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人事,说今人梦(原稿)
高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
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假字为: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译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高中借古人事 说今人梦——用典探究 试题

高中英语借古人事说今人梦——?念奴娇·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探究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念奴娇·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是二者都借用了古人之事,来说今人之梦,以浇胸中块垒。
如今笔者就这两首词在用典方面的特点作一番探究。
怀古之作必涉及古人之事,?念奴娇·怀古?引用了在一战成名的儒将周瑜的故事。
为什么作者要用周瑜这个典故呢?除了周瑜和的关系外,还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当时作者已年近半百,却因“乌台诗案〞差点命丧黄泉。
被贬到黄州后,他也仅是个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连家人都养不活,更遑论建功立业。
而想当年,苏氏兄弟二人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文章气度曾令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感慨:“三十年后,无人再议论老夫。
〞连宋神宗都说自己为后代子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
面对滚滚东逝、一去不返的滔滔江水,历经坎坷而又韶华已逝的作者感慨万千,这种情感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了周郎的典故。
周瑜二十四岁为将,名震东吴,人称“周郎〞;三十四岁,他率三万兵士击败曹操数十万大HY,名震天下,成为一时之雄。
周瑜的典故和苏轼自己的坎坷遭遇形成鲜明比照,心中之语,不言自明,人生的忧愤,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感慨,尽在其中!念奴娇·怀古?只引周瑜一人之事,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却引用了许多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拓跋焘〕、廉颇。
这在古代诗词中是极为少见的,当时就曾有人批评他用典故太多。
据说辛弃疾听说后也深以为然,感慨说“夫君实中余痼〞,于是“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为什么想改却终于改动不了呢?这就说明此词用典虽多,却是必不可少。
词作上阕引用孙权、刘裕之事,是为了表现仰慕英雄之意,以讽喻朝政,反衬南宋朝廷的懦弱苟安,不思恢复。
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割据一方,之战大破曹操;刘裕出身卑微,却以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大举北伐,收复大好河山。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高一语文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

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奋起变革的主张。
繁华竞逐
念
往 昔 漫嗟荣辱
门外楼头
悲恨相继
旧事流水
商女唱曲
主旨:借六朝事,讽当朝人
下片小结
这首词的下阕怀古抒情,运用典故(化用历史故事、化用诗 句)的手法,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 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借古讽今。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 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更 是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玉/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洒旗/余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 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二古/凭高/对此,谩 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千___里___澄___江___似___练,_____翠___峰___如___簇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
曾___给但__当_寒__朝_烟_的__衰人___留草__下_凝_什__绿_么__教__”训。和 反 思 的 句 子 是 “六_ _ _朝_ _ 旧_ _ _事_ _ _随_ _流_ _ _水_ _ _ _ _ _ ,
情景默写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归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 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 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三句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维《孟城坳》的赏析

关于王维《孟城坳》的赏析王维《孟城坳》赏析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此诗是《辋川集》里的第一首。
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西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孟城坳即孟城口,就在辋川风景区内。
这首小诗写得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王维新近搬到孟城口,却可叹那里只有疏落的古木和枯萎的柳树。
这里的“衰”字,不仅仅说“柳”而已,而是暗示出一片衰败凋零的景象。
有衰必有盛,而何以由盛而至衰,令人不堪目睹呢?这就透露出悲哀的感情。
接着,诗人给自己排解。
我在这里安家是暂时的,以后来住的还不知是谁,我又何苦去悲哀呢?过去那种古树参天、杨柳依依的盛景,原是前人所有的,我又何必为前人所有而悲呢?这岂非徒然伤感吗?王羲之《兰亭集序》里讲到聚会时的“欣于所遇”,到“情随事迁”的感概,即一喜一悲,认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维在这里感叹盛景的被破坏,含有今之视昔而悲之意;而“来者”,自然又会有后之视今的感叹。
这是发人深思的。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被谱成歌曲后,称《渭城曲》或《阳关曲》,多简称《渭城》、《阳关》。
这支骊歌,中唐时已成为送远饯别的经典歌曲。
这首歌入宋以后是否仍为大众喜闻乐唱?前贤关注得较多的是苏轼《阳关曲》。
苏轼借唐《渭城曲》的现成曲调歌唱过自己的诗。
而王维《渭城曲》的歌唱是否仍在流行,研究者多作“右丞‘渭城朝雨’,流传大众,好事者至谱为《阳关三叠》”,“得到普遍的歌唱”一类泛泛论述,对歌唱事实尚未作明晰梳理。
笔者通过对《全宋词》与《全宋诗》的考察,发现这支骊歌在宋人诗、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全宋词》中有《渭城》或《阳关》曲名出现的词约120多阕,《全宋诗》中有《渭城》或《阳关》曲名出现的诗作,笔者初步择录了近50首(同一首诗中重复出现的不计),其中反映出歌唱的诸多方面,如歌唱者、歌唱声情、歌唱场合等。
宋人的歌唱,既有歌唐《渭城曲》者,也有套用《渭城曲》唱自己诗者。
并且,诗人创作有了“渭城体”的固定格律形式。
怀古咏史诗鉴赏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3、【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6、【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文言文翻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文言文翻译念奴娇赤壁怀古文言文翻译导语:《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作家苏轼所作,在作品中展现出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同时表达出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译文】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英译:The endless river flows eastward, with its huge waves,goneare all those gallant heroes of bygone years.In the west of the old camp, people said that it was the battl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battle of the red cliff.The steep rock walls, such as the thunder of the waves against the river bank, the waves of spray like to roll up tens of millions of snow.The majestic river shan qi, such as the picture, how many heroic heroes emerge at a time.Thinking back in the days of Zhou Yu's spring breeze, beautiful beautiful young Joe just married him, his heroic heroic spirit full of.Hand feather fan head in a white figure, laugh and talk, the enemy's warships burn the ashes.I am fugue today in the battlefield, I am feeling the a feeling heart, prematurely born with white hair.Life is like a dream, and sprinkle a cup of wine to pay tribute to the moon on the river.注释1、念奴娇:词牌名。
滕王阁序原文及译文

滕王阁序原文及译文滕王阁序原文及译文、赏析《滕王阁序》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原文及译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滕王阁序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滕王阁序典故写作文

滕王阁序典故写作文人教版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篇典范的骈体文,文章引用典故达三十多处,这势必造成文字上的艰涩古奥,在理解上设置了重重障碍.所以,把文章中的用典摘取出来,进行梳理归类,释文解义,就有非常之必要.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人教版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篇典范的骈体文,文章引用典故达三十多处,这势必造成文字上的艰涩古奥,在理解上设置了重重障碍.所以,把文章中的用典摘取出来,进行梳理归类,释文解义,就有非常之必要.一、出自于神话传说的典故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1,“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之宝剑的光辉。
牛、斗,星宿名。
墟、域,所在之处。
据《晋书·张华录》,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反射。
张华求教通晓天象的雷焕,雷焕表示这就是就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
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
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徐孺子的省表示。
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
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古人事说今人梦《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探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都是豪放词的代表性作家,是宋词作家中的领军人物。
课文所选的《赤壁怀古》及《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这两位大家豪放词的代表性作品,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其中都借用了古人之事,来说今人之梦,以浇胸中块垒。
现在我们就这两首词在用典方面的特点作一番探究。
怀古之作必涉古人之事,《赤壁怀古》引了在赤壁一战成名的儒将周瑜的故事。
为什么作者要用周瑜这个典故呢?除了周瑜和赤壁的关系外,还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当时作者已年近半百(47岁),却因“乌台诗案”差点命丧黄泉,被贬到黄州后,仅是个不能签书公事的团练副使,连家人都养不活,更遑论建功立业。
而想当年,自己兄弟二人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文章气度曾令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感慨: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了。
连宋神宗都说自己为后代子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
面对滚滚东去一逝不返的滔滔江水,青春不再的作者是感慨万千,这种情感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借用了周郎的典故,周瑜二十四岁为将,二十七岁拜大都督,名震东吴,人称“周郎”,三十四岁更以三万之众败曹操数十万大军,名震天下,成为一时之雄。
用了周瑜这个典故,和自己的坎坷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心中之语,不言自明,这比直抒胸臆要来得委婉含蓄,这种愧对古人的忧愤之情若直接说出,则显得过于直白。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还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用诸葛亮的典故呢?那一年,他二十八岁,比周瑜更年轻。
甚至很多人还以为“羽扇纶巾”的就是诸葛亮!其实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取蜀,定汉中,空城计等都是《三国演义》(小说)中虚构的故事,《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将略非所长”“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在赤壁之战中真正建立伟大功业的是青年英雄周瑜。
《赤壁怀古》只引周瑜一人之事,而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却用了许多的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拓跋焘)、廉颇。
这在古代诗词中是极为少见的,当时就曾有人诟病这么短小的一首词用典太多。
据说辛弃疾听说后也深以为然,感叹说“夫君实中余痼”,于是“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为什么想改却终于改动不了呢?这就说明此词用典虽多,却是必不可少。
用孙权、刘裕之事,是为了表现仰慕英雄之意,以讽喻朝政,反衬南宋小朝廷的懦弱苟安,不思恢复。
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征黄祖,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操;刘裕出身低微,却以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大举北伐,收复大好河山。
可如今大片国土沦入敌手,朝廷又有何作为呢?两人都曾在京口建功立业,引二人之事,十分自然。
引刘义隆之事是为了告诫南宋统治者,要想抗金成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万万不可草率行事,否则会重蹈刘义隆、张浚等人的覆辙。
用佛狸祠这个典故更充分地显示了辛弃疾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他借这个典故说出了自己最为担心的事: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果不迅速收复失地,老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的统治。
你看当年的拓跋焘一路追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民不聊生,而如今纪念他的佛狸祠却是香火鼎盛。
四十三年,整整两代人,许多人早已忘了自己曾是宋室的臣民,以后要想再恢复中原,就更不容易了。
这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我们现在不也是说“台湾能不能回归大陆,关键在民心吗”!一个典故,胜过千言,含蓄隽永,精炼无比。
廉颇一典,是作者自况。
作者南归已历四十三载,已经是一个六十六岁的垂垂老者,这些年来,他一直遭到主和派的猜忌、排挤。
可作者随年事已高,屡遭打击,但为国效力的一腔热血、耿耿忠心日月可鉴,他仍希望像当年的廉颇一样,能继续为国出力,挑起北伐的重担,这种既渴求有人来“问”,又感叹无人来“问”的心情,化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抒发了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如此复杂的情感,仅用这么几个字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用典之精当。
由以上可看出,用典能使词作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显得十分的精炼。
至于用典的好坏,不是看它数量的多少,而是看它是否自然得当,没有必要的用一个也是多余的,是掉书袋;有必要的,即使再多,也是合理的。
这两首词作所用之典,数量虽然差距颇大,但都极为精当,人生的忧愤,壮志难酬的悲慨,可谓一切尽在其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这首词的词牌是。
作者的号是,他是派对代表人物。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8.“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1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____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______;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13.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可怜破阵子稼轩豪放2.D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8.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9.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0.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1.军营;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12.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13.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①。
沙场秋点兵。
马作②的卢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①此句意为:大战之前,所有的官兵都分到了火烧牛肉的犒赏。
“八百里”即“八百里驳(bó)”,牛名;“麾下”,即部下。
②作:根据对文见义的原则,应释为“如”。
③的卢:马名。
传说中的千里马。
9.词的格式一般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也是这样的吗?请作简要说明。
10.“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开头这两句包含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请你用自己的话把它描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11.这首词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因而最后一句在情节上和感情上都与前面形成极大的转折,请你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1.(1)cén (2)zān (3)jì(4)lú(5)kuài(6)wèn (7)xiè(8)jiā(9)lí(10)xū2.(1)清冷的秋季。
(2)放眼远望。
(3)失群的孤雁。
(4)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5)理解。
(6)擦拭。
(7)平常、一般。
(8)赚得、落得。
3.(1)拟人、比喻(2)借代、夸张(3)比喻、用典(4)借代(5)比喻、夸张4.(1)晋朝张翰,本意指思念家乡、弃官归隐,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
(2)三国时蜀国的许汜,作者用在这里讽刺那些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3)晋朝桓温,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白白虚度时光的感慨。
5.(1)孙权,三国,“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刘裕,南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3)刘义隆,南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拓跋焘,北朝,“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5)廉颇,战国,“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1)夕阳就要西沉,失群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远在江南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2)我所叹息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7.(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8.《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疾力主抗金壮志难伸支持韩胄北伐反对草率冒进北固亭抚今追昔二、9.提示: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是词的一般格式,但是“文无定法”,作家和诗人常常运用他的创造力,突破固定的模式。
鉴赏诗歌,切忌公式化,要能敏锐地发现作品的创意所在。
参考答案:这首词上下两阕描写的是同一个战斗场面,上阕“沙场秋点兵”之后,下阕紧接着便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样写,上下阕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势如雷霆万钧,大气磅礴。
10.提示: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这首词劈头向我们展示的一幅画面是: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词人,在灯下观看他的宝剑。
但是,词人为什么喝酒而至于醉?古人常常借酒浇愁,词人有什么愁?他为什么醉了之后,忽然要挑灯看剑?他一边看剑,为什么眼前又会梦幻般地闪现出一幅战斗的场面?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词人的生平,结合词的具体语境去想象去补充。
本题要求我们再现词人这一心理过程。
参考答案:更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忧思重重,夜不能寐,梦中惊醒。
是呀,诗人于绍兴三十一年率军南下,多次上书朝廷,朝思夜盼的就是收复中原失土,漫长的十多年过去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事业一无所成,他怎能不愁肠百结,忧心忡忡。
于是饮酒消愁,哪知愁更愁,终于喝得酩酊大醉,醉醺醺中挑亮灯光,从墙上取下宝剑。
这宝剑呀,本应随着他在战场奋勇杀敌,可现在却只能把它闲置起来,挂在墙壁。
他把那雪亮的宝剑看了又看,拿起酒杯喝了又喝,也许是边看边喝,也许是边喝边看,愈醉愈看,愈看愈醉,迷迷蒙蒙中,耳旁仿佛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眼前竟然幻化出了连绵不绝的军营,一支宏大的军队正整装待发,待他前去发号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