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

合集下载

植物营养学一级学科

植物营养学一级学科

植物营养学一级学科
植物营养学是农学、生物学和植物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植物获取、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以及这些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其一级学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营养物质:研究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吸收机制、需求量、缺乏症状等。

这些元素包括常见的氮、磷、钾、镁、硫等微量元素,以及对植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

2. 植物营养生理:探讨植物在不同营养物质供应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包括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储存、利用和分配等过程。

此外,还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3. 植物与土壤关系:考察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土壤pH值对植物吸收能力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土壤改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植物肥料与施肥技术:研究合理的植物肥料配比和施肥方法,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植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 植物与环境互动:考察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对植物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影响,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

这些内容涵盖了植物营养学一级学科的核心领域,旨在加深对植物营养与生长关系的理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促进植物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养分的科学领域,是植物生长学的重要分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的食物,这一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植物的生长与养分的吸收息息相关,因此植物营养学对于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优化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植物吸收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镁、硫、钙、铁、锰、锌、铜、钼和硼等元素。

这些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不同的作用,缺乏某种元素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发生病害。

了解不同养分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吸收规律是植物营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植物养分吸收的途径植物养分主要通过根系吸收,根系是植物体内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

根系分为根尖、根发育区、根毛和根主体等部分,每个区域的特异性结构和功能有利于植物对不同养分的吸收。

除了直接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外,植物还能通过与微生物共生的方式提高养分吸收效率。

植物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植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养分需求较大,随着生长阶段的推进,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了解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助于科学施肥,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

施肥原则与技术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特点,科学合理施肥是保证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

合理施肥需要结合土壤养分状况、植物品种特性和生长阶段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施肥均衡、追肥及时、选肥质优的原则,避免过量施肥或养分不足的情况发生。

同时,选择合适的施肥技术,如滴灌、喷施、基肥追肥等方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保护环境。

结语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营养的重要学科,对于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科学施肥提高植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吸收养分的机制、养分吸收的途径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等方面,可以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其主要研究方法有:生物田间试验法,生物模拟法(盆栽)、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酶学诊断法。

李比希对植物营养学的贡献: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定律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3个标准:1.必要性,该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2.专一性,不能被其他元素所替代;3.直接性,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其一般营养功能:第1组,C,H,O,N,S,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成分,也是酶促反应过程中原子团的必需元素;第2组,P,B,Si,形成连接大分子的酯键,储存和转换能量;第3组,K,Na,Ca,Mg,Mn,Cl,维护细胞内有序性,活化酶,稳定细胞壁;第4组,Fe,Cu,Zn,Mo,组成辅酶基,形成电子转移系统。

在非必需营养元素中有部分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但尚未证实它们是否为高等植物普遍所需,称它们为有益元素,如豆科作物—钴,蕨类植物和茶树—铝,甘蔗和水稻—硅,甜菜—纳。

一般,双子叶植物的CEC较高,单子叶植物的较低新生根呈白色、成熟根呈棕褐色、老病根呈黑色,其氧化力逐步减弱还原力强的作物在石灰性土壤上不易缺铁根际: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菌根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所形成的共生体截获: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Ca,Mg 等少部分质流: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氮(硝态氮)、钙、镁、硫扩散: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氮、磷、钾质外体: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共质体: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粮食产量(万吨 万吨) 粮食产量 万吨0,000,000 140,000,000 120,000,000 100,000,000 80,000,000 60,000,000 40,000,000 20,000,000 0
Nitrogenous Fertilizers Potash Fertilizers
营养研究的人(植物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过程有关 营养研究的人 植物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过程有关) 植物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过程有关
2. 海尔蒙特 海尔蒙特(Van Helmont)-- --1643年-1648年, 年 年
柳条试验
Van Helmont’s willow tree experiment
11. 创立“植物营养遗传学”:美国的爱泼斯坦 创立“植物营养遗传学” 美国的爱泼斯坦(E. Epstien)在 在 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的矿质营养》( 1972年)一书中详细叙述了植物营养遗传 年 一书中详细叙述了植物营养遗传 性状;我国的严小龙等编著了《植物营养遗传学》 性状;我国的严小龙等编著了《植物营养遗传学》 12. 提出“植物营养生态学”:研究植物-土壤及其环境的相 提出“植物营养生态学” 研究植物 土壤及其环境的相 植物- 互关系; 互关系;Rorison在《植物矿质营养的生态问题》(1969)一书总 在 植物矿质营养的生态问题》 一书总 结了当时植物营养生态的研究成果; 结了当时植物营养生态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环境保护更成为研 究的热点
二、肥料 (fertilizers)
1. 含义: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 含义: 养分,改善土壤性状, 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 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2. 肥料生产和消费情况
1975年以来我国肥料施用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年以来我国肥料施用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植物营养学名词解释

植物营养学名词解释

植物营养学名词解释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获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植物营养学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营养元素:植物所需的化学元素,可以分为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

主要元素指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如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和硫(S)等。

微量元素指植物体内含量较少的元素,如铁(Fe)、锰(Mn)、锌(Zn)、铜(Cu)、钼(Mo)、镍(Ni)和硼(B)等。

2. 营养生理:研究植物营养对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了不同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以及植物如何吸收、转运和利用这些营养物质。

3. 营养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这个过程包括根毛的生长、根系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吸收速率等。

4. 营养转运:植物通过根、茎、叶等部位进行营养物质的转运与分配。

这个过程涉及到根系对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选择性转运以及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的产物的向其他组织的输送等。

5. 营养利用:植物将吸收到的营养物质用于生长和代谢。

不同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碳元素用于构建有机物质,氮元素用于合成蛋白质等。

6. 缺素症状:当植物体内某种或多种营养元素缺乏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比如,氮缺乏会导致叶片变黄,磷缺乏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限等。

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判断植物缺乏哪种营养元素。

7. 施肥:为了补充植物缺乏的营养元素,可以通过施肥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施肥的种类包括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料等,它们可以提供不同的营养元素。

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是植物的营养需求和吸收利用过程,通过深入理解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可以更好地指导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完整版)植物营养学

(完整版)植物营养学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植物营养?什么是植物营养学?答: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过程。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李比希提出的植物营养“三大学说”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矿质营养学说: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养分归还学说: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若不及时归还被带走的养分,土壤地力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生长量或产量受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的限制,并随之增减而增减。

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称为最小养分。

3.试述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答:研究范畴: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元素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植物根际营养(根-土界面、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植物营养遗传学;植物营养生态学;植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肥料学与现代施肥技术。

研究方法:生物田间试验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生物模拟试验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分析法(同位素标记);酶学诊断法第二章植物的元素营养1.什么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其判别标准是什么?答:植物必需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其判别标准是:①必要性: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②专一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③直接性: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2.高等植物的必需元素有哪些?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答: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目前有16(17)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镍)。

植物营养学——精选推荐

植物营养学——精选推荐

植物营养学的概念: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学科。

的学科。

1 C 、H 、O 、N 称为能量元素或结构元素又称为气态元素2 N 、P 、K 称之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3必需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4大量营养元素:植物体内含量或需要量较多的必需营养元素植物体内含量或需要量较多的必需营养元素5微量营养元素:植物体中含量或需要量较少的必需营养元素植物体中含量或需要量较少的必需营养元素6有益元素:除必需营养元素以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者是某些种类所必需的除必需营养元素以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者是某些种类所必需的7用毒元素:有些元素,一般以重金属为主,当达到一定量时,会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甚至死亡有些元素,一般以重金属为主,当达到一定量时,会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甚至死亡8自由空间:自由空间也称外层空间或表观自由空间,系指植物器官的某些组织和细胞,能允许外部溶液通过质流或扩散的方式自由进入的那部分区域的方式自由进入的那部分区域9杜南自由空间:在自由空间内,由于细胞壁与质膜、细胞间隙、和胞间层中果胶物质的解离,带有非扩散的负电荷(主要是R-COO --),能够吸附交换性阳离子,以静电引力限制阳离子的自由扩散(仁可被同电荷离子代换),能够吸附交换性阳离子,以静电引力限制阳离子的自由扩散(仁可被同电荷离子代换)10生物膜:是原生质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的总称是原生质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的总称11根系截获:是指根系与土壤粘粒间紧密接触(<5nm )后根系吸收养分的方式 12质流:也称为获集(体)流或向根液流,是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根系吸水而引起土壤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由土体向根系表面移动的过程系表面移动的过程 13扩散:是指依靠养分分子或离子的化学式自发的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迁移的过程是指依靠养分分子或离子的化学式自发的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迁移的过程14扩散系数:是表示扩散快慢的尺度,是单位土壤养分浓度梯度(是表示扩散快慢的尺度,是单位土壤养分浓度梯度(dc/dx dc/dx dc/dx)下的扩散速率)下的扩散速率)下的扩散速率15被动吸收:(非代谢性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顺着电化学势梯度由介质进入根内(根组织的自由空间)的运动过程16离子交换吸收:植物根细胞壁和质膜外层的表面带有较多的负电荷和极少量的正电荷,能吸附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等,他们可与土壤溶液中或土壤粘粒表面上吸附的其他阴阳离子进行交换而被根系吸收,这种吸收称为离子交换吸收17主动吸收:(代谢性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逆着电化学位方向进入细胞内的运转过程是指养分离子逆着电化学位方向进入细胞内的运转过程18离子泵:一般认为是位于质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即ATP 酶,他们能够逆着电化学势梯度运送粒子酶,他们能够逆着电化学势梯度运送粒子 19协助扩散:是指一种养分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种或几种养分离子的吸收浓度,也即两种或多种养分离子的结合效应,超过其独立效应之和超过其独立效应之和20拮抗作用:是指一种养分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或阻抗另一种或几种养分离子的吸收。

植物营养学了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植物营养学了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植物营养学了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的科学领域。

植物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的。

本文将就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机制以及植物的营养状态进行探讨。

一、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的营养需求主要包括宏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两部分。

宏量营养元素是指植物需要的量较多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和硫等。

微量营养元素是指植物需要的量较少的营养元素,包括铁、锌、锰、铜、锰、锰和锌等。

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不同的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有所不同。

二、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机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根系的末梢部分,也就是根毛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根毛能增加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吸收效率。

在土壤中,营养物质以溶液的形式存在,通过被动扩散和主动吸收,植物将其吸收。

被动扩散是指溶液中的营养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自然扩散,而主动吸收则是植物通过根毛表面的吸收细胞主动运输营养物质进入植物体内。

植物对不同的营养物质有不同的吸收机制。

比如,植物对氮的吸收主要通过氮的活性转化为氨基酸,再通过氨基酸转运蛋白进入植物体内。

磷的吸收则是通过磷酸盐的离子交换和活性磷化合物的转运。

植物的吸收机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能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理状态调节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植物的营养状态植物的营养状态是指植物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

植物的营养状态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如果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不足,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变黄等现象。

相反,如果氮的供应过多,会导致植物生长过快,但叶片发生老化、斑点等异常情况。

植物的营养状态可以通过土壤和植物组织的化学分析来评价。

土壤的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pH值等指标,而植物组织的化学分析则可以了解植物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营养学属植物学的范畴,是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的重要部分基本概念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植物营养学是植物营养诊断的理论基础、依据.植物营养诊断的主要任务——诊断、识别出植物缺乏哪种营养,哪些营养需要补充,以指导施肥(如何补充营养)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形态识别、植物分析(含量)、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1.植物缺素症是植物体内营养状况的外部表现.2.植物形态识别是植物营养诊断的一种方法.3.及时施肥是消除症状,减少损失的办法.第二章植物的一般特性结构、生理特性、生长条件、必需的营养元素各器官的功能:叶的功能:光合作用,固定CO2,合成有机物植物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它是由表皮组织、叶肉组织及输导组织所组成的。

气孔是由表皮细胞分化出来的组织,并按一定距离分布于叶表面上,其主要功能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及蒸腾水分。

根系的功能:固定;吸收水、营养。

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养分和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部位,它在土壤中能固定植物,保证植物正常受光和生长,并能作为养分的储藏库。

二、生理特性光合作用CO2 + 2H2O (CH2O) + O2 + H2O呼吸作用C6H12O + 6O2 6CO2 + 6H2O蒸腾作用物质吸收运输三、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空气:支撑:四、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一)、植物的组成成分:植物由水和干物质组成,一般新鲜植物含有75—95%的水和5—25%的干物质。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它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性的化学元素称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其它元素则是非必需营养元素。

非必需营养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这些元素为有益元素。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8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硅、铁、硼、锰、铜、锌、鉬、氯、镍。

水培或砂培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分组原则: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一般以占干物质重量的0.1%为界线。

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Si等10种; 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0.1%以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8种来源:碳和氧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和氧来自水。

其它的必需营养元素几乎全部是来自土壤。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是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主要供给者。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第一组:植物有机体的主要组分,包括C、H、O、N和S;第二组:P、B(Si)都以无机阴离子或酸分子的形态被植物吸收,并可与植物体中的羟基化合物进行酯化作用;第三组:K、(Na)、Ca、Mg、Mn、Cl,这些离子有的能构成细胞渗透压,有的活化酶,或成为酶和底物之间的桥接元素;第四组:Fe、Cu、Zn、Mo,这些元素的大多数可通过原子价的变化传递电子。

十八种营养元素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N、P、K素有“肥料三要素”之称;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种类所必需,或是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

大量元素: 碳、氢、氧、磷、氮、钾、硫、钙、镁、硅。

其中碳、氢、氧很容易从水、空气中获得, 而氮、磷、钾3种元素,由于植物需要量较多,土壤中含量又较少,常需通过施肥补充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由此被称为“肥料三要素”或“植物营养三要素”。

五、养分循环植物根对多种养分的吸收受植物体内营养状况的影响,地上部养分在韧皮部中运到根部的数量是反映地上部营养状况的一种信号。

当运往根部的数量高于或低于某一临界值时,根系可相应降低或提高吸收速率;韧皮部中矿质元素的移动性比较:移动性大:氮磷钾镁移动性小:铁锰锌铜难移动:硼钙移动性大小决定养分再利用程度的大小。

矿质养分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这种现象叫做矿质养分的再利用。

矿质养分再利用的程度取决于养分在韧皮部中移动性的大小,韧皮部中移动性大的养分元素,如氮、磷、钾等,其再利用程度高。

而钙、硼的再利用程度低。

养分再利用的过程是漫长的:第一步,养分的激活(养分离子在细胞中被转化为可运输的形态。

)第二步,进入韧皮部被激活的养分转移到细胞外的质外体后,再通过原生质膜的主动运输进入韧皮部筛管中。

第三步,进入新器官养分通过韧皮部或木质部先运至靠近新器官的部位,再经过跨质膜的主动运输过程卸入需要养分的新器官细胞内。

六、养分的再利用与缺素部位再利用程度大的元素,养分的缺乏症状首先出现在老的部位,而不能再利用的养分,在缺乏时由于不能从老部位运向新部位,而使缺素症状首先表现在幼嫩器官。

缺素症状表现部位与养分再利用程度之间的关系矿质养分种类缺素症出现的部位再利用程度氮磷钾镁老叶高S 新叶较低铁、锌、铜、钼新叶低硼和钙新叶顶端分生组织很低氮、磷、钾和镁四种养分在体内的移动性大,因而,再利用程度高,当这些养分供应不足时,可从老部位迅速及时地转移到新器官,以保证幼嫩器官的正常生长。

铁、锰、铜和锌通过韧皮部向新叶转移的比例及数量还取决于体内可溶性有机化合物的水平。

当能够螯合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机成分含量增高时,这些微量元素的移动性随之增大,因而老叶中微量元素向幼叶的转移量随之增加。

第一节N素营养及N营养诊断一、植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一般植物含氮量约占植物体干物重的0.3%-5%,而含量的多少与植物种类、器官、发育阶段有关。

种类: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器官:叶片>子粒>茎秆>苞叶(玉米)发育: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含氮量也不相同。

注意:植物体内氮素的含量和分布,明显受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的影响。

通常是营养器官的含量变化大,生殖器官则变动小,但生长后期施用氮肥,则表现为生殖器官中的含氮量明显上升。

二、氮的营养功能氮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也是遗传物质的基础。

(一)蛋白质的重要组分(蛋白质中平均含氮16%-18%);(二)核酸的成分;(三)叶绿素的组分元素;(四)许多酶的组分(酶本身就是蛋白质);氮还是一些维生素的组分,而生物碱和植物激素也都含有氮。

总之,氮对植物生命活动以及植物的产量、品质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合理施用氮肥是获得高产、优质的有效措施。

三、植物对氮的吸收、同化和运输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

在旱地农田中,硝态氮是作物的主要氮源。

由于土壤中的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可转变为硝态氮。

所以,作物吸收的硝态氮多于铵态氮。

(一)NO3-N的吸收和同化1、NO3-N的吸收逆电化学势梯度的主动吸收;介质pH显著影响植物对NO3-N的吸收: pH值升高,NO3-N的吸收减少;Ca++促进NO3-N的吸收。

NO3-N进入植物体后,大部分在根系中同化为氨基酸、蛋白质,也可直接通过木质部运往地上部;硝酸根在液泡中积累对离子平衡和渗透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NO3-N的同化:硝酸还原成氨是由两种独立的酶分别进行催化的。

硝酸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还原酶可使亚硝酸盐还原成氨。

大多数植物的根和地上部都能进行NO3--N的还原作用,但各部分还原的比例取决于不同的因素:1、硝酸盐供应水平当硝酸盐数量少时,主要在根中还原;2、植物种类木本植物还原能力>一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还原强度顺序为:油菜>大麦>向日葵>玉米>苍耳3、温度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还原NO3--N 的比例。

4、植物的苗龄在根中还原的比例随苗龄的增加而提高;5、陪伴离子K+能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所以钾充足时,在根中还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为陪伴离子时则相反;6、光照在绿色叶片中,光合强度与NO3-还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考虑以上因素可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温室或塑料大棚中的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

(二)NH4+-N的吸收和同化1、NH4+-N的吸收NH4+的吸收与H+的释放存在着相当严格的等摩尔关系(K.Mengel et al, 1978) 。

结论:植物吸收NH4+-N,使土壤pH下降植物吸收NO3--N ,使土壤pH上升2、NH4+-N的同化(三)CO(NH2) 2-N的吸收和同化目前关于尿素被同化的途径有两种见解:其一、尿素在植物体内可由脲酶水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其二、尿素是直接被吸收和同化的——尿素+ 磷酸------〉氨甲酰磷酸+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尿素同化的特点是:对植物呼吸作用的依赖程度不高,而主要受尿素浓度的影响。

(四)NO3--N和NH4+-N营养作用的比较NO3--N是阴离子,为氧化态的氮源,NH4+-N是阳离子,为还原态的氮源。

不能简单的判定那种形态好或是不好,因为肥效高低与各种影响吸收和利用的因素有关。

最主要的是植物种类和pH。

(一)植物种类水稻是典型的喜NH4+-N作物。

(水稻幼苗根内缺少硝酸还原酶;NO3--N 在水田中易流失,并发生反硝化作用。

)烟草是典型的喜NO3--N作物。

观赏植物纯硝态氮型:牵牛、一品红、波斯菊、天竹葵等喜硝态氮型:香石竹、非洲菊、菊花、一串红、仙客来、紫罗兰、月季、秋海棠、百合等喜铵态氮型:杜鹃等两者皆宜:唐菖蒲等二)环境反应(pH)从生理角度看,NH4+-N和NO3--N都是良好的氮源,但在不同pH条件下,植物对NH4+-N和NO3--N的吸收量有明显的差异。

NH4+-N肥效不好主要是由于生理酸性所造成的。

南方酸性土,相对来说,NO3-—N优于NH4+-N。

四、植物缺氮症状与供氮过多的危害植物缺氮的外部特征: 叶片黄化,植株生长过程迟缓.苗期植株生长受阻而显得矮小、瘦弱,叶片薄而小。

禾本科作物表现为分蘖少,茎杆细长;双子叶则表现为分枝少。

若继续缺氮,禾本科作物表现为穗小粒瘪早衰。

氮素是可以再利用的元素,植物缺氮的显著特征是下部叶片首先失绿黄化,然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