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合成技术

合集下载

合成生物入门知识点总结

合成生物入门知识点总结

合成生物入门知识点总结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相结合,以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系统和功能为目标。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解决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涉及领域广泛,涵盖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生物能源、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合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技术路线、应用领域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合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合成生物学是一门致力于设计和构建生物系统及其功能的新兴领域。

它是以工程学的思维方式对生物系统进行设计和建模,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生物系统进行改造和优化。

合成生物学基于对生物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结合化学、物理、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人为干预和改造生物系统的方式,创造新型的生物体系和功能。

合成生物学旨在利用生物系统的巨大潜能,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益处。

二、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路线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生物系统设计、基因合成、基因编辑和生物系统工程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1. 生物系统设计生物系统设计是合成生物学的核心环节,它通过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设计出满足预期功能和性能要求的生物体系。

生物系统设计需要运用工程学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综合考虑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确定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2. 基因合成基因合成是合成生物学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构建设计好的基因序列。

基因合成技术可以根据需求合成各种长度和复杂度的基因序列,包括合成单一基因、多个基因的拼接、合成调控元件等。

基因合成技术为构建新的生物系统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

3.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合成生物学的另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和改造,实现对生物体系的精准调控和改变。

当前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系统、TALENs系统、ZFNs系统等,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体系的精准基因组改造和调控。

生物合成实验报告

生物合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的提取方法;2. 掌握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方法;3. 了解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在生物合成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结构,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组成。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是一类能够分解细胞壁的酶,如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等。

这些酶在植物生长发育、抗逆性以及生物合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采用植物叶片作为原料,通过研磨、离心等方法提取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并利用底物法测定酶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如玉米叶、小麦叶等)、蒸馏水、无水乙醇、氯化钠、碳酸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琼脂糖、葡萄糖、淀粉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研钵、离心机、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玻璃棒、烧杯、试管、滴管、移液器、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的提取(1)将新鲜植物叶片洗净、晾干,剪成小块;(2)将植物叶片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和无水乙醇,研磨成匀浆;(3)将匀浆倒入离心管中,以3000r/min离心10min;(4)取上清液,加入适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调节pH值至7.0;(5)将上清液用滤纸过滤,得到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提取液。

2.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1)纤维素酶活性测定:以纤维素为底物,利用葡萄糖标准曲线法测定酶活性;(2)半纤维素酶活性测定:以淀粉为底物,利用葡萄糖标准曲线法测定酶活性;(3)果胶酶活性测定:以果胶为底物,利用氯化钠标准曲线法测定酶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的提取经过研磨、离心等步骤,成功提取了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提取液呈淡黄色。

2.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1)纤维素酶活性测定:酶活性为50U/mL;(2)半纤维素酶活性测定:酶活性为30U/mL;(3)果胶酶活性测定:酶活性为20U/mL。

六、实验讨论1.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提取过程中,研磨时间、离心速度等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较大,需根据实验条件进行优化;2.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在生物合成中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如提高植物生物量、改善植物抗逆性等;3. 本实验提取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较高,可用于后续研究。

第六章 类胡罗卜素

第六章 类胡罗卜素

一、番茄红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四)抗氧化性
番茄红素是有效的抗氧化剂, 番茄红素是有效的抗氧化剂,通过物理或化学方 式捕捉高效猝灭单线态氧、 式捕捉高效猝灭单线态氧、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 直接清除自由基等发挥抗氧化作用 番茄红素的抗氧化能力在天然类胡萝卜素中是最 强的,这与其独特的长链不饱和分子结构有关。 强的,这与其独特的长链不饱和分子结构有关。 胡萝卜素的2 番茄红素猝灭单线态氧的速率是β-胡萝卜素的2倍, 是维生素E 100倍 是维生素E的100倍 皮肤中的番茄红素能优先与自由基结合, 皮肤中的番茄红素能优先与自由基结合,从而保 护皮肤中的组织及细胞避免因氧化而损伤
O H H O 叶 黄 素 A O H
H O 叶 黄 素 B
(一)叶黄素的结构 2、叶黄素的顺反异构体
O H
O H 全式 反
全反
1 5 -顺 式 O H O H
O H
1 3 -顺 O H
O H 1 3 ’-顺 O H
(一)叶黄素的结构 3、叶黄素酯的结构 许多叶黄素是以与肉豆蔻酸、月桂酸、 许多叶黄素是以与肉豆蔻酸、月桂酸、棕榈酸等 脂肪酸酯化形式存在的, 脂肪酸酯化形式存在的,如万寿菊中存在游离叶 黄素和8 黄素和8种叶黄素酯
河南科技学院
2011-2012
第一节 概 述
多烯色素又称类胡萝卜素, 异戊二烯残基为单元组 多烯色素又称类胡萝卜素,由异戊二烯残基为单元组 成的共轭双键 共轭双键长链为基础 成的共轭双键长链为基础 最早发现的是存在于胡萝卜肉质根红橙色色素 广泛分布于红色、 广泛分布于红色、黄色和橙色的水果及绿色的蔬菜中 现已发现了700多种 大多数类胡萝卜素颜色从黄、 多种, 现已发现了700多种,大多数类胡萝卜素颜色从黄、 红以至紫色都有, 橙、红以至紫色都有,少数五色 按其结构和溶解性质为两大类 胡萝卜素:纯碳氢化物,溶于石油醚, ①胡萝卜素:纯碳氢化物,溶于石油醚,仅微溶于甲 醇、乙醇 叶黄素类:共轭多烯烃的含氧衍生物,可以醇、 ②叶黄素类:共轭多烯烃的含氧衍生物,可以醇、醛、 酸的形态存在,溶于甲醇、 酮、酸的形态存在,溶于甲醇、乙醇和石油醚

生物合成反应PPT参考幻灯片

生物合成反应PPT参考幻灯片

MeO
OH
左炔诺孕酮
O
24
氧化反应
+ + + Sub
NAD(P)H
H+
单加氧酶 O2
+ + SubO
NAD(P) +
H2O
辅酶循环
+ Sub
O2
双加氧酶
SubO2
+ O2
2e-
氧化酶
2H+ O2 2-
H2O2
氧化酶
4H+
+ O2
2e-
2O 2-
H2O
25
单加氧酶催化的氧化反应(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和黄
O S
COCl
S
CO2H N
H L-脯 氨 酸
CH3OH,NaOH
HO2C
S
SC N
SH
O
皱落假丝酵母
1) SOCl2
CO2H
S CO2H 2)
CO2H
OH
N
H
NaHS
HO2C
S
SC N
Cl
O
46
Cl CHO
Cl
CH2(COOEt)2 哌啶,EtOH
CH
(EtO2C)2HC
CH(CO2Et)2
Cl CH(CH2COOH)2
马肝醇HL脱ADH氢酶
布氏T热BA厌DH氧菌醇脱氢酶
羟基H甾SDH体脱氢酶
常用脱氢酶底物优先结构特征
11
酵母细胞(Yeast)的还原反应
简单无环酮的还原与脱氢酶相似,遵循Prelog规则
O
R1
R2
面包酵母
H OH
R1

生物合成途径PPT学习教案

生物合成途径PPT学习教案

小结
乙酰辅酶A
莽草酸
醋酸—丙二酸 途径:
甲戊二羟酸 途径:
桂皮酸 途径
氨基酸 途径
饱和 酚类 脂肪酸
蒽醌 萘醌
甲戊二羟酸 焦磷酸二甲烯丙酯
萜类 甾体
第20页/共21页
苯丙氨酸 (酪氨酸)
生物碱
香豆素 黄酮 木脂素
第18页/共21页
(六) 生物合成的意义
●有利于天然化合物的结构分类; ●有利于天然化合物的结构推测; ●指导植物化学分类学; ●指导仿生合成; ●指导组织培养生物活性物质; ●定向寻找生物活性成分; ●生物调控,提高活性成分的含量。
第19页/共21页
植物光合作用
CO2 H2O hn /叶绿素葡萄糖 O2
第6页/共21页
A TYPICAL PLANT
hn
Glycolysis
Photosynthesis
(daytime)
Respiration
(nighttime)
H2O
TRACE METALS
Na, Ca, K, Mg Fe, Cu, Co, Mo
第7页/共21页
H2O
CO2
O2 N2
bacteria
第13页/共21页
以香豆素为例:
COOH
HO
OH
OH
莽草酸
COOH H
NH2
苯丙氨酸
COOH
桂皮酸
OO
香豆素
第14页/共21页
(四)氨基酸途径
该途径就是氨基酸脱羧成为胺类, 再经过甲基化、氧化、还原、重排 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变为生物碱的 过程。大多数生物碱类成分由此途 径生成。
第15页/共21页
“N” NO2-/NO3-/NH4+

的生物合成和加工课件

的生物合成和加工课件
β’亚基:与DNA模板结合功能。
σ亚基:识别起始位点。
2020/9/23
11
2、真核生物的RNA聚合 酶
RNA聚合酶:Ⅰ,Ⅱ,Ⅲ 专一地转录不同的基因 转录过程、产物不同 对鹅膏蕈碱的敏感性不同
2020/9/23
加工产生5.8S rRNA,18S rRNA 、28S
12
➢ 8~14个亚基,Mw 500KD左右 ➢ 无σ识别亚基 ➢ 转录:起始复合体(转录因子、启动子、RNA聚合酶) ➢ 线粒体、叶绿体RNA聚合酶类似于原核生物 ➢mRNA不稳定,寿命短,RNA聚合酶Ⅱ最重要
反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RNA病毒、真核细胞的端
粒R20N2酶0/A9/)2复3 制:以RNA为模板合成RNA(RNA病毒)
3
(一)模板 1、转录模板
两股DNA单链中只有一股可转录 可作为模板转录成RNA的一股DNA链——模板链 对应的一股DNA链——编码链 能转录出mR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部分——结构基因 其余的DNA可能转录(rRNA,tRNA),也可能不转录
的加工、修饰,才能体现生物学功能——转录后加工
常见形式:去除或添加核苷酸、剪切拼接等
2020/9/23
26
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相对简单 mRNA:转录、翻译同时进行,一般不进行加工修饰 tRNA、rRNA:加工,剪切和修饰
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较复杂
RNA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因此先转录,后翻译
增强子序列可以远离启动子几千bp,位于上游或者下游,
位于模板链或编码链,均能发挥作用
2020/9/23
17
启动子和转录因子
启动子:与基因表达相关的特定的DNA序列(顺式作用元件)
RNA聚合酶与之特异结合,基因转录的开始部位 强启动子2秒钟启动依次一次转录 弱启动子10分钟一次 转录因子:RNA聚合酶起始转录需要的辅助因子(蛋白质)

第六章 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ppt课件

第六章 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ppt课件

.
25
.
26
二、含氰苷
含氰苷广泛分布于植物界,无毒性。含氰苷 存在于植物表皮细胞的液泡中,分解含氰 苷的酶存在于叶肉细胞中。当叶片破碎后, 含氰苷与酶接触,在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有 毒的氰化氢。
.
27
第五节 次级代谢物的生物技术应用
一、花色改良育种(1997年)
二、改良农作物品质及提高抗逆性
金色大米
.
10
一、酚类化合物的种类
.
11
二、简单酚类
伞形酮
肉桂酸
苯丙酸内酯类化合物
简单苯丙酸类化合物 (具苯环-C3的基本骨
(具苯环-C3的基本 架,但C3与苯环通过
骨架 )
氧环化 ) .
没食子酸 苯甲酸衍生物类 (具苯环-C1的基本
骨架 )
12
简单苯丙酸类、苯丙酸内酯和苯甲 酸衍生物属于简单酚类。它们广泛分布 于维管植物。其中许多在植物防御食草 昆虫和真菌侵袭中起重要功能。
.
3
次级产物贮存在液泡或细胞壁中, 是代谢的最终产物,除了极少数外, 大部分不再参加代谢活动
次级产物可以分为三类:萜类、 酚类和含氮次级化合物
.
4
第二节 萜类
一 萜类的种类 萜类(terpene)是以异戊二烯为单位组成的。
萜类的种类根据异戊二烯的数目而定,有单萜、倍半萜、 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之分。 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有链状的,也有环状的 。
洲市场,在荷兰成功注册上市!
三、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
1.简介
2.细胞培养
3.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产生。
.
28
黄金大米,又名“金色大米”,是一种转基因大米,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胡萝卜素转 化酶系统转入到大米胚乳中可获得外表为金黄色的转基因大米,被称为“黄金大米”。

生物合成途径 PPT

生物合成途径 PPT

植物生长
(中药化学成分的来源)
二级代谢
一次代谢
绿色植物以二氧化碳及水为原料,通 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 白质、脂质、核酸等植物体生命活动 必需物质的过程称为一次代谢过程。 生成的产物为一次代谢产物。
此外,一次代谢产物还包括乙酰辅 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及 一些氨基酸等。
hn
许多二次代谢产物由上述生物合成 的复合途径生成。即分子中各个部 分由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
OH B
A
O B
A
O
查耳酮
O
二氢黄酮
一些萜类生物碱分别来自甲戊二羟 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或醋酸—丙二 酸途径。
(六) 生物合成的意义
●有利于天然化合物的结构分类; ●有利于天然化合物的结构推测; ●指导植物化学分类学; ●指导仿生合成; ●指导组织培养生物活性物质; ●定向寻找生物活性成分; ●生物调控,提高活性成分的含量。
植物光合作用
CO2 H 2O hn /叶绿素葡萄糖 O2
小结
乙酰辅酶A
莽草酸
醋酸—丙二酸 途径:
甲戊二羟酸 途径:
桂皮酸 途径
氨基酸 途径
饱和 酚类 蒽醌
脂肪酸
萘醌
甲戊二羟酸 焦磷酸二甲烯丙酯
萜类 甾体
苯丙氨酸 (酪氨酸)
香豆素 黄酮 木脂素
生物碱
二、 生物合成途径
二、 生物合成途径
薄荷叶为什么牛不吃、虫不咬?
Chemical Defenses
OH Menthol
menthol broadcast a smell that warns herbivores and insects that the plant is toxic to the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合成技术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或生物工程技术,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

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基因工程又称为重组DNA技术,是通过人工操作,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重组、改造和转移,以获得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细胞,合成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

酶工程是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

即是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催化功能的技术过程。

细胞工程是在细胞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或通过大规模细胞培养以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

发酵工程又称为微生物工程,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

发酵方式主要分为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两大类。

生物技术可以定向改造生物、加工生物材料,有目的地利用生命过程,广泛应用于医药、农林牧渔、生态、轻工食品、化工、能源、材料、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领域,涉及面广,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型产业的形成。

实验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一、实验目的1. 学习氯化钙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2. 学习将外源质粒DNA转入受体菌细胞并筛选转化体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转化是将异源DNA分子引入另一细胞品系,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手段,它是微生物遗传、分子遗传、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转化过程所用的受体细胞一般是限制-修饰系统缺陷的变异株,即不含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的突变株。

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外源DNA分子通过感受态细胞。

在一定条件下,将外源DNA分子与感受态细胞混合保温,使外源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

进入细胞的DNA分子通过复制、表达实现遗传信息的转移,使受体细胞出现新的遗传性状。

将经过转化后的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即可筛选出转化体。

本实验以E. coli DH 5α菌株为受体细胞,用氯化钙处理受体菌使其处于感受态,然后在一定条件下与pBR322质粒携带有抗氨苄青霉素和抗四环素的基因,因而使接受了该质粒的受体菌也具有抗氨苄青霉素和抗四环素的特性,常用Amp r,Tet r符号表示。

将经过转化后的全部受体细胞经过适当稀释后,在含有氨苄青霉素抗四环素的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只有转化体才能存活,而未受转化的受体细胞则因无抵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能力都被杀死,所有带有抗药基因的质粒DNA能使受体菌从对抗菌素敏感(Amp s,Tet s)转变为具有抗药性(Amp r,Tet r),即表明了该质粒具有生物活性。

这种转化活性是检查质粒DNA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

转化体经过进一步纯化扩增后,再将转入的质粒DNA分离提取出来,可进行重复转化、电泳、电镜观察及做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图谱、分子杂交、DNA测序等实验鉴定。

为提高转化率,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细胞生长状态和密度:不要用已经过多次转接及贮存在4℃或室温的培养菌液;细胞生长密度以每毫升培养液中的细胞数在5×107个左右为最佳(可通过测定培养液A600nm控制),密度不足或过高均会使转化率下降。

(2)转化的质粒DNA的质量和浓度:用于转化的质粒DNA应主要是共价闭环DNA(即cccDNA,又称超螺旋DNA),转化率与外源DN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但当加入的外源DNA的量过多或体积过大时则会使转化率下降。

(3)试剂的质量:所用的试剂,如氯化钙等,应是高质量的,且最好分装保存于干燥的暗处。

(4)防止杂菌和其它外源DNA的污染:所有器皿,如离心管、分装用的Eppendorf管等,一定要干净,最好是新的。

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

氯化钙转化法由Cohen等首创。

其转化率一般能达到每1 μg超螺质粒DNA 产生5×106~2×107个转化体,足以满足常规基因克隆试验的需要。

该法具有简单、快速、稳定、重复性好、菌株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

三、仪器、材料与试剂材料:E. coli DH 5α受体菌(Amp s,Tet s),pBR322质粒试剂:含抗菌素的LB平板培养基:将配好的LB固体培养基高温灭菌20 min 后,冷却至60℃左右,加入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贮存液,使终浓度分别为50 μg/mL和12.5 μg/mL,摇匀后铺板。

LB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10 g/L,酵母浸膏5 g/L,氯化钠10 g/L,用氢氧化钠调节至pH 7.5。

120℃高温灭菌20 min。

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贮存液:用50%乙醇配制。

0.1 mol/L 氯化钙溶液:每100 mL溶液中含无水氯化钙1.10 g,用无菌重蒸水配制,灭菌处理。

仪器:恒温摇床、电热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超净台、电热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台式离心机、带盖离心管、吸量管或自动加样器、Eppendorf管等。

四、实验内容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从新活化的E. coli DH 5α菌平板上挑取一单菌落,接种于3 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12 h左右至对数生长期。

将该菌悬浮液以1:100接种量转接于100 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扩大培养,当培养液开始出现混浊后,每隔20~30 min测一次A600nm,至A600nm≤0.7停止培养。

(2)培养液转入离心管中,在冰上冷却片刻后,于0~4℃,4000 r/min离心10 min。

倒出上清培养液,并将离心管倒置在滤纸片上1 min,使残留的培养液流尽。

用10 mL冰冷的0.1 mol/L 氯化钙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15~30 min。

于0~4℃,4000 r/min离心10 min。

弃去上清液,加入2 mL冰冷的0.1 mol/L 氯化钙溶液,小心悬浮细胞,冰上放置片刻后即制成了感受态细胞悬液。

(3)以上制备好的感受态细胞悬液可在冰上放置,24 h后直接用于转化实验,也可加入等体积30%灭菌甘油,混匀后,分装于0.5 mLEppendorf管中,每管含100~200 μL感受态细胞悬液,置于-70℃条件下保存半年至一年。

2. 转化(1)取100 μL摇匀后的感受态细胞悬液(如是冷冻保存液,则需化冻后马上进行下面操作),加入pBR322质粒DNA溶液2 μL(含量不超过50 ng,体积不超过10μL),此管为转化实验组。

同时做两个对照管。

受体菌对照组:100 μL感受态细胞悬液+2 μL无菌重蒸水。

质粒DNA对照组:100 μL 0.1 mol/L 氯化钙溶液+2 μLpBR322质粒溶液。

(2)将以上各样品轻轻摇匀,冰上放置30 min后,于42℃水浴中保温1.5 min,然后迅速在冰上冷却3~5 min。

(3)上述各管中分别加入100 μL LB液体培养基,则总体积为0.2 mL,该溶液称为转化反应原液。

混匀,于37℃水浴中温浴45 min(欲获得更高的转化率,此步也可恒温摇动培养),使受体菌恢复正常生长状态,并使转化体产生抗药性(Amp r,Tet r)。

3. 稀释和平板培养(1)将上述经培养的转化反应原液摇匀后,进行梯度稀释,方法见表1.表1 转化反应原液梯度稀释表(2)分别取适当稀释度的各样品培养液0.1 mL,接种于两种(含抗菌素和不含抗菌素)LB平板培养基上,涂匀。

以上各步操作均需在无菌超净台上进行。

(3)待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后,倒置培养皿,于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 h ,待菌落生长良好而又未相互重叠时停止培养,每组平行做两份。

4. 检出转化体和计算转化率统计每个培养皿中的菌落数,各实验组平皿内菌落生长情况应如表2所示。

表2 各实验组在培养皿内生长情况及结论不含抗菌素培养基 含抗菌素培养基 结果说明 受体菌对照组有大量菌落长出 无菌落长出 本实验中未产生抗药性突变株 质粒DNA 对照组无菌落长出 无菌落长出 pBR322质粒DNA 溶液不含杂菌 转化实验组 有大量菌落长出 有菌落长出 pBR322质粒进入受体细胞使其产生抗药性所以,转化实验组在含抗菌素培养基平皿中长出的菌落即为转化体,根据此皿中菌落数则可计算出转化体总数和转化率,计算公式如下:接种菌液体积转化反应原液总体积稀释倍数菌落数转化体总数⨯⨯= %100⨯=)质量(加入质粒转化体总数转化率g DNA μ 再根据受体菌对照组不含抗菌素平皿中检出的菌落数,则可求出转化反应液内受体菌总数,进一步可计算出本实验条件下,由多少个受体菌可获得一个转化体。

五、注意事项(1)本实验涉及溶液的移取、分装等需敞开实验器皿的操作,均应在无菌超净台中进行,以防污染。

(2)衡量受体菌生长情况的A 600nm 和细胞数之间的关系随菌株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同菌株的合适A 600nm 是不同的。

(3)转化菌不宜培养时间过长,使其菌落过多而重叠,妨碍计数和单菌落的挑选。

六、思考题1. 如果一次实验的转化率偏低,应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原因?2. 制备感受态细胞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 如果在对照组不该长出菌落的平皿中长出了一些菌落,你该怎样分析你的实验结果,并进行下面的实验?实验2 PCR扩增基因特异片段一、实验目的1. 学习PCR体外扩增的原理及其引物设计原则;2. 了解扩增过程中各因素对扩增结果的影响;3. 掌握PCR的基本操作二、实验原理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在体外进行的由引物介导的酶促DNA扩增反应。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基因突变,获取加上酶切位点的目的基因和DNA序列测定等方面,是分子生物学中一项极为常用的技术。

PCR的原理是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体外酶促合成反应。

两个引物分别位于靶序列的两端,同两条模板的3'端互补,由此限定扩增片段。

PCR反应由一系列的变性—退火—延伸反复循环构成,即在高温下模板双链DNA变性解链,然后在较低的温度下同过量的引物退火,再在适中的温度下由DNA聚合酶催化进行延伸。

由于每一循环的产物都可作为下一循环反应的模板,因此扩增产物的量以指数级方式增加。

理论上,经过N次循环可使特定片段扩增到2n-1,考虑到扩增效率不可能达到100%,实际上要少些,通常经25~30次循环可扩增106倍,这个量足够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般要求。

(一)PCR引物设计1. Tm值Tm值是PCR引物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引物与模板之间精确互补并且在模板过量的情况下有50%的引物与模板配对,而另外50%的引物处于解离状态时的温度,Tm值一般高于55℃。

合适的引物选择应需考虑到以下因素,如Taq酶的最适温度(T E)和Tm值等。

最常用的Taq酶的最适温度(T E)范围为70~74℃,根据T E可以先确定一个合适的退火温度范围(T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