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总论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总论

➢ 舌咽神经解剖生理: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传导舌后1/3味蕾的味觉。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咽、舌后1/3、咽鼓管、鼓室的黏膜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 球,接受黏膜感觉,并与血压、脉搏和呼吸的调节有关。 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后皮肤。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咽穹隆的提高运动。 副交感纤维:支配腮腺分泌。
溃疡
Ⅶ面神经(facial nerve)
➢ 解剖生理: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面肌运动 (颊肌、口轮匝肌等面下部肌肉受对侧皮质
延髓束单侧支配。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属副交感节前纤维,
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等腺体的 分泌。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味蕾。
➢ 临床症状: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ralysis):患侧额纹变浅或 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皱额、皱眉、 闭眼、露齿、吹哨、鼓腮等动作不能。
➢ 前庭神经受损引起的临床症状: 眩晕(vertigo): 指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的运动错觉,重者常伴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眼震(nystagmus): 为眼球不自主和有节律的来回震荡,有快相和慢相之分,多见于前庭和 小脑病变。垂直性眼震为脑干被盖部病变的特征。
Ⅸ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
中枢性面瘫:仅病灶对侧眶部以下诸肌麻痹,而额肌及眼轮匝肌不受 影响。
米勒德-克贝莱(Millard-Gubler)综合征: 一侧脑桥病变时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及对侧偏瘫。
亨特(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膝神经节,表现 为同侧面神经麻痹合并外耳
道疼痛和疱疹。
•Photo 1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重 量 觉)大脑顶叶感觉皮质
溃疡
Ⅶ面神经(facial nerve)
➢ 解剖生理: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面肌运动 (颊肌、口轮匝肌等面下部肌肉受对侧皮质
延髓束单侧支配。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属副交感节前纤维,
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等腺体的 分泌。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味蕾。
➢ 临床症状: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ralysis):患侧额纹变浅或 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皱额、皱眉、 闭眼、露齿、吹哨、鼓腮等动作不能。
➢ 前庭神经受损引起的临床症状: 眩晕(vertigo): 指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的运动错觉,重者常伴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眼震(nystagmus): 为眼球不自主和有节律的来回震荡,有快相和慢相之分,多见于前庭和 小脑病变。垂直性眼震为脑干被盖部病变的特征。
Ⅸ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
中枢性面瘫:仅病灶对侧眶部以下诸肌麻痹,而额肌及眼轮匝肌不受 影响。
米勒德-克贝莱(Millard-Gubler)综合征: 一侧脑桥病变时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及对侧偏瘫。
亨特(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膝神经节,表现 为同侧面神经麻痹合并外耳
道疼痛和疱疹。
•Photo 1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重 量 觉)大脑顶叶感觉皮质
《神经病学总论》

(3)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肿瘤
三、神经病学的实践
诊断过程三个阶段: 临床资料 确定病变部位 初步临床诊断
如何学习神经病学及重点要求 1. 注意复习神经解剖、生理、病理, 对所学内容要反复理解记忆 2. 重点要求 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定位定性诊断程序 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防治原则与措施
额中回后部 刺激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病变—双眼向病灶同侧凝视 书写不能
优势侧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
2、内侧面 旁中央小叶:一侧病变---对侧膝部以下瘫痪
两侧病变—双侧膝部以下瘫痪 大小便障碍
3、底面
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 和皮肤血管扩张等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 同侧嗅觉丧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病学的学习方法 2、了解神经病学研究对象和范围,在临
床各学科中地位
复习神经系统组成:
1.按解剖结构分: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远隔部位神经功能暂时抑制第一节中枢神经
一、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功能不完全对称
优势半球: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 方 面占优势,多位于左侧。
非优势半球: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几何 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占 优 势,多位于右 侧。
(一)额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区:
嚼动作,称钩回发作。 (4)海马损害—可发生癫痫, (5)优势半球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病变—精神症状 (6)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视野改变
肿瘤
三、神经病学的实践
诊断过程三个阶段: 临床资料 确定病变部位 初步临床诊断
如何学习神经病学及重点要求 1. 注意复习神经解剖、生理、病理, 对所学内容要反复理解记忆 2. 重点要求 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定位定性诊断程序 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防治原则与措施
额中回后部 刺激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病变—双眼向病灶同侧凝视 书写不能
优势侧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
2、内侧面 旁中央小叶:一侧病变---对侧膝部以下瘫痪
两侧病变—双侧膝部以下瘫痪 大小便障碍
3、底面
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 和皮肤血管扩张等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 同侧嗅觉丧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病学的学习方法 2、了解神经病学研究对象和范围,在临
床各学科中地位
复习神经系统组成:
1.按解剖结构分: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远隔部位神经功能暂时抑制第一节中枢神经
一、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功能不完全对称
优势半球: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 方 面占优势,多位于左侧。
非优势半球: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几何 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占 优 势,多位于右 侧。
(一)额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区:
嚼动作,称钩回发作。 (4)海马损害—可发生癫痫, (5)优势半球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病变—精神症状 (6)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视野改变
神经病学_总论

【脑死亡】
必备条件:所有的脑功能不可逆终止。 无反应:对感觉输入无反应(疼痛、语言)。 脑干反射缺失:光反射、角膜反射及咽反射消
失,头眼试验、眼前庭反射不能诱 发眼球运动。 呼吸反应缺失:无自主呼吸。 Pco2 60mmHg、气管插管给予100% 氧气,仍无通气功能。
第二节 失语症、失用症和失认症
一、失语症(aphasia)
失语症是由于脑损害所致的 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包括各 种语言符号表达或理解能力 受损或丧失。
患者意识清楚、无精神障 碍、无视觉听觉障碍、无发 音器官肌肉瘫痪、无共济失 调。
失语症与构音障碍不同
临床分类
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症:复述障碍 ① Broca失语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 ② Wernick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Wernick区) ③ 传导性失语
【意识障碍及解剖学基础】
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水平受损及意识水平正 常而意识内容改变。
意识的维持是通过 脑桥中部以上的脑干上 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及其 投射至双侧丘脑的纤维, 以及双侧大脑半球的正 常功能实现的。
意识障碍分类
1.意识水平下降的意识障碍
嗜睡(somnolent) 昏睡 (sopor) 昏迷(coma)
浅昏迷 中昏迷 重昏迷
昏迷程度鉴别
昏迷程度
疼痛刺激反应 无意识自发动作 腱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生命体征(血压、呼吸)
浅昏迷
有反应 可有 存在 存在 无变化
中昏迷
深昏迷
重刺激可有 很少
减弱或消失 迟钝
轻度变化
无反应 无 消失 消失 明显变化
2、伴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①急性意识模糊状态(acute confusion state)、 嗜睡、意识范围缩小 常有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 错觉可为突出表现、幻觉少见
第一讲-神经病学总论-幻灯片-tyb

司眼球运动的神经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和外展神经。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外展神 经分布与外直肌,而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 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使眼球 向上下内运动以外,还发出副交感神经纤维 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使瞳孔缩小和晶 体变厚。临床以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 痹多见。
(一)动眼神经损害: 1.核性损害:动眼神经核群为一细长的细胞 团块,位于中脑的上丘水平大脑导水管周围, 双侧自上而下的排列为提上睑肌核、上直肌 核、内直肌核、下斜肌核和下直肌核,各核 两侧相距甚近,而前后距相对较远。因此, 中脑病变时,多表现为双侧的某些眼肌单个 麻痹,而前端的Edinger-wesphal核常不累 及,故瞳孔多正常。见于脑干脑炎、脑干肿 瘤及脱髓鞘病 变。
2、丰富的侧支循环形成十 分有效的血液供应和代 偿保障。
Willis环
Willis 环
二、脑的血液循环
脑 的 血 液 循 环
颈内动脉系
椎动脉系
脑的静脉系统
大脑浅静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和大 脑下静脉)和大脑深静脉(大脑内静脉和大 脑大静脉)
脑 的 静 脉 系 统
三、脊髓的血管
脊髓损害
①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 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 瘫痪,见于髓外肿瘤早期、脊髓外伤。
②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 全部感觉障碍,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尿便障 碍,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
第二节 脑与脊髓的血管
一、脑血管的解剖特点:
1、先天变异或发育不野 改变同视放射病变,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 下象限性盲,但恒有黄斑回避。双侧视皮质 损害时,视力丧失,但对光及调视反射存在, 称皮质盲;刺激病变时,可出现光幻视或形 象幻视。多见于枕叶的脑血管病、肿瘤及变 性病变。
(一)动眼神经损害: 1.核性损害:动眼神经核群为一细长的细胞 团块,位于中脑的上丘水平大脑导水管周围, 双侧自上而下的排列为提上睑肌核、上直肌 核、内直肌核、下斜肌核和下直肌核,各核 两侧相距甚近,而前后距相对较远。因此, 中脑病变时,多表现为双侧的某些眼肌单个 麻痹,而前端的Edinger-wesphal核常不累 及,故瞳孔多正常。见于脑干脑炎、脑干肿 瘤及脱髓鞘病 变。
2、丰富的侧支循环形成十 分有效的血液供应和代 偿保障。
Willis环
Willis 环
二、脑的血液循环
脑 的 血 液 循 环
颈内动脉系
椎动脉系
脑的静脉系统
大脑浅静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和大 脑下静脉)和大脑深静脉(大脑内静脉和大 脑大静脉)
脑 的 静 脉 系 统
三、脊髓的血管
脊髓损害
①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 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 瘫痪,见于髓外肿瘤早期、脊髓外伤。
②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 全部感觉障碍,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尿便障 碍,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
第二节 脑与脊髓的血管
一、脑血管的解剖特点:
1、先天变异或发育不野 改变同视放射病变,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 下象限性盲,但恒有黄斑回避。双侧视皮质 损害时,视力丧失,但对光及调视反射存在, 称皮质盲;刺激病变时,可出现光幻视或形 象幻视。多见于枕叶的脑血管病、肿瘤及变 性病变。
神经病学总论

精神病学
主要研究脑的 认知、情感、意志 和行为等异常精神 活动,与神经病学 有区别又有联系。
psychiatry
神经系统疾病
与其他系统相互关系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如:脑卒中可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 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如:心脏病、糖尿病常合并脑梗塞,
肝、肾病变引起癫痫、精神症状。
穿衣失用症
dressing aprasia
临床表现 患者不能正确的穿脱衣裤,可合并结 构失用症、偏侧忽略或失语。
病变部位 右侧顶叶病变,与空间定向障碍有关
失认症(agnosia)
传导性失语
临床表现
口语清晰,理解正常 复述不成比例受损
病变部位
优势半球顶叶缘上回皮质 深部白质内的弓状纤维
经皮质性失语
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CMA) 病变位于Broca区前上方
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CSA) 病变位于颞、顶叶分水岭区
经皮质混合性失语(MTA) 病变为分水岭区大病灶
共同特点:复述较其他语言功能不成比例地好
临床表现 动作笨拙、失去执行精巧、熟练动 作的能力,如患者不能书写、扣衣 和弹琴等。
病变部位 双侧或对侧皮质运动区(4、6区) 及其发出的纤维或胼胝体前部病变
面-口失用症
facial-oral aprasia
临床表现 不能按指令或模仿完成面部动作 如眨眼、舔唇、伸舌、吹灭火柴 等精细动作。
病变部位 左侧运动皮质面部区。 可伴言语失用或Broca失语。
请作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特殊的辅助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脑电图(EEG)
核磁共振成像(MRI)
脑电地形图(BAEM)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精神病学--《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的总体目标是:
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时对 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同时尽可能针对病因恰当 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绪论
二、神经病学的特性
疾病的复杂性
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解剖构造都非常复杂, 不同部位病变所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病灶同时 累及几个部位,临床症状就会互相重叠,给诊断 和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目录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十三章 癫痫 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第十六章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 第二十章 睡眠障碍 第二十一章 内科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第一章 绪 论
绪论
《神经病学》总论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各论
第七章 头痛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绪论
四、神经病学的发展
(一)神经疾病谱的变化
全国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0%以上,预计未来一 段时间内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多将会使老年变性病和脑血管病 增多,将会使疾病谱发生改变
(二)神经疾病诊断手段的变化
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和其他相关学科 发展,神经疾病的诊断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绪论
四、神经病学的发展
(三)神经疾病治疗技术的变化
除了大量新药进入临床外,其他新的治疗手段也 大量进入临床
神经病学总论

軀體病變→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心腦綜合征
癲癇
肝性
低血糖
癱瘓
肺性
腦病
昏迷
腎性
1
神經病學學科發展與其它學科關係
臨床醫學
神經科學
基礎醫學 一級學科
基礎醫學
二 級 學 科
生物學 組胚學 解剖學 生理學
內科學 外科學 眼科學
神經生物學 神經組胚學 神經解剖學 神經生理學
神經病學 精神病學
生物化學 耳鼻喉學 藥理學
定位診斷
病史、症狀、體征 +
輔助檢查、病理學檢查
病因
定性診斷
1
第二章 神經系統的解剖、生理及病損的定位診斷
概述 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症狀 — 4組
➢ 缺損症狀 ➢ 釋放症狀 ➢ 刺激症狀 ➢ 失聯絡症狀(腦休克、脊髓休克)
1
中樞神經
腦
大腦
間腦
腦幹
小腦 脊髓
對各系統的資訊進行整合和歸納 傳出興奮資訊,控制隨意運動 整合協調動作和自主神經系統
眼運動障礙 眼球震顫(下跳性、反彈性眼震)
肌張力減低 鐘擺樣腱反射、反擊征陽性
1
小腦損害的臨床表現
小腦蚓部損害 軀幹、兩下肢共濟失調:
站不穩、寬步基、醉漢步態 (上肢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常無) 言語障礙:語音含糊、吟詩樣語言
1
小腦損害的臨床表現
小腦半球損害 同側肢體的共濟失調
指鼻試驗, 跟膝脛試驗, 快複輪替試驗 反擊征陽性, 對指試驗, 指誤試驗 頭、身體向病側偏斜,步態不穩向病側傾 斜 小腦性震顫
皮質脊髓束,上肢靠前,下肢靠後 丘腦皮質束,視放射和聽放射 三偏綜合征
內囊纖維模型
1
大腦半球 間腦
神经病学总论

第一章 绪 论
工作思维方法
与内科大体相同,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来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与内科不同之处在于: 1、需要掌握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2、强调疾病的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 3 、 辅 助 检 查 发 展 的 很 快 , 有 腰 穿 、 CT 、 MRI 、 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DSA(脑血管造影)等,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4 . 治 疗 原 则 : 治 愈 ( 脑 炎 、 脑 膜 炎 、 BGS ) 、 缓 解 (EPI,PD,MS)、对症(AD,OPCA,PMD,ALS)
Ⅱ 视神经(optic nerve)
解剖生理:
圆柱(锥)细胞(视网 膜)→神经节细胞→视 神经→视交叉(鼻侧半 交叉、颞侧半不交叉) →视束→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视辐射→ 枕叶视中枢(距状裂两 侧楔回、舌回)
Ⅱ 视神经(optic nerve)
临床症状: ⑴视力及视野缺损:有定位价值 ①视神经: 同侧单眼盲,见于
Ⅲ、Ⅳ、Ⅵ,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⑵复视 • 当某个眼外肌瘫痪时,双眼球不能协同
地向麻痹肌收缩的方向运动,并出现视 物成双,称复视(diplopia)。
Ⅲ、Ⅳ、Ⅵ,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⑶瞳孔对光反射 • 普通光线下,瞳孔直径:3-
4mm,瞳孔括约肌 瞳孔开 大肌,﹤2mm:瞳孔缩小, ﹥5mm:瞳孔散大。 • 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 小反射叫瞳孔对光反射,其传 导经络是:
• 黄斑回避现象是中枢性偏盲的特点。原 因可能是黄斑区纤维分布在双侧枕叶视 中枢。
Ⅱ 视神经(optic nerve)
⑵视乳头异常:简单介绍一下。 ①视乳头水肿: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生理凹
陷消失、静脉淤血、重时可见视乳头及视网膜 出血 ②视网膜出血:视乳头隆起、边缘消失、视乳头 周围及视网膜上有出血 ③高血压眼底改变:动脉硬化明显、反光强、银 丝样、静脉充血不明显、有动静脉交叉压迹 ④视神经萎缩:视乳头苍白、边界鲜明、筛板清 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 神 经
眼 轮 匝 肌
( 出 现 闭 眼 反 应 )
面神经
面神经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位听神经
舌咽、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第三节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肌容
肌力
肌张力
共济运动
不自主运动
姿势和步态
运动系统
肌容
• 肌萎缩
• 假性肥大
运动系统
肌力—主动运动时肌肉收缩力
徐动和扭转痉挛等;丘脑底核的病变引起偏侧投掷 运动。
局部征候
脑干病变
脑干病变的临床特点是: 交叉性麻痹,
即病变同侧的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的中
枢性瘫痪与偏身感觉障碍。脑干损害的定位 是根据脑神经的平面来决定。
局部征候
脑干病变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又称小脑下后动脉
综合征,常见于小脑下后动脉闭塞或部分阻塞所致。
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核损害); ②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腰、声带瘫痪及咽反射 消失(舌咽迷走神经疑核受损); ③同侧面部痛、温度党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 ④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 ⑤同侧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 ⑥对侧偏身痛觉、温度党障碍(脊髓丘脑束受损)。
分析和解释病史和体检,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所提 供的临床资料,确定病变的部位。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通过分析疾病起病的形式,演变过程,
个人史与家族史以及各种辅助检查资料,最后确定 引起疾病的病变性质。
基本概念复习
神经元
(灰质、神经节,等)
神经纤维(白质、周围神经)
突触
神经系统查体的顺序(内科部分省略)
T12
T10
感 觉 系 统
感觉系统
深感觉
•振动觉
•关节位置觉
感觉系统
复合感觉
•两点辨别觉 •实体觉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
√
√
√
第五节 反射
反射
浅反射
•腹壁反射 •提睾反射 •肛门反射
深反射
•肌腱反射 •Hoffmann’s sign
病理反射
•Babinski’s sign •Chaddock’s sign •Oppenheim’s sign •Gordon’s sign •Schaeffer’s sign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运动系统
肌张力—放松时肌肉的紧张度
•正常
•减低
•增高(折刀样、铅管样、齿轮样)
运动系统
共济运动—动作协调性
•指鼻试验
•轮替动作试验
•跟膝胫试验
•Romberg’s sign
运动系统
不自主运动
•舞蹈 •手足徐动 •震颤(静止性、意向性) •抽搐
•肌束颤动
局部征候
脑干病变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出现双侧皮质脊 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 受损害而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感觉 和意识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垂直性 运动示意。
局部征候
脑干病变
中脑腹侧部综合征(Weber syndome) 大脑脚底损害,影响锥体束及动眼神经, 临床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中 枢性偏瘫。
局部征候
内囊病变
局部征候
基底节病变
基底核损害可分为二种基本类型:
1.旧纹状体(苍白球)损害:出现肌张力增
加—运动减少综合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动作减 少及缓慢、静止性震颤。最常见于帕金森病,多由 黑质一苍白球系统变性所致。 2.新纹状体(壳核、尾状核)损害:出现肌
张力减低—运动过度综合征,如舞蹈样运动、手足
第六节 自主神经功能
自主神经
皮肤
•营养 •发汗
扩约肌功能(潴留、失禁) 不同体位的血压变化
自主神经反射
•眼心反射 •卧立位试验 •皮肤划痕征
第七节
特殊部位损害的 临床表现
局部征候 大脑各叶病变
大脑优势半球顶叶角回损害的特征性 表现——古茨曼(Gerstmann)综合征
计算不能 不能识别手指 左右侧认识不能 书写不能
•肌阵挛
下一内容
运动系统
姿势和步态
•偏瘫步态 •跨阈步态 •慌张步态 •摇摆步态
•共济失调步态
•痉挛性截瘫步态
第四节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浅感觉
•痛觉 •温度觉
深感觉
•振动觉 •关节位置觉
复合感觉(皮层感觉)
•两点辨别觉 •实体觉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浅感觉
•痛觉
•温度觉
T4 T6
神经病学
总论
概念
神经病学(neurology)是研究神经系
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病理、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
康复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概念
神经科学(neuroscience) 神经病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
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
神经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遗传学、 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放射学、 神经心理学、神经行为学、神经流行病学、 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外科学
视力 视野 眼底
视神经——视野
视神经——硬化眼底
视乳头水肿眼底
视神经——眼底
视神经萎缩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
三 叉 神 经 的 眼 神 经
角膜反射弧:
角 膜
三 叉 神 经 节
三 叉 神 经 感 觉 主 核
两 侧 面 神 经 核
概念
神经科学(neuroscience) 神经病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
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
神经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遗传学、 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放射学、 神经心理学、神经行为学、神经流行病学、 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外科学
神经病学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定位诊断:运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
分析和解释病史和体检,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所提 供的临床资料,确定病变的部位。
定性诊断:通过分析疾病起病的形式,演变过程,
个人史与家族史以及各种辅助检查资料,最后确定 引起疾病的病变性质。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定位诊断:运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
一般检查
神志(意识) 语言 精神状态 脑膜刺激征和神经根征 头颈部 躯干及四肢
脑神经检查 运动系统检查 感觉系统检查 反射系统检查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第一节 一般检查
意识障碍及其检查
语言检查
脑膜刺激征和神经根征
第二节 脑神经
嗅神经
视神经
局部征候
小脑病变
小脑通过3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从而与脊 髓、前庭、大脑等有密切联系。对保持身体 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 动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小脑半球损害引起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小
脑蚓部损害主要引起躯干的共济失调。
意识
语言
脑膜征 脑神经
运动
感觉
反射
…
定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