对女性,其思念的对象则主要是歌妓、情人,而对妻子的想念则往往同思乡联系在一起。

谢桃 坊指出:“宋词中大量的恋情词的抒情对象不是正 常婚姻配偶的大家闺秀或贵族小姐(她们一般都 不会歌舞的),而是属于社会底层的贱民的歌妓。

,’[8]329因此对异性的思念,寄寓的往往是作者的 艳情绮思。

其中运用对面着笔最多的是柳永与周 邦彦,其次是秦观、姜夔、吴文英。

而晏几道虽然对 “莲、鸿、蘋、云”等四位歌女念念不忘,但他更喜欢 借景抒情、以梦写情,直接抒情,而不大运用对面着 笔的手法。

其中原因除为突出其痴情主体外,更重 要的还是受到篇幅的限制。

因为运用对面着笔的手法需要有较长的篇幅才能提供腾挪回旋的空间,才能更从容地展开叙事与抒情,而小令则受此限 制。

故以小令为主的500首《花间》词,运用对面 着笔的只有韦庄《浣溪沙》(惆怅梦馀山月斜)、(夜 夜相思更漏残),李珣《河传》(去去)等少数几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