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设计的变化趋势

合集下载

高效液相色谱研究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
引言: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是一种以硅胶为基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填料。 它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和分离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科学、食品 科学等领域。然而,目前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分离效 果不佳、使用寿命短等。这些问题限制了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的广泛应用。 因此,本次演示旨在研究一种新的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制备方法,以提高 其分离效果和使用寿命。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已经在各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虽然HPLC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如样 品前处理的复杂性、分析成本的较高以及难以对弱电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等。因此,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改进样品前处理方法、降低分析成本、发展新型固定相和 检测器等。
结论与展望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与其他技术的联用已成为未来的 发展趋势。如将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LC-MS)联用,可以实现复杂样品的高效 分离和准确鉴定。这种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 分析工具,从而更好地解决科学问题。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摘要: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具有高效、快速、灵 敏等特点。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因其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和分离性能,已 成为高效液相色谱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仍存 在一些问题,如分离效果不佳、使用寿命短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了 一种新的基于硅胶基质的液相色谱填料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 行性和优越性。
内容摘要
结论与展望:本次演示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硅胶基质的液相色谱填料制备方 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填料 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能够满足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制备需求。 然而,目前该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备过程的优化、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等, 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

液相色谱的发展变化介绍

液相色谱的发展变化介绍

液相色谱的发展变化介绍液相色谱色谱法按分别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安排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别组分在色谱柱上分别原理是依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别。

分别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

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

适用于分别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

常用于分别同分异构体。

2、液相色谱法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表面,或化学键合于担体表面而形成的固定相,分别原理是依据被分别的组分在流淌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分别。

分别过程是一个安排平衡过程。

涂布式固定相应具有良好的惰性;流淌相必需预先用固定相饱和,以削减固定相从担体表面流失;温度的变化和不同批号流淌相的区分常引起柱子的变化;另外在流淌相中存在的固定相也使样品的分别和收集复杂化。

由于涂布式固定相很难避免固定液流失,现在已很少采用。

现在多采用的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如C18、C8、氨基柱、氰基柱和苯基柱。

液相色谱法的分别机理是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两相亲和力的差别。

依据固定相(柱子里装的填料)的不同,液相色谱分为液固色谱、液液色谱和键合相色谱。

依据固定相的整体外观形式,液相色谱法可以分为柱色谱法、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

按样品与固定相的作用力,可分为吸附色谱、安排色谱、亲和色谱、疏水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

在液相柱色谱系统中加上高压液流系统,使流淌相在高压下快速流淌,以提高分别效果,因此出现了高效(又称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

液固色谱,其固定相是一些具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如硅胶、氧化铝、分子筛、聚酰胺等。

液相色谱的发展,涉及键合相,基于被测物质在固定相(含液体)和流淌相之间的相对溶解度的差异,通过溶质在两相之间进行安排以实现分别。

将固定液机械地涂渍在担体上组成固定相。

化学键合固定相。

浅谈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与发展Peishan Zou摘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是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分离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仪器原理、仪器结构、应用范围、检测效率、检测准确度等方面简要介绍液相色谱分析法,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本领域分析方法中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阐述。

着重对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根据发展趋势而延伸,预测未来液相色谱仪的技术发展路线。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1. 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历史简况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各种色谱模式中应用最广的一个领域,在化合物的分析方面,世界上约有80% 的化合物,如括高分子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以及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都可以用不同模式的HPLC(如正相 HPLC、反相 HPLC、离子交换色谱和离子色谱、体积排除色谱、亲合色谱等等)进行分离分析[1]。

站在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的液相色谱用户现在又有了新的需求。

首先是改进生产力的需求,因为大量的样品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其次是在生化样品及天然产物样品的分析中,样品的复杂性对分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是在与质谱等检测技术联用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浅析液相色谱仪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液相色谱仪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液相色谱仪未来发展趋势当前液相色谱仪器厂商推出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从仪器的外观设计、相关仪器组件的配置、仪器使用功能的扩展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近年来各个厂商在仪器的设计,硬件配备、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1、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高端的用于科研的通用型仪器和应用于常规分析的专用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高端科研通用型仪器这部分仪器主要以Agilent、Waters、Dionex、Thermo Fishier等国外知名厂家为主,国内的厂商上海通微生产的trisepTM2100PCECsystem【加压毛细管色谱(PCEC)、微径液相色谱(UHPLC)和毛细管电泳(CE)三合一仪器】,在国外有一定的销售量。

常规分析的专用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占有高端市场的国外产品的厂商,近年也针对中国市场现状,以及常规分析专用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生产了适用于常规分析、造价低的专用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国内的液相色谱厂商在这个市场上的优势是多种型号、价格适当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在此类仪器中,备受关注的仪器有:依利特P1201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福立FL-2200-2型高校液相色谱仪、伍丰LC-100型智能全控高效液相色谱仪、东西LC551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在仪器外观设计上有重大改进,已经与国外仪器相近。

依利特公司和通微公司都是生产了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

优联公司生产的UC-3281型超小型输液泵、UC-2191型超小型UVD可组成UC3231型超小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国内首次出现,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仪器。

2、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发展自从2004年Waters公司推出了ACQUITY UPLC后,Agilent、Dionex、CVC、Jasco等公司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都在力争实现快速、超高效的液相色谱分析的理想结果。

虽然各个厂家采用的科技路线有所不同,但在超高效液相色谱柱的研制上却有共同的特点,即采用了粒度在1.7-2.2um的微粒固定相和小内径(1~2mm)的色谱柱,这也是他们获得高柱效的根本原因。

浅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浅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浅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作者:宋兰英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12期摘要:作为一种分离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具有准确、高效以及快捷的特点,广泛应用在食品安全、医药、环境、生命科学以及石油化工中,并且已经成为这些领域中进行检测工作的首选方法。

文章对液相色谱分析法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应用;发展前景作为一种常规高效分离分析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各种色谱模式中具有最广泛的应用,世界上现在有很多包括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以及高分子化合物在内的化合物都能够选择不同模式的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分析,因此国际分析化学界目前发展最快的学科质疑就是高效液相色谱,并且其广泛的应用在了很多学科领域中。

1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原理和构造1.1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原理采用高压泵将储液器中的流动相打入到系统中,在经过样器之后会流入到流动相中,并且被流动相在固定相中载入。

因为在两相中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的分配系数是不同的,所以在两相进行相对运动的时候,在通过吸附- 解吸这样一种分配过程时,在移动速度方面各个组分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并且变成单个的组分最终在柱内流出来。

样品的浓度在经过检测器的时候就会以电信号的形式朝着记录仪传动,最后会以图谱形式将数据打印出来[1]。

1.2 仪器的具体构造高效液相色谱仪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记录仪、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色谱柱以及输液系统等,同时还有馏分收集系统配备在制备箱中,为了能够保证具有良好的分析效果,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结果重现性、灵敏度、精确度以及准确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要求。

1.2.1 检测器:用色谱柱流出的物质进行连续检测的仪器就是检测器,同时其还需要实施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般检测器都具有较快的响应值线性范围、稳定的基线、较小的噪音以及较高的灵敏度的要求。

在很多国家都在对新的检测技术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开发,此时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运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探讨液相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探讨液相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探讨液相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摘要】目的:探讨化学药质量标准中液相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同行们商榷。

方法:列举几例HPLC法实验,比较其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在不同版本标准中的要求。

结果与结论:随着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也不断完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化学药;HPLC法;系统适用性试验【中图分类号】R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345-0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1]。

中国药典规定此法需满足一定的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要求。

色谱条件包括色谱柱、检测器、及流动相;系统适用性实验通常包括理论塔板数、分离度、灵敏度、拖尾因子和重复性等五个参数。

HPLC法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在药品检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质量标准中,对液相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相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实例笔者从实践检验工作中列举几例HPLC法实验,仅就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在不同版本标准中的要求,讨论其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1.1 茶碱缓释片2005年版没有项目使用HPLC法,无有关物质检查。

2010年版有关物质检查使用HPLC法,规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醋酸盐缓冲液(取醋酸钠1.36g,加水100ml使溶解,加冰醋酸5ml,再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乙腈(93: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1nm。

另取茶碱和可可碱各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各含10μg的溶液,作为系统适用性溶液。

取系统适应性试验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理论板数按茶碱峰计算不低于5000,可可碱峰与茶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0[2]。

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及展望

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及展望

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及展望作者:赵昌永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8期一、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史1.HPLC的前奏和萌芽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et)发表了“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的研究论文,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

称之为色谱法。

马丁(Matin)和辛格(Synge)用一根装满硅胶微粒的色谱柱,成功地完成了乙酰化氨基酸混合物的有效分离,建立了液液分配色谱方法。

2.HPLC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第一届液相色谱会议1973年在瑞士的因特拉肯举行,现在则称之为HPLC’73。

哈恩和汉卡克以及他们的同事于1975年开创了生物高分子分离。

我国于70年代初,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就开展了HPLC的研究,与工厂合作生产出了液相色谱固定相,并出版了论文集,编写了高效液相色谱讲义。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类、特点、原理、系统1.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类及特点高效液相色谱可依据溶质(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分离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分为五大类:一是吸附色谱,二是分配色谱,三是离子色谱,四是体积排阻色谱,五是亲和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分离效能高。

由于新型高效微粒固定相填料的使用,液相色谱填充柱的柱效达2×103~5×104/m理论塔板数。

二是选择性高。

由于液相色谱具有高柱效,并且流动相可以控制和改善分离过程的选择性。

因此,高效液相色谱不仅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有机物和同分异构体,还可分析在性质上极为相似的旋光异构体。

2.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及系统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高压条件下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交换的过程,它借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亲和力、吸附力或分子大小不同引起排阻作用的差别使不同溶质得以分离[4]。

高效液相色谱的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有:贮液罐、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等。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是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分离分析方法,在石油化工、生命科学、环境、医药及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液相色谱分析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并从使用频度、应用范围、检测效率、检测准确度及在本领域分析方法中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仪;石油化工;食品安全中图分类号: O657.7+2 文献标识码:A高效液相色谱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迅猛的发展,是一种常规的分离技术色品分析仪的应用最广是在化学领域上,食品与环境的领域上也出现多方面的应用。

其中,化合物的分析就包括高分子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以及生活性的化合物等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离子交换色谱和离子色谱,体积排除法,亲和色谱法等,进行离子分析。

一、高液相色谱分析仪发展现状随着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的转换,高效液相色谱仪器成为国际分析化学界发展较快的学科,高效液相色谱是由液相系统组成,分别是检测器,色谱柱,记录仪等三个方面的部分组成,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科研工作者需要提升准确度以及精确度和灵敏度显示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经常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气相色谱法(OC)进行含量测定,而液相色谱法(LC)只是用于对组分标样的测定和分离的可能性研究。

色谱法是一种分类和混合的开发技术,是在1913年由俄国植物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并且命名的技术,将植物的叶色素和石油醚,通过装有白色的碳酸钠颗粒的玻璃管,再用石油醚进行全面的冲洗,玻璃管的内壁出现不同颜色的色带,随着冲洗剂的不断转变,色带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冲洗,不同的色带以不同的速度向下移动并且分离,色谱法由此得名。

二、色谱分析仪的使用及工作原理色谱柱通称为不锈钢柱,内装填充剂,常用的是硅胶作为填料,用于正相色谱,化学键固定相,根据色谱化学键的固定相,可以用来作为反相或者是反高的要求。

输液系统要为 HPLC仪器提供流量恒定、准确、无脉冲的流动相,同时还要提供精度好、准确度高的多元溶剂梯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设计的变化趋势
周晓源,李雪茹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法)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定性、定量色谱分析方法。

具有较强的专属性,相对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良好的量化功能。

2005版《中国药典》使用HPLC 法的品种中,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设计有了较大的变化:指标更加细致、周到,检测更重实效,色谱系统适用性的试验用溶液的制备方法也呈现多样化,体现出一些变化趋势。

1.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设计与实验目的更加匹配
系统适用性试验的严格细腻程度取决于实验目的。

首先应考虑色谱系统被用于何种实验,根据实验目的来设计系统适用性试验。

如果一个HPLC 方法仅用于定性鉴别,就其色谱系统的适用性试验而言可以相对简单宽松,只要可以确保被测成分峰与其他色谱峰有一定的分离度,具有适宜的出峰时间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如果用于定量分析(如含量测定),则除要保证被测成分峰具有适宜的出峰时间外,还需检验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被测成分峰与其他色谱峰完全分离,分离度一般应在1.5以上,同时还应测试被测成分峰峰面积的重复性是否良好,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针的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被测成分峰的峰型也应基本对称,以保证分离效果和测量精度。

对于小峰(如占总面积10%以下的色谱峰)峰面积的定量,或用峰高法定量时,就应对拖尾因子或对称因子加以严格的规定,一般来说,拖尾因子应在0.95~1.05之间,因为峰的对称性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

如果检查某种药品的有关物质,且还需要分别检查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那么系统适用性试验还应有一个重点,就是要有常见杂质难分离物质对分离度的测定指标。

此外系统的检测灵敏度试验也就相对比较重要。

如盐酸二甲双胍的有关物质检查项下要求:盐酸二甲双胍与双氰胺的分离度应大于1.5,检测灵敏度要求调节双氰胺峰高为满量程的10%。

如果色谱系统是一个梯度洗脱系统,有时一个难分离物质对分离度的测试也不能完全达到实验目的。

如果在梯度变化的前后均有需要检测的杂质,分离度的测定指标一般应根据需要在梯度变化之前和之后都可加以制订。

在梯度洗脱系统中某个成分峰的保留时间也经常用来做系统适用性检测的指标,给出吐峰时间范围,如头孢地尼,主成分头孢地尼峰的保留时间要求22分钟,E-异构体峰保留时间约为33分钟,理论板数按头孢地尼峰计算应不低于7000。

在2000年版《中国药典》中,有些标准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就与其色谱系统的实验目的不完全匹配。

如有些品种含量测定与有关物质共用一套色谱系统,且有关物质还需要分别检查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但系统适用性试验指标仅有一个理论板数的要求,或对分离度的设计为“被测成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规定”这样一个对系统性能缓冲空间很大的一个指标要求。

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这种实属很虚的指标开始减少。

如2000年版头孢曲松反式异构体(光降解产物)峰的保留时间应为头孢曲松峰保留时间的1.3倍,两峰之间的分离度应不小于3.0,理论板数按头孢曲松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2005年版修订为头孢曲松峰和头孢曲松反式异构体峰间的分离度应不小于6.0。

2.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制
备更加注重方便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最简单的莫过于用主成分对照品与杂质对照品混合配制,但有些杂质对照品不能得到,如性质不稳定或与主
成分理化性质太接近,分离提取技术要求太高,成本太大等,但这些杂质峰恰恰又是与主成分峰最难分离的色谱峰,且较常存在于药品中需要检查的,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如喹诺酮类药物中较常出现光降解产物,而此光降解产物是引起这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在有关物质检查中做为重点检测的杂质之一。

因此,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这些药物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制备就通过把对照品溶液进行光照处理,得到能产生明显光降解产物色谱峰的溶液。

3.实验过程、操作步骤趋于严谨规范
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设计、规定的完备、灵敏度检测试验的规范,溶剂的选择、溶解制备方式等各方面均体现出对实验目的的理解更加明确,对实验细节考虑更加严谨周到,标准的书写格式均更加规范、统一,如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检查高分子聚合物的品种将原来收载的8个品种的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均修订与新增13个品种项下书写格式相同,系统适用性试验统一为理论板数以蓝色葡聚糖2000峰计算均不低于……。

拖尾因子均应小于2.0,在两种流动相系统中蓝色葡聚糖2000峰保留时间比值均应在0.93~1.07之间,对照品溶液主峰与供试品溶液中聚合物峰与相应色谱系统中蓝色葡聚糖2000峰保留时间的比值均应在0.93~1.07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