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05第二章第五节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第一节: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领土四至: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多);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东西约5000千米,跨5个时区,用北京时间。
南北约5500千米。
2、位置优势:海陆兼备。
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降雨,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中亚、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3、邻国:陆上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
23个省、五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北京市—京—北京;天津市—津—天津;河北省—冀—石家庄;山西省—晋—太原;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辽宁省—辽—沈阳;吉林省—吉—长春;黑龙江省—黑—哈尔滨;上海市—沪—上海;江苏省—苏—南京;浙江省—浙—杭州;安徽省—皖—合肥;福建省—闽—福州;江西省—赣—南昌;山东省—鲁—济南;河南省—豫—郑州;湖北省—鄂—武汉;湖南省—湘—长沙;广东省—粤—广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海南省—琼—海口;重庆市—渝—重庆;四川省—川或蜀—成都;贵州省—贵或黔—贵阳;云南省—云或滇—昆明;西藏自治区—藏—拉萨;陕西省—陕或秦—西安;甘肃省—甘或陇—兰州;青海省—青—西宁;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香港特别行政区—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澳门;台湾省—台—台北。
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面积最大的新疆;面积最小的澳门;人口最多的河南;人口最少的西藏;人口密度最大的江苏(香港);人口密度最小的西藏;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华侨最多的福建、广东;邻国最多的新疆;邻省最多的内蒙古和陕西;岛屿最多的浙江;大陆海岸线最长的广东。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ppt综合复习课件

江河 名称
主要特征 洪峰高、流量大、历时长;洪水年际变化小;洪水来 自西江、北江,以北江为主,若两江洪水同时并发, 灾害尤为严重;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台风、风暴潮 威胁,一旦与中上游暴雨洪水并发,灾害特别严重; 下游地区经济发达,有广州等众多城市,所以水灾损 失十分严重 发生频率较高,洪峰较高、流量较大,历时较长;洪 水年际变化大于长江、珠江,小于黄河、海河、淮河、 辽河;流域内有哈尔滨、大庆等重要城市'所以洪灾 破坏损失严重 干流洪水主要来源于左岸诸支流,右岸支流洪水来量 较小;洪水年际变化大;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 积,部分河段成为“地上悬河”;下游地区人口、城 镇财产密集,分布有沈阳等众洪峰高、流量小、历时短;洪水年际变化大;含沙量高,河 道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不断下降,主河道不稳定,容 易泛滥改道;“地上悬河”不断发展,溃堤泛滥的威胁不断 加重;近百年来,黄河流域干旱日益严重,洪水发生频度降 低,但溃堤泛滥的潜在威胁仍特别严重,下游地区人口、城 镇、财产密集,所以防洪任务十分艰巨
类型 农作物病虫害 危害与灾情差异 森林病虫害 危害与主要害虫 人为原因与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生物灾害 蝗灾的危害 蝗灾 飞蝗的习性 蝗灾与鼠害 危害 鼠害 鼠害的地域差异
知识构建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原因 致灾特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地域分异表现 城市人口分布 成灾特点: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农业灾情状况差异
地域差异: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海洋灾害带 东南沿海灾害带 东部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专题整合 我国七大江河水灾特征比较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目录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目录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五节自然资源概况
第六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第七节中国的水资源
第八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
第二节工业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
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中国的人口
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
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
长速度较快:分布疏密不均。
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人口多处和人口少处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汉族
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
牧业地区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
长期的基本国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五节)

B、中国土地资源
五、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 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依据各地区的自 然条件,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 ①南方丘陵、山区宜大力发展林业 ②北方半干旱、干旱草原区宜退耕还牧,发展畜牧业 ③一些河流中上游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宜发展林 业,大于25°的坡耕地宜退耕还林
D、中国海洋资源
3、海洋矿产资源
滨海沙矿
石油、天然气 煤、硫、磷
锰结核、海 底热液矿床
拖网获取 锰结核矿
大洋锰结核
海上石油开采
已开采海域:渤海、东海、南海
锰结核又称多金属结核矿石,它是一种铁、锰氧化物的集合体, 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其中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锰、铜、钴、镍 等。颜色常为黑色和褐黑色。锰结核的形态多样,有球状、椭圆状、 马铃薯状、葡萄状、扁平状、炉渣状等。锰结核的大小尺寸变化也 比较悬殊,从几微米到几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几十公斤。 锰结核广泛地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 海底锰 结核开采层,而以生成于4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质最佳。锰结 核总储量估计在30000亿吨以上。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面积最广, 储量占一半以上,约为17000亿吨。锰结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 面积上就有100多公斤。锰结核中50%以上是氧化铁和氧化锰,还含 有镍、铜、钴、钼、钛等20多种元素。仅就太平洋底的储量而论, 这种锰结核中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98亿吨, 其金属资源相当于陆地上总储量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如果按照目 前世界金属消耗水平计算,铜可供应600年,镍可供应15000年,锰 可供应24000年,钴可满足人类130000年的需要,这是一笔多么巨 大的财富啊!而且这种结核增长很快,每年以1000万吨的速度在不 断堆积,因此,锰结核将成为一种人类取之不尽的"自生矿物"。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5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学案3

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
通过实例,知道海洋空间的构成、开发利用的领域及主要方式。
(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评价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国家安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3.举例展示人类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析海洋空间利用各个方面的优点.(综合思维)4。
通过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的意识观念。
(人地协调观)海洋空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发展空间,而且对沿海国家的安全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带四个部分。
传统的海洋空间利用方式,多限于海上运输、海港建设、围海造陆等,开发活动大部分集中在海洋沿岸及近海浅水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已拓展到海域上空和海底.海域上空的利用如航空航线等,海面及水体资源利用包括跨海大桥、人工岛、海上石油平台等,海底资源利用包括海底隧道、海底城市等。
二、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一)海域上空海空一般是指沿海国管辖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及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上空的空域空间,是国际航空飞行的重要空间.海域上空影响着一国的空域管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海面及水体海面及水体是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
从渔业捕捞和养殖、港口航运、填海造陆,到海岛开发、海上城市,人类不断从海洋获取生存空间。
其中,海上通道和海岛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尤为突出.海上通道是大量物流经船舶运输通过的海域,是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的通道,也是国际交流和商业贸易的纽带,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海岛是指散布于海洋中,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海岛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在国防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三)海底空间海底空间开发现已引起世界主要国家的广泛关注.海底隧道不仅能够提高跨海交通速度,还能避免海面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
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地理课件(215张ppt)

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1.山脉众多 (1)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 (2)广义的山地占全国总面积65%
2.网格状镶嵌构造突出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地 南岭 (2)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
(3)北东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 长白山~千山~鲁中低山丘陵~武夷山 台湾山脉
4.贵金属及稀土金属 (1)贵金属:金、银、铂 (2)稀土金属:指镧族元素组成的金属矿物
5.非金属矿藏 磷、硫、石墨、菱镁矿、滑石、重晶石、 石膏、萤石、高岭土、石棉
第三章 气候水热结构
第一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的一般表现 (1)广义的季风: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 有明显转换的现象。 (2)狭义的季风:仅指海陆季风。
二.降水
1.降水量分布
(1)一般规律 A.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B.山地比平原多,迎风坡比背风坡多 C.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 也有所增多
(2)极端值 A.最多:台湾火烧寮,6557.8mm/年 B.最少:吐鲁番西侧的托克逊,5.9mm/年
2.降水季节分配
(1)夏雨集中区:华北、东北南部、内蒙古东部 (2)夏秋雨区:东北北部、云南和四川西部 (3)春冬阴雨区:长江中下游 (4)夏半年多雨区:华南、四川中部 (5)夏雨区:青藏高原中南部 (6)全年多雨区:鄂西川东、贵州 (7)全年干旱区:西北、青藏高原西北部、内蒙
(3)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
(4)丘陵:东南丘陵、胶辽丘陵
2.多种特殊地貌并存
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 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
第二节 地表组成物质
一.沉积岩分布广泛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地域分异认识思路图解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驱动力
自然地带
外能 太阳 辐射
内能 岩浆 活动
地带性-
水 纬度地带性
显域性
平
地
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
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人类作用力?
高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非地带性隐域性
地质地貌分异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 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 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 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 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 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 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 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 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 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 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 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 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 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 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 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 表物质的分异 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 区划体系:多级序
中国地理_赵济版。精华版+珍藏版+背诵版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区位和疆界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2世纪初(北宋)时,人口超过1亿。
第二节区位与疆界·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5个·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新疆与毗邻国家的路底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8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15条主要国际河流·国土面积=陆地面积960 ×104 km2 +海域面积300 ×104 km2(四大海域)=1 260 ×104 (km2)·我国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按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周围海区应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300×104 km2。
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一、地表结构(一)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
(二)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准噶尔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古沙漠四川盆地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是我国富饶的地区之一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三)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四)山地1南北向山脉: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等。
2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北列是天山和阴山;中列是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南列为喜马拉雅山和南岭。
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
阴山、秦岭海拔1 000~2 000 m左右,南岭仅1 000 m 上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一、风景旅游资源概念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入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风景旅游资源可以简称风景资源或旅游资源,这些概念的广义理解基本是一致的。
关于风景资源,国家建设部有关文件明确指出:系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1987)。
风景旅游资源,是激起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各种旅游活动最直接的第一位因素,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
风景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一国或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风景旅游资源主要有如下特征:①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有形无形的一切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都可能孕育着旅游吸引力的条件和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导致旅游业开发。
因此其范畴、领域之广泛,为其他各种资源所不及。
②整体性,一种风景旅游资源与另一种风景旅游资源之间、风景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深刻联系,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可变性,是指风景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萌生和变化,风景旅游资源,具有可增长性、衰败性及时代性,整体上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它与生产力发展,社会、科技进步紧密联系,不断革新变化,创造新的内容和领域。
④地域性,是许多资源分布的共同特征之一。
风景旅游资源这一特征尤为明显,表现在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自然环境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形成不同的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万千景象,引发了人们对外乡异邦的了解、来往的热情与兴趣,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并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物质条件和基础。
二、中国风景旅游资源概况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数千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大地,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
因此,无论就自然的或人文的各方面条件而论,我国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之邦,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优势,有利于更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类型多,分布广我国的风景旅游资源既有看得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实体,又有凭借亲身体验感受的民俗风情、传说典故,从古代到现代和新生的有变化的动态景观和活的生命体,也有静止不动的物体,从空中到地面和地下,类型多样,各具特色。
在地域空间上,我国的风景旅游资源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全国各省市区都分布有不同类型的风景旅游资源。
从东海之滨到我国西部边陲,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五大丘陵,纵横交错的各大山系,无不分布着各具特色的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
自然风光中,我国中原地区有泰山、嵩山、恒山、华山、太白山、黄河壶口瀑布等;华中有长江三峡、神农架、洞庭湖、峨眉山、九寨沟、张家界、庐山等;西南有滇池、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珍珠泉、黄果树瀑布、七星岩等;西北有博格达雪峰、天池、火焰山、鸣沙山、青海湖等;东北有长白雪峰、五大连池等。
人文风景资源更是多姿多彩,不仅塔、楼、寺、观、亭阁、园林、古遗址、古墓葬、古城等种类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等民族风情,更是各具风采,尤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最丰富。
(二)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各地区历史文化的差异,我国风景资源往往以某一类或两类为主,集中连片或呈带状分布,形成明显的地域特色。
如西北甘、宁、青、新古丝路和唐藩古道沿线,以古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分布有麦积山石窟、一百零八塔、须弥山石窟、西夏王陵、银川清真寺、海宝塔、拉卜楞寺、炳灵寺石窟、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高昌古城遗迹、交河古城遗迹、火焰山、葡萄沟、克孜尔千佛洞等,形成以古文化遗址遗迹和古寺庙建筑为主的古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区。
西南地区云、桂、黔三省区地形复杂,石灰岩溶蚀地貌发育,有路南石林、桂林山水、贵州溶洞,以及“圣泉”、“乳泉”、珍珠泉和苍山、洱海、滇池、淳江等奇山异水,加之这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因而形成以自然山水胜景民族风情为主的西南奇山异水风土民情旅游资源区。
另外还有内蒙古以草原风情为主,华中以名山、峡谷胜景为主,华东以山水、园林为主,中原地区以古都文化胜迹为主的旅游资源,等等。
(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我国山河锦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物,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财富。
这些古迹遗物中,有不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互映衬,构成独特的风景名胜。
例如,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郊军都山南麓的一个小盆地中,方圆40km2,四面环山,13座陵墓群构成的人文景观与整个盆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规模宏大的陵园风景区。
我国一些城市及附近的风景区,如北京西山风景区、杭州西湖风景区、昆明西山风景区、西安骊山风景区等更是自然、人文因素相融合而形成的风景名胜的代表。
我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包括乡村聚落的选址和规划建设,不仅考虑政治、经济、交通、地理位置诸条件,而且重视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其他城市,例如南京,北临滚滚长江,东有巍巍钟山,这里景色秀丽多姿,气势磅确,又有六朝古都的不少遗迹,如孙中山陵、长江大桥、雨花台烈士陵园等人文建筑,是一座融化在秀山丽水之中的城市。
我国风景旅游资源中,自然与人文因素相融而成的还有很多。
我国风景资源中,自然风景区往往有亭、台、楼、塔、碑、刻等人工造景点缀;名胜古迹等人文风景资源则往往巧妙地利用自然背景陪衬,形成具有整体综合观赏价值的风景。
(四)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在我国丰富多彩的风景资源中,从山川风光到虫鱼鸟兽、树木花草,从文物古迹到民族风情、文化艺术,都有许多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的奇景,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更是让国际游人感到新奇,耳目一新。
例如,自然风光中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构成“黄山之奇”。
我国还有许多奇树、奇花、奇草,如西双版纳有会“流血的树”、“流油的树”,福建九龙江一带有一种“四季开花结果的橘林”,云南耿马县的“钟表花”等等。
文物古迹等人文资源更有许多奇特性,举世文明的万里长城、京抗运河、北京故宫、临撞秦始皇陵和兵马桶,乃至中国书法、烹任、丝绸、瓷器等精艺,游人无不称奇。
我国56个民族的风土民情,对异族异乡的游人也有新鲜而奇特的吸引力。
我国是世界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
悠久的开发历史,使得我国所有风景区,几乎无一例外地渗透了文化内涵。
特别是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是我们的祖先,按照自己的山水观,经过数千年的历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而成的。
如果从“禹封九山”算起,那么我国风景区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了。
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风景旅游资源,经过历代的开发培育和改造,景点不断增多,再加上佛、道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刻石,以及其他赞美诗文碑石、亭台、桥栈等,使得其观赏内容越来越丰富。
(五)无限风光,开发前景广阔我国的风景旅游资源,无论是已开发的还是潜在的、尚未开发的,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数量。
我国大地上,各大山系纵横交错,大江大河及其如网的支流穿流其间,还有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由于大自然的塑造,形成许多奇峰异石、峡谷险滩及泉、瀑、洞、台等自然胜景,千姿百态,山有山象,水有水景,山水相映。
风光绮丽的桂林山水、奇峰竞秀的黄山胜景、晶莹高耸的天山雪峰,景象独特的五大连池,还有三山五岳、长江三峡、路南石林、张家界、九寨沟等等。
同时,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无数的文化古迹、遗迹名胜,并与自然风光相互叠加,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上的密度。
不仅如此,我国还有50多个民族,各具风采的民族风情,民间工艺、艺术、武术等,流派众多,地方特色明显。
风景旅游资源数量多,成片分布,景观奇特,吸引力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要了解如此丰富多样的资源,有必要剖析资源的不同类型,掌握其类型框架和不同类型的基本情况。
现依照前述的分类框架,将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各类型阐释如下。
(一)自然风光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就是指那些具有美感和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们参观游览的自然风光。
我国辽阔的疆域,巨大的经纬度差异(南北跨纬度约49度,东西经度跨60多度)和背依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呈网格状分布的地貌格局,以及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地域分异中的水平地带交错,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形成我国类型众多、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地理基础。
自然风光资源以名山奇峰、秀水胜景、天象气候、珍禽异兽、观赏植物等为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1.山岳风光。
我国多山,山岳风光是以其形体给旅游者以雄伟、高大、庄重、深邃、奥秘、秀丽、奇绝等丰富的美感。
一般说,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气候变化多端,可以进行消夏避暑、观光游览、登山健身、科学考察等多种活动。
根据美学形象和观赏效果,结合成因,山岳风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花岗岩山岳风光。
花岗岩坚硬耐蚀,三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现象十分普遍,常常形成许多别具风格的奇山怪石景象。
例如海南崖县“南天一柱”,黄山“莲花峰”、“仙人指路”,九华山“观音峰”等。
我国自北向南均有分布,著名的有黄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②喀斯特山水风光。
喀斯特地貌天然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有:峰林、孤峰、石林、天生桥、地下河、溶洞等。
我国有石灰岩面积约130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4%,以喀斯特山水著称的云南、贵州、广西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典型。
这里有桂林山水、阳朔漓江风光、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兴文的石海洞乡、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同时南方喀斯特区几乎无山不洞,例如广西阳朔月亮山、贵州安顺的龙宫洞、柳州的万华洞等,北方如北京十渡、涞水野三坡、北岳恒山等。
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华,串状起伏,形如梯田,凹处积水滋生出各种藻类,呈现出斑斓多采的色调,景象异常壮丽,以四川松潘境内的黄龙寺附近最为典型。
③丹霞山石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