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课题金属材料-人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教案

课题金属材料-人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教案

课题金属材料-人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及应用范围。

2.能够简单描述金属材料的结构特点。

3.学习掌握金属制品的制作流程和一些常见制品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材料特性的关系。

3.理解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和制作工艺。

3. 教学过程:
3.1 课前导学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如剪刀、铅笔、铜管等,让学生感受到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2 课堂讲授
3.2.1 金属材料的特点
1.密度大、强度高、延展性好、导电性好、热传导性好。

2.容易加工,可以通过冷加工或热加工得到希望的形状和性能。

3.2.2 金属材料的组织特点和分类
1.金属物质的晶粒结构。

2.晶体缺陷和晶界。

3.单质金属和合金的区别。

3.2.3 金属制品的生产流程
1.原材料的选择。

2.材料处理(熔炼、轧制、拉拔、锻造等)。

3.制品加工。

3.2.4 常见金属制品的应用
1.铜管、铝管、钢管、不锈钢管等。

2.钥匙、锁、铁路轨道、自行车车架等。

3.餐具、厨具、地铁车厢等。

3.3 课后作业
1.利用搜索引擎或图书馆资料,了解一种新的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2.家庭用品和办公用品中可以看到哪些金属制品,写一篇日记。

4.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撰写,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并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的指导。

关于初中化学金属的教案

关于初中化学金属的教案

关于初中化学金属的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金属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金属及其特性。

2. 掌握金属的性质与用途。

3. 理解金属元素的结构和排列。

教学重点:
1. 金属的性质。

2. 金属的用途。

教学难点:
1. 金属的晶格结构和电子排布。

教学准备:
1. 班级中心,投影仪。

2. 课件或教辅资料。

3.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金属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金属的特点。

二、讲解与学习(15分钟)
1. 讲解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塑性等。

2. 介绍金属的用途:金属的重要性、种类及在各行业的应用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教师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在电路中的导电现象,以及观察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和塑性。

四、总结与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特性和用途,以及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金属的晶体结构是怎样的?并列举几种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金属元素结构也有了
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金属的特性,对化学知识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

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继续巩固学生对金属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教案 金属材料9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 金属材料9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金属材料9篇金属材料 1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19xx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及时整理。

活动探究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知识共享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

高中化学金属材料的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材料的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材料的教案
目标:了解金属的性质和应用,掌握金属材料的特点和分类。

一、引入问题:你身边有哪些金属制品?金属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内容:
1. 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硬度等性质。

2. 金属的应用:金属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金属材料的分类:常见的金属元素和合金,如铁、铜、铝等。

三、学习方法:
1. 观察金属制品,了解金属的特点;
2. 实验验证金属的性质,比如金属导电性的实验;
3. 分组研究一个金属元素,了解其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教师讲解金属的性质和应用,并举例说明。

3. 实验操作:进行金属导电性实验,观察结果并总结。

4. 小组讨论:分组研究一个金属元素,了解其性质和应用。

5. 总结:学生总结金属的特点和应用,进行讨论。

五、复习和作业:
1. 复习金属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2. 完成金属材料的分类练习。

六、指导建议: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等方式,加深对金属材料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高中金属材料教案

化学高中金属材料教案

化学高中金属材料教案
主题:金属材料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一、导入
介绍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基本概念
1. 金属的性质:电导率高、导热率高、延展性好、硬度大等。

2. 金属离子的结构和性质。

3.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三、金属的制备方法
1. 金属的提炼:介绍熔融还原法、电解法等制备金属的方法。

2. 金属的精炼:介绍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的方法。

四、金属的应用技术
1. 金属材料在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应用。

2. 金属材料的制作工艺和加工技术。

五、实验教学
设计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金属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应用。

六、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金属材料的认识和想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八、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金属材料。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的最后阶段,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冶炼、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实验,使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金属的冶炼方法,掌握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化学实验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质,掌握金属的冶炼方法,学会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措施。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金属的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金属的活性顺序。

2.金属的冶炼方法:湿法炼金、热还原法、电解法等。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的腐蚀原因、防腐蚀措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金属的性质、冶炼方法和腐蚀与防护措施。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等。

2.实验试剂:铁、铜、锌、硫酸、硝酸等。

3.课件:金属的性质、冶炼方法、腐蚀与防护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金属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铁锅、铜线、铝壶等,引导学生关注金属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金属是如何得到的吗?”让学生思考金属的来源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金属的活性顺序。

通过实验演示金属的腐蚀现象,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

高中化学教案金属材料

高中化学教案金属材料

高中化学教案金属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特点;2. 掌握金属材料的常见使用和加工方法;3. 能够区分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差异。

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 金属材料的常见使用和加工方法;3. 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比较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PPT;2. 实验仪器:金属样品、氧化铁、砂纸等;3. 实验操作指导书;4. 板书和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金属的日常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讲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0分钟)1. 介绍金属的基本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韧性等;2. 分类讲解不同金属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如铜、铁、铝等。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指导书的步骤进行金属材料的实验操作;2. 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讲解金属加工方法(20分钟)1. 讲解金属的冷加工和热加工方法;2. 分析金属材料的加工技术及其应用领域。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讨论不同金属材料的优缺点及使用方法。

六、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七、课后拓展(10分钟)学生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金属材料的知识和发展趋势。

教学反馈方式:1.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检查学生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实验报告评分,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掌握金属材料的常见使用和加工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教案:8.1金属材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教案:8.1金属材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教案:8.1 金属材料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基本性质;2.掌握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应用;3.理解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和金属键的形成原理。

二、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基本性质;2.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2.金属键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引入话题的视频或展示几个金属制品,引发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

2.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简要解释金属材料的定义和特点,比如导电性好、延展性和塑性好等。

3. 分类和应用(25分钟)3.1 金属的分类教师介绍金属的分类方式,包括按使用范围分类(结构金属、建筑材料等)和按组成元素分类(纯金属、合金等)。

3.2 金属的应用教师分别介绍结构金属、建筑材料、金属电子、金属工艺品等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

4. 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20分钟)4.1 晶体结构概念教师解释晶体结构的概念,包括晶体单位、晶格和晶胞等基本概念。

4.2 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教师讲解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以典型的铜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5. 金属键的形成原理(25分钟)5.1 金属键的特点教师介绍金属键的共享方式和特点,重点强调金属键在金属材料中的重要性。

5.2 金属键的形成原理教师讲解金属键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离子之间电子云的重叠现象。

6.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金属材料案例,如钢铁、铝材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背后的科学和工艺。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金属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基本性质、分类和应用,以及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和金属键的形成原理。

六、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某种金属材料的应用报告;2.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金属材料在工程领域中被广泛使用?注意:本文档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没有附带网址和图片,如需查看相关图片和网址,请参考教材或课外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执教:公安县裕公初级中学卜太平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执教:公安县裕公初级中学卜太平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
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
时间:2014年10月26日地点:会议室主持人:宾昌军
参加人:杨大华、黄卫、王烈平、卜太平、张集平、贺厚军
说课人:卜太平
说课主题:《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
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

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
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
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
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
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
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
究得出结论。

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
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
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
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
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

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