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关于历史说课稿汇总5篇历史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中国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
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关于历史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

关于历史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历史导言课,下面我从6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概述:历史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
导言课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今后历史课学习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己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了解历史的包罗万象,增强探究历史的欲望。
三、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鉴于七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不足,学生能和教师提供的历史素材产生共鸣是比较困难的;)四、说教法: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元素或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具体做法如下:1提问法——问题引领,逐渐深入2点拨法——促进联想,拓展思路3讲授法——总结提升,减少盲目五、说学法:1讨论法——观点碰撞,借鉴提高2合作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启发;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在倾听和争辩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这节课分为三个板块:1、什么是历史?2、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3、怎样学历史?导入: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并将姓名写在黑板上。
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个“隋”字念什么?”,“它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有什么关系吗?”“你的姓氏和中国历史有关系吗?”“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6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6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一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新的大一统》。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其次课《汉唐盛世》的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大事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熟悉统一是中国历史进展的大趋势。
【教材分析】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制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殊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进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汉王朝通过减弱诸侯国力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掌握。
与一统有关的出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消失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2、力量目标通过思索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分析问题的力量。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育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内容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就侧重讲“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由于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概,擅长用人的特长与实行加强中心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策略依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到达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历史说课稿模板6篇

历史说课稿模板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说课稿篇1夏商西周的兴亡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朝代暴君亡国之君夏朝夏桀夏桀商朝纣纣西周周厉王周幽王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
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以上对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讲解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同学们努力学习哦。
华夏之祖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黄帝——→人文初祖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
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以上对华夏之祖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加油吧。
历史说课稿篇2一、教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世界格局》第三课时主要内容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应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她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阻挡。
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我特地准备了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篇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做了设计,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1)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和结果。
(2)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途径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的信息。
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4)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感悟郑和的爱国精神、科学创举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难点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二、教法分析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023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2023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地位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
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__的第二节。
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材分析: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说教具: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
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2023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2023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初一历史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高三历史说课稿范例五篇

【导语】⾼三会教给我们奋⽃,每个⼈都有⽆尽的潜⼒,每⼀个⼈都有⽆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年⾎战,也许我们永远发现不了⾃⼰⾝上蕴藏的能量。
所以⾼三注定是精彩的⼀页,下⾯⽆忧考就为⼤家分享了《⾼三历史说课稿范例五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1.⾼三历史说课稿范例 ⼀.说教材 儒家思想从春秋时期孔⼦创⽴,战国孟⼦、荀⼦发展,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宋明时期成为官⽅哲学,明清出现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在思想⽂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且历年⾼考也多有涉及,因此本科⼗分重要。
⼆.说⽬标 1.教学⽬标: A.通过复习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B.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思辨能⼒及归纳、概括和辩证看问题的能⼒; C.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的民族⾃豪感、⾃信⼼。
2.教学重难点: ①儒家思想各阶段的代表⼈物及思想; ②通过问题探究,政史结合得出结论。
三.说学⽣: ⾼三学⽣已经对必修⼀、⼆、三及选修都已学过,还有⼀些电视剧的演播,学⽣还是⽐较了解的。
四.说教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为本,以学⽣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
五.说教学过程: I.导⼊:先通过⼆个题来回顾知识; II.全程分析儒家思想(3.4.5.6.7),得出结论; III.儒家思想的综合评价(8.9.10),得出结论; IV.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11.12),得出结论。
V.预⽰⾼考,布置作业(问答题)2.⾼三历史说课稿范例 ⼀、专题名称:《中国近代经济转型(1840—1949》 ⼆、对本专题的说明 1、本专题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从⼈类⽂明史的演进来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明向近代⼯业⽂明的过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度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了巨⼤变化。
在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过程中,外资经济、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继出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血肉筑长城》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血肉筑长城》,此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内容,我将从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八个流程来说明我对本课的理解。
首先教学理念。
本课力图体现新课改理念下历史有效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以学生为本、成为课堂主人。
为此我特别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对话氛围,让学生进行快乐学习,自主探究。
其次学生分析,我主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和潜力开发提升三个方面来阐述。
注意引导学生搜集各方面信息,以拓宽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机联系。
从而有利于本课程的有效进行。
第三教材分析,我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教材:第一,教材地位与作用;第二,教材加工与拓展;第三,教学目标的确定;第四,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本课内容上承七七事变、下启国共内战,它为整个第四单元整体感知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基础,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转折点。
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还依据课标整合教材分四目内容,将前两子目合在一起,使教材更紧凑、充实、突出主线,开阔学生视野。
对于教学目标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思想,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的角度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重点是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难点是理解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通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呈现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来突破。
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法:本着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教与学的双边互助活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主要采取音乐意境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情境法和材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获取新知、情感升华、体验学习快乐等多重目的。
第五学法指导:我们教学强调“教学相长”,除突出教法实际有效外,更应注重学法指导。
本课学法上我注意了预习指导法、资料研习法、合作探究法、感受体验法的运用,我就是要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高境界。
从而为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创造最佳条件。
第六教学程序,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第一板块,情境导入——聆听雄壮国歌,走进峥嵘岁月;第二板块,新课学习——我们万众一心,筑起血肉长城;第三板块,以史为鉴——抗战精神不死,光照日月天地;第四板块,抚古惜今——继承抗战之志,再掀建设热潮;第五板块,实践练兵——知识巩固不断,潜能开发拓展。
第七板书设计,我本着直观醒目和提纲挈领的原则,画龙点睛似的设计了这样方框表格式简要的板书,把本节课知识自然串联到了一起,利于学生系统记住知识。
第八教学评价,我整堂课的教学评价可言简意赅地概括为“二十四字方针”:
1、理论新、方法好。
新课改理论新,启发探究方法好。
2、创气氛、成效高。
创设轻松愉悦课堂,力争提高教学质量。
3、重主体、巧点拨。
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巧拨完成教学任务。
4、情感强、实效大。
情感价值教育首要,热爱祖国构建和谐。
综上所说就是我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阐述,我深知:一个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必须做到:生命不息,教学不止,奋斗不停。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都有共同的期盼:希望课堂永远是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因此,我要力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努力塑造完善的人才,真正实现自己身为人师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