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新部编本tanghuiyu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感情表达。

2.掌握写作技巧,能够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表达。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表达。

2.学会使用适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课文《我爱这土地》。

2.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3.写作活动的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导入前,教师放映一些关于美丽中国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祖国的注意和情感。

2.通过观察、想象和表达,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家乡或故乡景点。

Step 2 阅读课文1.导入课文,《我爱这土地》。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学生交流归纳自己的理解。

Step 3 分析课文1.教师呈现课文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

2.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4 学习写作技巧1.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出一些写作技巧和例子,如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进行描写和表达。

2.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等事物的描写。

3.鼓励学生使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Step 5 集体分享1.学生齐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2.学生互相欣赏和点评对方的作品。

Step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包括理解课文的主题、运用修辞手法写作等。

部编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及其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意象的美学价值、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解决问题。
-诗歌创意表达: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诗歌知识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举例:《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是诗歌的核心,教师要着重讲解“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意象如何表达对土地的深沉爱意。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鸟”在诗中的自由与束缚的双重象征,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诗歌的主题和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提升思维品质。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分析和创作,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提高。
5.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借助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诗歌情感的传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象相关的主题,如“土地的象征意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意象和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部编最新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最新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示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科素养。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歌中爱国情怀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爱国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爱国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创作的乐趣,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解决问题。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写作技巧: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尝试仿写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的现代诗。
5.课后拓展:推荐阅读其他表达爱国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5.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美,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丰富情感世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主题: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所表达的爱国情怀,通过诗歌的朗读、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我爱这土地》的深度解读,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感知、理解和欣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艾青的诗歌,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人的写作技巧,尝试创作表达个人情感的现代诗,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现代诗的特点:现代诗的形式多样,理解其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对比、示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把握现代诗的自由、节奏和意象等特点。

第一单元3我爱这土地(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语文部编版

第一单元3我爱这土地(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语文部编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基本概念、象征手法和情感层次。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谊。
-词语解析: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和修辞手法,如“激昂”、“悲愤”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主题思想分析:深入探讨诗歌《我爱这土地》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提炼出作者的核心思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沉爱意的现代诗,它通过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这首诗的重要性在于它传递了一种普遍的家国情怀,激发人们对祖国的情感认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歌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每一句,理解艾青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如“鸟”象征自由,“土地”象征祖国,来传达其情感。
举例解释:
-在诗歌象征手法的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如“土地”象征祖国,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感受这种象征的深刻内涵。
-在诗歌情感层次的把握方面,教师可以逐句分析诗歌,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捕捉情感变化,如从“悲愤”到“激昂”,体会作者情感的升华。
-艺术特色学习:分析艾青如何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进行创作,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带领学生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诗歌朗读的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到位。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朗读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通过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内容,了解这首诗歌如何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激昂的语言,传达出对土地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激昂”、“悲壮”等词语的运用,我会通过具体例句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4.写作背景: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其诗歌风格特点。
5.诗歌鉴赏: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我爱这土地》的艺术特色。
6.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7.课后作业:仿写一首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增强审美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情感表达、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爱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理解和创作技巧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艺术特色:分析《我爱这土地》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发言。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如象征、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朗诵表演,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学生收集其他艾青的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我爱这土地》教案
唐汇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意象。

(知识)
2,感受作者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感。

(情感)
3,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的意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名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片《我爱这土地》。

二、初步感知,指导学生诵读诗歌
1、作者介绍
简介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可见作者是一位执着的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忧国忧民的无产阶级爱国者。

作为一个诗人,作者已写了多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诗篇,如作者所说,唱了很久,嗓子都唱哑了,此刻他仍要唱,唱什么?是什么情感在驱使作者不惜伤害自己身体去唱?
2、指导诵读
学生自读——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指导节奏——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探究内容:
1、诗歌中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歌唱的对象是什么?
2、如何理解“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联系背景思考)
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并扬言3个月要中国政府乖乖坐在谈判桌前将土地拱手相让,当时他们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我们的国土备受炮弹蹂躏,我们的亲人背井离乡,家破人亡,请听听沦陷区亲人的歌声吧:(歌曲《河边对口曲》)沦陷区的亲人们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更多的同胞还被日本人像牲口,草芥一样用残忍的方式杀害,尤其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的杀人方式,数量,持续时间都令世人震惊,无数尸体被抛江,焚烧,埋掉,死亡人数不下于30万。

他们的罪行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着不屈不饶的战争!
讨论分析: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指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悲愤的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温柔的黎明象征着独立自由的曙光
3、诗中“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实际寄寓了诗人痛爱这苦难的祖国以及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的决心。

四,诗歌朗诵比赛
可见,这首诗就是运用了四个具有时代气息的意象,将自己化为一只鸟,高唱了对祖国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

这种情感需要在反复朗诵中才能真正体会,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1、听范读视频
注意①把握基调②把握情感变化③运用想象丰富情感
2、3~5位同学参加比赛
3、点评
五:延伸巩固(作业):
学到最后,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六、教学反思
1、诗歌的学习,应注重让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情感。

2、诗歌的朗诵指导可以多反面的进行,例如教师的范读,录音的朗读,视屏的播放,学生单个指导,学生给学生点评等等。

3、可以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能设点奖品,效果会更佳,这是本次没做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