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手外科发展史与现状12
重温手外科的历史,开拓美好的前景

重温手外科的历史,开拓美好的前景
朱家恺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2005(26)12
【摘要】手外科的发展是从治疗感染开始,进而是创伤的处理。
国外Bunnel总结多年来处理手部创伤的经验,写成手外科专著后,创建了手外科。
我国骨科的元老孟继懋教授创立了第一间创伤医院——积水潭医院后,由王澍寰院士主持、创立和发展了我国的手外科。
每年培养出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手外科医生,在全国开花结果。
1963年陈中伟院士成功进行断肢再植后,广东省的邝公道、黄承达教授等成功完成了断腿再植。
【总页数】2页(P1601-1602)
【作者】朱家恺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广州,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把握历史机遇开拓美好明天——“振兴辽宁工业基地”问答录 [J], 金太元
2.多方面开拓市场前景美好 [J],
3.珍惜抗战胜利宝贵经验开创民族复兴美好前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启示 [J], 王晓红;刘善义;
4.依托广阔的背景开拓美好的前景——程极明主编的《亚太地区经济环境与中国
东部地区经济开发》评介 [J], 沈立人
5.厚重的历史卓越的现在美好的前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外科与我院手外》课件

我院手外科的团队与设备
我院手外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包括 医生、护士、康复师等。
我院手外科拥有先进的医疗设 备,如显微镜、肌电图仪、血 管造影仪等,为患者提供全方 位的诊疗服务。
我院手外科注重人才培养和团 队建设,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 技术培训,提高团队整体水平 。
03
手外科诊疗技术
手外科诊疗技术的概述
诊疗技术
手外科诊疗技术是针对手 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
发展历程
手外科诊疗技术随着医学 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从最初的简单手术到现在 的微创、精准治疗。
诊疗原则
手外科诊疗技术遵循个性 化、精准化、微创化的原 则,以恢复手部功能和外 观为目标。
病例二:手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手部肿瘤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详细描述
本病例探讨了一名手部软组织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根 据肿瘤类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病例三:手部畸形的矫正与功能重建
总结词
通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段,对手部 畸形进行矫正和功能重建的案例。
。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院手外 科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领先
的手外科诊疗中心。
我院手外科始终坚持创新发展, 不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诊
疗水平。
我院手外科的特色与优势
我院手外科在断指再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手部功能重建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 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技巧。
我院手外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患者前来就诊。
手外科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手外科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手外科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一)手外科简介手外科的发展史是怎样的?随着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严重的手外伤患者大量增加。
发达国家生产手段机械化比我们要早几十年,在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当大批手外伤出现时,手外科便应运而生,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手外科医生。
他们适时地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于1944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手外科学》。
此书对手外科的理论及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有大量手外伤患者涌现,手外科发展才开始萌芽。
王渤寰院士于1959年创建了我国的手外科专业,于197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并于1984年创建手外科学组,1994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因而王潮寰院士被誉为“中国手外科之父”。
至今,手外科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也已有40余年历史。
手外科包括哪些范围?手外科是从骨科分出来的独立的专业。
手外科主要包括三大部分:①创伤,即自颈部以远的神经和血管损伤、肘关节以远的肌肉、肌腱损伤以及楼骨以远的骨与关节损伤,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在手外科成绩卓著;②手部的各种疾病,如手部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手部血管性和神经性疾病以及手部各种肿瘤等;③手部各种先天性畸形,从目前情况看,手部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有增多的趋势。
手外科的关键性设备有哪些?手外科的手术特别精细。
因此,手外科所使用的器械也就特别精细。
即使是最普通的常用器械也都是手术器械中的小号。
用于直径在Imm以下的小血管、细小淋巴管的吻合或神经束膜缝合时,显微外科手术的关键设备分别是手术显微镜和手术放大镜。
现代的微创手术所用的腕关节镜也成为手外科的必备设备之一。
手外科解决大家的什么问题?手是人类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器官。
手部的正常功能与肩、肘、腕、指关节的活动以及上肢神经功能与肌力等密切相关。
因此,手外科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包括手术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法,尽力修复包括整个上肢的感觉、运动、肌力、关节活动度,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
把“冷门”做大,带领手足外科稳健前行

把“冷门”做大,带领手足外科稳健前行吉林省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创建于1985年,1993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手外科研究所及吉林省产瘫治疗中心,1996年建立了吉林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建立了糖尿病外科治疗中心。
建科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他发明的“小血管剪开套接法”及“神经外膜套接法”是目前临床吻合血管、神经的有效方法;产瘫的系列研究及临床研究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他完成各种周围神经损伤1000余例,断指(肢)再植500余例,产瘫的显微外科治疗500余例,其他手足外科疾病及各种外伤、血管、肌腱损伤的治疗已过万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居国内先进水平。
那么,吉林省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是如何由一个边缘学科逐步发展壮大,并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的?它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发展历程?近日,记者采访了吉林省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主任单臣。
以精湛技术搏生存任何一个优秀的科室都离不开精湛的技术和特色诊疗。
据单臣主任介绍,吉林省人民医院手足外科主要在小儿产瘫的显微外科治疗、断指再植和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方面最具特色。
该科于1985年开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先后进行小儿臂丛神经松解术,臂丛神经上、中干吻合术,膈神经移位术治疗小儿臂丛神经粘连,臂丛神经上、中干根性撕脱伤,治疗病例约500余例,无一例死亡病例发生,居世界小儿产瘫治疗的领先地位。
他们还在世界上率先对产后35天的婴儿进行产瘫的显微外科手术,开创了产瘫手术治疗的先河,并率先提出了小儿产瘫手术适应证及手术选择时机,即在小儿产伤后上肢功能未见明显恢复的情况下,3个月即应手术治疗,最晚不超过6个月,这提高了产瘫患肢的功能恢复率,疗效达85%,结束了小儿产瘫早期不能手术治疗的历史,同时该成果也得到了业内同仁们的一致认同,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诊断手段。
198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先生到该科视察时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题词“以精湛的技术造福于人类”。
中医外科手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

中医外科手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中医外科手术历史渊源中医外科手术作为一项传统医学技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手术医学的描述。
而在汉代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中,则记录了很多中医外科手术的技术和实践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手术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主流的外科医学,并在现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外科手术变得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在中国国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被广泛应用。
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中医外科手术也被誉为“人类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中医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中医外科手术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应用的扩大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外科手术将进一步扩大其临床应用领域,包括心脏、胃肠、泌尿等领域。
这些领域涉及的疾病类型非常多样化,中医外科手术将针对不同领域的疾病,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2. 技术的升级未来的中医外科手术技术将进一步升级,彰显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和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手术将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微创技术、激光技术等,以更精准地治疗疾病,提高手术切口的精度和清晰度,降低手术后康复时间和手术风险。
3. 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外科手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是未来趋势之一。
在融合的过程中将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方法治疗患者。
在未来发展中,中医外科手术必将融合现代医学技术和传统医学哲学,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整合”的新模式。
4. 标准化和规范化未来,中医外科手术发展将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未来,中医外科手术将以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治疗标准为依据,确保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对于传统的非规范化操作方法将进行规范化处理,规范化的操作方法将有助于提高中医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5. 多学科合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多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手术事实上涉及许多学科,包括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疗法等。
在未来,将通过多学科合作模式开展综合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中国外科学的成就和今后发展

近年来中国外科学的成就和今后发展
近年来,中国外科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高等医学院校,外科队伍不断壮大,外科专科如麻醉科、腹部外科、胸心外科、骨科、整复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以及儿科外科等均已先后建立。
在技术普及与提高方面,新的外科领域如心血管外科、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器官移植等正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此外,重要的外科仪器器械如体外循环机、人工肾、心脏起搏器、纤维光束内镜、人工血管、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以及微血管器械、震波碎石装置等,都能自行设计生产。
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外科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胆管结石以及粘连性肠梗阻等,获得了较好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应用动静结合原则,采用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既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又恢复了肢体功能。
其他如内痔、肛瘘和血管性脉管炎等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均取得了较单纯西医治疗为好的效果。
在医学研究方面,中国成功地抢救了一例大面积烧伤工人,大面积烧伤的抢救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另外,在断指、断掌、断肢再植,同体异肢的移植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
中国外科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今后将继续关注学科前沿,加强技术创新和研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手外科

保护位:
是为保护和维持术后手部的功能而 设定的特殊固定体位。如虎口挛缩松解 术手,需要将拇指放在最大限度的外展、 后伸和对掌位进行固定,预防挛缩复发。
手部先天性畸形
缺指畸形
并指畸形
多指畸形
手部后天性畸形(1)
前臂缺血性挛缩(Volkmen)
枪刺样畸形(Colles骨折)
骨折发生在桡骨远端3~4cm内, 远折端向桡背侧移位所致
节半屈位,从示
指至小指,愈向
尺侧屈曲度愈大,
诸指尖指向舟骨
结节。拇指轻度
外展,末节指腹
接近或触及示指
末节桡侧的指腹。
功能位:
是手做各种动作前的准备姿势,表现为腕 关节背伸25 °、尺偏10 °,拇指充分外展、 对掌,其他手指略分开,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 关节半屈曲、 远侧指间关 节微屈曲, 相当于握茶 杯的位置。 术后的功能 位固定即以 此为标准。
手
手是人类净化的产物,也是创造世界的特殊劳动工具。
手外科在外科中比较年轻的学科。
中国第一个手外科:1958年组建, 北京积水潭手外科。
中国第一部《手外科学》是1978年 问世,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学》 编写组(1998年第二版 王澍寰主 编)。
世界上第一部《手外科学》1944年 出版,美国:Bunnell主编
手外科医生的训练
一、基础 医学基础(英语;大科轮转) 专业基础:普外 骨科 整形外科 显微外科 神经外科
二、专业 手外科学 上肢应用解剖学 手术学(技能训练)
三、遵纪守法与职业道德(诚信) 献身与专业精神
手外科的基本知识
一、功能解剖 二、手外科检查
手外科检查可分为手部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电生理学和关节镜检查等。 三、手部手术的基本知识与操作 四、手部功能的恢复 五、手外科的麻醉
手足外科进展情况汇报

手足外科进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手足外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在此,我将对手足外科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手足外科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手足外科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创伤更小、康复速度更快,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治疗效果。
其次,手足外科在器械设备上有了新的突破。
先进的手术器械和设备的引入,为手足外科手术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比如,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患者可以获得更加贴合个体化需求的假体,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手足外科在临床治疗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材料被应用于手足外科修复和再生领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
同时,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手足外科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此外,手足外科在学术研究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医生投入到手足外科的研究中,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发表,为手足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手足外科在技术、器械设备、临床治疗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手足外科领域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我们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追求卓越”的宗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手足外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合作,不断推动手足外科领域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手足外科领域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臂丛神经损伤-手内在肌功能重建 • 多手指缺失的再造 • 周围神经代用品,小血管代用品,肌腱代用品 • 先天性手畸形的产前诊断和治疗 • 腕关节疼痛:腕尺侧痛,月骨无菌性坏死 • 严重手部先天畸形,巨指症 • 全手指皮肤脱套伤 • 异体手移植的排斥反应
开始,然后才是创伤的处理。
• 1944年,Sterling Bunnell出版了世界上的第一部手外科专著 Surgery of the Hand • 1959年,王澍寰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建了我国的第一个手外科专业。我国手外科的创立,是
出于对创伤的处理。
血管外科的起源
• 1897年, Murphy成功进行了第一例血管吻合术 • 1902年Alexis Carrel报道了三定点端端血管吻合法,1912年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 1913年Ho¨pfner首先报道了动物实验狗腿再植成功,随后Carrel,Guthrie等报道了内脏移植
要的显微外科原理和技术,被称为显微外科之父
国内手外科发展的三个阶段
• 1950-1980年 • 1980-2000年 • 200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建期 快速发展期
拓展探索到成熟期
1950-1980 手外科创建期
• 1955年黄硕麟带蒂方法进行“趾移植术”再造手指,1959年胸腹部皮瓣包裹异体手指复合组
织再造拇手指。
行“个性化”的皮瓣筛选和改进,是皮瓣外科永无止境的追求。 治疗理念:闭合固定,关节镜,内镜,计算机辅助医学技术 组织工程 康复综合治疗 病种:创伤修复 功能重建 疾病诊治 解剖:大体解剖 显微解剖 功能解剖 异体肌腱
手外科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肌腱粘连,缝合方式改进及康复治疗 • 血管危象和移植组织坏死 • 神经:神经再生的缓慢性和难测性、失神经终板延长存活、肌肉萎缩的快速和不可逆性,创
1980-2000 手外科快速发展期
• 学术进展之皮瓣外科:
1981年杨果凡首次报道的前臂桡动脉皮瓣(中国皮瓣) 同年,Ponten提出筋膜皮瓣 1982年钟世镇报道肌间隙穿血管解剖学研究 1984年 宋业光的股前外侧皮瓣 1984年Honda报道了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1986年司徒朴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1989年 Koshima 提出穿支皮瓣 1991年 Bertelli首先报道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成功。
• 他们的成功没有使用抗凝药物 • 也没有使用放大镜。
显微外科的起源
• 1916年,Jay McLean等发现了肝素(Heparin),1933年Charles and Scott首次成功试验临床。 • 1921年Nylen等借助手术显微镜成功进行内耳手术 • 1960年Jacobson,Suarez等对直径
2004年徐建光任第三届主任委员
1980-2000 手外科快速发展期
• 学术进展之拇手指再造:
1980年Foucher 足趾某一部分游离移植 Morrison 1982陈中伟拇趾甲皮瓣游离移植
1981年 韩西城急诊拇手指再造 1983 年 于仲嘉用双足足趾组合再造 “中国手” 1983年 黄硕麟和侯明钟将冷冻异体肌腱- 骨 - 关节复合体做支架,外包姆甲皮瓣再造拇指。 1985年 顾玉东提出足趾移植第二套动脉供血系统 1988年 方光荣 趾-指血管吻合再造 1990年 寿奎水 亚急诊再造 1992年 张高孟 长手指再造 1999年 侯瑞兴 第2趾甲皮瓣治疗手指脱套伤
1980-2000 手外科快速发展期
• 学术进展之断指再植:
1982年 程国良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 幼儿断肢再植 1983 年王成琪 小儿断指再植 1986年、西京医院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成功 1991年田万成 指尖再植 逆行断指再植 1988年刘 毅 多平面离断再植 1994年王增涛 非断面截骨再植 1995年王增涛 组织块再植 1996年高伟阳 远位寄生二期再植 1999年裴国献 异体手再植
1.6—3.2mm微细血管吻合获得100% 通畅率,并创造新词“Microsurgery”。
再植实验成功
• 1960年,国内王志先首先报道狗腿再植实验成功(1960年第3期山东医刊),随后屠开元,
陈中伟等也相继报道
• 1964年,Harry Buncke首先报道兔耳再植成功,突破1mm血管吻合成功率,并形成了一些重
国内手外科发展史与现状12
Contents
1
前言
2
国内手外科发展的三个阶段
3
手外科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
手外科的未来
前言 手外科 推动了学科发展
战争与创伤
显微外科
血管外科
断肢再植
前言
•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手外科领域基本是一片空白。 • 20世纪30年代,英、美、德、日等国相继建立手外科。 • 1935年磺胺类药物进入临床使用 • 1943年青霉素进入临床使用 • 手损伤后引起的感染导致截指/肢是外科医生面临的很大挑战,手外科的发展就是从治疗感染
• 1959年,王澍寰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建我国第一个手外科 • 1960年,上海华山医院成立手外科。杨东岳教授1966年首创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
1973年开展游离腹股沟皮瓣。1970年顾玉东首创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
• 1960年,天津医院成立手外科,1963年底孔令震,费起礼成功实施首例肩胛带完全离断再植。 • 1963年,陈中伟等首先报道世界第一例前臂离断再植成功。 • 1965年,王澍寰和陈中伟均报道断指再植获得成功。 • 1978年,我国第一部手外科经典著作《手外科学》出版。 • 1979年,朱家恺率先报道周围神经束间移植术等
1980-2000 手外科快速发展期
• 专科医院的兴起:
1990年 无锡手外科医院 1995年 宁波六院手外科 民营医院的兴起 广州和平手外科医院 广州恒生手外科医院 广州新江南手外科医院 等等
2000- 手外科从探索到成熟期
断指再植:外观 功能 兼备 手指再造:单纯再造,组合再造,指尖再造,保留足趾的再造 皮瓣修复: “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少,成活可靠,操作简单易行”针对每个患者进
1980-2000 手外科快速发展期
• 学科发展:
198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成立了手外科学组
1985年《手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南通)
1993年经国家科委的批准《手外科杂志》升格
为《中华手外科杂志》移至上海
1994年手外科学组改名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王澍寰院士担任第一届主任委员
1997年顾玉东任第二届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