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特色饮食
哈尼族

哈尼族哈尼族有许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红河县、绿春县、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市县。
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
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
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
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
一、哈尼族饮食民以食为天,而哈尼族的饮食更是丰富多彩。
1、米饭为主食哈尼族常年以米饭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糯米杷耙,平时一日两餐,农忙期间一日三餐,主要由家庭主妇或大媳妇承担烹调任务。
农忙期间的早晚两餐在家进食,中午饭用一只特制的竹筒、篾盒或布袋将米饭(外加适量咸菜)带到山野劳动地点吃。
玉米、荞、麦和豆类等作缺粮季节的补充。
玉米的播种面积和经济地位仅次于水稻,分黄、白、糯三个品种,每户普遍种植。
哈尼族男女均喜食生蒸饭,即二熟饭。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过一夜的大米空干水分,盛入甑内生蒸,待上气半熟后即倒入大簸箕中,洒上适量冷水,用一块特制的木片翻撮拍打五六道之后,任其摊凉,三日五日之内逐日重蒸食用而不变质。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宝库,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传承着独特的民族传统。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在云南的大山深处,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其中以彝族、哈尼族、傣族等民族最为知名。
这些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哈尼族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等地。
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在险峻的山地开垦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梯田景观。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还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哈尼族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哈尼族的女性在节日或婚礼时会穿着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传统服饰,头戴饰有银片、银珠的银饰,活泼而美丽。
而哈尼族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他们的民居多建在山坡上,采用木结构和土墙结合的建筑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
哈尼族的饮食也有着独特的特色,他们擅长利用当地的农产品,烹饪出美味的哈尼菜肴,如哈尼米饭、酸汤鱼等,美味可口而又不失营养。
除了哈尼族外,彝族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淳朴的民族,他们的风俗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彝族的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的传统服饰中尤以女装最为独特。
传统的彝族女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配以绚丽的颜色和图案,既庄重典雅又不失华丽。
彝族的传统建筑和民居也吸引着众多游客,他们的木结构建筑以独特的雕刻工艺著称,每一栋建筑都充满了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在彝族的节日和婚礼上,他们还有着独特的歌舞表演,这些表演通常都是以史诗文化为题材,歌颂着彝族的传统文化和英雄事迹。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1. 白鹇鸟崇拜:哈尼族有一个独特的图腾崇拜文化,他们非常尊崇白鹇鸟,并且有传说讲述白鹇鸟曾救过一位老人的生命,因此哈尼族会模仿白鹇起舞以示纪念。
2. 舞蹈艺术:哈尼族的传统舞蹈中有一种源自上述传说的舞蹈形式,通过芭蕉叶模拟白鹇鸟飞翔的动作,这种舞蹈富有民族特色和故事性。
3. 人口分布特点:哈尼族并非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是广泛分布于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两江中间地带的山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份,还有思茅、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大量哈尼族人口。
4. 节日庆典:除了普遍庆祝的春节外,哈尼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十月年”(又称长街宴或昂玛突),是哈尼族的重要节庆,以及火把节(矻扎扎)等,期间会举行祭祀祖先、驱邪祈福等活动。
5. 火塘文化:在哈尼族的家庭生活中,火塘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中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担着家庭伦理教育、传承文化和神灵对话的功能。
6. 婚恋习俗:哈尼族的一些支系中存在独特的婚俗习惯,例如红河边上的叶车人会在丰年节时通过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
7. 饮食文化:哈尼族的饮食丰富多样,主食为稻米,也喜食糯米粑粑、玉米制品,菜肴口味浓郁,哈尼豆豉为其特色食品之一。
8. 语言文字: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尼文。
9. 历史渊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南迁的羌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哈尼族饮食文化 哈尼族都有啥特色小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哈尼族饮食文化哈尼族都有啥特色小吃导语:西双版纳哈尼族烹调食品的方法,主要有煮、烧、烤、煎、舂、腌渍等几种。
口味以鲜、香、酸、辣为主。
哈尼族做菜的方法,可谓新鲜、奇特。
风西双版纳哈尼族烹调食品的方法,主要有煮、烧、烤、煎、舂、腌渍等几种。
口味以鲜、香、酸、辣为主。
哈尼族做菜的方法,可谓新鲜、奇特。
风味食品很多,有名的有竹筒煮肉、卵石烧汤、肉粥、暴腌芭蕉心、蜂蛹酱、豆粉肉丸汤、雀肉松、苤菜舂螃蟹等。
竹筒煮肉,是以新鲜竹子为锅具,煮猪蹄、排骨、鸡、鱼和其他汤菜。
烹饪时,砍下一段直径约10厘米,长约40厘米的新鲜竹节,用水冲洗干净,将拟煮的猪蹄、排骨、鸡、鱼收拾干净,砍成小块,分别装入竹筒,加水后排在火塘上慢慢煮熬至熟,加食盐、味精煮至扒烂,倒入碗内供食。
用竹筒煮制的猪蹄,排骨和鸡、汤色清纯,肉味鲜美,带有一股青竹清香,具有特殊的风味。
用竹筒煮的鸡纵南瓜尖汤,仅加点食盐,其味便鲜美异常。
石头汤你想也想象不出会是什么滋味,但是哈尼人的食品里真正地用石头做着味美的汤呢,那就是卵石浇汤。
以卵石为热源,对已煮好的肉汤、菜进行再加工。
烹制卵石烧汤,要将河中捡来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烧至发红。
肉汤、菜汤上桌之后,在汤碗内加入少许新鲜菜或佐料,投入一个烧得通红的卵石,使碗中之汤沸腾片刻,将鲜菜和佐料煮熟。
卵石烧汤不仅有肉汤、菜汤的鲜味,并有一种烧制食物的特殊香味。
肉炒芭蕉花,以一朵芭蕉花和100克新鲜狗肉为原料(若无新鲜狗肉,可用猪肉代替)。
烹饪时,取下芭蕉花的花,洗净切细,放少许食盐渍制片刻后,淘洗挤捏,去除涩味。
狗肉切成薄片或剁细(猪肉亦然),先生活常识分享。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的传统教育
• 家庭教育,长辈传授知识 • 口头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特点
•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 注重实践,培养生活技能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及其发展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
• 政府举办学校,普及教育 • 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发展
哈尼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 教育水平提高,文盲率降低 •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提高
哈尼族的适应策略
• 适应陡峭地形,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 适应湿润气候,发展水稻种植 • 适应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
哈03尼族的经济生活方式与
产业发展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
• 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旱作作物 • 精耕细作,梯田耕作技术独特
哈尼族农业的特点
• 水稻品种丰富,适应性强 • 梯田耕作,保水保肥,提高产量
哈尼族的饮食
• 以大米为主食,擅长烹 饪梯田鱼、哈尼糯米饭等 • 喜食酸辣,注重调料的 运用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哈尼族的社会变迁
• 封建制度时期,哈尼族社会等级森严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
• 以家族为单位,实行家族长制 • 家族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其建议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
对哈尼族发展的建议
• 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 社会参与,保护民族文化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3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 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传承至今
景颇族民间传统体育汤碟(身为云南人的你吃过几个)

景颇族民间传统体育汤碟(身为云南人的你吃过几个)NO.1长街宴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也是作为庄稼人的哈尼族人们最盛大的节日。
在三天的庆典中,哈尼男女老少,身着民族传统服装,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几百米长的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
在这中国最长的宴席上,大家辛苦劳作一年欢聚一起,边吃边喝边叙,唱歌跳舞助兴,气氛十分热烈。
NO.2昆虫宴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就是“蚂蚱当下酒菜”。
这蚂蚱,就是我们常说的蝗虫,就是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虫子,在云南美其名曰:“跳菜”。
昆虫食法,大多采取油炸,这样做出来的虫子不仅入口酥香,而且没有了昆虫的腥味,当真是下酒的好菜。
近些年云南的厨师们不断开拓创新,突发奇想,烹饪虫子的方法越加百变。
煲汤、油煎、清炖、爆炒、药膳几乎涵盖了整个云南菜系。
其实抛开其虫子的阴影,云南虫宴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毕竟吃货的目标是和贝爷一起站在生物链最高点。
NO.3手抓饭手抓饭是德宏州景颇族及傈僳族的美味盛宴,凡有亲朋好友来家做客,主人都会用竹子编制的簸箕摆上丰富的菜肴和米饭,请客人用手抓食。
手抓起清香的米饭和美味的菜肴捏合成团,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原始风味袭上心间。
云南手抓饭通常用象征大丰收和大团结的大簸箕盛着玉米饭、紫米饭和白米饭,上面再有序地摆放着烤猪肉、烤牛肉、烤鹌鹑、烤胡子鱼、鬼鸡蛋、竹筒肉、冲干巴、干笋、香菜等特色佳肴,和着醇香的米酒,丰盛而不显油腻,让人一看便食欲大开。
一桌子人围在一起用手抓着最特色的景颇菜肴,想想都美,何况这一桌子宴席还做的那么漂亮。
NO.4菌宴在云南,所谓山珍除了各种野生动物外,还包括美味可口稀奇古怪的菌类。
雨季一到,吃菌子的好日子就到了。
在云南吃菌子,是一大享受,没有亲身体验,很难体会其中乐趣。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
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那么,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民族自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节日为“十月年”和“火把节”。
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定为岁首,举行庆祝。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也与汉族同过春节。
六月火把节(宁洱的哈尼族称为“矻扎扎”),一个村或一个家族杀一头牛祭“秋房”,将牛肉分给各户,煮熟后,加青玉米雌丝花生、黄瓜、京豆、糯米饭供献祖先,供献时间需要五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各家用松柴扎火把,用枯松木研末炒黄做香面,将火把点燃,用香面撒在火焰上发出响声,烘燎家里各屋旮旯及畜厩,有的还撒到田边地角,以示“驱鬼除魔”。
尔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在火把的火焰映照下边歌边舞,尽情狂欢。
哈尼族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哈尼族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
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
逢节便有美酒。
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特色饮食长街宴:哈尼语称为“资乌都”,被译作“祭龙比菜”、“长街宴”或“全寨团结酒宴”。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哈尼族的习俗介绍传统节日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
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
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
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
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
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
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
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
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
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的特色饮食
哈尼族是我国古老的山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南部,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饮食方面,哈尼族以特色汤出名。
其食品中特色最鲜明的菜肴就是竹筒煮汤和卵石煮汤。
竹筒煮汤,以竹筒为锅,可煮鲜菜汤、鸡汤、猪蹄汤等。
烹制时,砍下一节带节子的新鲜龙竹,略加刷洗,将备煮的鸡(解块)或猪蹄装入竹筒,加汤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时,加油、盐、味精调味后,倒人装有葱花、芫荽的盛器内食用。
竹筒煮出来的肉汤或菜汤,味清醇,鲜香,具有独特风味。
卵石煮汤,需选择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加温,将卵石烧红。
猪蹄或猪排骨预先煮熟,盛于器皿之内,加上豌豆尖等时鲜小菜及葱花等佐料摆在桌上。
待欲开宴进餐时,将烧红的卵石投入盛汤的器皿内,使汤滚沸,将时鲜小菜煮熟。
用卵石煮过的汤,特别鲜香,具有特殊的海鲜味。
此外,哈尼族每天只吃两顿饭,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哈尼族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美食梯田稻作的恩赐
喜欢
大字
小字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新浪旅游微博|2015年10月27日11:16
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与直连云天的梯田稻作息息相关,均以大米为主食,在长期的生产中造就了别具特色的风味。
生蒸饭
生蒸饭是传统饮食习俗,逢年过节、嫁娶婚事、丧葬等活动时的主食。
其特点是饭粒稍硬,香味可口,不失其营养,食后耐饿。
其烹制方法是,将大米浸泡4个小时后,把水泡干,成入木甑里生蒸2个小时左右,至米饭7成熟后倒入大木盆里,将饭团搅开,洒上适当的凉开水反复搅拌,待水被米饭吸干后,再将米饭重新盛入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
烹制其方法的关键是生蒸后洒水要适中,洒水过多,饭粒太软,洒水过少,饭粒则太硬无法食用。
染黄饭(图片来源:新浪博客素面彝女)
染黄饭
传统饮食。
一般在阴历二月和三月过“昂玛突”节、开秧时烹制。
此时,春耕伊始,黄花盛开。
黄花是生长在哀牢山区海拔1400—1800米地带的一种植物,俗称“七里香花”。
用其花放入铁锅中煨煮,待煨煮所得的黄色汁中搅拌浸泡10余小时,让其染透黄色,再把染透黄色的糯米淘干水分盛入木甑里蒸熟即可食。
“昂玛突”节、开秧时烹制黄糯米饭,一方面是
为了祭献寨神、山神以及报春的布谷鸟。
另一方面染黄饭比普通糯米饭的味道香醇,是招待前来过节客人的好食品。
鸡汤煮稀饭
传统饮食,其味鲜美,营养丰富。
原料主要是普通大米加少许糯米、鸡肉汤、食盐。
其制作过程是;杀一只鸡,拔毛剖腹,去内脏后洗净,以整只鸡放入锅内,加清水,同时放适量大米,肉饭同时煮熟。
待熟的鸡肉捞出后,锅内剩下米粥,撒进适当的食盐即可食用。
些稀饭虽不是主食,却是杀鸡时除特殊规定烹煮鸡肉(如祭祀用品)外的一道饭菜。
鸭肉紫米稀饭
鸭汤煮紫米稀饭,其烹制方法是;取紫米适量,用清水淘洗,泡涨待用。
鸭子应以饲养一年以上为佳。
宰杀洗净,把整只鸭子放进锅里,一次性加足水,同时把紫米和鸭血、鸭内脏混入锅中,用旺炎将其烧沸。
取茴香适量,洗净剁成寸长放入锅内,把草果用炭火烧至焦黄,捣碎放进锅里。
锅中水烧沸后改用温火慢慢熬1小时左右,捞出鸭子,撕下鸭肉重放锅内。
投入适量的盐、味精、猪油,再熬数分钟。
一道风味独特的鸭肉紫米稀饭就做出来了。
竹筒饭
传统饭食。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米淘洗浸泡一小时,砍来一节一端留底、另一端开口的竹筒,用清水洗净竹筒内壁,盛入浸泡好的米至筒内壁三分之二,灌入水至过米3—4厘米,用芭蕉叶或无毒叶子紧塞住筒口,筒口朝天放在火堆上翻滚烧。
先用强火烧,待筒内水烧干后,用选微火烧30分钟,然后筒口朝天在清水里浸泡一下,用刀剥去竹筒壳,留下的米饭即可食,味香质软可口。
土锅饭
用土锅烹制的米饭。
其饭粒软、味香、富含营养,比一般铁、铝锅烹制的米饭可口。
按哈尼族是老人才能享用的米饭。
土锅是用一种黏糯性红土或紫米黑土烧制而成的古老炊具,有大有小,越烧硬度越强。
土锅饭的烹制是将淘洗后的米盛入锅内,加清水至过米3厘米,再将土锅加盖放在三脚架上烧煮,待水烧干,以炭火烧烤30分钟即可食。
平时哈尼族对大米饭的烹制简单,把米淘洗浸泡,放入大铁锅内煮至半熟,涝出来放入筲箕淘干米汤后倒入甑蒸熟即可食。
糯米粑粑
糯米在哈尼族的生活节日中是不可或缺的粮食,与哈尼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有密切联系。
糯米粑粑的节日节庆、祭祀日人们相互赠送的主要礼品,也是新媳妇回娘家拜年、插秧时节、亲朋友好友相互赠送的礼物。
不管亲戚或朋友,也不管本民族还是外民族,凡前来参加节日活动的都要送一份糯米粑粑,让其带回去给家人品尝,这是哈尼族最起码的礼节。
糯米粑粑用蒸熟的糯米精制而成。
先把精选的糯米用甑子蒸熟,然后趁热放在专用杵槽中,用专用木棍捣黏后,取出在簸箕中摊平,用碧绿新鲜的叶包裹后即可当场食用。
糯米粑粑洁白
柔软,糯而不腻,如里蘸上炒香研细的花生,更是软硬适中,清新醇香。
每包糯米粑粑约一斤重,因选用新鲜的芭蕉叶子包裹,保鲜功能极好。
哈尼族比较忌讳“单”数,糯米粑粑送人时,习惯搭配一颗鸡蛋或鸭蛋。
对哈尼人来说,爽口喷香的糯米粑粑,就是逢年过节时馈送亲友的最好礼食。
独具特色的哈尼佳肴
哈尼族是待客热情豪爽的民族,逢节有茶酒,遇客有宴席,以焖锅酒、蘸水鸡为主食的美味佳肴是哈尼族热诚待客的最高礼节。
中间是鸡肉蘸水(图片来源:王洪伟)
鸡肉蘸水
蘸水,哈尼话叫“斋欧”,哈尼族吃饭,餐桌上必须要先摆蘸水碗,有“碗王”之美称。
哈尼醮水配料十分讲究,蘸什么菜就配什么佐料,甚至一道菜专做一碗蘸水。
哈尼鸡肉蘸水主要用料是当地产的香料作物,如薄荷、香老、大蒜、生姜、胡椒、辣椒等,外加煮熟的鸡肉余种,先将佐料洗净切细,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好放入大碗,用新鲜热鸡汤调制。
哈尼鸡肉蘸水、香、苦、凉、麻、辣味俱全。
绿中透黄,清香可口。
哈尼豆豉
哈尼豆豉被当地人称为“哈尼味精”,是哈尼族最主要、最有物色的调料制品,是哈尼蘸水的主要配料,也是哈尼特色菜的主要原料,如豆豉煮泥鳅、豆豉煮螺师、豆豉炒茄子、豆豉煮南瓜叶、豆豉煮芋菜、豆豉煮青椒。
生呈黑褐色,烘熟味香开胃。
主要原料是新鲜黄豆。
其制作方法是,将黄豆煮熟后,装入隔有干芭蕉叶子的萝筐,包盖严实后让其发酵。
等到豆子表面生出霉菌放出有臭味时,就将其倒入大木盆里,将豆子剁为豆泥。
然后放入适量花椒、
碎辣椒、食盐等调味作料均匀地搅拌在豆泥中,捏成小豆团或小豆饼,用火烟熏干透后即可储备食用。
豆豉还可入药,将其烧焦后研细用温开水冲服,治疗肠胃疼痛不适、腹泻和嗝食腹胀等,效果极好。
腌酸肉
哈尼族传统的腌肉酸中带香,味道极美。
酸肉的腌制过程很讲究,先将米用慢火炒香,磨成米粉;将要腌的肉或骨头切成小块,放入大盆里拌盐、八角、白酒、辣椒、花椒,最后与炒米面一块儿拌匀,加盖捂一个小时之后放进罐里,腌上半年就可以食用。
哈尼酸肉食用放法多样,或蒸或烧或煮,味道酸中还香,油而不腻,口感奇特,十分开胃。
腌酸笋
酸笋是哈尼族的家常菜,又是做汤菜时主要的配料,用途十分广泛。
腌制酸笋是哈尼人的传统习惯,每年七、八月家家户户都要腌酸笋。
人们把从竹棚里砍来的一箩箩鲜嫩的苦竹笋,剥去皮,切成手拇指大水白条块,或切成丝状,用清水泡在大土罐里腌制,一个月后即可食用。
腌泡的时间越长,酸劲越大,若没被油沾染,可保存到两三年。
用酸笋炒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