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万石,到底是读“食”,还是读“担”?

合集下载

汉代的官秩

汉代的官秩
二千石
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比二千石
官秩等级。汉朝置,三国两晋南北朝因之。次于二千石,银印青绶。西汉凡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东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也为比二千石。西汉月俸谷百斛,一岁凡得谷百斛,一岁凡得钱一千二百石,或钱谷兼给。东汉半钱半谷,偶有变动。 Nhomakorabea真二千石
汉官秩。《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举百官俸给数,万石、中二千石之下,为真二千石,在二千石之上。惟《汉书·外戚传》言妃嫔等级,云:“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经少上造”。据此,二千石之上尚有真二千石一级。同传颜师古注云:“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一岁凡得千八百石耳。”
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其下有比二千石。
中二千石
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岁凡得二千一百六十斛。其地位在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之上。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到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在地方官中还有三辅的设置。所谓“三辅”,即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秩皆中二千石。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_中国历朝俸禄一览中国封建社会古代官吏“俸禄”制度,就是君王家天下情况下管理国家过程中古代社会酬劳官吏工资的分配制度。

古代社会官吏的俸禄主要有粮食,实物和钱币等几种形式,各个朝代,各个时期,俸禄的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俸”指钱币,“禄”指谷物,因此史料常以俸银和禄米来计算官吏的俸禄,其沿革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以实物形式为主的官吏“俸禄”主要成分时期(战国至唐中期)战国至秦朝,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计发给粟米。

至西汉,官吏俸禄开始正规化,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每斛120斤),按月发给粟米。

共有16等,万石官月俸350斛,百石官只有16斛。

县令为千石至六百石官,每月90—70斛;县长为四百石至三百石官,每月50—40斛,采取钱谷各半的支付办法,直至东汉。

汉代职官秩级、俸禄简表单位:斛秩级月俸年俸秩级月俸年俸万石 350 4200 四百石 50 600 中千石180 2160 比四百石 45 540 二千石 120 1440 三百石 40 480 比二千石 100 1200 比三百石 37 444 千石90 1080 二百石 30 360 比千石 80 960 比二百石 27 324 六百石 70 840 百石 16 192 比六百石 60 720 斗食 11 132魏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俸禄由两汉钱谷各半,改为帛、粟、钱各占1/3。

隋代官俸又恢复以粟米计算,分春秋两季发给,俸禄级别为18等,除了粟米还有职分田,每品不分正从,职分田相等,薪俸有差。

规定正一品薪俸900石,职分田5顷,中县县令薪俸70石,职分田2顷。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

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领取薪炭、绸缎、纸笔及雇佣人员的俸料银,每年一次性发给。

如中县县令为从七品。

每年粟70石,职分田3.5顷,货币2100钱。

二、以货币形式为主的官吏“俸禄”成分时期(唐中期至清朝)唐中期至明清这是以货币形式为主要的俸禄成分的时期。

(旧文重发)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旧文重发)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旧文重发)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这一篇是两年以前写的,因为昨日听老虎的课,老虎读“一食或进粟一石(shí)”,下面有些老师诧异,于是想起了自己的这篇旧文。

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前一段写了一篇《“瓦迟”由何而来》,我的同学在文后留言说:“不足为奇了啊,现在央视上说别字的、读错音的多了去了,《百家讲坛》还有专家把'二千石(shí)’的石字读作(dàn)呢,一般人可以这样,专家就不能了!”看过之后,我有些糊涂。

教中学这么多年了,课本上的注音就是dàn,不仅在现代文中,就是在文言文中好像也没有分别,自己也从未去深究过,一直这么读下来了。

但是我相信我的同学是不会错的,因为他在大学的中文系里当老师,能写在我文后的评论中,一定是有根据的。

第二天上班,就和老虎谈这个问题,老虎说:“昨天王立群就读成两千石(shí)了。

”于是赶快查字典,古汉语字典里解释得很清楚,古代就没有“dàn”这个读音,王立群没有读错,而是我们大家这些年都读错了。

前两天又有博友问我这个问题,他的疑问和老虎一样:“还有'石’这个字,当作计量单位的时候应该念'旦’,可是连百家讲坛里面的王立群也念成石,搞不懂,莫非真的是字典老了。

”于是我把自己查的结果告诉他,并且附上我同学的留言。

我想一定还有许多人对这个读音有疑惑,还是写篇文章来正视听吧。

但是我不知道以后我如何去面对语文课本了,我若教学生读shí,那在考试中一定是不得分的,如果读dàn,岂不是误人子弟!
2007.6.16。

“一石米”的“石”应该怎么读

“一石米”的“石”应该怎么读

“一石米”的“石”应该怎么读
“一石米”的“石”应该怎么读?答案不读“担”,很多人都误读了
在现在的很多有关于历史的影视剧里,都会提到关于古代的方方面面,就比如说古代的度量单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对待粮食的称量计算。

古人聪明发明了一个新的量词,叫做“石”。

可是你真的知道“石”的正确读音吗?“一石米”的“石”应该怎么读?其实不读“担”,我们误读了几十年!
说起来古代有一本字典,那可是最为古老的字典,正是《说文解字》里面对石专门标注的是“shi”,这还不算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新华字典》上怎么说的,古时作为计量单位时,石读作“shi”。

我相信很多人都误读了!
根据如今可考相关资料可以发现,“dan”发音出自唐朝时期的江淮人,“一石米”也差不多是一个成年男子可以接受的重量,前面我们也说过,120来斤扛在肩上不多也不少。

“一石”通“一担”,久而久之,这个叫法逐渐的流行于江淮地区。

于是我们对于这个字,现在大家是不是有了一些了解呢?你是不
是也经常的误读这个字呢?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所以大家就不要再把这个字读错了吧!。

西汉官制——精选推荐

西汉官制——精选推荐

西汉官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官制⼤都沿袭秦朝⽽略有更异。

中央官最⼤的变化是内朝的形成,地⽅官最显著的特点是分封的王国与郡县并存。

(1)中央官 中央最⾼职位仍是三公。

西汉丞相,⼜称相国。

汉哀帝的时候改名⼤司徒。

汉初丞相多是功⾂出⾝,位望甚隆,有所陈请,皇帝⽆不允从。

朝中⼤政也多出于丞相。

丞相之下有主计,⼀称计相,负责郡国上计。

上计是地⽅守、相向朝廷申报⼀年治状的⼀种制度。

治状包括郡国⼀年租赋、刑狱、选举等情况。

朝廷根据治状对地⽅官进⾏考核,有功者受奖,有过者受罚。

相府属吏有长史、司直及诸曹掾〔yuan院〕属。

长史是属吏的⾸领。

司直负责纠察违法官吏。

诸曹是按各种⾏政职能⽽分⽴的办事部门。

有西曹、东曹、奏曹、议曹、仓曹等,分管官吏任免、郡国事务、章奏谋议、征集租⾕等事。

掾属是各曹的办事官,掾⾼于属。

汉武帝以后,丞相权⼒下降,真正⾏使相权的是⼤将军⼤司马领尚书事。

太尉汉初不常设置,汉武帝时候将其省⾰。

⼤将军本是武官,负责领兵征战。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卫青为⼤司马⼤将军,霍去病为⼤司马骠〔piao票〕骑将军。

武帝死后,外戚霍光以⼤司马⼤将军领尚书事。

从此,⼤司马成为事实上的执政。

到汉哀帝的时候,⼤司马更出⼤司徒之上,王莽即以此职夺取西汉政权。

⼤司马带将军称号则有部曲。

部曲是军事编制,即⼤将军营有五部,每部设⼀校尉;部下为曲,每曲设⼀军候。

⼤司马领尚书事⼜开府置属吏。

属吏有长史、司直、掾、史、功曹、议曹、门下吏、主簿、令史等。

御史⼤夫在汉初变化不⼤,汉成帝时更名⼤司空。

御史⼤夫之下仍设丞、中丞,职务与秦朝相同。

御史中丞在汉朝⼜称中执法。

⾃御史⼤夫改⼤司空后,御史中丞也⼀度改名御史长史,为兰台主官,⽽⼤司空就不再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

御史中丞领侍御史15⼈,负责宫内、殿中执法,举劾百官的⾮法和违失⾏为。

⼜有皇帝委以特殊任务的御史,如派往军队的称监军御史,出巡治理重⼤刑狱的称绣⾐御史或直指绣⾐使者,皇帝斋戒时持书⽽侍的称治书御史。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解释-打印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解释-打印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天地玄黄 (tiān dì *uán huáng),宇宙洪荒 (yǔ 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 (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 (chén *iǔ liè zhāng)。

寒来暑往 (hánl 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 (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 (rùn yú chéng suì),律吕调阳 (lǜ lǚ táo yáng)。

云腾致雨 (yún téng zhì yǔ),露结为霜 (lù jié wéi shuāng)。

金生 (jīn shēng lì shuǐ),玉出昆冈 (yù chū kūn gāng)。

剑号巨阙 (jiàn hào jù què),珠称夜光 (zhū chēng yè guāng)。

果珍柰 (guǒ zhēn lǐ nài),菜重芥 (cài zhòng jiè jiāng)。

海咸河淡 (hǎi *ián hé dàn),鳞潜羽翔 (lín qián yǔ *iáng)。

龙师火帝 (long shī huǒ dì),鸟官人皇 (niǎo guān rén huáng)。

始制文字 (shǐ zhì wén zì),乃服衣裳 (nǎi fú yī shāng)。

推位让国 (tuī wèi rang guó),有虞唐 (yǒu yú táo táng)。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观刈麦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观刈麦

观刈麦《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品原文观刈(yì)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an,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2作品注释(1)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注:在此诗中,“食”与“浆”相对,均作为名词用,“食”在此处的意思是食物,并不是通假字,也不是“给……喂”的动词,故不读“sì”而读“shí”。

(6)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gāng):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2)惜:盼望。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史记》“万石君名奋,姓石氏”文言文阅读理解

《史记》“万石君名奋,姓石氏”文言文阅读理解

《史记》“万石君名奋,姓石氏”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

年十五,侍高祖。

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

家贫,有姊,能鼓琴。

”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

”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积功劳至大中大夫。

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及孝景即位,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

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

”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

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子孙遵教,亦如之。

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

上谴死矣!”甚惶恐。

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

万石君闻之,不食。

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

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

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选自《史记》,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B.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C.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D.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石,汉官秩的最高级,汉代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为“万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万石,到底是读“食”,还是读
“担”?
展开全文
汉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万石,到底是读“食”,还是读“担”?古代官制中的“秩比二千石”是什么意思?“石”字怎么读?
读秦汉或先秦史时,常常会接触到“官秩”一词。

所谓的“官秩”,本是指官吏的职位,其后,又有人依不同品级的俸禄数来代称其本来官职。

官员的“俸禄数”是以“石”为单位的,比如,位居“三公”的,俸禄高达万石。

另外,凡一门有五人以上二千石官者亦谓万石,如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
号为万石君。

郡守(太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所以,汉时的郡守(太守)又称二千石。

次于二千石的,还有秩比二千石。

比如,西汉的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

再如,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当时的一县之主有令、长之分: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作为计量单位的“石”,多读为“dàn”,即十斗为一石。

那么,秦汉官秩中的“石”到底是读作“shí”还是“dàn”呢?在古代,“石”当作官秩俸禄或官职时,应读作“shí”,是为官者所享有的粮食重量。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汉书·律历志》)。

”“十黍为絫,而五权从此起: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隋书·律历志》)。


那么,汉代的一石,相当于现在多少斤呢?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认定,汉代的一两为15.6克,一斤即249.6克,一石一百二十斤即29952克,约合29.95公斤。

因此,汉代的
一石约为现代的59.9斤。

唐代白居易在《答刘禹锡白太守行》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吏满六百石,昔贤辄去之。

秩登二千石,今我方罢归。

秦汉时期称郡守(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

因此,当时二千石的太守,享受不仅仅只是高官厚禄,还是称霸一方地主。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