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教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卜算子·咏梅》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咏梅为主题,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对革命者的激励。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2.3 创作背景: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革命事业,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1.3 写作练习: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手段,展示梅花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梅花的文化和诗词。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1.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1.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1.5 写作练习: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新课:5分钟3.2.2 阅读理解:10分钟3.2.3 诗歌解析:15分钟3.2.4 讨论交流:10分钟3.2.5 写作练习: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感情。

2. 诗词的创意模仿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卜算子·咏梅》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咏梅》,激发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兴趣。

2. 诗词学习:(1)教师出示《卜算子·咏梅》的原文,学生自读。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卜算子”、“咏梅”、“寒雪”、“清香”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分享自己的知识,对关键词语和意象进行解释和补充。

4. 结构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如首句、次句、第三句和末句的特点和关系。

(2)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美。

5. 修辞手法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通过例句和讨论,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2)学生进行创意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咏梅”为主题的诗词。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卜算子·咏梅》,并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卜算子咏梅》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其能够体味和感受诗歌的美。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展示梅花的美丽形态,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对梅花的兴趣。

2.导入诗歌背景(10分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登鹳雀楼》等诗歌,为学生创造了解《卜算子咏梅》的背景。

3.新课讲述(20分钟)a.作品介绍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卜算子咏梅》的作者、写作背景、创作意图等,包括王之涣写诗的动机以及对梅花的情感表达。

b.诗歌分析针对诗歌的结构、韵律以及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可通过解读诗句、比喻等手段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

4.课堂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讨论,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5.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别朗读一段诗歌,鼓励学生在表达时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6.个人创作(20分钟)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和想象,写一首关于梅花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诗句或情感关键词作为参考,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

7.展示交流(10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读给全班听,并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感受,引导全班进行评论和交流。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整理完善,并准备下次课的演讲稿。

三、教学资源1.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梅花的美丽。

2.诗歌《卜算子咏梅》的课文和讲解材料。

3.复印和分发诗歌分析的教材资料。

4.小组朗读时可能需要的话筒或扩音设备。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发言次数以及表达的质量。

2.诗歌创作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表达的情感、形式的整齐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通用11篇)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通用11篇)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图片、音乐磁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

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

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

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梅花的傲骨和坚强,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2)理解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崇高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咏梅》,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好奇心。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跟随模仿。

3. 诗歌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结构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5. 诗歌韵律特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学生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疑问或拓展思考,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卜算子·咏梅》的读后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文。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卜算子·咏梅》。

(2)写一篇关于《卜算子·咏梅》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其他咏梅诗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杜甫的《梅花》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梅花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梅花在寓意、绘画、书法等方面的应用。

《卜算子·咏梅》教案(精选14篇)

《卜算子·咏梅》教案(精选14篇)

《卜算子·咏梅》教案(精选14篇)《卜算子·咏梅》篇1卜算子咏梅教案教学目的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卜算子、咏梅、悬崖、山花烂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大意,体会毛泽东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4.从梅花的高贵品格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弄懂词意,体会梅花凌寒独放、不畏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报春而不居功的谦虚态度。

教学准备1.《红梅赞》乐曲及多媒体。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毛泽东的《咏梅》词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二、由疑而入、理解研读(比较陆游词和毛泽东词,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

就是课文附的这一首。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词,(2)谁来读读陆游的这首词?(3)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看看和读毛主席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

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

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教师介绍:毛泽东主席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反其意而用之”。

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

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裴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

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相关推荐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2、学习衬托的手法3、背诵这两首词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1、3难点教学目的1课时:一课时教法:诵读、点播、赏析教学过程:一导语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三、自读疏通词语卜算子:词牌名咏梅:题目咏:用诗词叙述犹:还,仍然俏:俊俏,美好的样子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

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寂寞(jimo):孤单冷清苦:竭力,尽力任凭:一任零落:凋谢四、诵读、点播、赏析1、请学生试读,略评2、点播分析(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讨论明确: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百丈冰:寒;(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讨论点播赏析: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表现出来了。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讨论、点播、赏析: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

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 作者:
———————————————————————————————— 日期:
九年级上册附录诗词
卜算子 咏梅
主备:珑城中学 王怀金 复备:王芳邢现霞 宋志敏 李茜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实际上,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作品数量的增多而导致记忆的混乱,出错率也比较高。因此,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作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词,互相讨论朗读节奏与语气、引导学生收集背景资料、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得学生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并以讨论争鸣形式,让学生进行思想与理解的碰撞,找到正确的理解途径,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与反思中,发挥其学习主体的地位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卜算子 咏梅》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1、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结合注释,利用已掌握的赏析诗句的方法进行赏析。
2、小组交流
【学生活动三】:词作变散文,我也当作家
梅的自述:
我是一朵梅花,生在荒野驿外,我身边的断桥寂静的躺在那里,时候到了我就寂寞得开放,管他有没有人来欣赏。最难捱的是黄昏,当乌云遮盖了那血红的落日,凄冷的疾风夹着冰雨迎面吹来的时候,让我更感慨这傲立枝头无多的时日。
二、课堂应用
(一)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一】查找资料 交流展示
“咏梅”的诗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二)、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熟读词作,赏析句子:
【学生活动二】“百家讲坛”
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明确: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4、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主和派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主张北伐,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展示,激励学生参与预习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明确: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积累咏梅的诗句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拟人的修辞, 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学会改写词作,并用多种形式展示所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
一、构建动场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
2.教学重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词,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教学难点
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这无疑是学习本文的良好条件。
1.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熟读成诵,并能简单地赏析诗词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