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舟曲苯教文献解读
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传播及现状

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传播及现状论苯教是一个宗教组织,起源于中国云南省思茅地区。
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现已扩展至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安多南北地区,论苯教的传播情况尤为广泛。
本文将探讨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传播及现状,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这一点。
一、论苯教的传播情况与原因论苯教被誉为一种民间宗教,其特点是信仰波密听巴噶玛堪布,在修行中强调念佛、行善、追求心灵的净化与提升等。
在安多南北地区此类民间宗教和传统信仰向来较为兴盛,与藏族民间的传统信仰相辅相成,因此论苯教的传播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同时,论苯教组织的积极传教和宣传,也使其在当地逐渐得到关注和接受。
比如,在据有数千年历史的大秀乡村,论苯教组织从2007年开始,在当地搭建阁楼、修建小屋、安装音响等设施,每逢佛诞日和重要节日,便会传播宗教经文和法义。
在2012年的一个春节晚会中,论苯教组织在当地演出。
二、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现状尽管在安多南北地区论苯教的传播和接受在逐渐增加,但它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受到政府限制在中国大陆,民间宗教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限制。
同样,在安多南北地区,宗教信仰也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和限制。
论苯教也不例外。
尽管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传播,但是任何宣传和组织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执行官方规定,否则就会被视为违法行为。
2. 受到宗教传承困难与其他宗教组织相比,论苯教的传承较为困难。
因为波密听巴噶玛堪布在修行和传承上较为严格,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领悟和学习。
而且,由于身份特殊或是其他个人原因,导致志同道合者凤毛麟角,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员培训和传承。
3. 内部组织问题在安多南北地区,论苯教的内部组织较为分散,管理和控制难度较大。
这也是论苯教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4. 受到现代文明冲击在安多南北地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宗教已逐渐受到影响和冲击。
白马藏族地区苯教经书及仪式调查研究

就是仪式的起头部分。据笔者的参与观察和平武
县白马藏族乡 “贝格”塔如的介绍,这些仪式主
空间神统治着,当人们的行为冒犯惹怒这类神
病、家庭衰败、村寨失序。这时候,就要举行仪
.式来禳解。白马藏族地区发现的禳解类经书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忿怒神回遮经》(
kh
r
obob
z
l
所有 “垛”(
t
o)仪式中,解毒 (
dugphyung)、
g
洗涤 (
t
s
ankh
r
u
s)、净晦气 (
mno
lb
s
ang)3 个
,除污类经书就是用
程序是必不可缺少的部分
来解毒、洗涤、净晦气的。
(三)护法类经书
这类经书是法师在举行仪式时念诵的,主要
古老的苯教,但是现有的研究缺乏对其苯教经典
用来呼唤护法神来保佑自己,增强法力,免遭恶
kh
r
obo)类、本尊拉
果 (
l
har
s
r
i
dr
a
l)类、
god)类、世间女王 巴护法类等,经文内容都是
gl
通过祭祀呼唤苯教的本尊和护法,获得自身的护
佑。其他 护 法 类 经 文 还 有 《呼 唤 护 法 神 经 》
(
b
s
r
ungvbodkhab
z
ang)、《酬谢鹏神和虎神经》
;文县非遗保护中心主
书,前些年被人买走了
·157·
巴苯教的经书;7部经书从纸质到书写明显是上
个世纪中期及以后传抄的,属于雍仲苯教的经
微型化了的寺院——藏族村落中的“苯噶”调查

微型化了的寺院——藏族村落中的“苯噶”调查
王晓云
【期刊名称】《西藏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苯噶”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半农半牧区藏族村落中特有的民众集体宗教活动场所.“苯噶”的建筑布局,上为佛殿,下为管事喇嘛的卧房及杂物房.管事僧人每日需按时燃灯、上香供佛.村落中老人每日的转经、念经,以及全村集体的宗教活动都要去“苯噶”.由此观之,“苯噶”有佛殿、僧舍、僧人、信徒,完全成为一个微型化了的藏传佛教寺院,部分替代了寺院的宗教功能.后来,“苯噶”除了村民们举行基本的宗教活动外,民众的议事、解决纠纷、扶贫物资发放等俗事也在此进行.而且,“苯噶”也慢慢成为村里老人散心、排解烦忧、锻炼身体、交换资讯的平台.【总页数】8页(P58-65)
【作者】王晓云
【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甘肃合作7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拉萨河上游噶当派佛教寺院雪伟色寺遗址调查报告 [J], 江琼·索朗次仁
2.《囊秀:安多地区一个藏族苯教寺院及其家族》读书研讨会实录 [J], 翟淑平
3.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环境与藏族寺院经济——藏族寺院经济研究之六 [J], 东
噶仓·才让加
4.藏族寺院经济运行的历史与现状拉卜楞寺院经济调查 [J], 张庆有
5.拉卜楞寺院经济模式初探──藏族寺院经济现状调查之一 [J], 东噶仓·才让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乡舟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探索

“藏乡舟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探索作者:袁艳梅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14期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中,校本课程是改革的组成部分。
我校根据办学目标,充分利用我县的地域文化特色,开发“藏乡舟曲”课校本课程。
一方面是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藏乡舟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我校以新课改为发展方向,开发“藏乡舟曲”校本课程,站在全新的舞台上,向学生介绍家乡历史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舟曲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培养学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开发校本课程文化特色舟曲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形复杂、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素有“陇上桃花源”“藏乡小江南”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舟曲历来是蜀道上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川陇钥匙”,三国时期蜀汉征西将军姜维屯田沓中;宋时,徐达部将付友德率兵灭元,在途中攻取此地后南下入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形成了浓厚而独特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绚烂文化:有闻名遐迩的陇右名山翠峰山、拉尕山、大峡沟、沙滩森林公园;有非遗项目博峪菜花节、东山转灯节、元宵松棚楹联灯会、巴藏端端朝水节、天干吉祥节、坪定跑马节;还有马家窯、齐家、寺洼文化遗址,异彩纷呈,引人入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丰厚博深的民俗文化。
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精彩生活及丰富的历史,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承当地优秀民俗的文化,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有文化元素,只要用心挖掘身边的民俗文化,就会得到无穷的乐趣,同时,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吸收民俗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原始苯教

苯教亦称苯波教,俗称黑教。
汉文文献中的苯波教、钵教、钵波教、崩博教等皆是其同名异写。
苯教崇拜日月、星辰、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神鬼精灵和自然万物,注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活动。
苯教尊丹巴辛绕为始祖,曾先后呈现出过笃苯、恰苯、觉苯等三种形态,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笃苯”大致出现在聂赤赞普后之后六世德赤赞普时期。
其主要特点是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
“恰苯”是苯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致出现在第八代吐蕃王统治贡赞普时期。
“恰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出现了代替神灵说话、与神鬼打交道、并脱离体力劳动的职业巫师(或称咒师);二是出现了祖先崇拜;三是在其发展的后期逐渐从原始宗教演变为人为宗教,成为为吐蕃统治服务的工具;四是苯教巫师内部开始有了一定的分工。
在《西藏王臣记》等一些藏文史籍中将这些巫师分为“天苯波”、“地苯波”、“神苯波”和“大苯波”,“天苯波”一般主持祭天仪式,“地苯波”主要主持葬礼仪式,“神苯波”和“大苯波”则与盟誓仪式有关。
“觉苯”大约形成于吐蕃王朝的中后期,是苯教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佛教化的苯教,是苯教在与佛教的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重要特征就是将佛教中的一些经典、仪规加以改变成苯教的经典和仪规。
关于苯教的起源,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苯教起源于四川藏区的原始宗教信仰,然后向西传至西藏等地。
从目前四川藏区各地尚存的原始宗教信仰现象来看,苯教与原始宗教信仰间的确有许多相近之处,不排除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渊源关系的可能。
但是,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这一理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苯教起源于藏区固有的原始宗教, 最初流行于象雄地区(今西藏阿里地区), 后经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传播到整个藏区。
这一观点在许多描述吐蕃历史的藏文史籍中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材料,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
无论是起源于四川藏区,还是起源于西藏地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在吐蕃王朝时期,苯教在吐蕃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
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过程之考察

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过程之考察
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变迁的历史。
苯教是西藏地区的一种古老宗教,流行于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区,金川地区作为苯教的传播中心,其苯教信仰对清廷的统治规训和统治秩序都产生了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的过程进行考察,探讨其历史背景、认识方式以及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的认识方式。
清廷最初对苯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官方的考察和调查。
在清朝初期,为了确立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清廷派遣了一些官员对苯教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调查。
这些官员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了苯教的教义、历史和影响,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清廷。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的认识逐渐从表面的了解深入到了解其对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我们需要探讨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的过程对其统治和政策的影响。
清廷对苯教认识的变迁不仅对其治藏政策产生了影响,而且也对当地政治秩序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廷后期开始加强对苯教的管控和打压,试图削弱其对当地政治的影响力,这也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社会冲突。
清廷对苯教的认识还影响了其治藏政策,使得其在西藏地区的统治更加严格和强硬,加大了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力度。
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复杂性的历史过程。
清廷从最初的陌生到逐渐的了解和认识,对其统治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清廷的统治策略和对西藏地区的认识,也对我们理解历史和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浅议甘南州古籍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

浅议甘南州古籍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古代文献书籍是我国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要文明成果,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魂宝。
甘南州是甘肃省民族文化最为富集的地区,古籍藏量在全省具有重要份额,尤其是藏传佛教和古藏文苯教文献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
本文阐述了甘南州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图书馆古籍保护及修复的现状作了分析,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标签:甘南州古籍保护现状对策由于甘南历史悠久,藏传佛教古籍藏量丰富。
目前,夏河拉卜愣寺藏经阁收藏宗喀巴、西藏各大活佛、历世嘉木样大师的作品集等各类藏传佛教文献68730部。
极其珍贵的贝叶经两部,金汁银汁书写的《甘珠尔》各一套;一世嘉木样和一世萨木察仓亲笔书写的金汁《贤劫经》各一套;金、银、珊瑚、松耳石、珍珠等混合液书写《贤劫经》、《般若八千颂》经典60部;佛教论著有二世嘉木样大师所著的《第一世嘉木样传》、三世贡唐仓.贡去乎丹贝卓美所著的《二世嘉木样传》和《德哇仓罗桑东珠传》。
夏河左海苯教寺院现藏经文《甘珠尔》3套;《丹珠尔》一套;《五垢光荣经》5套;年麦师徒、四贤哲、詹巴南喀、夏尔扎等历代苯教高僧撰写的文集著作2000余本。
夏河县阿木去乎寺院现藏有朱砂写本《大成就才俉文集》、《律部.禅定》一函;拉萨版墨印本《宗喀巴前期著作》、《戒律》、《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帝光论》等三部;玛曲县齐哈玛寺院及周边牧民个人收藏经卷10万余册,其中那塘版《甘珠尔》100余册;采日玛寺院现藏经2000余册,其中古籍文献《广中略三种般若经》一部10卷;木西合乡牧民久高私人收藏古籍文献《广中略三种般若经》一部16卷。
这些文献涉及的内容包括天文历算、节候气象、卜蓍卦辞、祈福祈祷等内容。
一、甘南州古籍保护的历史遗产历代文献自产生以来,损毁现象即随之出现。
古籍遭受损毁,归根到底,就两种因素,即人为的损毁和自然的侵蚀。
纵观中国历史上古籍图书的种种“厄运”,大多数属于人为灾害;同时,水湿、火烧、虫蛀、鼠咬、霉烂等因素对古籍图书造成损害。
杨春家保存的苯教文献评介

杨春家保存的苯教文献评介
达娃扎西;谢尔廓
【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年(卷),期】2022()4
【摘要】文章中提到的苯教古籍文献持有者杨金春,家住甘肃省陇南市岩昌县新城子藏族乡,世代信奉苯教,新城子是陇南市岩昌县唯一的藏族乡。
保存在这户人家中的一本十分珍贵的手抄版苯教古本,共有四十段或四十个章节。
文章对该文献的书籍装贴、封面图纹和卷首神像、书中插图的题材和艺术特征、全文内容、字体和语法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与其他同时期苯教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该文献与岩昌县发现的其他古代苯教文献具有相同的特征,且内容和多麦地区比较流行的苯教“十三战神”教义相一致。
【总页数】11页(P87-96)
【作者】达娃扎西;谢尔廓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
【相关文献】
1.诠释信仰:回鹘与摩尼教关系的多维透视——杨富学著《回鹘摩尼教研究》评介
2.论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之间的关系——以古藏文苯教文献和雍仲苯教文献之间的关系为视角
3.春霞映梅别样红——记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
4.甘肃宕昌藏族家藏
苯教文献学术蕴涵及出版特色考述5.民间苯教文献“夏当”初探——以卓尼车巴沟阿尼家藏“贡则夏伊”(■)为核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J.N ORTH WEST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5.2006甘南舟曲苯教文献解读看召本1,闵文义2(1.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2.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校办,宁夏银川750021)[摘 要]苯教文化源远流长,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象雄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同外来佛教的长期斗争和磨合,苯教文化从本土文化的主流文化、中心地带渐渐走向边缘化,最终散落于偏远的山区。
甘肃甘南舟曲发现的苯教文献在内容、字词及标点符号,尤其在行文特征方面与敦煌文献有较多的相同点,对于研究古代藏族社会、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甘南舟曲;苯教文献;解读[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5-0005-04苯教是藏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是藏族宗教的“活化石”,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与外来宗教的磨合,一部分已逐步融入到后来的宗教之中,另一部分仍然流传至今。
现今我们搜集到的苯教文献是流传在民间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时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研究古代藏族社会、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宗教派别之间的斗争,使此类文献散落于民间,所以长期以来未被发现,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一、象雄文明与苯教象雄文明是藏族文明的源头。
尽管象雄文明连同苯教遭到了几近灭顶之灾,但通过对苯教文献的研究,仍能管窥象雄文明的辉煌。
象雄人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进行占卜,通过占卜决定事情的性质,然后采取相应的宗教措施。
如砍伐时要祈求林神;动土时要祈求地神;有病时先进行占卜确定其性质,再根据病情举行宗教仪式或采取单纯药物治疗等。
据《格桑珍坚》《skal/bzang/mgrin/rgyan》记载,苯教的占卜形式很多,主要有圆镜占卜[pra/ltas/ mo]、算术[snang/mtong/rtais]、医术[nad/gso/sman]、赎命术vchi/slud/gto]等。
圆镜占卜包括魔法结绳占卜[srid/vphrul/ju/thig]、前知术、析梦术、降神占卜术4种,其中魔法结绳占卜术是所有占卜术之核心部分。
结绳占卜是将6条长短不一的绳子按规则打结,将产生360种结。
其中党麻[dwngs/ma]结有120种,属天界卦;宗麻[mdzangs/ma]120种,属人界卦;尼麻[snyigs/ma]120种,属鬼界卦。
此法是通过对各种结的比对、配匹进行占卜,复杂而深奥。
除上述占卜法之外,还有一种名曰“前知”[/ye/mkhyen/sgra/blavi/mngon/shes]者,此卦有5种数理推演法。
其中最主要的属堆车[ldevu/vphrul],此法之第一步是将42个石子分为13、15、14三份,每份除以4,余数填入九空格的第一行中,依次填完3个九空格,并对每一组方框内的数字进行纵向和横[收稿日期]2006-08-10[作者简介]看召本(1957-),男(藏族),甘肃夏河人,助理研究员,从事藏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闵文义(1958-),男(藏族),甘南舟曲人,教授,从事民族经济及藏族文化研究。
向分析;第二步是将3个方框横向排列,第一组方框取第一行,第二组方框取第三行,第三组方框取第二行进行分析;最后将两组方框横向排列,第一组取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对角线内的数字,第二组取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数字进行分析。
据苯教史书记载,东巴西饶米奥钦应弟子们的要求教授了花白医术集成。
该医术号称有21000种诊疗方法。
主要从病因、脉搏、尿诊、生命元素4个方面进行诊疗。
首先要搞清是否是鬼病,如是鬼病,通过占卜弄清其性质,然后运用宗教方式驱除鬼魅。
一般病症要用饮食、行为、药物、火灸等方法治疗。
今天,我们已难以见到象雄的《十万诊疗法》[dpyad/vbum/khra/bo]和《十万药学》[smam/vbum/ dkar/nag]的原文。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其已融入到《四部医典》里面。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四部医典》中有很多象雄文的药名,如苦参[sle/tres]、五味子[da/trig]等,还有只产于象雄区域的很多药物。
古代苯教对“五种元素”,即土、水、火、气、空等物质世界的认知很独特。
苯教认为“五种元素”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
为了便于表达,根据“五种元素”的性质分别用狮子、龙、大鹏、虎、马来表示。
我们通常见到的“风马”便由此而来,狮子表示土,龙表示水,大鹏表示火,虎表示风,马表示空。
苯教认为人也由“五种元素”组成,当这些元素出现不平衡时,人体就会生病。
“贡西喇苯”(mgon/gshen)就是专门调理人体五种元素的。
苯教对世界形成的认识别具一格。
其认为最初没有地球,地球是由空中散落的元素与空气能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由尘埃组成的球体。
苯教古代文献《气论》记载:从五元素的核心生出蛋体,蛋皮变为圣石,蛋清变为水,蛋黄中生出生命。
现代科学对人类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由鱼类演变,二是由猿演变。
不论哪种观点,只说了人类的演变,并未说明生命的起源。
苯教在举行各种仪式时有细致的分工,专业性很强。
如苯教分“五果苯”和“四因苯”等9种。
“五果苯”为宏塞[dpon/gsas](观想术)、黑水[chab/nag](即刻获益术)、藩玉[vphan/yus](持戒律)、白水[chab/dkar](祭神术)、托特[mtho/thog]。
“四因苯”为囊先[snang/gshen](司占卜、祈福、祭祀神、治病)、赤先[vphrul/gshen](通过“堆”[gto]和“耶”[yas]的仪式消灾避难、奠基、消除眼前和长远的障碍)、夏先[phyaw/gshen](占卜吉凶)、德先[dur/gshen](为生者消灾,为死者度灵,酿酒时避邪,看天文历算、驱鬼)。
聂赤赞普时有十二知苯:敬天寻得救主[lha/yar/gsol/bas/mgon/byed/pa]、祈福获得财富[gyang/tshur/blangs/nas/nor/pnyugs/vphel/ba]、施赎物满足鬼魅[glud/phar/btang/vdre/ba/thims/pa]、超度亡灵使其获得安宁[shi/ba/vdur/bas/bde/ba/thob/pa]、保持洁净使家神安乐[gtsong/sme/phye/lha/srang/bskang/ba]、驱除魔障保平安[dgra/bgegs/bsgral/bas/vthe/ba/med/pa]、养身使得延年[nad/gso/bas/tshevi/bar/chad/med.pa]、占卜能知过去与未来[rtsis/vdebs/phas/snag/phyivi/ltas/bzung/pa]、祀褐色赎物安抚鬼魅[kham/pvi/glud/bsngos/pas/vdrel/shags/vdebs/shes/pa]、塑面泥鹿能飞跃厉鬼之域[bag/phyevi/shab//btang/bas/btsan/gyi/yul/vphur/shes/pa]、祀卦神知救主[mo/lha/ban/bun/bsngos/pas/lha/vdrevi/yul/du/rab/vgros/byed/cing/lha/vdrevi/gn2 od/pa/zhi/ba]、祀植物能自由出入神鬼之域并消除其灾难[mo/lha/vdar/bas/legs/nyes/mgon/shes/gsal/ba]。
关于“苯”[bon]一词,根据藏文资料,“[bon]”是一个很古老的古藏文。
意与诵[bzla]相同,[sngags/ bon/pa]或[sngags/bzla/ba]是念咒语之意,“[bon]”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动词。
古人将念咒语或举行与之有关的仪式叫“[bon]”,其实施者加“巴”[pa]。
有些史书说“[bon]”与象雄文[gyer]相同,意为念。
在我们搜集的文献中多次出现该字。
一般认为,苯教是东巴西饶热米奥钦所创建的宗教。
其实,这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
苯教古文献——6《斯巴吉底》《srid/pa/sbyi/mdos》记载:德苯[bdud/pon]和东苯[gdon/bon]在东巴西饶之前已存在。
东巴西饶坚决反对德苯和东苯的祭祀风俗,于是采取措施将其征服,并将其用活牛活羊的骨肉祭祀习俗改为用粮食来替代,鲜血祭祀的风俗改为用酒来替代。
如我们在煨桑时用七成炒裂的青稞、三成炒焦的青稞,合称“协子”,替代牛羊。
因为牛为黑色,羊为白色。
又因为羊小而数量多,牛大而数量少,所以其比例为7:3。
文献编号zbt09(其中Z表示舟曲,b表示苯教文献,t表示藏文)函中有“取野牛心敬献”的句子。
早先苯教祭祀野牛或家养牦牛时,将其摁倒后直接取出心脏敬献,后来用炒面做成一个心脏替代品(象征物)并染成红色来敬献。
藏传佛教的火祭仪式中也有此类内容。
东巴西饶对他之前已存在多时的各种苯布[bon/po]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使用了大量的替代法[glud]。
经东巴西饶改革的宗教叫作雍仲苯[gyung/drung/bon]。
从此,大多数苯布信奉雍仲苯。
现在所说的苯[bon/po]基本上指的是东巴西饶的雍仲苯。
雍仲苯可分为五部分:黑水[chab/nag]———消除水患之部;白水[chab/dkar]———征服鬼魅之部;藩玉[vphan/yul]———平等替代之部;宏塞[dpon/gsas]———禳灾祈福之部;净心部。
二、文献文本简介我们搜集到的文献出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一个苯教世家。
文献共计十四函,全为手写草体,书写功底良好,文献质地为加厚型藏纸,其边缘磨损严重,显然是长期使用所致。
全函由十四人书写,字迹工整,属标准的藏文草体。
但辨认较困难,原因有二:一是文中出现大量未厘定之前的藏文书写方式;二是使用大量的缩写字词,两者均与敦煌文献类似。
文献归类如下:“朵”[gto]类十函。
“朵”包括内容较多,祭祀天[lha]、水神[klu]、地神[sa/bdag],其中除晦[grib/sel]和算卦[rtsis]各有一函。
苯教认为,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忽略或无知,如不注意卫生、乱伐滥砍、挖石毁地、乱捕乱杀等行为惹怒了相关神灵,从而给家庭或个人的时运、财运、生命等带来灾难。
为防患于未然,在伐木、采石、挖地时,首先要祈求相关神灵,然后才能付诸行动。
如果因疏忽等原因而招致灾难,就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除晦[grib/sel]。
晦有死尸晦、食物晦、房屋晦、病晦、木晦、人晦等。
中晦气后人会得各种莫名其妙的疾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苯教经常进行除晦仪式。
占卜疾病[nad/rtsis]。
即卜算组成人的五元素是否平衡。
主要根据星辰与时节的变化,认为人体的小环境随着宇宙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