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晚清四十年
1872年度事件

1872年度事件: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晚清自强运动深化到了“求富”层面。
其标志性事件,则是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轮船招商局是自强运动中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其官督商办,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首采股份制,也多为后世称道。
但是,恰恰是“官督商办”这一产权模糊的体制,使得招商局民间资本最终无法逃脱被官僚体系吞没的命运,上演了一场晚清版的“国进民退”。
逝:沙船业主王永盛的穷途末路1862年夏天,上海沙船业元老王永盛陷入了深重的烦恼之中,他的一名船工刚刚吞下毒药,跳水自杀。
这位素以厚道饱受赞誉的船老板,因为此事而陷入到了汹涌的道德审判当中,“为富不仁”,成了他的代名词。
但王永盛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
沙船运输业在咸丰道光年间一度空前繁荣。
自北往南输运大豆,自南往北输送漕粮,月余往返一趟,一艘沙船一年可以往返七、八次,获利颇丰。
上海港最盛之时,有沙船5000艘,水手10万余人。
但自1842年《南京条约》及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中国诸多港口对外开放,西方轮船的涌入,迅速将中国传统的沙船客货运输业逼到了溃灭的地步。
无论是速度、载重、安全还是价格,传统的沙船都不是西洋货轮的对手。
不过四五年光景,上海港的沙船已锐减至四五百只,黄浦滩上,搁浅着成千的木船,任凭风吹日晒,自然朽腐。
王永盛的船队也毫不例外地一路颓唐下去。
没了生意,还接连沉没了几条大船。
自杀的水手,几个月没有活干,家里揭不开锅,又有病在身,欠了自己几十两银子。
王永盛早上心情恶劣,吼了水手一顿,孰料他转身就寻了短见。
其他的船主们也都和王永盛一样绝望。
硬件、软件,众人都无法与洋商抗衡,只好期待官府出面交涉。
船主们聚在一起议论,结果是一致推举王永盛带头去向官府呈文,恳求官府与洋人交涉,将大豆、漕粮的生意划归中国沙船专营,外商不得插手。
呈文里的一段话打动了时任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
呈文里说,如果沙船业破产,不仅仅是十余万船工失业的问题,还可能激起民变,进而朝廷的漕粮运输线也可能被破坏。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依次出现,启动并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这两次新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我们客观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近代化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是在19 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其主要领导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
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
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 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我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现就以下几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
历史背景及目的历史背景方面相似之处: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民起义斗争的沉重打击。
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
洋务派大企业创立时,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仍有太平天国余部、捻军及各少数民族起义继续战斗。
在太平军旗与捻军勇猛冲击下,八旗绿营一触即溃,土崩瓦解,清朝政府不得不动员汉族地主组织团练, 产生了湘军和淮军等地方军队势力。
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年。
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然没有结束。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 期中综合训练

期中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在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
”此馆纪念的是( )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左宗棠2.“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其中第一次战争后同英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尼布楚条约》3.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黄埔条约》D.《北京条约》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地最多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B.中俄《瑷珲条约》C.中俄《北京条约》D.中日《马关条约》5.历史图片浓缩了丰富的史实,下列对右图的解读,错误..的是( )A.缺乏条件没有实施B.由洪仁玕制定的建国方案C.探索中国独立道路D.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6.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7.“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 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是( )A.洋务运动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8.“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某部历史电视剧的主题。
若再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史实是( )A.英法炮轰广州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黄海海战D.威海卫战役9.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2020年秋季八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专题练习

2020年秋季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适应性练习一、辨析: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影响。
我们会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
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著名学者茅海建(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及爆发的时间。
(3分)(2)你同意著名学者茅海建对“这场战争”影响的分析吗?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5分)2.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6分)材料: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剥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
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摘自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1)根据材料,指出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条约。
(2分)(2)你同意包天笑关于“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的看法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分)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 分)(1)结合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2分)(2)小历同学认为辛亥革命向国人头脑注人了一系列崭新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6分)二、材料解析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
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使之逐渐成为北方第—大通商口岸。
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
——摘编自沈年耀《论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特点》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没有被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压垮,反而在抗争中觉醒,民族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开始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我国的海运发展

我国海运发展历史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中国的远洋运输业开始了新的发展。随着 机构改革逐步理顺,海运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则变得相对简单且迅速。1993 年,我国最大的国际远洋运输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我国最大的内 河航运集团———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分别成立。1997年,中海集团在上海正 式挂牌,承担我国沿海运输。 随之而来的是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逐步打 破了原有封闭的、人为划分的格局,使水运市场真正“流动”起来,开始通 江达海。 如今,这些航运企业,均已完成了专业船队建设,以不同货种为标准, 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液化气船、特种船、客滚船、商品车滚装船等 细分市场也已建立并发展成熟,各专业船队通过借助集团总公司的统一品牌、 统一战略,发挥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优势,国际竞争力渐强。
我国海运发展历史
到1975年底,中远公司船队总吨位突破500万吨。国有船队的壮 大,使我国外贸运输货物中租用外轮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进出口货 物开始大量的由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远洋船运载,受到国际航运同行瞩 目。 1978年9月26日中国第一艘集装箱班轮、中远上海分公司的“平 乡城”轮装载着162个集装箱从上海港驶向澳大利亚,打破了我国国 际集装箱运输“零”的纪录。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经营从此正 式开始。
我国海运发展历史
60年前,要从烟台牟平出口几吨花生到日本是如何的困难:先要 将花生用人力小推车运到烟台,然后打包,装进木箱,木箱内还要衬 进油纸,防止受潮。然后等那遥遥无期的小火轮,在风浪中晃到上海, 再出口到日本。 60年后,烟台到日本每天都有船期,花生不用再装进木箱,不再 需要油纸,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顺畅。不但到日本,即使到美国,烟 台也有了直达集装箱班轮航线。 60年间,中国远洋运输业走过的道路,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国力的 变化,反映了中国打破笼篱,走向大洋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表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表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
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
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
2.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3.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
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
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
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
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4.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
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
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5.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6.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7.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8.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2.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3.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换条约文本,蓄意挑衅,炮轰大沽口。
中国守军开炮还击,击沉击毁敌舰十多只,英海军司令受重伤。
4.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
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三、洋务运动时期1. 1861年: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
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2. 1862年:太平天国军民进行天京保卫战。
3.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从轮船招商局的诞生与初期发展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主张筹设福州船厂的左宗棠的看法
•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左宗棠在论及与英人的冲突时说:“陆 地之战,彼之所长皆我所长,有其过之,无弗及也。若纵横海上,彼 有轮船,我尚无之,形无与格,势无与禁,将若之何?”[1]
此时木帆船衰败对漕运造成威胁
• 清政府每年需要江南数百万石粮食运往北方,称 为“漕运”。
• 外国轮船竞争使漕运出现危机。
• 为此,清政府曾考虑采用购买沙船(上海往北方 运货的木船称为沙船)、雇用洋船、以及“官买 夹板(有多张帆的帆船)济运”等多种方案解决, 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 在此过程中,不少过去以帆船为业“家道殷实者,无不相继歇业,顿 成赤贫”。“其中有许多人为了吃饭而不得不加入叛军”, [2] 形成 社会问题。
•
[1]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 [2]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1309、1307页。
[1]
• 这一年招商局的船队从头一年的11只11854吨猛增一倍多,达到轮船29只 30526吨。[2]并使各通商口岸进出中外轮船吨位的对比数从1872年前中国的 空白,一跃增加到36.7:63.3。[3]
• “从此国家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帜”。[4]
• 报纸发表评论,认为这是“千百年来创见之事”。[5] 此为招商局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以上海为基地的华商轮船航运业在甲午战 前发展的最高峰。
• “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 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他进而归总拥有轮船一 事的好处为:“天下事始有所损者终必有益,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 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2]
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

云南省昆明市2022届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24.商代动物类象生玉器数量丰富,涉及动物种类30余种;西周的象生玉器涉及动物种类明显减少,纹饰向龙凤纹集中,多元动物崇拜逐渐向单一动物崇拜转变。
这反映出西周A.手工业技艺逐渐提高B.权逐步摆脱神权色彩C.国家权力呈加强趋势D.艺术风格趋向浪漫主义25.西晋实行占田制,官员根据官品不同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并有数额限制。
对普通民众则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据此可知,占田制A.防止政治腐败现象发生B.有效杜绝土地兼并C.保障国家赋税收入稳定D.利于缓和社会矛盾26.下图为唐朝宰相韩休墓的壁画乐舞图(局部),壁画中间二人在表演胡旋舞,左侧四人分别演奏筝、拍板、笙、竖箜篌。
右侧六人,前排四人分别演奏排箫、琵琶、竖箜篌、筚篥,后排两人分别在击奏铜钵和吟唱。
该壁画体现出A.宫廷乐舞规模宏大的气象B.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C.中心对称的乐舞排列原则D.胡风艺术成为大唐文化主流27.明清时期,徽州许多宗族设有义学田,用于建造学舍,聘请塾师,补贴族中学子科考开支,甚至将培养宗族子弟读书科考、设立义学作为族规,列入宗谱之中。
这反映出A.宗族声望与科举功名密切相关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四民秩序C.宗族内部的互助模式开始形成D.科举制度发展日趋健全完善28.1856年12月,《北华捷报》详细梳理并刊载了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系列事件,公开了十多篇英国领事与两广总督来往书信全文,并在评论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傲慢”,以佐证其“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的立场。
此举旨在A.向在华洋人介绍中国时局进展B.指贵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C.配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D.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进行辩护29.清末新政时期,民间传言四起,“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国而举办”“新政是专与人民为难的害人之举”等言论传播尤其广泛。
这种现象反映出A.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B.国人有强烈的排外落后意识C.清政府的政治威信在逐步丧失D.新政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30.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晚清四十年
2014年08月25日17:31 新浪历史作者:李刚
1904年世界博览会在美国的圣_路易斯市开幕,曾轮船招商局经理黄开甲出任中国馆副馆长。
前排右三为
黄开甲
在李鸿章等一大批洋务改革派官员的头脑中,“官督商办”这一经济理念根深蒂固,这一理论并非没有现实依据。
多数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始资金便是由官方筹办或垫借官款,轮船招商局最初从官方领借练饷20万串作为“设局资本”,后来又累筹官款190余万两。
所谓“官督商办”,虽然只是名义上的“商办”,参与其中的民间资本没有经营权,但中国顽固势力对于民营资本、民间财富参与“国企”入股,仍抱有极大的敌视和诋毁,国子监祭酒王先谦弹劾上海轮船招商局“归商不归官,局务漫无钤制,流弊不可胜穷”,要求朝廷把该企业完全收归官办,理所当然遭到李鸿章的反驳。
《南京条约》以及随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灾难并不在于割地赔款,而是在自身经济实力还相当稚嫩的背景下,大量外国资本和经济实体强势涌入,中国被迫在短时间内深度融入世界市场并且沦为最低生产链。
虽有绝对的理由对近代中国洋务运动进行批评,但决不能指向这一事件的发端,它与日本明治政府(以及前面的幕末将军政府)几乎同期推行的“殖产兴业”并无实质区别。
洋务运动的真正问题在于,没有在后来的发展中采取正确对策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央政府以及主导经济改革的官员缺乏战略型眼光,或者为保全自身政治利益所束缚,具体表现为不仅没有将“官督商办”政策适时调整,反而在国家经济管控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效率越来越低。
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几年,这一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政府的扶植引导和模范作用在“后发外生型”经济体中有其积极意义,这便是“官督商办”的理论背景。
甚至在李鸿章等人的最初设计中,也并不试图使民用企业落入官方垄断之手,而是意在寻求某种“官商合办”的形式,集西方的股份公司与中国传统商号的优势于一身。
特别在70年代之后,中国人已经意识“自强”必须建立在“求富”基石之上,不可偏废军工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这类大型民用企业应运而生。
1872年李鸿章提出建立试点型民用企业,其标志性文件为《论试办轮船招商折》。
在其重要经济顾问盛宣怀先期所提交的《轮船招商局章程》中,有这样的认知:“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
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倘不能自立,一蹶不可复振。
”虽然最开始李鸿章并没有安排盛主持招商局工作,但在这一基本理念上他们是有共识的。
富商朱其昂被任命为招商局第一任负责人,但由于招商纳股对于中国人还是陌生事物,他并没有在其任上筹足私人资本。
1873年,朱的职位由两位前买办商人所接替,他们是唐廷枢和徐润。
李鸿章的这一安排,表明洋务派官员试图引入完全的西方管理模式进行企业运作。
他们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唐早期在香港接受教育,并在港英政府、上海海关以及著名英资财团有从业经历。
两人从1873年7月开始负责轮船招商局工作,他们坚持“局务由商任不便由官任”,按“买卖常规”即市场经济原则进行招股,迅速取得成效。
招商局股票深受私人投资者欢迎,出现求过于供局面。
1876年有轮船11艘,1877年又以222万两银子买进美资企业轮船16艘,及其码头、仓库等产业。
招商总局遍及国内重要港口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海外港,是当时中国民用企业乃至亚洲国家自办企业的佼佼者。
李鸿章
李鸿章在1881年曾向朝廷上过一道奏所,报告招商局的发展情况:“九年以来,华商运货水脚,少入洋人之手者,约二三千万两。
”
上海轮船招商局所获得的业绩让乐观者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
80年代初,近代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投资企业的热潮。
开平矿务局、电报局、上海纺织织布局等系列大型企业受其影响得以城筹建。
有政策支持的“官督”背景是清政府早期创办企业的成功所在,尤其是在富有先进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手中,可以做到“商”大于“官”,平衡政府干预。
1883年出现世界经济危机,中法冲突的扩大引发上海财金融倒帐风潮,致使证券业大幅受挫,轮船招商局未能幸免,两位经理人无法立即偿还债款,而北京的御史们开始弹劾李鸿章。
唐廷枢和徐润不得不以个人的辞职缓解危机。
但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其“官督”特征,招商局一直缺乏独立查账人稽查帐目,致使经理人滥用资金炒作地产等风险行业,并且官场上任人唯亲、贪污腐败等陋习已在企业中蔓延。
唐、徐等人在此前就提出,招商局运营已走上正轨,应将尽量避免官方干预,保证其运营独立性,“依期分还,币息陆续缴官,嗣后商务由商任之,盈亏商认,与官无涉,请免派员”。
但李鸿章在权衡之后,还是迎来了自己的得意门生盛宣怀。
盛在近代中国素有“商父”之称,即使在后来的孙中山时代也对其倚重有加,李鸿章评价盛的理想为“办大事”、“做高官”,确实没有必要怀疑他的志向:“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
”但是勤勉且务实的盛宣怀在其任内却引进了更多的官僚主义风气,因为他本人就是帝国官员。
大约在1884年,商人的投资热情开始大衰退。
也就在同年,日本明治政府将国内最大的轮船企业、几乎与上海轮船招商局同期创办的长崎造船所,以惊人的低价转让给岩崎弥太郎,这便是此后的“三菱”。
从1888年起轮船招商局由“官督商办”进入“官办”阶段。
现代企业获取厚利的特征,使其成为拥有无限权力的“大政府”极欲控制的目标,招商局被视同“官产”,政府官员很自然地认为,它起自“官本”理应积极报效朝廷。
据统计,从1884年到1911年的二十七年间,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这两个近代企业为政府报效白银共350万两,占两局股本总额的六成。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透露出无尽无奈与凄凉:“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甲午之后,败于日本,清政府和整个中国社会开始反省既往的企业政策,开始颁布诏书,在和日本的对比中,从意识上认识到了民营资本的重要性,敕令“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再次拉开官办企业民营化的帷幕。
不想中国政治又遭劫难,戊戌变法的失败致使中国企业近代化又遭挫折。
即便如此,由于释放了民间资本的动力,据统计,从1895年到1913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发展速度年均为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要高。
上海轮船招商局作为中国的第一家“公司”,创建32年,到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公司律》,仍被主控者久拖不办,没有作为一家正常公司在商部进行注册,更没有一个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来负责运营。
直到1909年,才作为公司正式注册,并第一次组建董事会。
而实现政商分离,公司实际由“董事会全权管理”,则是在清政府被体制内外势力联合颠覆之后的事情:辛亥革命爆发,上级部门邮传部(分管邮政、电信、铁路、交通银行等)委任的官员离开上海轮船招商局。
来源:作者授权新浪历史刊发,原标题为《官有还是民办?——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晚清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