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

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

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以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反讽言语行为,可以发现该作品的主旨即为所执行的宏观反讽言语行为,人物所实施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分为五类均对推动故事、刻画人物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还证明了文学作品中的反讽,与普通语言中的反讽言语行为一样,均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阐释,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文学作品反讽言语行为理论一、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批评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Austn)于9年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的功能除了陈述、描写、说明外,还可以实施某种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之所述,言之所为,以及言之后果。

其中言之所为是该理论的研究重点。

通过施为动词(perfomvevebs、祈使、疑问及陈述三种句型来表达命令、请求、疑问及叙事的是直接的言之所为间接言之所为是指通过实施一个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行为。

听话人对言语行为的理解主要依据常识及一般推理能力,评价言语行为则要通过适合条件。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在语言学界引发巨大反响继而成为语用学的基础核心理论之一此后,语言学家舍尔(Searle进一步把适合条件归纳为根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前提条件和诚意条件。

他还把言语行为放在一组对话交际中分析,比较充分地考虑到了语境因素,并进一步将言语行为分为五个大类阐述类、指令类、类、表达类及宣告类。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国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研究:玛丽普兰特M。

Prtt)指出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范代克nDij)建议将文学当作具有自己的恰当条件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并区分出文学作品中决定整个语篇的宏观言语行为和语篇中单个句子所执行的微观言语行为。

我国学者朱小舟认为宏观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指通过文学作品与读者所进行的交流即作品的主旨;而微观言语行为则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所执行的言语行为二、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反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一、内容综述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是一项深入探讨汉语中讽刺表达方式的实际运用及其交际功能的学科研究。

该研究不仅关注讽刺言语行为在特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还致力于揭示其背后的语用动机、交际效果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讽刺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具有丰富的表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可以通过反语、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幽默、讥讽、嘲讽等表达方式,来实现对特定对象的批评、调侃或戏谑。

这种言语行为往往言简意赅,需要听者具备较高的语用推理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讽刺意味。

语用学视角下的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研究,注重分析讽刺言语行为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运用策略和功能效果。

通过对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讽刺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可以用于表达不满、批评等负面情绪,也可以用于传达调侃、幽默等积极情感。

讽刺言语行为还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策略,用于缓解尴尬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等。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还关注其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讽刺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解读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研究者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讽刺言语行为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其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学科研究。

通过对讽刺言语行为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讽刺表达方式,揭示其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运用和功能效果,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讽刺言语行为的定义与特点讽刺言语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对某一对象或现象进行含蓄而尖锐的批评或嘲笑。

讽刺言语行为尤为丰富和独特,它不仅是人们表达不满、揭示矛盾的重要手段,更是体现汉语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

讽刺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它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或现象,通过对其特点或行为的描绘,达到批评或嘲笑的目的。

反讽的语用学研究

反讽的语用学研究
上是 “ 通过实 施另 一种 言 语 行 为来 间接 地 实施 来 某 一 种 言语 行为 ” _ 人 在 间 接 的 说 话 时 往 往 同 时 实施 了 。4
约翰 - 肖 -奥 斯 丁 ( 9 1—16 是 言语 行 为 朗 11 90) 理论 的创始人 , 他认 为 语 言不 仅 是 描 述 客 观世 界 的工 具, 而且本身 就在 行 使某 种 行 为 , 即言 语 行 为 。Sae er l 把这 一理论 提高为 解 释人 类 语 言 交 际 的理 论 , 为 语 认
对 于所有 的言语 行 为都 具 有 普 遍 意 义。下 面 , 我们 依 据这 四项 条件对 反讽 言语 行 为 的产生做 一一探 讨 。 1命 题 内容 .
“ 刺” 讽 一词 源于希 腊语 “ ini” 意思是语 言 中 e oe , r a
的虚假。自古以来 , 主题在哲学、 该 心理学、 文学批评 语 言 、 义和语 用 学等 领 域 受 到 密切 关 注 。但 严 格 来 语 说, 反讽的深入研究仍处 于起步 阶段。《 牛津英语 词 典》 定义反讽为一种表达与字面意思相反意义 的修 辞 手法 , 以达 到讽 刺或 幽默 的效 果 , 常反 讽 的赞美 实 通
子莫过于讽刺 , 比喻 , 夸张等修辞手法 了, 反讽 即说反 话 , 常用来 指责 、 刺 , 常 讽 以取 得 幽 默 风趣 的效 果 。 Ⅲ∞ 本文将从 Sa e的首要言语行为和次要言语行为来分 er l
析反讽 , 并从 言外行 为规 则 中探 析反讽 产 生 的条件 , 找
而首要言语行为则是讽刺某事或某人 。例如 :
( ) 人说 “tS e c dy 1某 I’ r l kt a.” vyu o
如果他 的意图只是想告诉听话人在说话这一刻他 的心理状态是感觉 自己很幸运 , 那么他 的言语是直接 的; 如果他 说这 句话 是 因为 刚 刚被 老 板炒 鱿 鱼并 且 掉

间接言语行为转喻推理

间接言语行为转喻推理

间接言语行为与转喻推理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人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过程来理解话语传递的真正意义。

panther和thornburg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认为言语行为脚本结构中的转喻关系构成了交际的自然推理图式,从而揭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本质。

本文将以panther和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基础分析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推理过程,并尝试分析间接言语行为之间的类型转换。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脚本转喻推理类型转换一.引言言语行为理论于1930年首次提出,之后austin发展了这一理论;searle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更近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searle(1975)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指借助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地执行另一种言语行为。

关于间接言语的语用推理,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例如,searle(1975)提到听众需要采取10个推理步骤来推断说话者的真实意图;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最佳关联在推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些理论都对话语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区分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出了一些推理图示,但是单从语用的角度出发解释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人类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且言语行为具有转喻的概念本质。

panther&thornburg (1998:755)首次将认知和语用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分析言语行为并提出言语行为转喻理论。

本文将运用panther&thornburg提出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进行认知阐释,并尝试分析间接言语行为之间的类型转换。

二.概念转喻理论转喻是对复杂的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和范畴化的重要手段,是在日常交际中传达和理解转喻思维的重要工具。

转喻是指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喻体)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本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转引自沈家煊,1999)。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以《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近年来,反讽话语在日常对话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它们可以在谈话中提供一种有趣和充满活力的方式,但是反讽话语的意义往往不太明显,甚至可能会让口头交流变得复杂和困惑。

因此,研究反讽话语的意义及其在语料中如何扮演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以双方双重动机为基础的框架,强调口头交流的意义以及双方参与者的目的。

它把语用交流和言谈行为分开,将谈话中的语言行为视为一种技术,它可以帮助参与者达到他们的目标。

因此,反讽话语应该被视为一种工具,可以帮助参与者在谈话中实现他们的目标。

可以说,反讽话语在幽默、含蓄、讥讽和挑衅等类型中有着多种表现形式。

反讽话语提供了参与者之间发展更加灵活的谈话方式,它不仅可以影响参与者的观点,而且可以改变参与者的行为。

而且,反讽话语也可以作为一种策略,帮助参与者处理口头交流中的潜在问题和困境。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要理解反讽话语的意义,就需要考虑双方参与者的动机以及参与者之间的谈话流程。

通过分析参与者之间的谈话,可以更好地理解反讽话语的用意以及它如何影响参与者之间的谈话。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者可能会利用反讽话语试图建立某种表层的暗示,从而实现口头交流中的私底下的目的。

此外,要理解反讽话语的意义,参与者之间的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参与者之间的谈话,从而影响反讽话语的意义推断。

而且,可以利用文化背景来解释反讽话语在一个特定社会或文化中的含义。

本文通过讨论言语行为理论观点,来研究反讽话语在日常口头交流中的用意。

双方参与者的动机、参与者之间的谈话流程、参与者之间的文化背景都可以影响反讽话语的含义推断,因此可以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来解释反讽话语的用意。

通过深入理解反讽话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口头交流的本质,为更加流畅的口头交流提供基础。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有用的理论框架,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反讽话语的意义和用途,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口头交流的效果。

反讽的语用研究

反讽的语用研究

反讽的语用研究什么是反讽?它是什么样的形式,有什么性质?这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提到的话题,但它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因为它可以很好地探讨出语言的能力和特征。

反讽,有时也被称为反讽术,是一种把一个句子说出来,但实际上却意味着另外一个意思的语言使用形式。

反讽的运用可能会有讽刺的意思,也可能是一种认为不可思议的或微妙的,甚至是对对方低看的说话方式。

反讽不仅可以用于说话,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挥作用。

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到现代文学,反讽一直在掩盖着的形式中存在,并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反讽有时会用暗示的方式表达,这些反讽会被认为是很有威力的,因为它们看起来很有说服力。

反讽的主要功能是强调一个概念,让读者或听众理解该作品的主旨。

它是一种有趣的形式,被用来把一个人的想法转换为现实。

它可以在口头和书面,以及在多种语言中使用。

文学作品中,反讽一般会用比喻、象征、隐喻、插图或者句子性反讽来表达。

反讽不仅能够使说话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影响读者,引起他们思考。

它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主题,使读者意识到让别人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反讽也用于政治和讽刺,因为反讽可以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向另一方传达一个意思。

它用于把一个人的想法传达给公众,而另一方无法反驳,因为它是藏在一个句子中的。

反讽也可以用来表达心中的苦楚,而这种表达则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影响。

反讽的语用研究关注的是反讽的类型、表达形式和意义,也可以通过文本分析,以了解反讽使用的原因和功效。

研究也可以探讨反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影响,比如反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得到不同的接受程度。

反讽的研究还可以涉及语用技巧,它强调其影响力、机制和话语功能,以及反讽在不同文化中的影响。

反讽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用来传播思想和信念,它也可以反映一种文化观念,或者改变一种文化观念。

研究反讽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语言的力量,以及反讽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运用。

言语行为转喻和名词动用现象研究

言语行为转喻和名词动用现象研究
( 存 在 动词是 在事 件 域 中 。动作 的属 性得 到突显 .指代事 件 五)
Ma o ee e a y ( r t k ae fh a y i m t r r m t rd h b . y o r o t b b k a o e. y h t b Ma o c e le h )
此 句 子 描述 的是 用 锤子 砸 一 片 铜 的事 件 。在 这 一事 件 域 中 , 引言 名 词 活用作 动词 使 用 ( 称名 词 动用 ) 言 学界 一 直关 注的 问 工 具hm e被 突显 ,侧 重人 是拿 锤子 砸铜 的 动作 。 简 是语 amr ( 方 式 动 词 是 指 在 事 件 域 中 ,动 作 的 方 式 得 到 突显 ,指 代 三) 题 。R de K cce和Dre分 别从 认知 语 言学 角度 分 析 了名 词 adn& oess i n v


动 用现 象 ,提 出名词 动用 的本 质 是概 念转 喻 。本 文提 出用 言语 行 为 事 件
转 喻理论 解释名 词动 用现象 。
T m ite notero ( o e trdtero b h a f o t o dit h o m. m nee h o m ytew yo p T
即处于同一个认知域的一种替代关系。认知域是描述语义单位的语
境。P nhr hmbr将转喻分为 :指称性转喻、谓语性转喻和 ate &T o ug H s oh r o l i .H s ohr u m l it a o l ) im te bte m l ( im te p t i o te td k k n b t. 言语 行 为转喻 。Pnhr T on ug 言语 行 为转 喻 定 义为 一个 言 a t & hrb r将 e 此 句子 描 述 了母亲 把 牛奶 倒 人瓶 子 的事 件 。在 这个 事件域 中 , 外行 为可 以替代 另外 一个 言外行 为 的语 言现 象 。认 知语 言学 将言 语 动 作 的终点 bte ol t 被突 显 ,转 喻终 点动 作 。 行为转喻放在事件域下研究。事件域是人们在对具体事件体验和认 识 的基础 上逐 步概括 出事件 的抽 象概 念结 构 。

修辞手法讽刺讥讽嘲笑的独特表达

修辞手法讽刺讥讽嘲笑的独特表达

修辞手法讽刺讥讽嘲笑的独特表达修辞手法:讽刺、讥讽、嘲笑的独特表达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其中讽刺、讥讽和嘲笑是常见的独特表达方式。

本文将以这些修辞手法为中心,探讨它们的定义、特点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讽刺的独特表达讽刺是一种善于利用智慧和幽默的表达方式,旨在通过讽刺性的揭示和批评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讽刺性的文字可以穿透表面的现象,揭示背后的真相。

1. 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通过比较和象征的方式,讽刺作品可以将现实中的问题和形象转化为文学的图像,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在《1984》一书中,乔治·奥威尔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来揭示政治权力的滥用。

他通过创造一个虚构的极权主义国家,描述了一个世界上最统治和压迫的政府,讽刺地暴露了政府对个人思想和自由的控制。

2. 指责社会问题。

讽刺作品经常使用夸张和反转,通过夸大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荒谬性,引起读者的反思和批评。

例如,在香港作家马德里的小说《围城》中,通过对上层社会生活的讽刺,指责了社会上的虚伪和封闭。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被称为“围城”的社会圈子中生活,但最终发现这种封闭只是一种虚幻的安慰,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却是无法得到的。

二、讥讽的独特表达讥讽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嘲笑和嘲讽的修辞手法。

通过讥讽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讽刺作品可以用尖锐的语言揭示他人的愚蠢、虚伪或错误。

1. 调侃并揭示他人的错误。

讥讽经常采用直接嘲笑和调侃的方式,将他人的错误和愚蠢直接暴露出来,引起读者的笑声和思考。

例如,在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通过讥讽性的对白和情节,揭示了人类的虚伪和爱情的荒谬。

戏剧中的角色们为了追求爱情而陷入一系列荒谬的误会和混乱,这引起了观众对人类情感的讥讽。

2. 使用夸张和反转。

通过夸张和反转的方式,讥讽作品可以增强对他人言行的嘲笑效果。

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幽默讽刺的方式,讽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道德虚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 人为何 能够 迅速 而轻松 地推 断 出说话 人 的会话 意 图。 具有 重要 的理论 和现 实意义 [ 关键 词 ] 讽 刺 言语行 为 ; 转喻 ; 事态场 境 : 阐释
[ 中图分 类号 ] H3 l 4 [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1 6 7 1 — 6 6 3 9 ( 2 0 1 5 ) 0 1 — 0 0 7 8 — 0 4
期 以来 , 备受文 学 家和修 辞学 家们 的宠爱 。 随着 现代 为 , 即言 内行 为 、 言外 行 为及 言 后行 为 , 其 表 达 的 核 接 言语行 为进 行研 究探 讨 。认 知转 喻在 语 言使 用 中 为 三分模 式 的基础 上 提 出并 发 展 了间接 言语 行为 理
起 着非 常重要 的作用 ,同时也 为我 们研 究 间接 言语 论 。间接言语 行 为理论 ( I n d i r e c t S p e e c h Ac t ) 认为 , 说


引 言
二、 言 语行为 语用研 究概 述
自语用 学诞 生 之 E t 起 .间接 言语 行 为一 直都 是 学界关 注 的焦点 。 作为 间接 言语行 为 的一种 , 讽刺 言 语行 为在 人们 的 日常交 际 中随处 可 见 。 语 力较 强 . 长 认知 科 学 的发 展 .语 言学 家们 开始 从认 知视 角对 间
[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1 - 2 3 [ 基金 项 目 ]本 文为 2 0 1 4年 全 国 高校 外 语教 学科 研 项 目“ 讽 刺 言语 行 为的 转喻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2 0 1 4 A H0 0 3 4 A) 的 阶 段 性成 果; 滁 州 学 院科 研 启 动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讽 刺 言语 行 为 的 转喻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2 0 1 4 q d 0 6 0 ) 的 阶段 性 成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na r l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No .1 . 201 5
(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To t a l No .8 9
讽刺言语行为 的转喻研 究
杨 小敏 祁 世 明
( 滁 州学院外 国语 学院 , 安徽 滁 州 2 3 9 0 0 0 )
[ 摘 要 ]讽刺 言 语行 为表 面 上 积极 肯定 , 本 质上 以迂 回委婉 的方 式表 达 消极 情感 , 其 目的是 对讽 刺 对 象进行 贬损 、 奚 落和刺 伤 , 是 一种 具有 间接 批评 性质 的表情 类言语 行 为。讽刺 言 语行 为在事 态场境 框 架下 进 行运作 , 讽 刺事 态场境 主 要包括讽 刺 事态前 段 、 讽 刺 事态核 心段 、 讽刺 事 态效果 段 以及讽 刺 事态后 段 , 各组 成 部分 之 间 以及 组成部 分 与整个讽 刺 事态场 境之 间都 具有 转喻 关 系。 以场境 框 架为基 础 的转喻理 论注 重探 讨 讽刺 言语 行为 的认 知机理 , 同时对 涉及到 的语 用推理 图式和认 知基 础进行 系统 描述 , 可 以较为合 理地 解释 受
2 0世纪 5 0年 代 .英 国哲学 家 J o h nA u s t i n开创 了 言语 行 为理 论 ( S p e e c h A c t T h e o r y ) 的先 河 。在 他 看来 .语 言使 用者 在说 话 时同 时表达 了三种 言语 行
心 思想是 “ 言则 行 ” [ 。此后 , S e a r l e 在 A u s t i n言语 行
段. 监 考 教 师此 时借 用 “ 卿 卿 我我 ” 这 一 事 态 前段 来
2 0 1 5年第 1 期
杨小敏 祁 世明: 讽刺言语行为 的转喻研究
7 9
( 2 )对 会话 双 方所 需要 的推理 模式 的概念 类 型无 法 作 出系统 阐释 。 认 知转 喻理 论则 恰能 弥补 这一 不 足 。
惩罚 。 由此 可见 , “ 卿 卿我 我 ” 是“ 考试 作 弊” 的一个 阶
行为 . 次 要言 语行 为是 话语 的字 面 言外 之力 . 而 主要
言语 行 为是话 语 意欲 表达 的言 外之 力 .间接 言语 行
为 理论集 中表达 了“ 言必 行 ” 的思想 ㈤。 S e a r l e的间接 言 语 行 为理 论 对言 语 行 为 的解 释虽 有 其 独 到 之处 . 但 仍存在 以下 缺 陷 : ( 1 ) 对 受话 人 为何能 够快 速 而又 轻 松 地 理解 说 话人 的话语 意 图无法 进 行 系 统解 释 :
行 为提 供 了一条 理想通 道[ ” 。有 鉴于 此 , 利 用转 喻理 话 人通过 实施 次要 言语 行 为来 间接 地实 施 主要 言语
论对 讽刺 言语 行 为进行 研 究 .一方 面 可 以进 一 步增
强转 喻理 论 的解 释力 .另 一方 面可 以加 深人 们在 交 际 中对讽 刺言 语行 为 的理 解 .具有 重要 的理 论 和现 实 意义 [
果; 安 徽 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重 点 项 目“ 基 于语 料 汉语 新 词 变 异 的 概 念 整 合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S K2 0 1 3 A1 2 7 )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作者 简 介 ]杨 小 ̄ R( 1 9 8 1 _ ) ,男 , 滁 州 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祁 世 明( 1 9 6 8 _ ) , 男, 滁 州 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副 教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