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兰州民俗文化进小学校园
介绍兰州文化遗产的作文

介绍兰州文化遗产的作文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用羊皮做成。
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组成。
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小羊皮筏子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
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兰州黄河用于运输,现已成为兰州黄河文化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也是兰州民俗文化的遗产。
兰州市因黄河穿城而过,这独特的地域特征滋生出独有的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
自2006年羊皮筏子被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七里河区文化局又开始了羊皮筏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皮筏分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
黄河流域的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牛羊成群,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最初是用牛皮胎进行水运,以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将牛皮袋捆绑在木排下制成皮筏,发展到后来,由于羊皮有材料多。
制作简便、便于组筏、轻便、易充气、易搬运等特点,而兴起了羊皮筏子。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
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而改名为“浑脱”。
浑做“全”解,脱即剥皮。
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
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
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背景。
兰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绪年间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不断。
它是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皋兰县及省内的靖远县、永靖县、景泰县;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青铜峡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和青海省的循化县等地的重要水上运输工具。
它是以羊皮为囊,充气、扎缚,以木架捆绑而成,分为600个和460个皮胎的大型、360个皮胎中型、330个皮胎的小型载货筏和13个皮胎组成的载人皮筏4种。
甘肃兰州风土人情演讲稿三分钟

甘肃兰州风土人情演讲稿三分钟其实原来我对甘肃的了解并不深入,是那次去出差,觉得可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那里的民俗风情,有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一直都喜欢自由的天空,不喜欢被束缚,所以,每次出差都会在网上翻阅一下资料,去甘肃,我依稀清楚的记得那里的人们,那里的民俗风情,那里的天空蔚蓝,那里的人们纯真质朴,很热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去那里的,我把甘肃的民俗风情发一下,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借鉴!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在东经92。
13`~108。
42`,北纬32。
12`~42。
57`之间。
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南北地跨10个纬度,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佔全国总面积的4.72%。
xxx藏族自治州等14个地、州、市,86个县、自治县、市区。
包含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维吾尔等12个主要民族。
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
甘肃,是取甘州(今xx)、肃州(今xx)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历史悠久,民俗活动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3个、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26个。
相传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诞生在这裡。
远自上古,黄河两岸的农业文明已经萌芽。
璀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风采展现在唐诗、宋词、元曲之中;展现在古老的洞窟内、绚烂的壁画上;展现在“花儿”的歌声里、香浪节的笑语中;展现在无边无际的雪山草原深处……行走在甘肃大地上,到处都有民俗风情、动人传说和名胜古迹。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关于兰州文化的建议书

关于兰州文化的建议书尊敬的领导: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兰州的优秀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兰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兰州中心广场、兰州博物馆、兰州白塔山等,这些都是兰州独有的文化符号。
我们建议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修缮古迹,保护历史建筑,让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兰州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兰州拉面、兰州铁花等,这些传统手艺是兰州的宝贵文化遗产。
我们建议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开设相关手艺传习班,培养一批传统手艺人才,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丰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传播和弘扬兰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建议加大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组织举办一些具有兰州特色的文化节日活动,如兰州民俗文化节、兰州传统手工艺品展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增强对兰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加强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传承兰州文化的基础。
我们建议加强对兰州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向市民普及兰州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市民对兰州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兰州的文化传统。
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兰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建议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兰州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之,兰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
我们希望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丰富文化活动、加强文化教育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措施,让兰州的文化更加繁荣、更加具有活力,为兰州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谢谢!。
试论兰州民俗文化进小学校园

使学 生对 傣 族 传 统 节 日泼 水 节 的 习 俗有 所 了解 。在 学 完 课 文
之后 .教 师 可 安 排 学 生 查 找 自己感 兴趣 的少 数 民族 民俗 风 情 的 资 料 , 口语 交 际 练 习 中 与兰 州 少 数 民族 风 情 相 联 系 , 学 在 使 生 在 了解 我 国 丰富 多 彩 的少 数 民 族 民 俗 风情 的 同 时 ,对身 边
对 化进 小学校 园
文 / 莉 萍 石 文 / 王毓 高
摘 要 : 了弘扬 和 传 承 兰 州 民俗 文 化 . 与 校 本 课 程 和 校 为 应
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不 同程度地在 小学开设具有地方 民俗 文 化特 色的课程 , 兰州民俗文化进 小学校 园、 使 进课 堂、 进教材 。
浓 郁 地 方 特 色 的 民间 工 艺 品 的基 础 上 , 手 学 习 制 作 工 艺 品 , 动 学 剪 小 动 物 、 草 虫 鱼 等 , 刻 葫 芦 , 强 小 学 生 对 兰 州 民俗 花 学 增
文化 的兴 趣 和 了解 。
笔者 认 为 , 对 高 年级 小 学 生 , 针 可依 托 《 德 与 社 会 》 程 品 课
关 键 词 : 州 ; 俗 文化 ; 本课 程 ; 园文 化 兰 民 校 校 『 金 项 目 :0 0年 度 甘 肃 省 高 等 学 校 研 究 生 导 师 项 目 基 21
甘肃风俗传统文化作文

甘肃风俗传统文化作文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孕育了许多引人入胜的风俗传统。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从甘肃起源并经过,给当地文化带来了异国情调。
甘肃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将这份东道主精神代代相传。
每逢佳节,各族人民都会欢聚一堂,举办盛大的民族节日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马射箭等,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甘肃还是佛教圣地,全国著名的佛教名胜古迹遍布全省。
嘉峪关、敦煌等地的石窟艺术堪称世界文化瑰宝。
游人可亲眼目睹佛教文化在当地的深厚影响。
甘肃民间工艺独树一帜,如武威雕漆、天水麻花等,凝聚了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
当地美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有羊肉泡馍、凉皮、酿皮等风味独特的特色小吃。
甘肃的风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有责任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努力,将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扬光大。
兰州文化调研报告

兰州文化调研报告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为了深入了解兰州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我进行了一次兰州文化调研。
兰州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受到了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兰州汇集了中亚、西亚和东亚等地的多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融合风格。
在我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兰州的文化表现主要集中在建筑、艺术、饮食和音乐等方面。
首先,兰州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西域和中原的元素。
兰州的古建筑中有许多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如白塔、古庙和清真寺等。
这些古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常常体现了西域文化的特点,如彩色瓷砖、泥塑和绘画等。
此外,兰州还有许多现代建筑,如中山桥和甘肃博物馆等,展示了兰州的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其次,兰州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和传统手工艺等。
兰州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为主,其山川湖泊的描绘手法独具风格。
雕塑艺术方面,兰州的铜雕和泥塑艺术享有盛名,体现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兰州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丝绸织造、剪纸和刺绣等,传承着兰州的工艺传统和民俗文化。
兰州的饮食文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特色之一。
兰州拉面是兰州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风味而闻名。
在兰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拉面店,成为兰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兰州还有其他许多当地特色小吃,如牛肉水面、羊肉串和驴肉火烧等,丰富了兰州的饮食文化。
最后,兰州的音乐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兰州民间音乐多以弦乐为主,如胡琴、马头琴和二胡等。
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使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兰州独特的情感和韵味。
此外,兰州还有许多传统音乐和舞蹈,如甘肃大鼓和秧歌等,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参与的机会。
通过这次兰州文化调研,我对兰州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兰州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融合风格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品味。
希望兰州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魅力。
兰州的风土人情

兰州的风土人情体现了这座城市丰富多元的文化和历
史背景。
首先,兰州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了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
黄河穿城而过,为这座城市赋予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
兰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如兰州话版的《猫和老鼠》,就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方言版动画片的创作,既体现了兰州人对幽默的热爱,也展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深深敬仰。
在兰州,传统的甘肃“肃”内敛和肃正的特性与这座城市独特的“黄河气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兰州风情。
黄河给予了兰州生命,也塑造了兰州人的豪放和坚韧。
这种坚韧既体现在兰州的地理特征上——面对黄河的汹涌,兰州人泰然自若,也体现在兰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都会坚持下去。
此外,兰州还是一座充满活力和现代化的城市。
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和现代化的交通设施,都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面貌。
然而,不管城市如何发展,兰州人始终不忘本。
他们尊重传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总的来说,兰州的风土人情是独特而多元的。
它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鲜活的现代都市气息。
这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试论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及特点

试论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及特点摘要:兰州饮食民俗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风格独特,淳厚悠长,自成特色。
有清汤牛肉面、酿皮子、浆水面、灰豆子、热冬果等,品种繁多,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特的民族性等特点。
只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民俗品牌,才能促进兰州城市消费和饮食文化获得进步。
关键词:兰州饮食民俗特色兰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居民的多样性等,共同创造了兰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民俗和文化。
本文拟对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及特点进展讨论,以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民俗品牌,促进兰州饮食文化获得更大进步。
一、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兰州饮食民俗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风格独特,淳厚悠长,自成特色。
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品种繁多,内涵丰富,有清汤牛肉面、酿皮子、浆水面、灰豆子、热冬果等。
〔一〕清汤牛肉面兰州牛肉面是一种四季皆宜的地方小吃,也是兰州最具知名度和辐射力的产品。
其配料独特,做工讲究。
关于牛肉面的配料,民间俗语云:“甘南的牦牛永登的面,皋兰的蓬灰甘谷的线〔辣椒〕。
〞牛肉面配上这四种佐料,经过兰州回族厨师精心烹调终成美食。
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蒜苗香菜绿〕、五黄〔拉面微黄〕〞。
将煮好的面捞入碗中,舀一勺汤,将面用勺舀起再放下,放上萝卜片〔或将萝卜片直接入汤中〕、牛肉丁,再添上适量的汤,撒上香菜、蒜苗,淋上辣椒油。
食用时,其味鲜美醇厚,柔韧耐嚼,营养丰富,令人叫绝。
兰州牛肉面除了配料精益求精外,还根据食用人群的口味不断创新,开展到今天,牛肉面已经延伸出很多种类,仅就面型就有二细、三细、毛细、大宽、二宽、韭叶子等多种规格,食用选那种类型完全随客人爱好而定,约定俗成。
如今兰州牛肉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地方特色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好评和赞誉,成了兰州的一张“名片〞。
〔二〕酿皮子酿皮子是兰州四季皆宜的地方风味小吃,其风味独特,色泽黄亮,柔软筋道,清爽利口,食之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兰州民俗文化进小学校园作者:石莉萍王毓高来源:《神州》2010年第23期摘要:为了弘扬和传承兰州民俗文化,应与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不同程度地在小学开设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课程,使兰州民俗文化进小学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关键词:兰州;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基金项目:2010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项目“兰州城市民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11B-1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2010年9月13日,兰州六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的课堂上,学生们打起了太平鼓,气势雄浑,热烈欢快。
为学生讲课的是一名民间艺人,在讲课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们示范动作,还讲兰州太平鼓的渊源。
太平鼓、彩绸舞等这些富有兰州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将被更多的人传承。
受兰州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的启发,我们认为,兰州民俗文化的保护也应从小学生抓起,结合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使兰州民俗文化进小学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真正起到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的作用。
一、兰州民俗文化应进小学课堂兰州民俗文化进小学课堂,不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等个性特征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而且不同程度地在小学开设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兰州民俗文化与课程内容相结合1、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笔者认为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可结合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开设剪纸、刻葫芦等兰州民间工艺课程,让小学生在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的基础上,动手学习制作工艺品,学剪小动物、花草虫鱼等,学刻葫芦,增强小学生对兰州民俗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与语文课程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中与民俗文化相联系的内容非常多。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几篇课文,通过了解台湾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日月潭,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瓜果飘香,首都北京的繁华与热闹,使学生懂得: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我们的家乡多么可爱!单元口语交际“夸家乡”,学生可以夸家乡迷人的风光、丰富的物产、民俗风情以及家乡的变化和未来等。
教师可利用这种口语交际练习的有利时机,让小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鼓励小学生搜集家乡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俗风情等资料。
通过学生交流,提高小学生对兰州名胜古迹、民俗风情、风物特产等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介绍了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度泼水节的盛况,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并查找关于泼水节来历的资料,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对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的习俗有所了解。
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安排学生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资料,在口语交际练习中与兰州少数民族风情相联系,使学生在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同时,对身边的少数民族风俗也予以关注和了解,使小学生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小学生与少数民族同学和谐相处,增进民族团结。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燕子》、《荷花》、《珍珠泉》和古诗《咏柳》、《春日》这组课文,通过了解大自然的迷人景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
在口语交际练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介绍家乡景物,如兰州五泉山、白塔山、四十里黄河风情线、黄河水车、龙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3、与《品德与社会》溧程相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把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力求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彰显教材的地方特色。
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编写的这套教材深入挖掘并展现西北地区的课程资源,选用了许多西部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的情感。
笔者认为,针对高年级小学生,可依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资源,积极开展兰州民俗文化知识的教育。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我们的‘母亲河”’的内容可与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全国惟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的特点相联系,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始于黄河流域。
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壮丽的山河,富饶的土地,都印证了“母亲河”对华夏民族的滋养和哺育。
解放前,黄河经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一定要根治黄河”的号召,在黄河中上游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在下游加高加固黄河大堤,防止洪水泛滥。
经过多年整治。
现在黄河水患已得到了全面治理。
由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悬河”还在继续升高,这些问题依然是黄河汛期的一大隐患。
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黄河水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使黄河水不断减少,特别是在下游,黄河已多次出现断流的现象,给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西北和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国家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滚滚长江水将被引入黄河,使黄河再现生机和活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早在四五千年前,兰州先民就依黄河而居,耕牧渔猎,筑屋制陶,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将绚丽多彩的彩陶艺术推向了巅峰。
自秦汉以来,兰州黄河沿岸的众多渡口,就将大西北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因此兰州一直是中原王朝开拓西北、经略两北的军事政治重镇。
自汉武帝设金城郡以来,兰州留下了许多历代文物古迹,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形成了集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
在学生了解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节约用水、治理黄河污染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第三单元“祖同各地的环境与生活”中“走上黄土高坡”的内容可与兰州地域文化相联系,课后思考题“你对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还有哪些了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当地环境有什么关系?”教师可结合兰州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使小学生对兰州的黄河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使他们懂得:兰州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兰州民众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行为方式和文化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兰州这颗黄河上游的璀璨明珠,也是两部著名的山水名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兰州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
漫步兰州,黄河民俗文化随处可见,黄河母亲雕塑、中山铁桥、黄河水车、羊皮筏子、黄河奇石是兰州黄河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精巧雅致、风情浓郁的四十里黄河风情线更是彰显了黄河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神韵,乘羊皮筏子游览黄河胜景已成为兰州民俗旅游中颇受游客欢迎的项目。
通过学习,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在学生了解“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56个成员有一定的了解,并懂得:不同的地域和历史,造就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婚俗、丧葬、节日、礼仪、禁忌等方面还都保持和延续着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领略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少数民族情况、民俗风情进行调查,培养学生接纳和尊重各民族风俗和习惯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兰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达到10多万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达98362人。
兰州具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高大醒目,西关大清真寺、和平清真寺等非常有名,灵明堂拱北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具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和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拱北建筑群。
兰州穆斯林的节日、服饰、歌舞等也很有特色,在饮食上有着特别的禁忌,忌食猪肉。
使学生懂得与回族等穆斯林小朋友在一起吃饭时,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使过去语文课堂所了解的民族民俗知识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相联系,达到融会贯通,并加深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也体现出在小学生中加强民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二)开设与兰州民俗文化相联系的校本课程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利用现有的优势和学校的办学传统,将本地区、校内外的档案信息资源,即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
校本课程的编研与开设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乡风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感受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可借鉴兰州六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为学生必修课的做法,建议结合新课改,在兰州地区的小学开设与兰州民俗文化相联系的校本课程,把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使兰州民俗文化进小学教材和课堂。
应当组织有关专家、教师编写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兰州民俗文化教材,如《兰州历史文化》、《兰州民俗风情》、《兰州民俗文化》等,通过了解兰州的历史沿革、著名人物、传说故事、风俗习惯、风味佳肴、土特产、旅游产品等,体会兰州人勤劳、善良、淳朴的民风:知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兰州太平鼓”和著名风味小吃“清汤牛肉面”等兰州特色民俗知识。
通过开设校本课程。
让小学生接受兰州民俗文化知识的教育,养成兰州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自觉意识。
二、兰州民俗文化应与小学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亚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礼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兰州市的小学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但大多数学校没有开展与弘扬和传承兰州民俗文化内容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弘扬和传承兰州民俗文化,不仅需要兰州民俗文化进小学课堂,而且还要与小学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兰州市的小学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当地人文资源、民俗风情、名胜古迹,建立德育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兰州地区的小学课外活动中开展学跳秧歌、彩绸舞等富有兰州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使兰州民俗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即锻炼身体,又能增加娱乐性,使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与校园宣传专栏相结合还可制作走廊“民俗风情板”。
在教学楼、综合楼内和适当位置。
增设大量民俗风情展板,反映兰州地区的民风民俗、饮食文化等内容,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不仅宣传兰州民俗风情,而且提升校同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