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迤山水亦入画—云南山水画发展探析
神游山水入画中---中美协画家王宁山水风景画欣赏

神游山水入画中---中美协画家王宁山水风景画欣赏展开全文画家王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职业书画家,一级美术师,北京长城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山水创研室副主任,中国艺术家联合总会展览部主任,易从网签约画家。
中美协画家王宁创作取材广泛,手法多样,尤擅山水画,构图新巧,笔墨酣畅,设色雅丽,画面生意盎然,作品富有新意,能把水墨、彩色熔铸一炉,做到情调美、色彩美、构图美、形象美、艺术美。
“笔生雄风,画展山河”,画家在传统的山水演绎中加入了自己的感悟与情感,旷远幽深,反映出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咏赞之情。
神游山水入画中,接下来请跟随易从网小编一起来走进中美协画家王宁的山水风景画,去感悟他的山水情结。
王宁新品小尺寸青绿山水画《春溪缭绕出无穷》此幅中美协画家王宁的山水风景画《春溪缭绕出无穷》,敷色淡雅,气势十足,绵延的崇山间,云雾此起彼伏,瀑水流动,草木茂盛,宁静的气氛引人入胜,淡淡青绿用色,凸显生机,整幅佳作将江河之灵秀,起伏开合,藏于尺幅之间,虽只现数寸山水,也似有万里滔滔之境,既具北方山水的雄浑大气,又具南方山水的婉约秀丽,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遐想的空间,装饰典藏皆首选。
王宁最新力作六尺横幅泰山日出山水画《旭日东升》此幅描绘泰山旭日的壮美之景的山水风景画作品,是中美协画家王宁的代表作之一。
画中,远处一轮红日悄然升起,旭日的光辉染红了远空,近处的泰山悬崖峭壁、奇松丛生、云海翻滚,而这所有的景色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尤为难得。
画家通过极富层次感的笔墨表达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视觉开阔、意境“风轻云淡”的山水画卷,在大气磅礴中又不乏宁静的气质,给人以极好的艺术享受。
国画仿古精品王宁精心力作山水画《溪山松韵》这是一幅耐看有韵味的山水风景画,王宁此幅山水画《溪山松韵》敷色妍丽,气韵十足,画面中将雄浑刚健的山峦、静澈缭绕的水流、浓密斑斓的树木,展现的神韵倍出,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巧妙添加人物入内,不仅彰显着一种清幽的雅韵,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意蕴丰厚,值得拥有。
中国山水画云法简析

中国山水画云法简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描绘山水风景为主题,以山水为背景,表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而云法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特殊绘画技法,它是通过绘画云朵来增加画面的层次和表现力。
下面将对中国山水画云法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一、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古代的壁画和丝织画,经过唐代、宋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山水画主要以山水风景为主题,兼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展现了中国文人的情怀和审美观念。
在绘画技法上,山水画主要注重“写意”、“意境”和“气韵”,追求画面的虚实结合和笔墨的丰富变化,因此常常采用泼墨、湿笔和点染等技法来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神秘。
二、云法的特点和作用中国山水画中的云法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技法,它主要是通过绘画云朵来增加画面的层次和表现力。
在中国山水画中,云朵通常是景物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丰富画面的空间感和变化感,还可以提升画面的氛围和神秘感,因此在山水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云法的运用上,中国山水画家往往采用浓淡、明暗、虚实等对比手法来表现云朵的轻重和远近,使得云朵在画面中呈现出层次感和立体感,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三、经典山水画中的云法运用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品中,云法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
南宋时期的画家米芾擅长运用浓淡混合的笔墨来描绘云朵,他的作品《江山多娇》中的云朵被描绘的生动丰富,既有轻盈的意境,又有厚重的氛围。
而元代的画家黄公望则善于利用点染的技法来表现云朵的变化和变幻,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图》中的云朵变化万千,时而轻柔飘逸,时而翻腾汹涌,表现出了丰富的变化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变革,现代的中国山水画家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云法的表现手法。
他们通过融合西方绘画理念和技法,对云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实践。
现代画家张大千擅长利用泼墨和湿笔来表现云朵的变化和情感,他的作品《红楼梦图》中的云朵浓淡相间,形态万千,展现出了中国山水画中独特的意境和气韵。
中国山水画赏析

中国山水画赏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古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壮美、宁静、灵动,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为高尚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理想境界和心灵寄托的追求。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岩画和青铜器上的山水纹饰。
随着历史的演变,山水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唐代的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先河,他们注重用笔墨表现山水的气势和神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宋代的范宽、米芾等山水画家则更加注重表现意境和情感,他们通过写意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有内涵和韵味。
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写意”和“工笔”两种。
写意山水画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画家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和神韵,给人以留白自由联想的空间。
工笔山水画则注重细节和精细的描绘,画家通过精细的笔触和细腻的色彩,展现出山水的细腻和真实感,使人感受到山水的真实存在。
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题材广泛,既有高山流水、奇峰异石,也有村庄田园、溪流小桥。
画家们通过不同的题材和构图,表现出山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意象有松树、松石、云雾、水波等,这些意象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中国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注重“气韵生动”,追求“意境超然”,强调“以意传神”。
画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灵动和神韵,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韵味。
中国山水画不仅注重形式的表现,更注重精神的传达,通过作品展现出画家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引导观者超脱尘世,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类别之一,以描绘山水风景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追求。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古代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墓室壁画和青铜器纹饰。
这些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山水元素虽然比较简单,但已经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和描绘的技巧。
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山水画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类别。
在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并逐渐成为主题之一。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以线条勾勒为主,注重表现山水之间的距离和空间感。
到了唐宋时期,山水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在唐代,有名的画家王维和孟浩然等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气氛和意境,形成了唐代山水画的特点。
宋代的山水画更加注重细腻的笔触和精细的表现,画家们通过运用水墨的不同深浅和墨色的渐变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和层次感。
明清时期,山水画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画派和风格。
明代的画家沈周、文征明等人注重表现山水的神韵和意境,他们的作品以笔墨简练、构图严谨而著称。
到了清代,画家们更加注重山水画的写意和自由,形成了“四王”(四川画派)和“八大山人”等著名的山水画派系。
近现代以来,山水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许多画家开始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风格,融合了现代艺术的元素,使山水画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
总的来说,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线条勾勒到精细的表现,再到写意的风格,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瑰宝,也为世界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新-谈论山水画艺术 精品

谈论山水画艺术当代云南画界现已明确提出振兴发展云南中国画艺术。
目前,云南虽拥有国内罕见的、丰富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却至今没有缔造出有代表性的山水大家,没有形成一种有特定地、能经典地表现出云南山水的主流风格和适宜技法,没有形成在全国具有震撼力的云南流派滇风画派七彩画风云岭映像一、当代云南山水画创作发展概貌1当代云南美术起步于195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1960年正式成立,标志着当代云南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开端。
21972年的全国美展和之后的几次美展,大量作品涌现。
如王晋元的中国画《猎》《铁索桥畔》《井冈杜鹃红似火》,作品同样未能脱离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政治美术的影响,以王晋元、张建中等为代表的优秀山水画家在全国崭露头角。
320世纪80、90年代,云南中国画创作活动频繁、思想活跃、群体涌现,产生了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如王晋元的《舞龙蛇》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血染的杜鹃》获首届关山月中国画奖。
体现当代云南美术创作整体实力全面提升。
二、王晋元的山水画创作王晋元1939年—2001年,男,河北乐亭人,曾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首任云南画院院长,创作的巨幅花鸟画壮阔、奇野,充满生命律动,极富视觉冲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花鸟画向当代花鸟画的一种发展趋势。
198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王晋元画选》。
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1年,这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不幸英年早逝,时年63岁。
2011年12月,在云南省美术馆,纪念王晋元逝世十周年回顾展《完成与未完成—王晋元山水画作品展》40余幅山水画作品中,均属首次展出。
总观其貌,王晋元先生继承了过去,又开启了未来。
他山水画中的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是花鸟画跨界山水画之壮举,也昭示着云南山水画未来的定位和走向。
王晋元山水画作品展的首次展出,标志当代云南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确立了王晋元先生是一位转折意义开拓性艺术大师。
1远看得其势,近观得其质演绎新内涵。
王晋元先生从学者的角度出发,山水画上师承大师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从历史演变、民族精神、艺术规律、生活实践、技法创作等多方面,做了全方位整体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坚持把传统绘画创作向当代绘画过渡当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探索。
云南画派总结

云南画派总结简介云南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以云南省为主要活动基地。
这一派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画派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传统中国画的精神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艺术风格云南画派的艺术风格独特,它的特点是融合了传统中国画的抽象表现力和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
云南画派的画家们运用了传统水墨的技法,同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表现方式,使作品更加立体饱满。
他们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渲染出了云南地区特有的山水、花卉和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云南画派的画家们对色彩的运用也非常独特。
他们往往使用鲜艳的色彩,强调色彩的纯净和饱和度,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云南画派的艺术家们还善于运用构图和布局手法,使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云南画派的代表作品众多,下面列举其中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红土地上的收成》这幅作品是云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赵无极所创作的。
他在画中运用了抽象的画风,将云南的土地与农民的劳动形象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农民耕耘付出的赞赏和敬意。
《丽江之春》这幅作品是云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张大千所创作的。
他以他特有的丹青技法,描绘了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
画中的建筑和山水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
《尔玛娜娜》这幅作品是云南画派的艺术家尚勇所创作的。
他以精湛的绘画技巧,描绘了云南少数民族女孩尔玛娜娜的形象。
画面中的女孩眼神明亮,生气勃勃,展现出了少数民族的纯真与活力。
影响云南画派的出现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既吸取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又注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
云南画派的画家们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
云南画派的影响也超越了国界。
它的作品多次在国际艺术展览中展出,并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云南画派的艺术家们通过与国际交流,使云南的艺术更好地融入了世界艺术的大家庭。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 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
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以人物山水称著。 历任西北文物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文化局和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 协会常务理事,美协西安分会主席,陕西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最早本名张正权,后改名张爰、张猿, 小名季,号季爰,别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中国画家,四川内江人, 祖籍广东省番禺县。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畬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 齐”和“南张北溥”。廿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曾 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等及外国毕加索交游切磋。1958年以写意画《秋 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 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83年4月2日逝世。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与鉴赏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 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 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山水画也是中国人情 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 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 的中轴主线。
《春山积翠图》戴进 上海 博物馆藏
近代山水画派介绍 1,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 的一个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它是 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 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 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 2,长安画派,关于长安画派的提法,最初是在1961年秋,由中国 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的赵望云、方济众、何海霞、李梓 盛、康师尧等6位主要画家的作 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他们的作 品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雄浑 厚重的气势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观众和美 术 界的高度评价。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的座谈会上,被誉为长安画 派。 3,黄山画派,是指清朝初所扎根黄山,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 山神妙绝伦的境名胜,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一个不 同籍贯的山水画家群。黄山,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每当人们提起 中国山水画,就会油然想起黄山,称它是中国山水画的摇篮。黄山 享有如此盛誉,功在明末清初创建的黄山画派的艺术大师们。这些 艺术大师开拓了黄山这块艺术瑰宝,在当时“舟车闭塞“的原始山 林中,把“天造的仙境”绘成纸上丹青,传播民间,对当时的画坛 和后来的山水画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2016云南教资统考美术学科: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2016云南教资统考美术学科: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云南教师资格考试请访问云南教师考试网,为了更好的协助大家备考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中公云南教师考试网为大家准备了云南教师资格证的相关考试题型,大家可以参考学习,云南教师考试网祝大家早日成功。
说到中美史,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画的三大画科:山水、花鸟、人物,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山水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在我们现如今的学科知识考试之中,又体现出怎样的考点,今天我们就来按照时间的顺序看一看。
第一时期: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发展的“萌芽期”说到这一时期,看到我们讲义的同学不难发现,并没有独立的山水画作为考点,而是山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所以这一时期,比如我们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背景有山水衬托,可是体现出的却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所以作为山水画发展的萌芽期,并没有过多需要大家作为山水画知识作为备考的内容。
第二时期: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期”到了这一时期,不难发现的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山水画不仅作为独立的画作出现,而且在唐代还形成了独立的画科,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需要大家作为山水画备考的考点逐渐增多,较为重要的有:• 展子乾《游春图》• 唐——形成独立画科并形成两种风格• 水墨山水——王维(破墨)-南宗之祖• 青绿山水——大小李将军——北宗之祖• (李思训、李昭道)在这一部门知识点中,除了要记住画家画作以及所处时期之外,其中,作为今传最早山水画的展子乾的《游春图》,作为其中之“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大题考点,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学科知识考试中。
第三时期:五代、两宋、元——中国山水画“高峰期”按照时间顺序,像一座小山一样发展趋势的山水画,在经历了萌芽和发展期以后自然迎来了一个不得不说的高峰期,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考点较为集中,主要考点有:五代——“成熟技法的形成”荆浩、关仝--北方重峦峻岭董源、巨然--江南秀丽风光(披麻皴、点苔法-技法的形成)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董源《潇湘图》巨然《万壑松风图》• 宋代——“绘画透视与文人画的发展”• 北宋• 李成-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 《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 范宽,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迤山水亦入画—云南山水画发展探析作者:王云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传统中,是以笔墨系统为中心,追求其笔墨精神的书写和绘画技法的运用的。
在其山水画发展主流的传统中,云南具有边陲文化的独特性。
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山水地貌的多样性使云南呈现出“异域”的文化个性,作为文化呈现形态的艺术在其文化滋养下呈现出地域性的风格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山水画出现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凸显其地域的魅力特色的同时,也在追求笔墨语言及形式的更新。
在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双重情境中,云南山水画家在继承和创新中摸索实践,不断地进行笔墨语言的探索及笔墨精神的追求。
【关键词】地域;云南;山水画【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科研创作创新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三迤山水亦入画—云南山水画创作及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K2019024)。
中国古代绘画,山水居首。
中华民族的精神形之于绘画,也体现在山水画上最为清晰。
山水画,主要是以自然之景为创作对象的中国画。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承载着文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及感延续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精神中不能缺少的文化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现代化艺术格局下,云南山水画也呈现了和中国山水画发展相一致多元繁荣的局面。
云南山水画作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系统中的重要一帜,也在进行着自身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一、云南山水画的发展状况从地理位置上看,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同时,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互相融合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
人文地理环境的丰富独特性给山水画的艺术创作了提供了更多样的文化资源。
近些年来,云南美术创作群体日益增大,版画创作、油画创作、花鸟画创作等画种都在全国成绩斐然。
在与地域文化相关联的情境中,云南绘画生态凸显了其地域文化的内涵及民族性的艺术精神。
但是云南山水画的底蕴则略显不足,也尚未形成较有影响力的流派或群体,作品中也少有体现中国画作品的山水精神及地域文化内涵。
就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体系而言,中国山水画在技法、构图、笔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表现手法。
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在技法上善用皴法及墨法,从李思训所创的“斧劈皴”到董源开创“披麻皴”、郭熙的“卷云皴”等多种皴法的运用,都是用来描绘复杂的地质结构及山石树木,张彦远总结的“墨分五色”中不同墨色变化则用来表现作品的形神意蕴,以及关于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等布局章法,共同构成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技法。
传统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描绘都基于特定的笔墨技法,直到今天这些技法仍是我们学习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借鉴,但是因为云南地理位置特殊,主流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对边陲之地的影响甚微。
在古代,交通的闭塞使得云南远离主流文化,导致云南山水画的发展缺少一种传统文化的依附,加之地理环境的多样与复杂,传统山水画杰作之中云南景色少见,笔墨技法在传统山水画样式中缺乏参照与考究。
云南虽然有着丰富的地理人文资源,但是云南本土缺少一种文化传统的积淀,云南不少山水画实践者难以在传统中国画的系统之中找到可借鉴的图式,传统的笔墨无法得到延续,所以其山水画的发展创新之路举步艰难。
二、云南山水画创作的实践历史云南山水画家在山水画的实践中,没有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笔墨技法,因此,不少的山水画实践者也放弃传统,试图另辟蹊径,试图放弃旧的形式语言,而又没有寻求到新的语言体系的支撑,难以在传统造诣与当代诉求中找到平衡,难以肩负起表现具有时代精神中国山水画的重任,这是云南山水画家所面临的挑战。
但由于云南边陲的历史因素和文化特征,使云南远离主流的政治经济形态,保留了更多文化原始的朴色,显现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同时,也使云南的艺术家不受外界太多因素的侵扰,潜心创作。
应时代艺术的发展要求,云南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的整体格局之中,也在不断地寻求自身的艺术定位,云南的艺术家也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研习传统,弥补其技法上的不足,作品也不仅停留在地域的浅表层次,而是不断深化其人文精神内涵,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追求生命哲学及审美的价值体现。
在云南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中,也曾出现过山水画的大家,明清时期的担当在山水画发展史上有其一席之地,他的构图、笔法曾师从董其昌、倪瓒等传统山水画大家,他的创作以山水为主,学习了米点法,在笔墨上追求简洁,以少胜多,喜用淡墨、寥寥几笔勾勒出其轮廓,生动微妙地把云南特殊地形地貌的特点表现出来。
笔墨借鉴前人传统也开创了自己意趣萧疏、冷寂的风格特征,在艺术精神的表现上追求“禅意”的精神境界。
可以看出担当的山水画也没有脱离主流传统山水画的影响,而是在延续中有所创新;近代山水画家闫甫填补了近代云南山水画历史的空白,他开创的闫派山水自成一派,继承了宋元山水的严谨画风与笔墨技法,以中西结合的方式重创了具有地域特色青绿山水的新画风;闫甫的山水画源自然之道,延续传统的笔墨技法与笔墨精神,书寫了云南山川四时不同的景色及不同地貌的韵律美,追求作品之中内在的平淡神逸。
在画法上,运用传统中不同的皴法、墨法等,同时兼容西方的艺术形式,挖掘了中西艺术的共性和审美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表现方法,他的学生吴学文深得闫甫真传,继承并推动“闫派青绿山水”继续向前发展;杰出的少数民族画家周霖,是早期云南进京办展的第一人,其作品画面空灵清新,笔墨意蕴深厚,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充分践行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风尚。
十九世纪末以来,中国的艺术出现了新的转向,不少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和转向新的艺术形式之间探索。
中国画家王晋元以花鸟画为主,兼画山水,在对云南山水画进行四十年的绘画历程中,开辟了花鸟与山水相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的新画风,在云南山水创作的历史上成为一个可借鉴的对象。
其山水画作品《边塞之景》表现了云南鲜明的地域风情;画家卢继波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也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程式,在笔墨中融入乡土风情,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
“云南画派”在地域的基础上,以其个性和创新性成为国际上“形式美”的突出案例。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云南的艺术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关注个体生命意识的西南艺术家群体的崛起使云南备受关注,开放包容的环境催生出了“现代水墨”等新艺术形式的发生发展,究其深层原因,则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关照和对个体生命意识的深层挖掘。
云南本土中国画家彭放选择了中国画传统诗画相结合的道路,其山水画笔墨精到,意境深邃,诗书画一体的融合使作品有诗一般的韵味及清新的画面意趣。
刘汝漳则以云南山水为创作题材,研习传统,以古为师,以中国的山水精神为追求,从古代文人画的表现转向对生命精神的表达,云南的一草一木在他笔下都尽显厚重、古朴之美;云南画家钟开天的山水画植根于云南民族文化的土壤,其作品注重墨与色的融合、有着气势恢宏、色彩鲜明的风格特点,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及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其山水画作品《壮丽中华》《七彩云南》等作品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彰显着民族精神和时代风尚。
此外,还有王瑞章、李佳葆、丁培仁、彭耕等其他在山水画领域不断耕耘的艺术家。
三、当代云南山水画的突破创新21世纪以来,随着全国各项展览日趋成熟,美术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文化交流的便捷性与信息时效性的增强,一些云南画家到全国各院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不断有山水画家入选国展,部分画家在山水画的创作之中也寻求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云南的山水画受时代和地域性文化的涵养,他们在立足于传统技法和地域性特色的尝试中,逐渐形成一个比较活跃的山水画创作群体。
如肖凡、李平、杨正国、杨恩泉、张平、马祥和等主攻山水画群体,和张志平、杨卫民、满江红等兼画山水的画家们,他们都为促进云南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山水画家杨恩泉,探索出自己独有的山水画风格,他的创作来源于对自然山水的朴素感受。
古人言:“师造化”,山水画的创作要以大自然为师,要深入地去挖掘自然的精粹,杨恩泉在与自然为师的基础之上,获得对自然山水新的感悟与诠释。
近些年,画家长期深入自然,无垠的大山高原、质朴的民族风情,都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所在。
他的作品《雨过山寨气清新》《雨过乌蒙山》《秋至石头寨》等就绘出了云南自然山水的地貌与形态,平实之中又不乏生动,朴素中又带有诗意,可感受到自然山水的生动与鲜活。
云南的山水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始终离不开其地域性的浸染,艺术家在作品里所凸现的地域文化精神,是根植于地域之中的一种文化自觉。
肖凡也是云南现代山水画的代表性艺术家。
其艺术传统积淀深厚,其创作强调精神性的意趣表达,艺术家在创作时强调对传统山水画要有深刻理解,对景写生时要有内心关照,笔墨语言应不脱离传统精神又应兼具时代特色。
他的山水画多画云南之景,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幅幅鲜活的山水画文本。
《沪西城子之二》《梅里雨晴图纸本水墨》等作品都在云南的自然之景探寻其山水画新的意境表达,在体现传统笔墨的同时也阐发了现代性的艺术精神,对生命精神的表达成为肖凡山水画艺术审美的内核。
李平作为云南山水画创作的代表人物,曾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二十多个,这也从侧面说明云南的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的画坛中得到了认可。
李平多画云南的地域之景,他的绘画与他生活的这片土地建立了情感关联,是一种立足本土化的实践探索,对地域性的审美有其独特的意义。
他的《红土地》系列,是地域性风格的鲜明代表,云南特有的红土地在李平笔下表现为一种升腾鲜活的图景,从画面構成来看,李平色彩和线条极富现代感,在画面上营造了一种肌理感,可以看出西方造型绘画对他的影响;同时,他脱离了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山水画的图式中带有一种工笔重彩的色彩感和版画语言的形式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审美转换。
山水画家杨正国,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他注重写生,笔耕不辍,云南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在写生之中找到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其对传统笔墨的研习较为深入,深得传统文人画的精髓,他的山水画笔墨淋漓,气韵自现,作品《大坝上的风景》《寒雪》《秋塘捕鱼图》等都描绘了云南山川的峥嵘之景,颇有笔墨的超凡脱俗之韵;《加油站》《过境线》等作品则加入了现代性的建筑,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深入挖掘。
杨正国在其传统笔墨语言的基础之上探索出山水画新的艺术形式,在自然中领悟到其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同时将自我精神的情感融入笔墨造型之中,绘出了带有精神意蕴的山水图景。
整体而言,云南山水画虽然薄弱,但是经过云南山水画家不断的实践探索,在创作中找到了脱离中国传统山水画语言范式的方式。
画家们开始重视艺术语言的锤炼、重视自我情感的表达,不再局限于浅表的地域层面,而是深入现实生活,深入挖掘当代人在地域文化情境中的精神体验,同时赋予云南山水画新的审美价值理念,给云南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使山水画的发展呈现新了的发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