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市级山洪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网络设备配置
选择高性能的网络设备, 确保数据传输的畅通无阻 。
备用电源和防雷接地等配套设施考虑
备用电源配置
为确保在主电源故障时系统能正 常运行,需配置备用电源,如 UPS不间断电源等。
防雷接地措施
为避免雷电对系统设备造成损坏 ,需采取防雷接地措施,确保系
统设备的安全运行。
其他配套设施
根据实际需要,考虑配置其他必 要的配套设施,如空调、消防设 备等,确保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
建立维护保养档案,记录每 次维护保养的情况和结果。
设立专门的维护保养团队,负责 定期对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全面检 查和维护。
定期对维护保养制度执行情况进 行回顾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 制度。
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活动组织
01 02 03 04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流程、应急资源和救援力 量等方面。
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合理的数据采集 频率和传输协议,以满足山洪灾害监 测预警的要求。
通信网络选择
选用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如 4G/5G、卫星通信等,确保数据传输 的畅通无阻。
中心处理平台搭建方案
硬件设备选择
选用高性能、可扩展的硬件设备 ,如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 备等,确保中心处理平台的稳定
运行。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功能模块划分
根据业务需求,合理划分功能 模块,如实时监测、预警发布 、数据分析、系统管理等。
预警算法研发
研发高效、准确的预警算法, 实现对山洪灾害的及时预警和 有效应对。
系统集成与测试
完成应用软件系统的集成和测 试工作,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
可靠性。
03
关键技术应用与实现策略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二○一○年八月目录1 山洪灾害普查 (1)2 危险区的划定 (1)3 预警指标的确定 (1)4 监测系统 (1)4.1站网布设 (1)4.2监测信息流程 (3)4.3监测站点管理 (3)4.4监测站环境 (4)4.5监测站设备 (5)5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11)5.1平台硬件设备配置和机房及会商环境 (11)5.1.1平台硬件设备配置 (11)5.1.2 机房及会商环境 (13)5.2县级平台系统及应用软件配置 (14)5.2.1 系统总体技术原则 (14)5.2.2 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15)5.2.3 平台支撑系统软件 (16)5.2.4 数据库系统 (16)5.2.5 应用系统功能要求 (17)6预警系统 (24)6.1预警方式要求 (24)6.2主要预警设备技术要求 (25)7 群测群防体系 (26)7.1责任制内容要求 (26)7.2预案内容要求 (26)7.3宣传培训演练方式和内容要求 (26)附件1:山洪灾害普查表(15张)附件2: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表结构(16张)1 山洪灾害普查普查的内容包括:小流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人口分布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口及主要经济设施分布情况等。
各省按照编制大纲的要求,参照附件1制定普查表。
2 危险区的划定根据普查的结果,划定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危险区、安全区。
要求所受山洪灾害影响范围内,有人居住的区域均必须划定。
有条件,可以划定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域。
并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单位,标绘在预案中的图件上。
3 预警指标的确定根据历史降雨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确定每个小流域或乡村各级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并在实际运用中修订完善。
预警指标一般分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指标。
4 监测系统4.1站网布设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小流域。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导则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导则一、系统总体结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传输、处理、预警信息发布等子系统组成。
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便于扩展和维护。
二、监测站点布局监测站点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单元,其布局应遵循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经济合理的原则。
根据山洪灾害的分布特点,合理设置雨量站、水位站、土壤含水率站等监测站点,实现对山洪灾害的全方位监测。
三、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采集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核心环节,采集的数据包括雨量、水位、土壤含水率等。
数据采集应采用自动化、高精度、稳定可靠的设备,并具备远程控制和校准功能。
数据传输应采用稳定可靠的通信方式,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四、预警算法与模型预警算法与模型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应根据山洪灾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预警算法与模型,如模糊数学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最终产品,其发布方式应多样化,包括短信、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
预警信息应具备简明扼要、清晰易懂的特点,便于公众及时获取和理解。
六、系统运行保障系统运行保障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应建立健全的运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
七、标准化与安全防护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确保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应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八、设计与实施流程设计与实施流程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应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资源分配。
设计与实施流程应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设备选型与采购、系统集成与测试、安装调试与验收等阶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力学作用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地表或地下岩体发生变形、破裂等现象,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频发、范围广泛,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建设一套高效、准确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系统架构、技术手段、数据管理等方面介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方案。
一、系统架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架构应包括前端监测设备、数据传输通道、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以及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前端监测设备用于采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如地下水位、地层位移、地震活动等。
数据传输通道是实现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的基础设施。
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通过算法和模型进行地质灾害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用于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提醒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二、技术手段1.监测设备技术:选择合适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如测斜仪、地震仪、遥感设备等,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障设备的长期稳定工作。
2.数据传输技术:采用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通信等,保证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
同时,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冗余机制和安全防护系统,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采集到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特征。
同时,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算法和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的比对和分析,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包括预警信息的分级、颜色预警、多渠道推送等功能。
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公众,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三、数据管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需要高效的数据管理机制。
首先,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修复数据异常。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初稿)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初稿)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组2011年5月目录1 系统的总体构架 (1)2 监测系统 (1)2.1 监测信息的流程要求 (1)2.2 站点布设的技术要求 (1)2.2.1 站点布设原则 (2)2.3 监测站点管理 (3)2.4 监测设备技术要求 (4)3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11)3.1 平台硬件设备的配置要求 (11)3.2 平台软件的配置要求 (14)3.2.1 平台应用软件功能要求 (14)3.2.2 平台应用软件的技术指标要求 (22)3.2.3 平台系统软件配置要求 (24)4 预警系统 (24)4.1 预警方式要求 (24)4.2 主要预警设备技术要求 (24)4.2.1 传真群发 (24)4.2.2 广播预警系统 (25)4.2.3 短信平台 (25)4.2.4 第三方平台 (25)5 群测群防体系 (25)5.1 责任制内容要求 (25)5.2 预案内容要求 (25)5.3 宣传培训演练方式和内容要求 (26)5.3.1 宣传 (26)5.3.2 培训 (27)5.3.3 演练 (28)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 系统的总体构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三大部分。
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包括责任制落实、预案编制、宣传培训演练等。
2 监测系统2.1 监测信息的流程要求自动监测站通过配置的数据传输信道(可因地制宜地选用GPRS/GSM短信、程控电话网(PSTN)、超短波(UHF/VHF)、卫星等信道)自动发送雨水情信息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有条件可同时发送到省水情中心或市水情分中心,实现省市县信息同步共享。
人工监测站信息以电话语音方式及时报送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简易监测站信息由观测人员通过可能的方式及时报告县、乡(镇)防灾负责人。
2.2 站点布设的技术要求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中小流域。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指南

7
(七)基础环境 运行维护内容: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条件和稳定 的、不间断的电源保障。 1.机房环境 运行维护内容:保持机房室内温度在 15~30℃,相对湿 度保持在 40~60%的范围内;防止灰尘及不良气体侵入室内; 切实做好防火、防水、防虫鼠、防震、防盗等工作,确保人 身和设备安全;切实做好防雷工作,保障设备可靠接地,每 年雷雨季节之前应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加强门禁系统管理,确保机房安全;保证室内工作照明和事 故照明;对独立站点的环境维护等。 (1)机房维修、清洁、看护 运行维护内容:机房维修、防尘处理、工具配备和看护 等。 (2)空调 运行维护内容:设备日常检测,设备运行日志填写;设 备年检、常规维护,零部件、维护材料消耗;设备日常清洁、 除尘。 2.电源系统 运行维护内容:及时发现、处理电源故障,保证电源设 备正常运行、备份电源能够及时投入运行,确保信息通信设 备供电正常。 (1)UPS 电源专用阀控式密封蓄电池 运行维护内容:每月一次均衡充电,日常检测,运行日
2
(二)水位监测 自动水位站一般由传感器、传输单元、供电单元、防雷 系统和基础设施等五个部分构成,按照传感器类型一般可分 为浮子式、压力式、雷达式、气泡式等,数据传输方式一般 采用 GPRS/GSM、超短波、卫星等。 运行维护内容:设备加电运行、看护、除尘、清理,设 备运行状况观察、接口测试;硬件安装、测试、设置,硬件 升级,备份数据文件;设施清淤;电池等零部件更换、故障 处理修复;异常数据处理等。 (三)视频/图像监测 自动视频/图像监控站一般由摄像头、编码器、视频存 储介质、光端机、供电系统、安装基础支架和防雷接地等七 个部分构成。 运行维护内容:设备加电运行、看护、除尘,设备运行 状况观察、接口测试;硬件安装、测试、设置,硬件升级, 光纤电路的连接测试及维护;支架等零部件更换、故障处理 修复等。 (四)数据接收管理 1.数据接收共享前置机 运行维护内容:设备看护、除尘,设备运行状况观察、 接口测试;前置机的安装、测试、设置,硬件升级;故障处 理修复等。 2.数据接收软件 运行维护内容:软件安装、修复、功能性测试,系统性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山洪灾害是指由于暴雨等天气条件造成的水体迅速积聚,并在河流、溪流等狭窄的通道中发生洪水泛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山洪灾害具有突发、短时间内暴发和迅速蔓延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建立一套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于提醒人们在事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及时疏导人员和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旨在建立一套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山洪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和影响范围进行监测和分析,实现对山洪灾害的及时预警和预测。
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山洪灾害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二、项目内容1.数据采集与传输:建立一套完善的山洪监测站网,配备专业的设备,包括雨量计、水位计、温度计等。
通过实时获取各项数据,并将其传输至中心服务器。
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洪水的形成过程、扩散速度、影响范围等进行模型建立和预测。
3.预警与预测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建立山洪灾害的预警与预测模型,通过模型的计算和分析,及时预警未来可能发生的山洪灾害,提供预测结果。
4.预警信息推送:将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应用程序等形式传送给相关管理部门和居民,提醒大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5.系统管理与维护:建立专业的系统管理团队,负责对系统进行日常的运维和维护,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准确度。
三、项目进度和实施方案1.项目进度:-需求调研和分析:1个月-设备采购和安装:2个月-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2个月-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建设:3个月-预警与预测模型建立:3个月-预警信息推送系统建设:1个月-系统测试和优化:2个月2.实施方案:-第一阶段: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项目的目标、功能需求和技术要求。
-第二阶段:设备采购和安装,选择合适的山洪监测设备,并进行现场安装和调试。
-第三阶段: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建立监测站网,确保数据准确地传输到中心服务器。
山洪灾害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技术要求图解(印发版)

八、其它功能
各地应结合防汛抗旱、水利管理、日常办公等工作,整合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行环境,拓展其它功能,最大程度发挥效益。
59
谢 谢!
数据上报与信息共享
生成报文
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 平台
移动查询
数据库
GIS平台
自动采集
监测系统(雨量、水位)
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
水文信息 气象信息 国土信息
5
◆总体要求—功能框架
6
◆总体要求—网络结构
水利专网
实现县级与省、地市级防汛 专线连接。
用于水雨情数据及预警信息 共享、省市县视频会议,提 供短信网关平台通道。
处理 设备管理
46
六、值班管理
值班管理:值班日志填写。
47
六、值班管理
灾情快报:灾情快报查询浏览。
48
六、值班管理
异常数据校核:对水位、雨量异常数据的拦截、修正功能。
49
六、值班管理
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实时查看各设备运行状态。
50
六、值班管理
设备运行状态监控:查看发生故障设备的具体信息。
35
三、水雨情监视预警
预警反馈:防汛责任人以手机短信方式回复至县级平台,主要包括收到信息
时间、通知转移人口数量、是否完成预案规定工作任务等内容 (可统一格式) 。
36
三、水雨情监视预警
水情预报预警:根据各地情况,选择是否采取水文预报方式进行预警。
37
四、应急响应及快报
应急响应:启动应急响应,采取响应措施。
9
一、基础信息查询
县乡村基本情况:在山洪调查评价成果提供的行政区划、小流域和2.5 米影像等基础底图基础上,展示查询县乡村基本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印发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二○一二年十月前言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总体部署,规划确定的2058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将于2013年全部建成。
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框架内,在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省级和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各级防汛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山洪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响应信息和防治情况,对于提高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山洪灾害科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指导和规范省、地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统一标准,实现各级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保证基本功能要求,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制订本技术要求。
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适用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
本技术要求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中心编制。
目录1 总体要求 (1)2 省级网络接入及系统硬件 (2)3 地市级网络接入及系统硬件 (3)4 省、地市级山洪灾害数据共享汇集软件 (4)4.1 实时雨水情数据共享汇集 (5)4.2 基础数据共享汇集 (5)4.3 山洪预警信息共享汇集 (6)4.4 上下游相邻县数据共享 (7)4.5 气象信息共享汇集 (7)4.6 国土信息共享汇集 (7)5 省、地市级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应用软件 (8)5.1 基本要求 (8)5.2 数据资源及数据库 (8)5.3 省级应用软件功能要求 (9)5.4 地市级应用软件功能要求 (11)5.5 性能要求 (12)5.6 系统支撑软件 (12)附件1:山洪灾害基础及预警数据上报要求附件2: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表结构1总体要求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组成部分。
通过系统建设,实现中央、省、市、县信息共享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管理职责,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各有侧重,与其他防汛抗旱业务系统互为支撑、互为补充。
主要功能包括:汇集辖区内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的实时监测预警等各类信息,对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汇总统计、共享上报,为省、地市级防汛及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情况,了解山洪灾害防御态势,进行监督指导提供支持。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省、地市级网络接入和系统硬件,省、地市级山洪灾害数据共享汇集软件,省、地市级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应用软件。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流程图如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流程图2省级网络接入及系统硬件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框架基础上,根据省级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求,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完善网络,配备必要的设备。
以下为网络建设和服务器配置的基本方案,各省防汛部门可根据本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进行扩充。
1、网络通道建设建设省级防汛部门到水文、气象、国土部门的网络通道,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建议租用公网线路,推荐选用SDH/MSTP,信道带宽不低于2Mbps,也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适当增扩带宽。
省级防汛部门到地市级防汛部门的网络通道使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网络通道或整合各地已经建设完成的网络通道。
2、共享服务器配置与水文、气象、国土之间共享数据的服务器各2台,互为备份,共6台。
参考配置要求如下:参数:2颗CPU,主频不低于2.66GHz;16GB DDR3内存;3*300GB 15000rpm SAS 2.5英寸硬盘;1*1TB 15000rpm SAS 2.5英寸硬盘;2个双端口千兆网卡;1400W热插拔冗余电源;DVD光驱。
3、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服务器配置专题数据库服务器2台,与磁盘阵列柜组成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服务器群,避免因单台服务器造成的单点故障。
参考配置要求如下:4颗CPU,主频不低于2.66GHz;32GB 内存;3*500GB 15000rpm SAS 2.5英寸硬盘;RAID卡,支持Raid0/1/5,集成Raid控制器;2个双端口千兆网卡;DVD光驱;1200W热插拔冗余电源;独立iLO3管理口。
4、山洪灾害管理Web服务器配置Web服务器1台,配置参考数据库服务器。
5、磁盘阵列磁盘阵列1台,双控制器,8GB CACHE,CV无限容量许可,8×LC/LC光纤。
磁盘阵列类别:FC SAN;磁盘转速:15000rpm;磁盘容量:500GB。
配置磁盘的最少数量:8。
6、其他设备根据省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情况,满足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配置。
3地市级网络接入及系统硬件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框架基础上,根据地市级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求,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完善网络,配备必要的设备。
以下为网络建设和服务器配置的基本方案,各地市防汛部门可根据本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进行扩充。
1、网络通道建设建设或整合地市防汛部门到县级防汛部门的网络通道,将县级网络纳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市级防汛部门到水文部门的网络通道,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省级网络实现与气象、国土部门的信息共享,也可根据需要建设与市级气象、国土部门的网络通道实现信息共享。
建议租用公网线路,推荐选用SDH/MSTP,主信道带宽不低于2Mbps,也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适当增扩带宽。
2、共享服务器配置与水文(水情分中心)共享的服务器1台。
参考配置要求如下:2颗CPU,主频不低于2GHz;16GB DDR3内存;1*300GB 15000rpm SAS 2.5英寸硬盘,1*1TB SAS2.5英寸硬盘;750W*2热插拔电源;2个双端口千兆网卡。
3、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服务器配置专题数据库服务器2台。
参考配置要求如下:2颗CPU,主频不低于2.66GHz;16GB 内存;1*300GB 15000rpm SAS 2.5英寸硬盘,1*1TB SAS 2.5英寸硬盘;RAID卡,支持Raid0/1/5,集成Raid控制器;2个双端口千兆网卡;DVD光驱;1200W热插拔冗余电源;独立iLO3管理口。
4、山洪灾害管理Web服务器配置Web服务器1台,配置参考数据库服务器配置。
5、其他设备根据地市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情况,满足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配置。
也可参考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情分中心设备配置。
4省、地市级山洪灾害数据共享汇集软件为了实现山洪灾害数据共享汇集,须建立与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之间及水文、气象、国土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汇集机制,规定共享内容,制定共享标准,统一数据交换格式,开发共享接口,全面汇集山洪灾害防治信息。
4.1实时雨水情数据共享汇集自动监测站发送雨水情信息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同时按照水文遥测信息报送要求共享到省、地市级水情中心(分中心),并由省、地市级水情中心(分中心)分发到需要共享信息的其他单位。
在省、地市级水情中心(分中心)建设实时雨水情数据共享汇集软件,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网络实现省、市、县信息共享,不具备条件的地方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各省应明确数据管理责任和共享流程,避免重复接收共享信息。
各省雨水情信息通过水文系统汇集至水利部水文局。
4.2基础数据共享汇集山洪灾害防治基础数据汇集,主要是指汇集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中的山洪灾害防治基础信息,包括:行政区基本信息、山洪灾害影响情况、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小流域基本情况、监测站基本情况、河流基本情况、水库基本情况、堤防基本情况、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山洪灾害预警指标、预警设施、安全区、危险区及转移路线分布情况、预警部门情况和预警人员信息等等。
山洪灾害防治基础数据汇集可通过发布专门的数据上传页面,由县级用户以固定的文件格式打包整体发送,由省、地市级系统自动解析、入库。
有条件的省也可以实现省、地市级系统与县级平台的数据库同步共享。
各县按照《山洪灾害基础及预警数据上报要求》(附件1)的内容和格式,每年汛前完成基础数据上报工作。
省、地市级系统基础数据接收处理服务要求如下:按照附件1的要求,定义统一的数据上报格式;增加权限控制管理,保证省、地市级系统数据的安全性;能够自动接收县级平台上传的数据,对数据内容进行验证,并自动解析保存上传数据至省、地市级系统数据库;记录数据处理日志,包括:数据来源、上传时间、上报人、数据处理结果等;向县级平台返回上传数据的处理结果。
4.3山洪预警信息共享汇集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汇集,是指汇集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上报的实时预警信息、响应措施以及山洪灾害情况等。
各县按照《山洪灾害基础及预警数据上报要求》(附件1)安装部署数据上报程序,同时上报到中央和省、地市级系统。
省、地市级系统采用统一组织开发的共享汇集软件,实现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汇集。
省、地市级系统预警信息接收服务的要求:按照附件1的要求,以XML为数据传输格式,对县级平台提供实时接收预警信息数据的Web服务;能够自动接收县级平台上报的预警信息,并验证数据内容及格式的正确性,自动保存预警信息至系统数据库;记录预警信息数据上报日志,日志内容包括:数据来源、上报IP地址、上报时间、上报数据报文以及数据处理情况等;向县级平台返回上报数据的处理状态;加强服务访问安全性,保证省、地市级系统的安全性;能够满足大并发数据上报的需求,并保证汛期能够提供实时服务;对于错误报文有异常处理机制,通过系统日志管理错误记录。
具备数据库备份功能,负责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定时备份。
4.4上下游相邻县数据共享上下游相邻县的共享数据主要内容是实时雨水情数据,由水情中心或水情分中心采用实时雨水情数据共享汇集软件,通过网络实现上下游相邻县数据共享。
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利用山洪预警信息共享汇集软件实现实时预警数据的共享。
4.5气象信息共享汇集省级防汛部门建立与气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交换的机制,由省级防汛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器,气象部门按照约定的格式向共享服务器写入数据,也可根据双方协商的方式交换数据。
省级防汛部门需建设气象信息共享软件,负责实现对地市防汛部门的分发和共享。
也可根据需要在地市级实现与地市级气象部门的共享。
气象信息共享的内容和格式由省级防汛部门和气象部门协商确定,应包括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所必需的各类实时气象监测信息和气象分析预报预警等成果。
气象信息共享的时效应满足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的需要。
实时监测信息应在20分钟内汇集至省级系统。
气象分析预报预警等成果信息,应第一时间汇集至省级系统。
共享汇集软件也应满足气象部门的需求,向气象部门及时提供实时雨水情、山洪灾害实时预警等信息。
4.6国土信息共享汇集省级防汛部门建立与国土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交换的机制,由省级防汛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器,国土部门按照约定的格式向共享服务器写入数据,也可根据双方协商的方式交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