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长恨歌》与其原著的叙事结构比较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叙事结构《长恨歌》的叙事结构采用回溯法,以唐玄宗登基为起点,以杨贵妃死亡为终点,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识、相爱、相守、相离的整个过程。
整篇诗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的登基、国泰民安的局面,以及他和杨贵妃初次相遇的场景;第二部分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相处的点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种种表现;第三部分则是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以及唐玄宗废后、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结局;最后一部分是唐玄宗感悟与悔恨的自白。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整篇叙事流畅自然,为读者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全貌。
同时,白居易也运用了众多诗歌技巧,如夹叙互补、章回交替、比兴夸张等,使整篇叙事富有变化,情节推进和交错错综,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内涵。
二、艺术特色1.真实情感的表达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感情历程。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的爱情之深、眷恋之切,也因此更能凸显杨贵妃对他的意义和特殊性。
诗中唐玄宗摸索着生活,尝试着表达出自己对杨贵妃的感情,在当时的宫廷中,这样的持久、旷达和畅快的情感是难以被人所理解的。
2.丰富的艺术形式《长恨歌》是一篇非常具有史诗性的诗歌作品,它兼具抒情和叙事两种功能,表现了一个雄伟的时代的生动画卷。
白居易在诗歌表现上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夸张、意象等,在艺术形式上更富表现力和东方美学的内涵。
《长恨歌》的形式美感在不断地演绎和变形之中,达到了一种超越人生、超越时间的境界。
3.强烈的人性关怀《长恨歌》以深切、悠扬的情感引领着读者的情感,它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记录,而是一种振聋发聩的人性关怀,从爱情与婚姻、权力与生命、漠然与自由等多个方面来展现了唐代宫廷的复杂和压抑。
白居易虚心地把自己的情感编织进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恋情之中,将自己的书生之气和艺术上的才情都融入到诗歌之中。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篇共1200余字,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典型的汉唐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探讨《长恨歌》的独特魅力。
一、叙事结构《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描写杨贵妃被选入宫中,并与玄宗相识相恋的过程;中间部分是描写唐玄宗外出游猎时杨贵妃未能随行,因而被人陷害,最终被迫害致死的情节;后半部分是玄宗听闻杨贵妃死讯后,对其充满思念和悲痛的描写。
全文以杨贵妃的生死为主线,通过叙述情节,展现了唐朝的华丽气氛和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
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呼应、相互炫映,使全篇构成一整个完整的艺术形式。
二、艺术特色(一)浪漫主义色彩浓郁。
《长恨歌》借杨贵妃的悲情经历,表现出了古代的浓烈爱情和悲壮情感。
整篇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描述了杨贵妃和玄宗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真挚的爱情。
通过对唐代宫廷和爱情的描绘,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需求和渴求。
(二)寓意深刻。
诗中通过杨贵妃的事迹,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人心难测的真相。
她的美貌引来了无数追求者,但也因此引起了无数妒忌者的嫉妒,最终遭到了嫉妒者的陷害,最终走上了悲剧的命运。
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三)艺术手法高超。
《长恨歌》的唐代特色得以通过艺术手法得到体现。
白居易通过对杨贵妃的芳容、容姿、婉转的声音的生动描绘,以及对唐代宫廷奢华、华丽气氛的展现,使《长恨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佳作。
总体而言,《长恨歌》通过情节的变化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奢侈、浪漫的爱情和悲壮的命运。
它不仅仅是一篇情感丰富,艺术精湛的诗歌作品,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和人生哲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出之作。
《长恨歌》的叙事学分析

《长恨歌》的叙事学分析《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叙事诗,通过叙述荣府的兴衰和贾妃的遭遇,展现了爱情、复仇、宿命等主题。
在叙事结构上,《长恨歌》采用了回溯叙事、多角度叙事和集合叙事等手法,同时运用了象征、对比和重复等修辞手法,展示了细腻而复杂的叙事层次。
首先,《长恨歌》通过回溯叙事的手法,将故事从荣府的兴盛时期开始,然后逐渐展开故事,以荣府陷落、贾妃的悲惨命运和贾母的怀念为结尾。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故事中贾宝玉和贾妃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贾宝玉的爱与恨。
回溯叙事的安排也加强了对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的揭示和探索,使读者更容易被故事吸引,情感共鸣更加深入。
其次,《长恨歌》采用了多角度叙事的手法。
通过多个人物的叙述,描绘了荣府的兴衰和贾妃的遭遇,以及各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到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动机,而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主观感受。
这种多角度叙事的手法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变化,使读者得以全面了解故事的内涵和背景。
另外,《长恨歌》还使用了集合叙事的方式。
前面提到,《长恨歌》通过讲述荣府的兴盛、贾妃的遭遇和贾母的怀念等多个故事情节,展现了不同时间段的人物形象、命运以及情感交织。
这种集合叙事的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使读者对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在修辞手法上,《长恨歌》采用了象征、对比和重复等手法。
其中象征手法被广泛应用于描绘贾宝玉和贾妃之间的爱情和命运。
例如,诗中贾宝玉和贾妃常以冰雪和火焰来形容,象征了两者之间矛盾的关系和命运的不可逆转。
而对比手法则体现在贾宝玉和贾妃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点上,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加强了情感的张力和故事的冲突。
此外,重复手法也被用来突出故事的重要事件和情感。
通过多次重复一些情节或关键词,增强了读者对该事件或情感的印象和感受。
总之,《长恨歌》在叙事学上运用了回溯叙事、多角度叙事和集合叙事等手法,展现了复杂的叙事层次和故事内涵。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叙事诗作品,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
全诗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展现了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描绘了一个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画卷。
在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方面,这部作品展现出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叙事技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看一下《长恨歌》的叙事结构。
整个诗歌在叙事上分为三个部分:前后叙事部分以及抒情部分。
前叙事部分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识相恋的过程,包括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相知相恋的情景,以及唐玄宗为了杨贵妃所做出的一系列的宠爱之举。
而后叙事部分则主要聚焦于杨贵妃飞黄腾达后的荒淫腐化和唐玄宗的昏庸无能,描绘了他们相爱相杀的恩怨情仇。
最后的抒情部分则是以杨贵妃的口吻叙述了她的悲痛之情和对唐玄宗的留恋之情。
整个诗歌的叙事结构清晰明了,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自然流畅,使整个叙事架构紧凑有序,富有张力。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细腻动人的诗歌语言,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排比等手法,使诗句更显华丽高远,同时又不失真实感和情感张力。
如“合昏尘、拆穿星”、“玉颜浮、白发露”等,不仅语言上古韵悠长,而且对比鲜明,富有戏剧性,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白居易还在《长恨歌》中广泛运用了象征意义、双关语、暗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寓意深刻,富有启迪和隐喻,给人以更加深刻的艺术享受。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整个作品显得生动而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上来看,《长恨歌》展现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深度,呈现出了白居易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优美的诗歌语言,且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并没有过度的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而是借助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揭示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杨贵妃的荒淫,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_《长恨歌》从小说到电影

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_《长恨歌》从小说到电影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长恨歌》从小说到电影《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一部作品,作为小说,它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叙事,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故事。
而当这个小说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时,空间叙事和时间叙事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长恨歌》在小说和电影中的空间叙事和时间叙事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长恨歌》小说中的空间叙事。
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地点及其环境的描写。
作者通过精细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个场景的特点和氛围。
从苏州的小巷到北京的皇宫,从江南的水乡到草原上的牧场,小说中的空间被构建得栩栩如生。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空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比如,苏州的小巷浓缩了女主人公若水的青春和惆怅,皇城的宫殿展示了权力的腐败和荣光。
通过这种空间叙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共鸣。
然而,当《长恨歌》被改编成电影时,空间叙事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电影的语言是视觉和声音,所以导演借助镜头的运用和音乐的配合来展现空间。
电影《长恨歌》中,导演运用了各种镜头技巧,如鸟瞰、特写、快速切换等,来展现不同地点的特色和情感。
例如,通过从上空俯瞰苏州的小巷,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独特韵味和若水的情感纠结。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空间叙事的不足。
比如,使用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可以增强观众对苏州的感知和理解。
因此,电影通过影像和音乐的手段,对空间进行了再创造和再塑造。
接下来,我们来看《长恨歌》中的时间叙事。
小说以若水的视角,通过回忆,将故事展开在过去和现在之间。
时间的推移以闪回和前瞻的方式呈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发展的脉络和人物的成长。
小说中的时间叙事是一种线性的表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循着时间的脉络来阅读故事。
然而,电影中的时间叙事则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电影《长恨歌》通过剪辑和特效手法,将时间叙事变得更加抽象和非线性。
情节叙事——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与其改编电影对比分析

情节叙事——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与其改编电影对比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改编常常引发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其中,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与其改编电影就是一个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案例。
小说《长恨歌》以情节叙事为主线,将读者带入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对情节的叙事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就小说与电影在情节叙事方面的对比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与原因。
首先来看小说《长恨歌》中的情节叙事。
小说以四次重逢为主线,通过回忆和描写,将故事情节展开。
小说着重描写了女主角李璜和男主角孟小冬之间的感情纠葛,将他们的爱情故事穿插其中,同时又融入了历史背景和家庭因素。
小说情节的推进主要体现在四次重逢的过程中,每一次重逢都给读者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
作者通过情节叙事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们的爱情和成长。
而改编电影在情节叙事方面则有所不同。
在电影《长恨歌》中,情节的叙事更加简洁而紧凑。
电影以李璜的回忆为线索,将故事展开。
与小说相比,电影的叙事时间更加集中,一些细节被舍弃或简化,使得故事更加紧凑。
例如,在小说中,李璜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被描写得相对较多,而在电影中则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一些线索。
通过这种情节叙事的改变,电影更加注重塑造主人公的感情和心理变化,使观众更容易被故事所触动。
对于情节叙事的改变,这是由于小说和电影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所决定的。
小说具有篇幅较长且描写细致的优势,可以适用于更多的情节叙事。
而电影作为一种有限时间的艺术形式,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故事展开,并使观众产生共鸣。
因此,在改编电影时需要根据电影的艺术特点进行情节的选择和剪辑,使故事更具有紧凑感和突出主题。
尽管小说与电影在情节叙事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阐述上是一致的。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将爱情和成长作为主要的情节线索,让读者或观众从中感受到爱情的美和人生的意义。
虽然电影中省略了一些细节,但通过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和心理刻画,观众仍然能够感受到主人公们面临的内心困惑和成长的不易。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首叙事诗。
本文通过探讨其叙事结构,分析其艺术特色,解读主题和意义,探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比较其他叙事诗的异同等方面,揭示了《长恨歌》的独特魅力。
叙事结构严谨有序,艺术特色突出,借鉴了汉魏乐府风格,并融入了白诗派的清新风貌,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
《长恨歌》中所描绘的爱情悲剧,激发读者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悲伤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展望研究前景的也强调了《长恨歌》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传承。
【关键词】《长恨歌》,叙事结构,艺术特色,主题和意义,后世影响,比较与其他叙事诗异同,研究前景,文学发展。
1. 引言1.1 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开创了新风格,被誉为唐代"诗鬼"。
他在《长恨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手法,展示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长恨歌》是一首抒发爱情悲剧的长诗,全文以乐府风格为主,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段爱情纠葛的悲剧,如诗般动人,给人以深刻的感慨。
白居易通过《长恨歌》展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世事的感慨,同时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长恨歌》以其华丽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赞扬和称赞,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思想内涵上展现出白居易的深邃思想和文学才华。
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这首叙事诗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通过对《长恨歌》的解读和探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启发和影响。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该诗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叙述杨贵妃的生平和悲惨遭遇,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权力的批判。
该诗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叙事结构方面,《长恨歌》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叙述杨贵妃的成长经历、与唐玄宗的相遇和爱情、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全诗共分为七首,以时间顺序叙述了杨贵妃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和美貌、到她被唐玄宗看中、再到她受宠若惊、最后以死让位,表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完整发展过程。
为了增加诗歌的艺术张力,白居易在叙事中插入了一些描写和抒情的内容,以丰富表现手法,突显情感。
整个诗篇的叙事结构严谨有序,铺陈中展开,情节推进自然,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画卷。
在艺术特色方面,首先是《长恨歌》的语言艺术。
白居易运用了许多技巧繁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这些手法在古文中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感情色彩、动人心弦。
诗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例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形容,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诗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长恨歌》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其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上。
在诗中,杨贵妃被描绘成一个美丽、富有智慧和才情的女子,她的形象真实而鲜活,让人们对她的遭遇产生共鸣和感悟。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作品在情感上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诗人通过描写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既表现了深情缱绻,又抨击了权力的腐蚀和摧残。
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社会现实的批判相结合,使得《长恨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剧《长恨歌》与其原著的叙事结构比较【摘要】: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自发表以来,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以及蕴含的深厚内涵备受文坛瞩目,但是这些无形之中为它改编成电视剧设置了重重障碍。
文章试图从叙事结构上对小说《长恨歌》和电视剧《长恨歌》进行比较,探讨电视剧是如何重新结构小说的体系而最终实现原著的丰厚内涵并在这基础上加以创新处理的。
【关键词】:《长恨歌》;小说;电视剧;结构王安忆的《长恨歌》自1995年发表以来,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当代文坛极富光彩的一笔。
小说中凸显的生命韧性,悲剧意识让人产生对生命和历史的无穷喟叹,小说独特新颖的叙事方式和别具一格的语言,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所以当它被改编成电视剧时,牵动了众多学者以及无数读者的目光。
以语言,叙事方式以及丰富内涵取胜的小说如何改编成以讲故事,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文章试图从叙事结构上对《长恨歌》的小说与电视剧进行比较,探讨电视剧是如何重新结构小说的体系而最终实现原著的丰厚内涵并加以创新处理的。
一、开端不论小说,电视剧还是电影,它们都是叙事的艺术,都是讲故事。
一个故事能不能吸引人,开端非常重要。
悉德·菲尔德曾说,”一般大约10分钟左右,你可以做出你是否喜爱这部电影的决定。
”[1]小说的阅读方式和它的特点决定了小说的开端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可叙,可议,可抒情。
小说《长恨歌》的开头,王安忆首先用了四节的篇幅描绘了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用写意的笔法,层层铺染出了故事发生的外在环境。
但是这不能成为改编电视剧的开头。
小说中景物的铺陈是有一定寓意的,但是毕竟受影像的表达方式和电视剧观众特殊的观看习惯和观看心理的限制。
从影像本身来说,它很难表达写景文字中隐藏的更为深刻的内涵;从电视剧的受众来说,他们比电影观众具有更强的随意性,如果电视剧进行到一定时间,观众还不能看出个所以然来,他们手中的遥控器就要发挥作用切换到其他频道。
麦基认为,”如果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在影片开演后十五分钟还迟迟不出,那便会有令人厌倦的危险。
”[2]激励事件是意味着某种变化的事件。
悉德·菲尔德认为剧作的开端应该”让读者明白谁是你的主要人物,什么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么。
”[3]我国老一辈著名剧作家夏衍也把影片的开端归纳为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四点。
两者共同强调了故事的基本要素。
麦基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故事开端的动作性。
他认为,故事的开头应该有一个激励事件,这个事件会导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被打破,随后发生的一切都是主人公为了恢复平衡所作的努力。
因此,一个成功的开端除了交待故事的基本要素以外,还应该是由真正的,有进展的动作构成的。
中国传媒大学的周涌教授总结了开端的三个类型。
1. 以真正的冲突开始,用冲突来引出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利用一段富于视觉感染力的场面来开头。
3. 用快速的解说性场景引导人物出场,建构人物关系。
[4]电视剧《长恨歌》即采用第二种开端类型。
电视剧一开头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舞的场面,字幕:上海·传奇,爱情·欲望。
唯美的画面和字幕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传奇,为电视剧设下了总悬念。
然后切到王琦瑶参加蒋丽丽生日宴会的场面:素净的王琦瑶在隆重的宴会上别具一格,备受瞩目,这一戏剧性的反差令观众对人物及其命运产生强烈的期待。
随后蒋丽莉介绍她是近期的《上海杂志》”沪上淑媛”,进一步激发了观众对她强烈的好奇心。
二、情节线一般来说,情节多指剧作所设计或安排的具体事件,而线索则是指这些具体事件的完整走向及其形式。
情节是一个一个”点”,线索即是众多的”点”连成的”线”,从而呈现出叙事过程的条理或头绪,犹如人体内的脉络。
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情节线一般会出现三种变化。
(1)从完整到部分,从整体到片段。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麦茨认为:”在多数电影链的位置上可能出现的单元数目是相当不确定的。
无论如何比词素系列更不确定。
因为尽管难于准确列举一个习语的单词,至少有可能表明最大的和最小的限度,从而获得近似的大小量级,在电影中则不然,形象的数量是无限的。
”而且,”电影中聚合范畴似乎注定了始终是部分的和片段性的”。
[5]电视剧作为与电影类似的以镜头语言叙事的类型,也盖同此理。
因此电视剧的镜头语言配置比小说的文字语言远远来得数量庞大而且分散。
从小说与电视剧的本质来看,小说是历时性的艺术,而电视剧是空间的艺术。
小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插叙,倒叙,进行心理描写,变换视角等等,故事仍然是一个清晰可见的整体。
而电视剧则不然,电视剧中无论是时间的流逝,故事的发展变化,还是人物的心理变化都是通过镜头的空间变换传递出来。
”因此,电视剧的情节线比小说的情节线看起来更呈现一种片断性的态势。
(2)电视剧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效果而丰富小说的情节线。
在从小说到电视剧的转换过程中,小说中一条完整清晰的情节线可能因为改编成电视剧而被旁生出很多交错复杂的枝节。
这些次情节线与主情节线共同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长恨歌》有两条情节线,一是王琦瑶的命运线,还有一条隐性的情节线,即时代的变化。
但在电视剧中,增加了王琦瑶的家庭的情节线,李主任与前妻的情节线,康明逊家庭的情节线等等。
小说中的程先生,李主任,毛毛娘舅,老克腊都只是王琦瑶生命转折中有意味的某个符号,他们代表了王琦瑶在不同时代的截然不同的命运,他们和王琦瑶的种种纠葛,作者几乎都未给予伦理上的评价,因为他们和王琦瑶一样,是命运摆弄下的无力可施的棋子。
他们和王琦瑶因为情感需要而相爱相聚,因为现实需要而被迫分开。
但在电视剧中,正是由于这些情节线的加入,使故事的发展逐渐淡去了小说中感伤主义情怀和怀旧浪漫主义的色彩,开始在伦理道德规范的轨道上运行,使小说中相对抽象的故事变得具体,使整个故事更加合乎伦常情理。
(3)电视剧中的多条情节线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故事的发展方向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转折,形成一个小高潮。
比如王琦瑶与李主任的结合。
一方面王琦瑶成了”上海小姐”之后心气甚高,和程先生的关系若即若离;另一方面李主任的多次出现已经牵动了王琦瑶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驱使她不自觉地走进蒋家那栋神秘的别墅,而且在程先生生日那天接受了他的邀请而违背了对程先生的许诺。
两条情节线,一明一暗,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第8集,故事终于发生了转折。
王琦瑶最终选择李主任,并搬进爱丽丝公寓,开始了她的另外一种人生。
三、电视剧比小说更注重戏剧性情境的建构戏剧性是影视剧最大的叙事特征。
戏剧性情境,概括地说,即”容纳了障碍,人物动作与反动作,形成某种’情势’并激发冲突的环境。
”[4]所以在被改编成电视剧时,编剧常常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以吸引观众注意。
其中利用倒叙手法制造悬念是最为常见的。
如最后一集老克腊大清早神色慌张从38号王琦瑶家骑车出来让人狐疑,随后老克腊以钥匙为引子回溯到凌晨醒来看到的触目惊心的那一幕:王琦瑶已经是老夫人了。
一般来说,戏剧性情境都起因于上一次冲突并将导致以后的新冲突。
但是,在电视剧《长恨歌》中,故事最大的冲突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所以电视剧《长恨歌》中的戏剧性情境更多地是为加强故事主题内涵服务,并不一定构成新的戏剧冲突。
王琦瑶在获得”上海小姐”的殊荣之时,父亲突然发生车祸,大悲与大喜冲突,使故事产生强烈的命运感。
在蒋夫人为王琦瑶设的鸿门宴上,李主任的夫人小嫣红突然拔出手枪对准王琦瑶:你的梦永远不会实现的。
这个戏剧性的场面每每在王琦瑶的感情受挫的时候跳将出来成为王琦瑶内心里极大的阴影。
王琦瑶的命运仿佛被下了恶咒一样,抽身不得,体现了小说的宿命主题。
四、结局小说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比较倾向于开放式结局,或者只交待主人公的命运结局。
但电视剧的结局必须要对人物和事件最终的状态给观众一个交待,所以比较倾向于闭合式结局。
威廉·戈德曼指出,所有故事结局的关键就是给予观众他们想要的东西。
满足观众的情感是对他们情感的尊重。
小说《长恨歌》主要描写一个女人的命运,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往,因此小说主要交待了王琦瑶的命运结局,而悬置了其他人物的结局。
比如康明逊,他作为微微的父亲,后来有没有在他们母女的生活中出现,还有长脚,在入室偷窃杀人之后,会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等等,小说一一忽略。
但是电视剧《长恨歌》的结尾以字幕形式详细交待了故事中几乎所有与王琦瑶有关人物的命运结局,包括父母,女儿,康明逊,蒋丽丽,阿二,严师母,老克腊等,这是观众一直等待而且希望看到的,对观众来说是这也剧终之前一个必要的情绪缓冲过程。
除此之外,电视剧更交待了平安里的结局--被拆迁,平安里经过那么多年风雨的洗刷和人世的变幻,终于消失在一片流光溢彩,繁花锦簇的现代建筑中,回应了故事开头设下的基调:上海传奇--这是一个隐匿在现代繁华都市里的传奇故事,更加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感和纪实性。
这是电视剧对小说的又一超越。
同时,讲述故事的现代背景的呈现也增强了故事的命运主题:一切的繁华与寂寥都将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永不复返。
综上所述,由于电视剧和小说的叙事媒介不同,所以对故事结构的呈现方式也大不相同,电视剧发挥影像独特的表达优势,在努力表现小说的主题内涵的同时,也不拘泥于小说,在很多方面,尤其是结尾部分都对小说的主题内涵有大胆的超越和创新。
参考文献[1][3] 悉德·菲尔德.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年版, 第3页.[2]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8月, 第235页.[4] 周涌. 《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6月, 第160, 69页.[5] 克里斯丁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三联书店出版, 2001年, 第13页.[6] 刘孝存, 曹国瑞. 《小说结构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7] 王彩蓉. 《长恨歌的叙事学分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第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