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复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重点文常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

与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合称为“韩柳”。

二、句读停顿(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三、重点字词(一)一词多义(1)环:如鸣佩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2)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能)(4)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隶而从者(连词,表顺接)(5)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犬牙差互(交错)(二)词性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户(名作状,向西)(2)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伐竹取.道取:(开辟)(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3)日光下澈.澈:(穿透)(4)影布.石上布:(映)(5)俶尔..远逝俶尔:(忽然)(6)心乐.之乐:(以……为乐)(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9)不可久居.居:(停留)(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悄怆:(凄凉)四、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神悲伤,寒气透骨,使人感到凄凉幽深。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五、内容理解及主要写法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如鸣珮环。

2020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导学课件

2020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导学课件

10 小石潭记♦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又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和韩愈并称“韩柳”,他们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柳宗元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有《柳河东集》传世。

♦背景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此期间,他生活艰难,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怀忧惧之情。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他便借山水排遣内心的忧愁,写成流传千古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便是其中一篇。

♦文体知识山水游记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在描写中又包含着独特的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柳宗元的组记《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主题解说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和心有不平的痛苦感情。

♦结构图瞬笈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小石潭全貌物"潭水:清洌侧面描写游鱼:空游无依抒发在寂婁处.JS 1小石潭记特写镜头 小漳源流M 齐册不 折差 曲 身势I I 形彖比喘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咸心>、记录同游者♦疑难探究(1)师: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生: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课文翻译】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倒竹子,开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就看见了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同游人一起在欢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被竹林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就题字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结构内容】第一段: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描写潭中的鱼和潭水,突出水的清澈。

第三段:描绘小石潭的源流和远望之景。

第四段:描绘潭上景物和气氛,抒写作者的整体感受。

第五段:交代与作者同游的人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10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áng zhú( ) qīng liè( ) pèi huán( )jìliáo( ) ( yǐ) ()然( chù)()尔( xi )()忽犬牙(cī)()互( qiǎo )()怆幽( suì)()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隔篁竹,,如鸣珮环。

(2)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总体写游鱼大体数量和潭水空明清澈的句子是“_ _,”。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特点的句子是“_ ,”。

(4)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的句子是“_ _,”。

(5)山川之美,自然之盛,自古就是文人学士的讴歌对象。

古人对山川自然的赞美,总是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挚爱,也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陶渊明描绘的理想生活环境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落英缤纷_”。

(《桃花源记》)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水潭,在柳宗元笔下,也是亲切可爱:“为坻,为屿,为,为岩。

,,”。

(《小石潭记》)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到柳宗元时才真正确立,而“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最杰出的代表。

《小石漕记》就是其中的经典名篇。

B.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韩昌黎他的散文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山水的游记,著有《柳河东集》。

他的诗文与韩愈齐名,人称“韩柳”。

C.《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D.古体诗种类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乐府诗、歌行体等。

其特点是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泛,篇幅长知不限。

4.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水尤清冽尤:_(2)闻水声闻:(3)为坻,为屿,坻:_(4)青树翠蔓翠蔓:(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许:(6)怡然不动怡然:(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 翕忽:(8)悄怆幽邃悄怆: 邃:_(9)以其境过清清:5.一词多义。

10.《小石潭记》原文、注释和译文

10.《小石潭记》原文、注释和译文

10.小石潭记①柳宗元【原文】从小丘②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③,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④,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⑤。

全石以为底⑥,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⑦,为坻(chí)⑧,为屿(yǔ)⑨,为嵁(kān)⑩,为岩。

青树翠蔓(màn)⑪,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⑫。

潭中鱼可百许头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③,佁(yǐ)然④不动;俶(chù)尔远逝⑤,往来翕(xī)忽⑥,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①。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②,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①,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②。

以其境过清③,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①,龚(gōng)古②,余弟宗玄③。

隶(lì)而从者④,崔氏二小生⑤: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教科书题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第1段】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介绍小石潭的方位、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具有很强的动态画面感。

①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

文言文10_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

文言文10_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

文言文10 小石潭记经典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由此转为写动。

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

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

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

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

下 10 《小石潭记》

下 10 《小石潭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的牙齿那 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l寥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ch怆uàng 幽s邃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小 石 潭 记
柳 宗 元
柳宗元 字子厚,山西人,
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因 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 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 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 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h篁uán竹g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liè 。
1.赏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①此句写鱼的大约数目,游动的形神姿态;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鱼在水中游动比作 在空中游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水的清澈;③ 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却处处写 水,一幅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2. 《小石潭记》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 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5.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 表达了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 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 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突出 了水的清澈透明。
3.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 的心情?并说说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表达了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 孤凄悲凉、凄苦孤寂的情感。
原因: 一是他因被贬谪而内心愤懑; 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三是被贬谪之地的僻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为: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②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 —— —— —— —— —— —— —— ——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副词,大约 动词,可以, 能 介词,用 连词,而 连词,因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 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 现。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 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使……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
围绕 寒气透骨
寂静幽深 感到心情凄凉,
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
忧伤的样子 幽静深远 因为 凄清 停留 于是,就
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 跟从 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随从 名叫
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 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 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 的环境太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就记下 当时的情景便离开了。 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 我的堂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 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整体感知
第二段: (1)这段写了潭中鱼什么状态,从哪些角度来写? 体现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水的清澈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主题的理解:
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 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 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 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 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 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 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 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 光
大约
都 在空中
依靠
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向下 映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轻快敏捷的样子
互相 逗乐
静止不动的样 子
忽然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
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像狗牙一样
能 代溪水
若隐若现

•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都好像在空中游 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 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呆呆的,一动 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非常 轻快。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背景简介: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 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 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 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 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 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 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 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讨论:⑵《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之一,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的感受集中体现在第四段。柳宗元本意 是借美景来排遣抑郁,然小石潭景色虽美,却是 寂静寥落,寒气透骨,作者难免触景生情,“凄 神寒骨,悄怆幽邃”既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 更是政治受挫遭谪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除了 忧伤,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愤懑之情,作者本 有满腔的政治热情及高远的政治抱负,却横遭恶 势力的打击,被贬到这景色奇异,但不宜人居住 的荒僻之地——永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便可以理解为作者愤懑心情的抒发。
正面描写↑
②潭水奇——声悦水澈
↑侧面烘托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潭境奇——清幽凄凉
探究
讨论:⑴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生动细致精美异常, 作者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在写法上对我们作文 中的写景有何启发?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
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
《满井游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遮掩缠绕摇动连结
,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参差 随风飘拂 随风飘拂 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不齐
遮掩缠绕摇动连缀
不齐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 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往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 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 曲,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 石垒、小石岩。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 拂。
课文写水、写树、写石、写鱼‥‥‥细腻生动,这 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
绘声:“闻水声,如鸣珮环” →写出流水清脆悦耳 绘色:“青树翠蔓” →写出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绘形:“全石以为底‥‥‥为岩” →写出石形多姿多态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写出树形变化万千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出水形曲曲折折 “犬牙差互”→写出岸形交互错杂 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写出鱼影鲜灵滋润 绘神:“似与游者相乐” →写出游鱼自由闲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向西走 往西 竹林 竹林
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发出 以… …为快乐 砍伐 向下
声响
格外 格外
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屿 靠近 成为 清凉 参差 成为 清凉 一整块
除了多角度的描绘,作者还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 现景物。
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 →是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是点 由面到点,有序体现作者的感知
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 “潭西南而望”→是远
“下见小潭”“坐潭上” →是近 远远近近,多层次展示小潭的景致 动静互衬(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是静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是动 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清幽雅静
课堂反馈
按原文填空。(如能默写,就更棒)
⑴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 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作者作品
柳宗元文学上的成就比较突出,是杰出的散文家,对 当时古文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与韩愈并称“韩柳”。其 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丑恶,揭露政治腐败,语言锋利简洁, 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著名的如《三戒》《黔 之驴》等。其传记散文大多取材于当时封建社会中的下层 人物,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如 《捕蛇者说》。其山水游记散文,以“永州八记” 为代 表,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往往还融入了作者悲愤 苦闷的情绪,艺术价值很高。著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期间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 思考 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在阅读完全文后, 你认为作者写了小石潭的哪些风景,这些风景奇特在什 么地方?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①潭石奇——异石纷呈 “如鸣珮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独立思考: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发现小 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边气氛 。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 寂,孤凄悲凉。
四、小结:
《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 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 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 凄之情。
他也被称为“游记之祖”。散文与韩愈齐名, 合称韩柳,列名于唐宋八大家。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 字子厚,山 西人,世称柳河东, 又称柳柳州,唐代著 名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代表作 有《永州八记》、 《黔之驴》《捕蛇者 说》《江雪》等。 《小石潭记》是《永 州八记》之一。
你了解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