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_雨巷__2教案5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课雨巷教案

《雨巷》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比较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 术特色。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简 单的现代诗,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雨巷》所表达的孤独、迷 茫和追求美好的情感,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创作过程
诗人戴望舒在法国留学期间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韵味融入到了《雨巷》中,同时结合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语言,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雨巷》的诗歌内容
主题思想
《雨巷》通过描绘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诗中描绘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悠长、悠长而又寂 寥的雨巷中彷徨,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和追求。
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评估自己是否能 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 生活中,如创作简单的诗 歌或表达情感。
教师评价
课堂表现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朗读 诗歌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和表达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写
作技巧。
进步与成长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
神。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 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
文关怀精神。
02 教学内容
《雨巷》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怀揣着迷茫和 彷徨的情绪,追求着理想和希望。《雨巷》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创作而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 憬。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⒈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 《雨巷》公开课教案

第2课《雨巷》教案一、导入新课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
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三、创作背景,作者生平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课《雨巷》优质教案.doc

《雨巷》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意象抒情的方法2、鉴赏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初步了解诗歌怎样运用语言加强抒情效果,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3、学以致用,掌握一点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二、过程和方法:1、“读,品,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2、情境诵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进步青年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境,理解诗人对美的追求2、感受诗歌的忧伤哀婉但充满追求的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雨巷,丁香等意象的含义,并指出意象在诗歌中的普遍应用性以及理解意象的重要意义2、难点: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并领悟其象征意义,从中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1.好,听完录音了。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好,请大家翻到课本第2课诗两首。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
《雨巷》的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雨巷》的教学设计实用五份《雨巷》的教学设计 1【学*目标】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重点】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难点】象征手法。
【学*方法】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
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
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
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__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一二”__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
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凄婉惆怅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8、分析本诗思路。
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材,主要涉及现代诗歌单元中的《雨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美、音韵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从意象、音韵和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美、音韵美和情感美,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走在一条幽静的小巷,感受诗中的意境。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雨巷》的写作背景。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音韵和情感美,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随堂练习: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并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意象美音韵美情感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雨巷》读后感2. 作业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但在象征手法和隐喻的分析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2)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2)教学博苑09-05 1508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2)教学目标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意象抒情的方法2、鉴赏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初步了解诗歌怎样运用语言加强抒情效果,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理解“雨巷”、“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内蕴的情感。
2、入情诵读,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1、学以致用,掌握一点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2、感受诗歌的忧伤哀婉但充满追求的情感美,理解诗人对美的追求。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创设欣赏诗歌的情境。
2、对话交流,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
3、情境诵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背景音乐――《雨巷》歌曲板书: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一)检查预习: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你圈画出哪些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帖此感受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主要内容: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
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独自、彷徨、寂寥、忧愁、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等。
感情基调:低沉伤感,忧郁哀怨,惆怅无奈(二)情境导入:这首诗弥漫着一种忧伤的美。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不只是令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哀伤、打动人的东西常更具有美的力量,让我们在《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中看到弃妇忧伤而坚强的背影,让我们《孔雀东南飞》徘徊不忍离去的孔雀、梧桐下双飞的鸳鸯中听取爱情的悲歌,让我们在《离骚》的“江离辟芷”中感受到屈原忧伤而坚定的情怀……古诗如此,新诗亦然,今天,我们所接触的这位被誉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雨巷诗人”,所学习的这首被叶圣陶称许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诗作,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忧伤的美丽。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戴望舒先生作于80年前的名诗――《雨巷》。
确板书:课题二、读:入情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一)听示范朗读,初步体味诗的情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示范朗读1、请听示范朗读,听的过程中小声跟读2、结合自己课前标注的朗诵符号和大师的朗诵,思考:在节奏、语速、语调、重读等方面,要怎样处理?【师生对话,交流总结】1、全诗节奏:舒缓悠扬2、朗诵处理:缓慢、低沉(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 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 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 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 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 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 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 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 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 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5压韵的位置错综 变化
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 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 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 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 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忧伤
?
社会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 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 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 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 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 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 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 境的反映。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 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艺术手法:
1、他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理想的美好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理想的幻灭
2、优美的音乐旋律。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 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 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雨巷诗人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 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
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
人”的称号。
初读课文,
找出其中的 意象,体会 其中的意境。
找出这首诗的韵脚,以及思考这首诗歌在写作手 法上有什么特点?
音节特色: 押韵特色: 修辞特色:
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 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 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圯的,让 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 围。
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 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 丁香结表忧愁,开在暮春时节,易 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代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句子有规律性的重叠、音乐性 强 押ang韵,形成了悠扬的旋律 排比、复沓,构成了声音和感情 的回环往复。
意象情感
全文当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背景道具 油纸伞 雨巷 篱墙
丁香
人物形象
丁香姑娘
我
复古、怀旧、迷蒙
暮春时节,在寂寥的下 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 漠,凄清的氛围,撑着 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 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 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 是说姑娘, 实际上是 在说诗人 自己。他 因为理想 难以实现, 心情是冷 漠,凄清又 惆怅的。
本诗主 题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
痛苦歌唱,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 伤感忧愁和迷惘: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 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 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 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 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 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丁香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美丽 高洁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哀怨 彷徨
我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表现诗人 对理想, 人生和美 好事物的 追求。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雨 巷
戴 望 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鸥,浙江杭县人。他的诗深 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 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 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 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 点。 后期的诗,因受抗争 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 言更为洗练纯朴。 代表诗集:《我的记忆》、《 望舒草》、《灾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