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苯教关系浅析
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传播及现状

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传播及现状论苯教是一个宗教组织,起源于中国云南省思茅地区。
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现已扩展至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安多南北地区,论苯教的传播情况尤为广泛。
本文将探讨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传播及现状,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这一点。
一、论苯教的传播情况与原因论苯教被誉为一种民间宗教,其特点是信仰波密听巴噶玛堪布,在修行中强调念佛、行善、追求心灵的净化与提升等。
在安多南北地区此类民间宗教和传统信仰向来较为兴盛,与藏族民间的传统信仰相辅相成,因此论苯教的传播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同时,论苯教组织的积极传教和宣传,也使其在当地逐渐得到关注和接受。
比如,在据有数千年历史的大秀乡村,论苯教组织从2007年开始,在当地搭建阁楼、修建小屋、安装音响等设施,每逢佛诞日和重要节日,便会传播宗教经文和法义。
在2012年的一个春节晚会中,论苯教组织在当地演出。
二、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现状尽管在安多南北地区论苯教的传播和接受在逐渐增加,但它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受到政府限制在中国大陆,民间宗教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限制。
同样,在安多南北地区,宗教信仰也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和限制。
论苯教也不例外。
尽管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传播,但是任何宣传和组织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执行官方规定,否则就会被视为违法行为。
2. 受到宗教传承困难与其他宗教组织相比,论苯教的传承较为困难。
因为波密听巴噶玛堪布在修行和传承上较为严格,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领悟和学习。
而且,由于身份特殊或是其他个人原因,导致志同道合者凤毛麟角,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员培训和传承。
3. 内部组织问题在安多南北地区,论苯教的内部组织较为分散,管理和控制难度较大。
这也是论苯教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4. 受到现代文明冲击在安多南北地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宗教已逐渐受到影响和冲击。
论苯教丧葬仪轨的佛教化——敦煌古藏文写卷 P.T.239解读

论苯教丧葬仪轨的佛教化——敦煌古藏文写卷 P.T.239解读褚俊杰
【期刊名称】《西藏研究》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正> 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有许多写卷写的是与苯教丧葬仪轨有关的一些仪轨故事。
本文将对反映吐蕃苯教丧葬仪轨佛教化的敦煌古藏文写卷
P.T.239(背面,以下不再注明)作解读,并对这写卷的历史背景稍做探求。
笔者深感这项研究的重要,虽功力不够,仍勉为其文,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
法国老一辈的藏学家石泰安先生曾对 P.T.239作过解读,1970年他发表了专文《一份关于西藏苯波丧葬仪式的古代文献》(Stein,1970)。
他
【总页数】25页(P45-69)
【作者】褚俊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7.5
【相关文献】
1.藏族早期民间信仰的形成及佛苯融通和适应——五、六世纪宕昌的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 [J], 洲塔;韩雪梅
2.从伦理学角度浅析敦煌古藏文写卷《兄弟教诲录》的伦理价值 [J], 吉加本;更藏卓玛
3.象雄世系和疆域问题综析——兼从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6Ⅱ论象雄初期位于藏
东说 [J], 劳心
4.敦煌藏文文献《礼仪问答写卷》与佛苯之间的关系 [J], 才项多杰
5.略论敦煌古藏文写卷《圣稻芉大乘经》 [J], 拉毛才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过程之考察

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过程之考察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苯教是一种远古的藏传佛教,流传于西藏和青海等地区。
在金川地区,苯教信仰因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当地民众的信仰。
清朝在对金川地区的统治中逐渐对苯教有了认识。
清代嘉庆年间,清廷开始收集有关苯教的宗教文献。
嘉庆二十年(1815年),清政府在兵部、直隶提刑院、四川巡抚衙门共同发文,要求西康镇守使下文通令各地县官,依法查禁奇怪之俗,若有苯教、本教称号或论说,应予查缉。
此举表明清政府开始对苯教进行限制。
然而,这一政策对苯教在金川地区的传播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甚至反而加深了当地民众对苯教的信仰。
同治年间(1862-1874年),清政府对苯教的认识开始有所转变。
清政府认为苯教是西藏地区舶来宗教的一种,与汉族传统宗教和佛教不同。
同时,苯教教义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质疑,认为其与现代主流社会价值观相违背。
因此,清政府开始对苯教进行排斥和打压,甚至有人呼吁将苯教称为“鬼教”,称对苯教的打压为“驱魔运动”。
光绪年间(1875-1908年),清政府对苯教的认识趋于稳定。
清政府开始派遣官员到金川地区了解苯教教义和信仰情况,这些官员的报告成为清政府了解苯教的基本依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边防总督赵尔巽的《甘肃考察苯教问题报告》。
赵尔巽在报告中指出,苯教的教义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但其中许多道德原则与汉族传统文化相似,应当保持其传统和文化价值。
此后,清政府也逐渐从限制和打压苯教转向了了解和包容。
总的来说,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了解到排斥再到包容的过程。
虽然清政府最终认识到了苯教的文化和道德价值,但在对待苯教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打击。
现在,苯教在金川地区已经成为当地民众的文化信仰之一,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象雄文明前世今生

象雄文明的前世今生摘要:象雄文明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苯教是象雄文明的依托,藏传佛教中融合了苯教的的合理内核。
苯教和藏传佛教共同守护者西藏人的精神家园。
寻觅藏族文明真正的根,追溯文化与历史最初的灵魂与信仰。
藏族最古老的文明,是那些流淌在断壁残垣上的记忆,更是守候藏民们永远的真神。
关键词:象雄文明本教冈仁波齐敦巴新饶魏摩隆仁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初期的代表,是古代藏地文明杰出的代表,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西藏一直是政教合一的地区,象雄文明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象雄王国。
阿里荒原上的残垣断壁记录下了象雄文明的兴盛和陨落,象雄文明正是以苯教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象雄国上至国王下至臣民都是虔诚的苯教信徒,苯教的巫师掌握了古老象雄文明的神权,有了苯教,才有了象雄的国泰民安。
古老的苯教支撑起象雄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要探寻象雄文明的真像,苯教就是茫茫历史黑洞中的一盏明灯。
雪域高源上奇异诡谲的自然景观,促使高原的原始先民展开了漫长而又复杂的造神运动。
藏人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他们朦胧觉得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驾驭和主宰大自然,于是虚构神灵的形象,构筑起原始的土著宗教,也就是苯教。
苯教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在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之前,苯教是各部族的精神依归。
3000年前远古的华夏大地上,正处于商朝的末期,还没有出现一种初具文化形态的宗教,只有泛神崇拜和简单的祭祀,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婆罗门教、锁罗亚斯德教,而那时苯教已经在世界屋脊上孕育成形。
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消灭象雄王国创制藏文后,关于苯教的记载烟消云散于正史的记载中。
正本清源,还原西藏文明史意义重大。
苯教是一种多神崇拜,信奉万物有灵,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牛羊禽兽等,都是它崇拜的对象。
藏族人民生活在雪域高原,雪域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阿里就是象雄文明的发祥地,又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藏人以为山有山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古代先民的生活异常艰辛,连绵峥嵘的群山、纵横奔腾的江河,陡峭险峻的沟壑,变幻莫测的气象,这些都让古代藏人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他们朦胧觉得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驾驭和主宰大自然,于是虚构出神灵的形象,构筑起原始的土著宗教,也就是苯教。
藏族早期民间信仰的形成及佛苯融通和适应——五、六世纪宕昌的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

藏族早期民间信仰的形成及佛苯融通和适应——五、六世纪
宕昌的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
洲塔;韩雪梅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9)006
【摘要】苯教是青藏高原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也是藏族文化的源泉;苯教文献是古代藏族人民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的辉煌篇章.甘肃宕昌藏族家藏苯教文献,是研究和认识藏族及其文明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研究7-9世纪甚至5-6世纪以前藏人的思想、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弥足珍贵的资料,是开掘苯教文化、承续藏族远古文明薪火的重要文本.本文对宕昌家藏苯教写本文书考察和收集进行综合述评,并对苯教渊源考述、佛苯融通及苯教文化的适应谈了自己的观点.
【总页数】7页(P42-48)
【作者】洲塔;韩雪梅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8
【相关文献】
1.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 [J], 王雨
2.英藏新疆麻札塔格、米兰出土藏文写本选介(五)——武内绍人《英国图书馆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出土古藏文写本》部分 [J], 胡静;杨铭
3.甘肃南部山区藏族早期苯教藏文文献的分类研究 [J], 伊西旺姆;道吉才让
4.论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之间的关系——以古藏文苯教文献和雍仲苯教文献之间的关系为视角 [J], 羊本才让; 张泽洪
5.甘肃宕昌藏族家藏苯教文献学术蕴涵及出版特色考述 [J], 郧军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族社会的苯教巫文化及其与萨满教的关系

藏族社会的苯教巫文化及其与萨满教的关系
丁莉霞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5)003
【摘要】藏族传统宗教苯教发源于古象雄地区,其信仰核心主要由三界宇宙观和神灵/精灵崇拜体系构成.公元六、七世纪后苯教开始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同时保留了大量原始苯教的巫文化成份.而佛教也通过本土化的适应策略,将苯教的神灵体系、仪式仪轨整合至藏传佛教信仰当中,使得"祭祀""降神""施咒驱魔""招魂"等巫文化形态借此得以延续至今.从苯教巫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信仰特征来看和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所信仰的萨满教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并且由于受多元文化交融的深刻影响,其宇宙世界观、仪式仪轨、象征意义、出神手段、与神灵沟通方式等等相比后者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但究其本质苯教巫文化依然属于萨满教的文化范畴.
【总页数】7页(P27-33)
【作者】丁莉霞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昆明 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
【相关文献】
1.再谈苯教四因乘对古代藏族社会的影响 [J], 诺吾才让
2.试析古代日本萨满教与西藏原始苯教的异同 [J], 昂青才让
3.试论“苯教是否为萨满教”问题的争论 [J], 孟万鹏
4.论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之间的关系——以古藏文苯教文献和雍仲苯教文献之间的关系为视角 [J], 羊本才让; 张泽洪
5.西藏苯教与北方萨满教的比较研究 [J], 张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教派并存藏族村落宗教信仰研究————以贵德县色尔加村为例

多教派并存藏族村落宗教信仰研究————以贵德县色尔加村为例发布时间:2021-04-09T15:13:01.86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上作者:山格加[导读] 从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与本土宗教即苯教的斗争和交融到,藏传佛教内部的多种教派的分化以来,教派间的问题往往与政治势力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因此,研究藏区教派之间的关系状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色尔加村多教派共存的模式可以说是整个藏区的教派关系的一个缩影,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一模式内在机理及特点,对研究整个藏区的教派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西藏大学研究生山格加摘要:从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与本土宗教即苯教的斗争和交融到,藏传佛教内部的多种教派的分化以来,教派间的问题往往与政治势力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因此,研究藏区教派之间的关系状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色尔加村多教派共存的模式可以说是整个藏区的教派关系的一个缩影,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一模式内在机理及特点,对研究整个藏区的教派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教派;共存;信仰一,田野的基本情况色尔加村在行政划分上隶属于青海贵德县常牧镇辖区内,位于贵德县东南方,辖内有3个自然社。
村落离贵德县城有13公里路程,平均海拔2683米。
全村179户均为藏族,并无其他民族成员。
全村以农耕为主,而随着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该村落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农耕为主的同时外出打工,通过副业形式来提高经济收入。
二,聚居中形成的教派间的关系(1)神保祭羊仪式“神保祭羊”一词为该仪式藏语的汉译,主要内容是为了避免洪涝和冰雹的灾害而对地方神祭祀仪式。
“神保祭羊”这一名称的“神保”指的是该地方的一座山,最高峰海拔为4400米。
“祭羊”指的是在举行仪式那一天对地方山神祭祀羊来求得保佑,这里的“羊”特指为山羊。
通过访谈得知,仪式那天每家需一名男性去参加,但也可以带来家里小孩或多名男性参加,但每次仪式中多名男性参加的较少。
[小学教育]道教与苯教的关系
![[小学教育]道教与苯教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0cf695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f.png)
道教与苯教的关系道教与苯教的关系1、道教、苯教概说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
渊源于古代中原地方的巫术。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 年),由张道临倡导于今四川崇庆县境鹤鸣山(又称鹄鸣山)。
道教徒尊张道临为天师,故道教又名“天师道”。
传说张天师很有法力,镇伏了许多妖怪。
早期道教继承了不少巫术,带有浓厚的巫教色彩。
道教的一部又称“五斗米教”,是东汉时农民起义的秘密宗教团体之一,在当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
相传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
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孔子曾向他问礼。
着《老子》一书(即道德经)。
《老子》一书是否是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书中有“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
《老子》书中包括着某些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提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福所伏”的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等等。
后来《道德经》奉为道教的主要教理思想。
这是人间的“老君”。
至于被“神化”后的“老君”,被说成生于世界混沌初开的远古时期。
传说“老君”是从其母之右胁下生出来的,生下来时,即有九龙吐水灌洗其身;生下来时即能行走,一步生一朵莲花,共生了九朵莲花。
“老君”被说成具有81种神变化身,法力无边。
他在山洞里得72章天书,遂创道士教。
“八卦”之说也是道教的主要教理思想之一。
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氏作八卦,后来周朝的周公著《易经》,进一步阐述八卦。
八卦太极之说认为太极的一白一紫的物质表示一阴一阳;阴阳结合才生万物,才形成世界。
八卦太极之说,最初为巫术所用,以占卦太极之说为道教吸收和发展,八卦太极图又成为道教的主要标志。
道教以《道德经》、《八卦太极说》、《正一经》以及《太平洞极经》等为主要经典。
东晋时,葛洪于建武元年(公元317 年),整理并阐述了道术理论。
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土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制订乐章,诵诫新法,又称为“新天师道”。
接着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山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日臻完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苯教关系浅析
发表时间:
2012-03-06T17:01:11.32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2月(下)供稿 作者: 黄书红
[导读] 苯教自公元785年,遭到第二次迫害直至公元1017年。辛钦露格尺发现苯教经卷,开始了所谓的苯教后弘期。
黄书红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中图分类号:
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00-01
摘要
: 藏传佛教和苯教从形式到内容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寺院建筑、僧人服饰、经文内容、法器应用、仪式仪轨大同小异。最明显的区别
也就是转经的方向相反,苯教是逆时针,而佛教是顺时针而已。那么佛苯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区别呢
? 我认为原始的司巴苯教与佛教没有
多大关系,而雍仲苯教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关键词:佛教;苯教;斗争;融合
文化的发印度佛教在赤德祖赞以后的广泛传播,引起了西藏传统思想文化苯教与外来思想文化佛教的矛盾和冲突,正是这种矛盾和冲
突推进了西藏社会展。
一、佛教与苯教的斗争
(一)第一次佛苯斗争。
印度佛教传入吐蕃时,传统思想文化苯教就对其怀有敌意,有时也产生一些小小的对抗,如当大小昭寺“建造到108座神殿时,夜晚即
被神鬼彻底摧毁
”。这些民间传说虽近于梦幻,在一定程度上确也反映了佛教与苯教的早期对抗。然这个时期佛苯之间尚未掀起比较大的的
干戈。待到二教之间接触稍深后,实质性的不同就慢慢的表现出来了,斗争也就随之而起。
佛教与苯教的实质性斗争是在赤德祖赞王死后开始的,赤德祖赞王去世时赤松德赞王年幼,握有实权、左右朝政的大臣是玛尚仲巴杰
等大贵族势力制造种种借口来反佛崇苯,而且还采用了一系列的灭佛措施:
1.将小昭寺之金释迦牟尼像……埋在沙沟之中2.一位担任香灯师
的汉地老和尚,也被送回汉地。
3.将逻些毕哈尔神殿处当作作坊,屠宰牲畜之后,即将牲畜之皮挂于泥塑神像之上,神像手中托着牲畜内
脏及动物的腔体。
当时吐蕃社会处于老王己死、新王无权的过渡时期,苯教盛行、贵族撑政、王室受压、佛教被禁的时候,至赤松德赞成年新政后,读
到先前诸文件,便知前代诸王信奉佛教,曾大力弘扬佛法,于是乎引起了对佛教的信奉,并与大臣商讨复兴佛法的事宜,并进一步了解了
佛教的具体内容,认识到了弘扬佛法之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兴佛的措施:
1.派人到长安取佛经、请汉僧。2.颁布奉行佛法的诏书。3.将
先前被苯教驱除的释迦牟尼像从芒宇地方请回了拉萨,仍供在大昭寺正殿中。
4.剪除了反过佛教的大臣玛尚仲巴杰等人。5.派人到尼泊尔迎
请著名佛学大师寂护。
(二)第二次佛苯之争。
佛教与苯教的第二次斗争是在寂护论师到藏后开始的。通过第一次佛苯斗争,虽然佛教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吐蕃传统思想苯
教并没有放弃斗争,而是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寻找一切机会向佛教反扑。寂护论师到藏后,就给王室讲解
“十善业”、“十八界”、“十二因
缘
”等法门,恰巧此时,吐蕃地区发生了多种灾害,诸如人疫畜病以及天灾,因此全体属民心生反感。这些便成了不信佛教的传统势力反佛
教的把柄,有些说
“因赞普崇佛所致”,有些说“是作佛法所得的恶报”,要求赞普让寂护返回尼泊尔。寂护在吐蕃的传教受挫,并没有动摇赤
松德赞坚持和发展佛教的决心。他又派人去克什米尔去迎请密咒大师莲花生前来
“调伏魔障,显扬佛教”。莲花生一到吐蕃即用佛教密宗中类
似于苯教巫术的咒法,将苯教的许多自然神灵接纳到佛教密宗中,宣布为佛教的护法神,另外,莲花生还尽量利用仿效苯教的驱鬼摄魔、
祭祀神灵的那套宗教仪式,并把它吸收到佛教密宗中去。
(三)第三次佛苯之争。
佛教与苯教的第三次斗争在朗达玛上台以后开始的,热巴巾被杀后,朗达玛一上台就视佛教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竭力打击,从而
开展了第三次灭佛狂澜,这次的规模比前二次要大的多,其措施如下:
1.封闭和拆毁了佛教寺院2.焚毁了佛教经典范3.镇压了佛教僧人。
综观佛苯斗争发展史,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佛苯二者都采取既把对方视为异端邪说,贬得毫不是处,但自觉不自觉、不公开地从对方
学说中吸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来丰富、充实和完善自己,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既包含对方又超过对方的宠大的宗教学说体系。这样一来,
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就表现为佛苯二大思想潮流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并且由总体上的互相排斥、斗争,随着走向了二教双向融合的局
面,但从整体上来看,苯教更多的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内容。
二、佛苯的融合
苯教自公元785年,遭到第二次迫害直至公元1017年。辛钦露格尺发现苯教经卷,开始了所谓的苯教后弘期。从此,苯教即以一种完
全有组织的宗教形式出现了。在形式上仿照宁玛巴教理和仪式,把自己整个教义亦划为九乘,又从宁玛巴中窃取一些思想来滋补自己。创
造经文集
(甘珠尔,丹珠尔),有了内容齐全、并富有思辩哲学的教义。这是个很大的发展。
朗达玛灭佛是佛教的黑暗时期,许多佛教徒遭遇与苯教在赤松德赞时的遭遇一样。此时,佛教的势力濒于消亡,仅限于边远地带的民
间流传,而苯教的基地也在民间。这在客观上给苯教带来很多方便,他们可以有恃无恐地大量抄袭佛教经典,以弥补自己教义理论上的不
足,据载他们把佛教的《广品般若》改为《康钦》,二万五千颂改译为《康穷》,《瑜伽师地论》改为《苯经》,五部《大陀罗尼》改为
《十万白龙》,另立各种不同名目及设释。例如,佛法中所说的正觉,苯教称之为辛日阿,法身名为苯固
(苯身),般若佛母改名为萨智艾
桑,报身为哀桑
(普贤),菩提萨睡名为雍仲萨,上师名为苯色户训,空性名为阿其尼,十地名为智买胁吉萨,诚如佛家作者所说“苯教僧侣
把佛教经典改头换面,稍作修改就当作自己的经典了。
”
苯教对佛教采取一种和解态度,承认苯教与佛教的教义是相同的。承认释边牟尼是苯祖顿巴先饶的化身,传授达摩,并且默认佛教的
基本理论,诸如无常的观念、四大皆空的教义。
“香巴拉”是佛教时轮金刚乘中一净土名,即佛陀讲授时轮金刚的地方。由贵种王朝世领其
地,该地状如八瓣莲花,跟苯教所描绘的俄毛隆仁一模一样。苯教传说中的俄毛隆仁占据世界三分之一,也被描绘成一个八瓣莲花形。佛
教中
“卍”原是古代的一种符号、咒护或宗教标志,被认为是太阳的表征,梵文中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是释迎牟尼三十二相之一。苯教亦模
仿这个符号,但是,它们向相反方向旋写,遂成
“卍”样,标志着永生、恒固。因此,苯教徒朝拜圣物时也是按逆时针方向转行,与佛教完全
相反。
佛教中有一个包罗万象、比所有其他祈祷语更为流行的“六字真言”,即神咒“嗡吗呢叭咪吽”。法籍日人藏学家今枝由朗在《敦煌藏文写
本六字真言简析》的论文中认为六字真言
“嗡吗呢叭咪吽”这一咒语是最古老的《大乘庄严法王经》中所阐述的,而《大乘庄严法王经》最晚
在
6一7世纪间就有了梵文版本。著名的苯教咒语“嗡吗吱吃咆萨莱哆”,代替了佛教中的“嗡吗呢叭咪呼”,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创造。象雄语在
苯教中的地位,正如梵语在佛教中一样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
苯教不仅外在的吸收了佛教的名相和经典,并且把佛教的见地义理改变为苯教的见地义理,宁玛巴把佛教教义分成九乘,苯教亦把其
教义划为九乘。苯教
“九乘”中的“四乘”,大都是关于敬神镇煞、招财引福的仪式。这些古老的仪式和行持,无法在宁玛九乘中找到相同点。
而苯教
“五果乘”的目的,是实行拯叙和达到西方极乐净土,这一教理在很大程度上取采于宁玛九乘具有思辩哲学的理论。
总之,佛苯在相互对立中,彼此相互影响,并吸收对方的有利成份。佛教为了在西藏站得往脚,竭力收纳苯教的神抵为自己的护法神,借
用了很多苯教仪式来改变自己的面貌,使自己西藏化,并取得民间的承认。而渊源于阿里象雄的苯教经典又不断地从佛教中得到补充。逐
渐地,除了拥有专用名词和术语而外,佛苯之间没有明显区别了,界线亦愈加模糊。
参考文献:
[1]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
[2]
许德存《藏传佛教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3]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藏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黄书红(
1981—)西藏民族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