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苯教的历史及教义
苯教及其三界宇宙观

作者: 何贝莉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北京100024
出版物刊名: 中国藏学
页码: 140-14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苯教;世续苯教;雍仲苯教;三界宇宙观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苯教的兴起、演进历程及其特点,以探讨西藏文明在以苯教为"整体性"信仰体系的时期,"拉、鲁、念"三界宇宙观如何与"苯"、"佛"发生关联、互为影响,并共同作用于上古西藏先民的精神世界。
这一尝试性研究,并非单纯基于历史学的方法,而多是出于人类学的理解——仅供相关研究者批评与反思。
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传播及现状

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传播及现状论苯教是一个宗教组织,起源于中国云南省思茅地区。
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现已扩展至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安多南北地区,论苯教的传播情况尤为广泛。
本文将探讨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传播及现状,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这一点。
一、论苯教的传播情况与原因论苯教被誉为一种民间宗教,其特点是信仰波密听巴噶玛堪布,在修行中强调念佛、行善、追求心灵的净化与提升等。
在安多南北地区此类民间宗教和传统信仰向来较为兴盛,与藏族民间的传统信仰相辅相成,因此论苯教的传播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同时,论苯教组织的积极传教和宣传,也使其在当地逐渐得到关注和接受。
比如,在据有数千年历史的大秀乡村,论苯教组织从2007年开始,在当地搭建阁楼、修建小屋、安装音响等设施,每逢佛诞日和重要节日,便会传播宗教经文和法义。
在2012年的一个春节晚会中,论苯教组织在当地演出。
二、论苯教在安多南北地区的现状尽管在安多南北地区论苯教的传播和接受在逐渐增加,但它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受到政府限制在中国大陆,民间宗教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限制。
同样,在安多南北地区,宗教信仰也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和限制。
论苯教也不例外。
尽管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传播,但是任何宣传和组织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执行官方规定,否则就会被视为违法行为。
2. 受到宗教传承困难与其他宗教组织相比,论苯教的传承较为困难。
因为波密听巴噶玛堪布在修行和传承上较为严格,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领悟和学习。
而且,由于身份特殊或是其他个人原因,导致志同道合者凤毛麟角,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员培训和传承。
3. 内部组织问题在安多南北地区,论苯教的内部组织较为分散,管理和控制难度较大。
这也是论苯教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4. 受到现代文明冲击在安多南北地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宗教已逐渐受到影响和冲击。
安多藏区葬俗中的苯教文化透视

然 。 文化落后 、 在 医药奇缺 、 自然 灾 害和战争频 繁的
、
历史源流
情况下, 为苯教在该地区的继续生存提供了极为便 利 的条件 。据史 料记 载 , 吐蕃王 朝 向东 扩展其势力
为鼓励 将士 在前线 奋 勇杀敌 、 卫领地 , 保 在 对 于一 般热 衷 于藏 族 文 化 而又 不 太 了解藏 族 范 围时 , 军 队 中特派苯 教巫师 随军 助战 。“ 每千 户有一个 大 史的人来说 ,只知道雪域藏人普遍信奉藏传佛教。 称之 为 ‘ 布 波 ’每一 个 战斗 小组 有 拉 ; 但对于在佛教传人前至少有近千余年发展 的藏族 的苯 教巫 师 , 称 拉 ’c 本土 特有 的宗教文化 的源头苯 教却 知之甚 少 。 的 个 小 巫 师 , ‘ 巴 ”… 出征 时 由这些 苯 教 巫 有
随着 吐蕃势力 的扩 张 , 教虽几 度兴废 , 民间 苯 但 葬和土葬四种形式。塔葬主要用于活佛和高僧 , 争 , 一 苯 般人不得使用。随着生态环境 的日益恶化, 有些地 仍 拥有大量 的信 仰 民众 。在 斗争过 程 中 , 教虽然 不 断变换 自己的策略 和手法 , 但终 因其教 义不能适 区的天葬在 减少 , 步 由火葬 替代 。无论 采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哪种 逐 丧葬方式 , 它都是藏族古老习俗的传承。 应 奴隶 主阶级 的需 要 , 渐渐 失去统 治者 的支持 。无 藏 族早 期 信 仰 的苯 教 在 吐 蕃社 会 的政 治 、 法 与佛教 庞大精 密 的思想体 系抗衡 , 经 渐退 出西藏政 济、 文化和人们 的生 活领 域 中享有崇 高地 位 。佛 教 治 舞 台。以后在 与佛 教 的抗 争 中逐 渐融合 , 演变 为 进入 安 多地 区后 , 然取 代 了苯教 的地 位 , 虽 但二 者 种 民间信仰 在藏族 地 区流传 。 源远流 长的苯教文 在文化方面相互借鉴 ,最终佛苯文化相互渗透 , 化 在 安多藏 族 社会 生 活 中根 深 蒂 固 ,遍 及各 个 角 成
论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之间的关系——以古藏文苯教文献和雍仲苯教

学界对苯教是否是古代吐蕃时期的宗教,它与晚期苯教之间是否有密切的不间断的关系方面存有一定的争议。
尤其在国外研究苯教的学术圈中,对此话题的讨论更是十分热烈,并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吐蕃古代宗教不能被称为苯教,并且不应与晚期的苯教相混淆。
另一种则认为,晚期的苯教传统从未与古代宗教断绝过关系。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交相辉映,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十分有趣且很有意义的话题。
而发掘于敦煌石窟中的古藏文苯教文献和民间发现的古藏文苯教文献为解开这一困扰学者们多年的谜题提供了新的线索与例证。
尤其把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内容与雍仲苯教的教义进行一番比较研究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会产生新的理解。
为解决这一学术难题,本文主要就以敦煌古藏文苯教文献和雍仲苯教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用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Srid ba Bon andYung drung Bon--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cient Tibetan Literature and the LateBon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Yang Bum Tse Ring ZHANG Ze-hong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genous Bon and the late Bon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pics in Tibetan studies.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eschool scholars on the study of Bon,Combining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Bon literature,Dunhuang ancient Tibetan literature and the late Bon literature,which found in Gansu,Qinghai,Sichuan and Tibe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genous Bon and the Late Bon religion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ligion,history,folklore and other disciplines.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digenous Bon is the oldest religion of the Tibet,and it has the sam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te Bon religi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 Bon religion has given new life and new blood to the Indigenous Bon religion.Key words:Sird ba Bon;Yung drung Bon;Four factors of Bon ;Ston ba shen rab摘要: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之间的关系是目前藏学界最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过程之考察

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过程之考察【摘要】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入和调整的过程。
金川地区苯教信仰源远流长,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清朝在对苯教的认识和控制中表现出不同阶段的态度,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朝的政策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苯教信仰在金川地区的发展。
清朝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的态度经历了从不了解到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政策的调整影响了苯教信仰在该地区的发展。
清朝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入和调整的过程,这一认识过程对苯教信仰在金川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金川地区、苯教信仰、清朝、认识、控制、传播、发展、态度、政策调整、历史背景、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深入、影响、调整。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这里我们来探讨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过程的背景。
金川地区位于今天的四川省理县,是苯教信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苯教是藏族的一种古老宗教信仰体系,起源于高原地区,并在金川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清朝时期,金川地区处于清廷的统治之下,苯教信仰逐渐成为了清廷关注的焦点之一。
清朝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的认识和控制,不仅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
在研究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过程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朝时期对藏区宗教信仰的态度和政策调整,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苯教信仰在金川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对这一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揭示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的复杂性和变迁过程,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思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清廷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认识过程的考察,探讨清朝对苯教的态度和政策调整,以及苯教在金川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情况。
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清朝对金川地区苯教信仰的认识历程,分析清朝对苯教信仰的态度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揭示清朝政策对苯教在金川地区的影响,从而全面了解清朝对苯教信仰的处理方式及其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象雄文明前世今生

象雄文明的前世今生摘要:象雄文明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苯教是象雄文明的依托,藏传佛教中融合了苯教的的合理内核。
苯教和藏传佛教共同守护者西藏人的精神家园。
寻觅藏族文明真正的根,追溯文化与历史最初的灵魂与信仰。
藏族最古老的文明,是那些流淌在断壁残垣上的记忆,更是守候藏民们永远的真神。
关键词:象雄文明本教冈仁波齐敦巴新饶魏摩隆仁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初期的代表,是古代藏地文明杰出的代表,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西藏一直是政教合一的地区,象雄文明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象雄王国。
阿里荒原上的残垣断壁记录下了象雄文明的兴盛和陨落,象雄文明正是以苯教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象雄国上至国王下至臣民都是虔诚的苯教信徒,苯教的巫师掌握了古老象雄文明的神权,有了苯教,才有了象雄的国泰民安。
古老的苯教支撑起象雄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要探寻象雄文明的真像,苯教就是茫茫历史黑洞中的一盏明灯。
雪域高源上奇异诡谲的自然景观,促使高原的原始先民展开了漫长而又复杂的造神运动。
藏人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他们朦胧觉得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驾驭和主宰大自然,于是虚构神灵的形象,构筑起原始的土著宗教,也就是苯教。
苯教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在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之前,苯教是各部族的精神依归。
3000年前远古的华夏大地上,正处于商朝的末期,还没有出现一种初具文化形态的宗教,只有泛神崇拜和简单的祭祀,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婆罗门教、锁罗亚斯德教,而那时苯教已经在世界屋脊上孕育成形。
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消灭象雄王国创制藏文后,关于苯教的记载烟消云散于正史的记载中。
正本清源,还原西藏文明史意义重大。
苯教是一种多神崇拜,信奉万物有灵,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牛羊禽兽等,都是它崇拜的对象。
藏族人民生活在雪域高原,雪域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阿里就是象雄文明的发祥地,又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藏人以为山有山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古代先民的生活异常艰辛,连绵峥嵘的群山、纵横奔腾的江河,陡峭险峻的沟壑,变幻莫测的气象,这些都让古代藏人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他们朦胧觉得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驾驭和主宰大自然,于是虚构出神灵的形象,构筑起原始的土著宗教,也就是苯教。
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杨学政云南省宗教学会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各位听众,今天下午,我跟各位做个宗教学的专题讲座。
我讲的题目是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云南宗教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云南宗教的传播历史、形态类型及其文化特点作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已出版大量宗教的学术著述。
今天下午,我就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的一些实际知识做简要的归纳、讲述,供同志们参考。
一、云南宗教的历史与当前的现状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民族种类众多,国境线长,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历史上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民族传统文化千差万别。
由于这些原因,使许多外来宗教能在云南境内较为便利的传播发展,也使云南境内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得以长期遗存,并与其他宗教能相互融合、互为消长。
因此,从宏观上说,云南境内的宗教种类具有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并存,东方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云南民族文化三者相互交融、互为消长的特色。
云南宗教不仅种类多,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
云南境内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以及民间宗教、原始宗教。
云南宗教类型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的丰富性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云南五大传统宗教及原始宗教的信众及影响相对平衡,也就是说各宗教都有其较长的历史传承和固定的信仰民族,这些宗教对信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
这里需要提示的是,云南虽然是多宗教并存,但是各个宗教的关系是和谐的、友好的,宗教关系和谐平稳有序,历史上和现在云南境内还没有发生过五大宗教之间的冲突事件,云南也没有一种宗教独大的形势,就是说云南境内没有一种宗教是能够代替其他的宗教的,所以各宗教的信众以及影响比较平衡,宗教信仰生态是良好的。
(一)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于公元前6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通俗的说就是释迦摩尼。
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汉代,佛教从印度开始传入中国内地,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合和吸收了我国传统儒学、道教的内容,逐渐使佛教中国化并广泛流传开来,从而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种类之一。
浅谈夏尔匝·扎西坚赞的历史

浅谈夏尔匝·扎西坚赞的历史作者:让么机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9期【摘要】本文章从夏尔匝·扎西坚赞的生平历史及功绩做了简约的探讨,认为扎西坚赞在苯教发展上有巨大的贡献。
他的著作和制定的寺规对本教有一定的影响,以及最后圆寂虹化的成果对当时及现在的本教徒和百姓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夏尔匝·扎西坚赞苯教文集一、夏尔匝·扎西坚赞的简介夏尔匝·扎西坚赞是一位藏族苯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生于1859年3月8日(藏历第十四饶迥土羊年)出生地为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中扎科乡比较偏僻的地方,“扎科”藏语音译为“匝郭”。
父亲叫扎西尕是霍氏家族的一名苯教徒,母亲叫布拉也是一名虔诚的苯教徒。
他出生时父亲取名为朗加次丹,扎西坚赞是他的法名,尊者在9岁时到丁青寺为僧,是上师扎智旦增旺加赐的名号。
而夏尔匝的“夏”藏语里是东方的意思,“匝”是地名匝郭的缩写,夏尔匝是东方扎科的意思。
夏尔匝·扎西坚赞是后来人们对他的尊称,因他的卓越的成就所以得此名。
雍仲嘉赞是尊者的启蒙老师,在他的教导下学习最基础的读、写。
因幼小开始喜欢学习做善事聪慧,在11岁的时,基本法事仪式和经文都耳熟能详,在上师扎智旦增旺嘉座前受梵行居士戒,入辛教雍仲丹杰寺。
14岁时母亲布拉去世,第一次感受到离别的痛苦,生命的无常。
他有个表弟表妹妹,弟弟跟随他成为本教徒,最终成为一名堪布,妹妹则王吉持家并将儿子罗珠嘉措培养成苯教的传承者。
17岁时上师扎智旦增旺加让他当寺院的活佛,在这期间看了很多书,逐渐渴望安静的环境,不喜欢嘈杂的环境,而且觉得自己可以抛下有一切,因此想上师请示要去山上闭关积德,但他的基本功还没扎实所以没能去成。
尊者24岁开始跟随扎智任布奇,上师的一切言行均以净相与恭敬学习,学习显密并得以真实智子明智。
尊者在34岁时,对密宗倍感兴趣,于是放下一切无为之事,专心地修习。
他与佛教高僧康楚任布奇、蒋杨铅智王波、秋吉林巴等人一起发起利美运动,主张消除各教派间的分歧,尊重各教派,随着时间的流失越来越多的僧俗来朝拜,拜师,名声也随着流传藏族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苯教的历史及教义
作者 : 噶尔梅
概述苯教的历史及教义
噶尔梅(法国的藏族学者)
自序
我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曾在东洋文库工作了6个月,期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应邀作题为
“概述苯教的历史及教义”的系列讲座。从演讲的题目及后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这些演讲绝非
专题性讲座,有些我愿意涉及的论题,例如:苯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及葬礼仪式均末包括在
内。我是按照宗教的历史发展之主线来选择论题的。
在东洋文库的工作一直使我感到十分愉说,我愿对那些在我逗留期间尽可能使我感到愉
快的同行们表达我真挚的谢意。
一、魏摩隆仁
今天,我们先讲述一下苯教的起源。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我们将追溯其历史发展、教义、
仪轨和宗教仪式。这些具有导言性质的演讲必然只能勾勒出一个基本轮廓,因这苯教的历史
起源和发展与其教义一样复杂。
传说,苯教最初起源于一个叫作魏摩隆仁的地方,据说那是大食的一部分。学者将这个
所谓的大食确认为波斯。在藏语中魏摩隆仁的含义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传统解释如
下:ol代表“末诞生”的意思,mo是“永不衰败”之意,1ung含有“辛饶之授记”之意,而ring
表示“辛饶永恒的慈悲”。匆匆一阅,我们就可判断出,这是一个近期的现代解释,而且十分
武断,显然是“魏摩狭长河谷”的字面含义。在西藏本地也有同样的地名。例如:本摩隆仁,
但它似乎与大食的魏摩隆仁毫无关系。不过,这些地名使人们对魏摩隆仁的周边地区产生混
淆。
魏摩隆仁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还是像极乐世界那样是一块虚构的圣地呢?根据苯教的
传说,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它位于西部的大食,因此它构成了现实世界的
一部分。然而,它是不会自行消亡的。当这个世界最后毁于大火之时,它升到了天上,与天
国里的另一个苯教圣地合二为一,被称为什巴叶桑。物质世界不灭的观念并非苯教所独有。
在佛教中,当现实世界消亡之时,金刚座同样也升到天上。对苯教徒来说,魏摩隆仁是否是
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无关紧要。1959年以前人们常到魏摩隆仁朝圣,但我从未听说
有人返回,人们猜测他们是在前苏联边境丧生的。
或许,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苯教徒对魏库隆仁存在的想象及它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关
系,引用关于魏摩隆仁圣地的传统论述是大有稗益的。首先一点,据说魏摩隆仁占据现实世
界三分之一的面积,大约位于西部。据描述它呈八瓣莲花的形状,与之对应,天空也呈现带
有八个轮柄的轮形。九迭雍仲山俯临着整个大地。九迭雍仲山的字面解释是“九个重迭的建
字形”。卍字及九这个数字在苯教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卍建字相当于佛教中的金刚,是“永生”
的标志。在古代碑铭上,“雍仲”一词和文法虚词“du”一起常作为副词使用。
g·yung—drung—du有“永远”和“长存”之意,它也是苯教表示属性定语词汇中的一个。“神咒
雍仲苯”的意思是“有神力的词,永恒的苯教”。然而,在公元10世纪以前,“雍仲”似乎没有
作为苯教表示属性的定语使用,而这个词确切的使用时期尚未查明。“九”这个数字在苯教中
与地界、天界及教义有关。地界被认为从里到外共有九层(九重地)。天界最初有九层(九
重天),后来扩展为十三层。“十三”是苯教中另一个吉祥的数字。苯教的教义也被划分为不
同的九乘(九乘经论)。我们再回过来谈一谈九迭雍仲山,据说它的九层代表着苯教的九乘。
关于此山还有一件怪事:它的山顶呈一整块水晶巨石的形状。毫无疑问,最初是与积雪的或
结晶的山口有关。尔后,这整块水晶巨石显然得到人们的重视。四条河流在山脚下分别朝四
个方向流淌。东边的恒河从狮形岩口流出(狮嘴河);北边的缚刍河从马形岩口流出(马嘴
河);西边的悉达河从孔雀形的岩口流出(孔雀河);南边的印度河从象形岩口流出(象嘴
河)。据说在圣山附近有成百座的庙宇、城市和园林。但只有八个中心值得注意。山的东面
是香波拉孜庙;南面是巴波索杰宫,这是辛饶的降生之地;西边是赤曼杰谢宫,是辛饶之妻
恢萨杰谢玛居住之地,也是辛烧的三个孩子多布、恰布和乃乌钦降生之地;北面是孔玛乃乌
琼宫,据说辛饶的另一位妻子波萨塘谟居住在那里,他的另外三个孩子隆粒、居粒和乃乌琼
在那里降生。九迭雍仲山和这四个中心形成了魏摩隆仁的内地洲(朗林)。在此之后,出现
了一个有12座城市的中地洲(巴林)。其中四坐城市坐落在基本方位上。西边的城市叫作
嘉纳俄玛(汉地竹林之意),为孔子神变王的居住之地。我们以后会谈到这位重要的人物。
此后,我们将谈到地洲(塔林)。据说河流和湖泊将这三大洲分隔开来,整个大地被著名的
轮回海所环绕。在魏摩隆仁以西的大海里,孔子神变王修建了一座神奇的庙宇。传说他是一
位中国皇帝,是辛烧米沃的信徒。这座庙宇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方,因为辛饶米沃的重要
弟子们在那里收集了辛饶的全部教义,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妥为保存。环绕魏摩隆仁的海洋又
被雪山环抱,该山被称作“陡峭积雪的雪山之墙”。这与藏人有时对西藏的称呼相似。
据说只有经过“箭道”才能自由进入魏摩隆仁。辛饶到西藏访问时,从戒指里射出一只箭,
开出了这条通路。箭穿透了山墙,开出了一条大隧道。尽管没人提到箭射中之处,但穿过这
样一条隧道绝非轻而易举之事。沿途沟壑遍地、猛兽出没。此外,隧道里漆黑一片,需要九
天才能通过。对于信徒来说,既无从得知从西藏中部到此地的路途有多么遥远,也没有像三
世班禅喇嘛贝丹益西(生于公元1737年)所著的《香巴拉游记》那样的旅行指南。
这里所谈的仅是11世纪以来从苯教作家众多著作中发现的、详细描述的一些段落。不
过,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这块神奇土地的地理位置。科学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影响着对
预言家的话坚信不疑的虔诚信徒,苯教徒也无例外。他们面临的独特问题是:对魏摩隆仁地
理位置的确认要与苯教经文相符。魏摩隆仁存在于现实世界,还是超出现实世界这一双重性
使问题显得更加高深莫测。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究竞从哪个世纪开始,苯教徒开始宣称魏摩
隆仁位于所谓的大食,而且在象雄地区?他们的根据何在?到目前为止,从发现的文献和碑
文中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以证明在公元10世纪以前这个地名就已存在或提到有这么一个
地方。而另一方面,在西藏也没有进行过考古挖掘或系统的文献收集工作。从藏王朗达玛被
暗杀及随之而来的吐蕃王朝的彻底崩溃到公元10世纪初期是西藏历史上最暗淡的时期。人
们对随之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没有什么迹象表明,那个时期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国家。然而,
在10世纪初期,当佛教在西藏地区再次占上风时,又一次兴起了把印度的新佛教教义传入
和进行翻译的活动。这种作法可能刺激苯教徒审视他们自己的地位,并开始考虑,他们的宗
教不能起源于一个普通的地方。于是,他们就把公元7世纪以来藏人一直高度赞赏的、具
有古代文明的大食(波斯),看成包括辛饶米沃降生地魏摩隆仁在内的那个国家。
无论情况如何,根据经文对魏摩隆仁境内山川河流的描述,并以现代地理知识为依据,
我们可以确定,河流从冈底斯雪山山脚下流过,而这可能就是九迭雍仲山区。首先,冈底斯
雪山是象雄最重要的中心,这是符合苯教资料中一些传说的提法。很有可能,苯教以及与苯
教相似的宗教信仰也起源于此。再者,该地存留着用象雄语和藏语撰写的苯教经文。而一些
学者认为,象雄语是苯教徒自创的一种语言。在现代拉达克、库纳瓦里及古老的西藏西部地
区都存有大量的象雄语,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