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力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机械振动学结课论文

机械振动学结课论文

机械振动学课程总结报告第一章 机械振动学基础第一节 引言机械系统振动问题的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物理模型; 2、建立数学模型; 3、方程的求解; 4、结果的阐述。

利用振动:1、振动筛选。

振动给料机,振动粉碎机;2、测量传感器。

地震仪;3、其他。

振动害处:1、1940年美国塔克马海峡吊桥坍塌;2、1972年日本海南电厂的66瓦发电机组主轴断裂分散;3、我国的运输受损;4、影响机械使用寿命;5、噪声。

振动的三类问题:1、动力响应问题,正问题;2、系统辨识,第一个逆问题;3、环境预测,第二个逆问题。

振动系统分类:1、按运动微分方程的形式可分为:⎩⎨⎧非线性系统线性系统2、按激励的有无和性质可分为:⎪⎪⎪⎪⎩⎪⎪⎪⎪⎨⎧参数振动自激振动随机振动强迫振动自由振动固有振动第二节 机械振动的运动学概念从运动学的观点看,机械振动是研究机械振动的某些物理量在某一数值近旁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

如果这种规律是确定的,则可以用函数关系式:x=x (t )来描述其运动。

周期运动:运动的函数值,对于相差常数T 的不同时间有相同的数值,亦即可以用周期函数x (t )=x (t+nT ) n=1、2……来表示。

其中,T ——运动往复一次所需的时间间隔,叫做振动的周期;f ——周期的倒数,叫做振动的频率。

非周期振动:没有一定的周期的运动。

如机械系统收到冲击而产生的振动,旋转机械在启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随机振动:不能用确定的时间函数来表达的运动,我们无法预测某一时刻振动物理量的确定值,这类问题要用概率统计的方法研究。

如车辆在行走过程中的振动。

简谐振动——最简单的振动位移-时间函数(三角函数式):)()(φπϕπ+==t 2sin -t 2cos x TA TA式中:A ——运动的最大位移,叫做振幅;φϕ和——决定了开始振动是点的 位置,叫做初相角,有ϕπφ-2=;ω——叫做角频率或圆频率,f 22πωπω==或T。

基于振动力学基础对声音产生的研究

基于振动力学基础对声音产生的研究
0 0
p2
整理可以得到:pa =
ρ 0 c0 cos ⁡ (wt −φ )

π BF 0 sin ⁡ (φ ) V0
=
Bρ0c0 cos ⁡ (wt −φ )

cw π V0

三、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假定得到的函数式可以初步知道声压 p 的大小与激振力F0 大小和频率大 小有关。下面根据λ的不同进行分类讨论并利用 Matlab 计算作图分析。 首先将 pa =
2
dt = 0 + πBF0 sin φ
= πBF0 sin⁡ (φ) 而阻尼系统在一个周期内做的负功为 We = cx(t) dx =
T cx 2 0
dt = cB 2 w 2
0
2π w
(cos⁡ (wt − φ))2 dt = πcB2 w
根据声学基础[2]的知识可以得到在体积V0 内的总的声能量为 ∆E = ∆Ek + ∆Ep = 2 ρ0 V0 v 2 + −
基于振动力学基础对声音产生的研究
作者:李林华
摘要: 由初中物理知识可以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在此论文中就基于振动力学的基础 对声音的产生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 以探索产生声音声压大小与人给予的激振力大小和声压 大小与激振力频率大小之间的关系。查阅了相关声学和振动学资料,没用得到理想的式子。 最终根据自己对声学和振动学的理解,给出几个假定,利用能量法列出等式化简得出函数。 最后利用 Matlab 软件对函数取具体实数计算作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结论是在假定的情 况下成立,所以此研究只是定性的研究了振动力学对声音产生的关系。 关键词:振动力学[1],能量法,有阻尼的强迫振动。
图 1
2.
当λ = 1时, 即激振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 达到共振。 令ρ0 = 29; c0 = 340;λ = 1;ζ = 0.01;t=1;m=1;v=1;w=0.01,利用 Matlab 作图可 得大致图像(力从 100000 到 200000 步长 1000) :

弦振动的研究 东南大学 物理申优 课程论文

弦振动的研究 东南大学 物理申优 课程论文

T

,得 =
T
f
2

提示:横波沿弦线传播时,在维持弦线张力不变的情 况下,横波的传播速度 v 、张力 T 和弦线的线密度
0.393 =2.80*10 -4 kg / m 2 37.45 0.592 2 = =2.78*10 -4 kg / m 2 46.13 0.692 3 = =2.75*10 -4 kg / m 2 50.15
点而变,为一定值。式(3)将成为
图 3 SW-2 型弦振动测试台简易图 经天平测量,三砝码质量分别为: m1=10.14g ; m2=20.38g ; m3=40.10g (g 取 9.795m/s2)
4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内容
4.1 测量横波波速 4.1.1 实验任务 选定砝码的质量 m、信号频率 f 和弦长 l,使弦线 上产生具有若干个稳定的波腹和波节的驻波,并观察 弦振动形成的横驻波的现象。再通过公式计算横波上
f =100 Hz
表二
法码组合 T=mg(N)

2 (cm)
m3
0.393 19.00 37.80 56.85 75.50 37.45 2.80*10
-4
m3+m2
0.592 23.30 46.25 69.20
m3+m2+m1
0.692 25.15 50.05
2 =28.55cm 3 =25.10cm
2.1 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
们取 。设 AB ds 的微分段加以讨论(图 2) 弦线的线密度(即单位长质量)为 ,则此微分段 弦线 ds 的质量为 ds 。在 A 、 B 处受到左右邻段 的张力分别为 T1 、T2 ,其方向为沿弦线的切线方向 与 x 轴交成 1 、 2 角。 若横波在张紧的弦线上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我

振动力学论文

振动力学论文

振动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经常接触到振动。

从我们最常见的交通系统,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很多情况下会使我们的身体出于振动的环境中,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交通中的振动危害和防治办法。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振动对大都市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 国际上已把振动列为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并开始着手研究振动的污染规律、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控制方法以及对人体的危害等. 据有关国家统计,除工厂、企业和建筑工程外,交通系统引起的环境振动(主要是引起建筑物的振动) 是公众反映中最为强烈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交通系统设计规划中,对环境影响的考虑越来越多. 这主要因为过去城市建筑群相对稀疏,而现在,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 多层高架道路、地下铁道、轻轨交通正日益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交通体系,从地下、地面和空中逐步深入到城市中密集的居民点、商业中心和工业区. 如日本东京市内的交通道路很多已达到5 ~7 层,离建筑物的最短距离小到只有几米,加上交通密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振动的影响日益增大. 交通车辆引起的结构振动通过周围地层向外传播,进一步诱发建筑物的二次振动,对建筑物特别是古旧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以及其中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捷克,繁忙的公路和轨道交通线附近,一些砖石结构的古建筑因车辆通过时引起的振动而产生了裂缝,其中布拉格、哈斯特帕斯和霍索夫等地区发生了由于裂缝不断扩大导致古教堂倒塌的恶性事件. 在北京西直门附近,距铁路线约150 m 处一座五层楼内的居民反映,当列车通过时可感到室内有较强的振动,且受振动影响一段时间后,室内家具也发生了错位. 另外,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同样水平的振动,过去可能不被认为是什么问题,而现在却越来越多地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 这些都对交通系统引起的结构振动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引起了各国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交通车辆引起的结构和地面振动是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其进一步引发的周边建筑物振动以及相应的振动控制和减振措施,在规划和设计的最初阶段就应加以考虑. 为此,德国的J . Melke 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激励和测试分析的诊断测试方法,来预测市区铁路线附近建筑物地面振动水平,并通过不同测点数据的传递函数分析研究了振动波的传播规律. F. E. Richart 和R. D. Woods 等则针对隔振沟和板桩墙等隔振措施进行了实验研究.此外,西班牙、捷克等国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测试、调查和研究工作,通过对几种不同场地土的测试结果统计,分析了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波的传播和衰减特性,并从降低行车速度、减轻荷载重量、提高路面平整度等方面提出了减少振害的措施.在国内,虽然城市建设起步得较晚,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交通系统大规模发展的趋势是极为迅速的.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对环境污染小、不占用地面道路等优点,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和减少污染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或正在建设地下铁道的城市越来越多,不少城市还在筹建高架轻轨交通系统. 近年来在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对于振动可能影响环境和周边建筑物内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问题也进行了预测,如拟议中的西直门至颐和园轻轨快速交通系统可能对附近的文化和科研机构产生振动影响、地铁南北中轴线可能对故宫等古建筑产生振动影响、拟建的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高速列车对苏州虎丘塔可能产生振动影响等. 为此,国内不少单位已开始结合北京、上海、沈阳等一些大城市修建地铁、轻轨交通系统时车辆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机械振动》论文报告

《机械振动》论文报告

《机械振动》论文报告
机械振动是指机械系统中的振动运动物理现象。

它是系统动力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生产流程中发挥过程控制、诊断维护的重要作用。

本论文详细介绍了机械振动的相关概念、机械振动原理以及其分析方法。

首先,机械振动主要是系统运动的随机分布,影响其运动状态和性能。

这种振动或波动有时称为结构振动。

因此,对于机械振动分析,应在运动学和力学原理的支撑下完成,包括结构动力学和振动学,以及传动系统。

其次,分析机械振动可以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步骤。

定量分析包括对振动特性的研究,如振动的频率、幅值和冲击特性;定性分析包括对原因的分析,如导热分析、弹性模量变化分析、机械裂纹分析等。

最后,要控制机械振动,一般采用静态方法、动态方法和结构优化方法等。

静态方法例如应用合理的螺栓松紧方法,或采用敏感部件减少振动;动态方法例如应用润滑材料减少振动,或采用振动补偿方法;结构优化方法例如应用优化设计减少振动,或采用非线性控制方法。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知道,机械振动是系统运动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其分析和控制是工程开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改善机械系统的性能,提高系统质量。

单摆问题研究---理论力学论文

单摆问题研究---理论力学论文

单摆的自由振动研究能源2班 徐士尧 201200181195摘要:该文对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研究单自由度振动的方法,并以单摆的振动为例做了详细的说明。

笔者将常微分方程运用到力学模型“单摆振动”的研究上,找到了单摆运动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单摆 阻尼 共振引言:振动是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它既被广泛应用,又可带来危害。

例如单摆的往复运动、弹簧的振动、乐器中弦线的振动、机床主轴的振动、电路中的电磁震荡等等。

下面我以单摆为研究对象来讨论有关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的问题。

振动是指系统在某一位置附近的往复摆动,如单摆的自由振动。

最低点是小球的势能极小值点,也是小球的平衡位置,除非小球能刚好被禁止放在最低点,否则便会来回往复摆动。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任何空气阻力带来的能量损耗,这个小球将会永不停止地来回摆动下去,这就是无阻尼自由振动的模型;而实际中总是有空气阻力损耗能量,小球的摆幅将会越来越小,最终停在最低点位置,此为有阻尼自由振动;而如果不停地从外界给小球输入能量,激励小球运动,即使有空气阻力耗散能量,小球也能不停地运动下去,此为受迫振动。

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1) 无阻尼自由振动分析小球受力即运动,则其无阻尼微小振动的方程为220d gdt lϕϕ+= (1)记2g lω=,这里ω>0是常数,(1)式可变为2220d dtϕωϕ+=(2) 方程通解为12cos sin c t c t ϕωω=+, (3)令1sin c θ=,cos θ=因此,若取12arctan c A c θ==, 则式(3)可以改写为)t t ϕωω=+(sin cos cos sin )sin(),A t t A t θωθωωθ=+=+从方程的解可以看出,不论反映摆初始状态的A 和θ为何值,摆的运动总是一个正弦函数,这种运动就是简谐振动,周期T=2πω,且摆的周期只依赖于摆长l ,而与初值无关。

理论力学论文

理论力学论文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机设09-4班 田春宇摘要: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理论是振动理论的理论基础。

力学模型的简化方法。

振动特性的讨论。

扭转振动;计算系统固有频率的几种方法。

单自由度系统有阻尼自由振动。

简谐激振力引起的受迫振动。

关键词:振动 机械 系统 力学 理论 引言: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理论是振动理论的理论基础。

尽管实际的机械都是弹性体或多自由度系统,然而要掌握多自由度振动的基本规律,就必须先掌握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理论。

此外,许多工程技术上的具体振动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简化为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来研究。

例如:悬臂锤削镗杆;外圆磨床的砂轮主轴;安装在地上的床身等。

一、 力学模型的简化方法若忽略这些零部件中的镗杆、主轴和转轴的质量,只考虑它们的弹性。

忽略那些支承在弹性元件上的镗刀头、砂轮、床身等惯性元件的弹性,只考虑它们的惯性。

把它们看成是只有惯性而无弹性的集中质点。

于是,实际的机械系统近似地简化为单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在实际的振动系统中必然存在着各种阻尼,故模型中用一个阻尼器来表示。

阻尼器由一个油缸和活塞、油液组成。

汽车轮悬置系统等等。

二、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指用一个独立参量便可确定系统位置的振动系统。

所有的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经过简化,都可以抽象成单振子,即将系统中全部起作用的质量都认为集中到质点上,这个质点的质量m 称为当量质量,所有的弹性都集中到弹簧中,这个弹簧刚度k 称为当量弹簧刚度。

以后讨论中,质量就是指当量质量,刚度就是指当量弹簧刚度。

在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中,质量m 、弹簧刚度k 、阻尼系数C 是振动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有时在振动系统中还作用有一个持续作用的激振力P 。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作用于一个质点上所有力的合力等于该质点的质量和该合力方向的加速度的乘积。

单自由度系统无阻尼自由振动无阻尼自由振动是指振动系统不受外力,也不受阻尼力影响时所作的振动。

三、振动特性的讨论 1.振动的类型无阻尼自由振动是简谐振动。

浅析电磁弹性薄板振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

浅析电磁弹性薄板振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

浅析电磁弹性薄板振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浅析电磁弹性薄板振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引言电磁效应是变形场同电磁场、温度场在弹性固体内外产生相互作用的一种效应。

在线性状态的范围内,此效应无论是对电介质,还是对导电物体均具各式各样的数学模型。

最近几年,把研究此效应的新兴学科称为耦合场理论。

其中,磁弹性理论将专门研究电磁场同变形场的耦合,即研究在弹性固态物体中电磁场同变形场的相互作用。

这个理论基本是线弹性理论和在自由运动介质中线性电动力学理论的耦合。

如果所研究的弹性体位于初始强大的磁场中,机械荷载、热荷载在引起变形场的同时,将要产生电磁场。

两个场将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出现耦合机制。

电磁场对变形场的作用是由运动方程中的洛仑兹力引起。

变形场会影响磁场的强度、磁弹性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位相,具体表现在欧姆定律中多了电流密度增长项,而且该项取决于变形物体在磁场中的位移速度。

电磁结构的磁弹性非线性问题理论的广泛研究对于处在高温、高压和强电磁场作用下的结构元件的设计、制造及可靠性分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电磁结构处在外加电磁场环境中时,一方面电磁结构受到电磁力作用而变形; 另一方面结构的变形又导致电磁场发生改变进而使电磁力的分布发生变化。

对于载流导电体,其电磁力为Lorentz 力; 对于可极化或可磁化的电磁介质材料,电磁力是通过电极化或磁化与外界电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这种电磁场与力学场相互耦合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非线性,即使将电磁场与力学场分别处理为线性的,经耦合后的电磁弹性力学边值方程仍呈非线性,这无疑给磁弹性理论的力学行为的定量分析带来难度,使它成为近代力学研究中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1 薄板磁弹性振动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电磁弹性振动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Pan E 等研究了支持多层板的电磁弹性振动解。

C. L. Zhang 等研究了多铁叠层板壳的电磁影响。

Yang Gao 等总结了研究磁弹性板壳结构的精细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动力学课程读书报告
学号:
姓名:
一、历史演变的简述
结构动力学作为振动理论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是与振动理论的研究同时开始的,在这个领域内早期有影响的著作是德国K-Hohenemser和W-Prager的《结构动力学》,土建工程地震研究和飞机结构动力学是结构动力学早期应用的领域,后来这方面的论文和著作犹如雨后春笋,非常广泛和丰富。

近几十年来结构动力学经过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现代结构动力学。

土木工程中历史上多次桥梁的重大事故使工程界很早就开始了桥梁的振动研究,建筑工程中地震灾害的惨痛教训迫使工程界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建筑物地震响应的预估上。

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船舶结构动力学的形成,使人们开始研究板壳的振动。

航空和航天工程中由于超声速高空飞行、导弹和航天器的特殊要求,已经把结构动力学作为飞机、火箭和航天器动力设计的基础。

对于“结构”的概念,原来指土建的结构如梁、板、刚架、连续梁、拱、烟囱、水塔、厂房排架及筒仓等弹性体和塑性体构成的结构系统。

接着扩展到航空的飞机结构、航海的船舶结构,包括了板壳及组合结构。

后来又扩展到机械结构,例如轴、齿轮、连杆、支架及机架等三维元式的结构。

随着振动理论在工程中应用的日益深入,在分析系统的动力学时把机器的机构以至整个机组系统都作为一个广义的结构系统来进行研究。

此外,结构的概念也扩展到地质结构和岩石结构,甚至包括了各种接触问题。

所以从现代结构动力学的观汽来看,只要可以从数学形式上可以抽象为弹性力学中一维元、二维元或三维元的系统都可以看作广义的结构系统。

组成结构的材料可以是弹性、塑性及脆性材料,如钢铁、有色金属、木材、橡胶、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岩石、泥土、高分子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等。

这些材料,有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另外结构系统的组合特性也就是装配特性也有非线性和线性的差别,因此结构系统由其材料和装配特性决定可以是线性系统也可以是非线性系统,描述结构系统的微分方程也就有线性微分方程和非线性微分方程。

结构动力学应包括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

严格地说,工程结构系统的响应都是随机的,只是当随机的因素很微弱时才当作确定性振动来分析。

二、现代结构动力学的特点
七十年代随着有限元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国际著名的通用结构分析有限元软件,这些程序和软件系统为结构动力学的分析和计算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工具。

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实验方法方面过去很难处理的随机振动的测试数据和随机疲劳载荷谱的编制也都变得很方便了,从而为结构动力学的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这两方面的进展促进结构动力学发生了根木性的深刻变化。

现代结构动力学研究结构的随机振动,包含激励、系统特性和响应三方面的问题,按照此三者中哪一个是未知的,可把结构动力学的问题分为三种类型:
1.“预测”问题,即激励和系统特性已知时求响应的各个统计信息,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车辆的舒适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枪炮的瞄准性等。

2.“测量”问题,或称动力环境的测定,即已知系统特性和响应时确定激励的统计特性,如飞机动力环境的测定。

3.“识别”问题,即已知激励和响应时对结构系统的动态特性识别,也就是系统识别和模态分析问题。

三、现代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大型复杂结构系统如核电站是不允许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的,对它的所有的建筑结构、管道系统、机械设备都必须进行严密的动力分析。

现代工程技术的尖端,宇航用的航天器的最合理有效载荷的确定,也必须通过系统动力特性的识别和响应的预测来进行动力优化设计。

无论是响应的预测还是系统的识别,在分析中都要用到数值计算的方法。

其中早期常用的差分法,由于电算法的促进也有了改进;现代应用最广泛的有效的方法是有限元法,最近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新方法叫边界元法,这方面的研究也很活跃,但仍不如有限元法成熟。

现代结构动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大型复杂结构系统的随机振动,而研究随机振动离开实验测试是不可能进行的。

现代结构动力学中的实验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动力环境测定实验、对结构设计制造进行验收的验收性实验和识别系统动态特性的模态实验。

模态实验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多点激振实验和近代的单点激振实
验,有脉冲激励、随机试验及快速正弦扫描,采用FFT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等,构成了结构动力学的现代实验方法。

综上所述,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乃是现代结构动力学研究中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必须相关。

用数值计算法(主要是有限元法)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计算,必须要求所采用的数学力学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结构系统的实际特性;而在实验方面则要求实验是可以信赖的,采得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和可靠的。

如何证明它们是合理和可靠的只有通过实验与分析的相关来验证。

提出了等效静力分析与等效静力实验相关和动力实验与动力分析相关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有限元计算的力学数学模型必须真实地反映结构系统和动力环境的实际特性。

利用摄动法修改力学模型来逐次逼近实测的模态特性,引出了力学模型的机助设计和优化设计。

把CAD技术用到力学模型设计中即计算机辅助力学分析,它包含人工智能的梢拟和最优化方法的应用。

四、现代结构动力学的机理
现代结构动力学三类问题中,动力环境的测量和系统识别是两个主要问题。

动力环境测定主要靠实验;而模态分析系统动力特性的识别则必须通过实验与分析相关来完成,结构动力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识别系统的问题。

当前流行的方法是把实验中采样得到的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在频率域或时间域中来识别系统的模态参数,机械阻抗法是模态识别的一种方法。

频率域分析法还可分为实模态参数识别和复模态参数识别法,时间域法则有Ibrahim法、最小二乘时域法、随机减量法、时间序列法和卡尔曼滤波法等。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求解大型复杂结构时要求采用精确的力学模型来进行整体结构的模态分析,这样,结构系统的有限元网格不能划分得太粗,整体结构的自由度数量大大增加,引起计算机CPU机时大幅度增加,还要求计算机有较大的存贮量。

五、现代结构动力学的目的
响应的分析是结构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之一。

基本的分析方法是瞬态响应计算
和响应谱分析两种方法。

瞬态响应计算是在结构系统的模态参数已知条件下利用线性结构系统中模态正交的特性,把原结构系统的运动按模态基进行分解,取得一组模态坐标下的解棍方程式,求解得到各模态坐标上的响应贡献,再在模态基上迭加(也叫振型迭加法)以求出原结构物理坐标下的响应。

响应谱分析也是在模态基上,利用各模态分量在给定的环境谱条件下的动力放大系数(或称振型参与系数),通过振型迭加和统计计算求得可能出现的最大响应。

响应可以是结构系统的节点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变、应力……等,应变和应力为动强度的计算提供基础。

现代结构动力学中的强度问题已经从过去的动荷系数法(等效静载荷)和初等的疲劳计算(安全系数法)发展到有限寿命设计——可靠性设计的阶段。

结构动强度的概念是:结构在随机疲劳条件下具有所要求的疲劳寿命(持久性)。

现代机械和结构的设计要求结构动强度的研究结果应该落实到随机疲劳上。

结构强度的新概念就是结构的寿命估算,也就是根据随机疲劳的载荷谱进行可靠性设计,即有限寿命设计和疲劳寿命试验。

工程上普遍采用的随机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由三部分组成:
1.动力环境——外载荷的确定,根据现场测试的随机性的载荷编制随机疲劳载荷谱。

2.材料特性的确定,用疲劳试验来取得材料的S一N曲线。

3.寿命估算,用累积损伤估算寿命和用程序加载试验来验证。

六、现代结构动力学发展动向
从国内外召开的结构动力学学术交流会的动向、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各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及各方面的研究工作来分析,可看出现代结构动力学研究课题的方向是:
1.结构(机械)系统动力参数分析及其优化设计。

这是工艺方面的问题,如振动筛及输送机振动参数设计、汽车平顺性和操纵性研究…等。

2.结构动力学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分析;
3.结构动力学机理方面的研究:非平稳或非线性系统的随机振动;信号处理在振动工程中的应用;线性系统的模态分析及系统识别技术。

4.作为现代结构动力学发展前沿的动态子结构法的当前研究动向是:复模态综合;流固藕合系统的响应求解;非线性非保守系统的模态综合。

5.结合我国国情,结构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有下列各方面:故障监测和振动诊断;振动消除内应力;振动写噪声控制;隔振设计;旋转与往复机械动力学、转子动力学;工程系统与压力容器动力学;海洋工程、航空工程及航天工程动力学;人体响应;振动利用。

当前,迅速普及现代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促进工程设计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