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的高度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历史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课

历史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历史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历史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01历史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接触与碰撞,产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内涵涉及多种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和影响。
外延文化碰撞的内涵与外延1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23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交通方式的变革,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地理因素历史上由于战争、灾害等原因导致的民族迁徙和融合。
民族迁徙文化交融的影响与意义多元文化的交融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的交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多元文化的交融有助于经济发展和贸易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多元文化的交融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02社会经济高度发展03信息社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经济结构以知识经济为主,社会发展更加迅速,人类生活更加便捷。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特点01农业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以自给自足为主,社会发展缓慢。
02工业社会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经济结构以市场经济为主,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发展迅速。
科技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等。
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如价格机制的完善、企业制度的改革等。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如国际贸易的扩大、外资的引入等。
经济增长01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社会进步02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文化交流03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更加频繁和深入。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导学案》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导学案一、导入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宋元时期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也是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各种文化、思想、艺术在中国大地上交相辉映,互相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本节课将指挥同砚们一起探索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文化成就。
二、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2. 掌握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成就;3. 能够分析宋元时期的多元文化交流对中国文明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素养。
三、导入问题1. 请问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有哪些主要特点?2. 你知道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成就有哪些?3. 多元文化交流对中国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四、进修内容1. 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宋朝死亡后,蒙古族建立了元朝,统治中国约100年;- 元朝实行蒙古族和汉族并重的政策,增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元朝统治下的文化多元化,各种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奇特的文化风貌。
2. 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成就- 文学:元曲、元杂剧等文学形式的出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绘画:元代绘画在技法上有新的冲破,形成了奇特的风格,如“元代四大家”;- 建筑:元代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有新的发展,如蒙古包、元代宫殿等。
3. 多元文化交流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多元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 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增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多元文化交流使中国文明更加开放包容,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五、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宋元时期的其他文化成就和事件;2. 分组讨论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并撰写小结报告;3. 外出实地考察相关文化遗迹,感受宋元时期文明的魅力。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历史认识和文化素养。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的特点,掌握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事件和影响;2. 探讨宋元时期文明高度发展的原因,分析其在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成就;3. 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宋代文化的多元融合:宋代诗词、绘画、建筑等领域的发展;2. 元代文化的多元交融:元代蒙古族、汉族、西域文化的融合;3.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发明;4. 宋元时期的经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内陆贸易的发展;5. 宋元文明的内在动力: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三、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讨论:组织学生就“文化的多元融合”、“文明高度发展”的主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宋元时期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表现和影响;3. 视频展播: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展示宋元时期的文化遗产和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呈现报告;5. 参观实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特色景点,进一步感受宋元时期的文明成就;6. 课堂互动:开展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促进交流和互动。
四、教学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展示表现等;2. 作业成绩:布置关于宋元时期文化碰撞交融和文明发展的书面作业,评分;3. 考试测验:开展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宋元时期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掌握程度;4.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或进行独立研究,展示成果。
五、教学环境与资源:1. 教学环境:在教室内布置相关图片、文物模型等,营造宋元时期的氛围;2. 教学资源:配备相关教材、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支持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六、课程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将深入了解宋元时期文化的多元交融与碰撞,理解文明高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因,提高历史综合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理解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2. 掌握宋元时期的社会结构、宗教崇奉、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2. 宋元时期的经济状况与商业文化;3. 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与科技发展;4. 宋元时期的宗教崇奉与民俗风情。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历史资料和文献,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各个方面;2. 图片展示:展示宋元时期的艺术作品、建筑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兴趣;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多元文化对文明的影响;4.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宋元时期的生活。
四、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教室讲解:老师讲解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效果;4.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宋元时期的生活;5. 教室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五、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文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小说或文学作品,加深对宋元时期的了解;3. 制作展板:要求学生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制作一份关于宋元时期的展板,展示给全班同砚;4. 参观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加深对宋元时期的实地了解。
六、评判方式:1. 书面作业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内容的完备性、逻辑性、表达能力等;2. 教室表现评分:评分标准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展示能力等;3. 作品展示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展板设计的创意、美观水平、信息量等;4. 参观活动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学生对参观内容的理解、表达能力等。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导学案》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进步》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历史长河中,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外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文明进步的高峰期,也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
通过本课进修,我们将深度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探讨多元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碰撞交融对文明的高度进步所起到的作用。
二、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2. 精通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沟通状况;3. 理解多元文化在宋元时期的碰撞交融对文明高度进步的影响。
三、导学1. 导入问题:你知道宋元时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吗?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有哪些?多元文化在宋元时期是如何碰撞交融的?2. 进修内容:(1)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2)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沟通状况;(3)多元文化在宋元时期的碰撞交融对文明高度进步的影响。
3. 进修方法:(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2)查阅资料,精通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沟通状况;(3)通过谈论和沉思,理解多元文化在宋元时期的碰撞交融对文明高度进步的影响。
四、进修过程1. 进修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2.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沟通状况,比如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进步;3. 谈论多元文化在宋元时期的碰撞交融对文明高度进步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对文明的推动作用。
五、总结通过本课进修,我们深度了解了宋元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探讨了多元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碰撞交融对文明的高度进步所起到的作用。
期望同砚们能够通过进修,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进步的脉络,为我们的将来进步提供借鉴和启迪。
六、拓展1. 请同砚们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沟通状况;2. 请同砚们沉思多元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碰撞交融对文明进步的影响,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2. 理解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对文明的影响;3. 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2. 多元文化在宋元时期的碰撞和交融;3. 宋元时期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宋元时期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影响;3. 分析宋元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和展示;3. 视频资料展示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宋元时期的社会景观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2. 播放视频资料:观看与宋元时期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分析片中展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交流情况。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宋元时期的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4. 讲解教材内容:教师对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以及文化发展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对宋元时期的文明发展做出解读,进行展示和讨论。
6. 课堂练习:通过综合性的历史题目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宋元时期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关于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研究报告;2. 针对宋元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分析其原因和影响;3. 观看与宋元时期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撰写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八、评价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深度;3. 课堂讨论和展示的表现。
以上就是《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这次学习中能够充分理解宋元时期的文明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提升自己的历史认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教案人教版

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北宋建立后所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②了解王安石变化的背景、目的及其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提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学情分析学生对历史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
对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和中央集权巩固的史实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杯酒释兵权》【师】时间发生在哪一个朝代?【生】宋朝【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一框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活动2【讲授】授新课(一)北宋建立【师】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呢?我们参考P98,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一下。
【生】时间:公元960年地点:陈桥驿人物:赵匡胤(宋太祖)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结果: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师】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宋太祖(即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
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在位期间,陆续消灭南平和楚(963年)、后蜀、南汉、南唐、吴越, 979年,北汉投降,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这是的中国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结合北宋与辽、西夏分立形势图)【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A 原因【师】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分析一下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材料】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

《第三课_宋元_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宋元时期各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增进文明的高度发展。
3. 分析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导学内容:1. 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2.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主要成就。
3. 宋元时期的多元文化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入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吗?宋元时期的文化对后世有何影响?二、进修内容(25分钟)1. 讲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包括宋朝死亡、元朝建立等重要事件。
2. 介绍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文学、绘画、建筑、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分析宋元时期各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如汉族、蒙古族、南宋文化等的融合与发展。
三、讨论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讨论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2. 展示效果:各小组展示讨论效果,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指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阅读资料: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事件。
2. 创作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宋元时期文化交融的文章或设计一幅相关的绘画作品。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回顾重点知识点。
2. 反思进修收获: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六、课后作业1. 完成创作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宋元时期文化交融的文章或设计一幅相关的绘画作品。
2. 阅读资料: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文化。
3. 准备下节课的进修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事件,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希望学生在进修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提高综合素养和历史文化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的东京、 南宋的临安、元朝 的大都,都是拥有 百万人口以上的大 城市,苏州、泉州 等中等城市人口稠 密、发展迅速 ,大 量工商业市镇、草 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宋代《货郎图》
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发展经 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自然环 境为代价。
3、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 力资源。
1、右图两宋时期出现的秧马提高( D ) A 日常生活的舒适度 B 文化生活的娱乐性 C 水上运输的效率 D 农业生产的效率 2、宋代发展起来的“瓷都”指( C ) A 湖北汉口镇 B 广东佛山镇 C 江西景德镇 D 河南朱仙镇 3、北宋时期,我国( C )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A 北宋都城 B 勾栏瓦子 C 四川 D 江南 4、在现实生活中,纸币出现的意义有( A ) ①方便人们购买商品 ②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③有利于政府控制税收 ④为经济建设筹集更多资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2、商标和广告的出现
我国 目前发现 的最早的 商标: “济南刘 家功夫针 铺”。
从我国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 商标、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
纸币比以往的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交换;
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分辨商品的来源,生产 者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 广告可以引导消费者选购,同时也有利于商家 的经营活动。 总之,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宋代 商品经济的繁荣。
何为“经济 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 经济重心: 提供主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 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 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 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的手工业和商 业是否发达。
《史记》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 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 贝类为食,……刀耕火种, 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史记》
北宋东京
请思考: 交子出现前,人们使用什 地 么货币进行流通?有什么缺点? 区
1、纸币的出现
北 出 铜钱或铁钱,笨重不易于携带。 现宋 纸币的出现有什么实际意义? 交初 期 子 易于携带,方便了人们购买商品, 四 促进商业发展。 川
最 早 的 纸 币 交 子
——
Hale Waihona Puke 金朝纸币南宋纸币中统元宝交钞
元朝在世界上最早推行了纯纸币的流通
小结: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1、原因:
A、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B、北方人南迁,增加了劳动 力, 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D、统治者的重视
全国经济重心 长江流域 由_________ 黄河流域 转移到_________
3、时间: 唐朝中后期
南宋 农业: 水稻 棉花 茶树 4. 表现 手工业:制瓷 纺织 造船 商业: 城市 贸易 纸币
罗盘针
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
南海1号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
船,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
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
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
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
价值。距今800多年。此后试探发现,船上
茶树栽培有了 很大的发展
北宋
南宋
两广 福建
长江 流域
棉花种植的推广
2、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 (1)纺织业:
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棉织业: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到了东南沿海地区。
“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
南宋棉毯
(2)制瓷业:
宋朝定窑、钧窑和哥窑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新稻种的推广 促进了粮食产 量的提高。 政府对农业的重 视推动了农业发 展。
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占城稻
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具有耐干旱、稻 穗长、生长期短的优点。宋太宗时,在北方引种 “七月熟”早稻成功,从此,水稻在黄河流域不 断得到推广。所以北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已扩展 到黄河流域。水稻逐渐在粮食产量中跃居首位, 成为宋朝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宋高宗时,明州 (今浙江宁波)亩产稻谷六、七石,创宋朝亩产 的最高纪录。
5、南宋的都城临安即今天的( C ) A 南京 B 上海 C 杭州 D 开封 6、《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 A ) A 北宋都城汴梁 B 东汉都城洛阳 C 唐都长安 D 元朝大都 7、从现实生活看,商标和广告出现的意义有( B ) ① 便于商品流通 ② 产品质量的保证 ③ 便于人们消费 ④ 促使商家保证质量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南京最早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可能是在( C ) A.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晋、南朝时期 D.隋朝时期 9、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 D ) A.社会环境的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 C.政治中心的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钧 窑 青 瓷
定 窑 白 瓷
钧 哥窑 窑青 瓷瓷 器
定窑孩儿枕 哥窑瓷器 哥窑瓷器 钧窑青瓷
汝 窑 青 瓷
瓷都景德镇
宋 景 代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 德 小 真宗年号 镇 “景德”, 孩 持 北宋时改名为景德镇。 的 荷 青 叶 白 瓷 瓷 枕 今天的景德镇
景德镇青白瓷
(3)造船业: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造船业最兴盛的城市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 宋朝的海船已装有指南针,能准确的辨别方向。
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
的国宝级文物。
3、商业繁荣 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 东京城有哪些新气象? ①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 ②商业活动时间延长,有 夜市和早市; ③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④有了专业性市场,如鱼 市; ⑤交通便利,人口众多。
唐长安城
长安城内住 宅区和商业区是 分开的,“坊” 为住宅区,“市” 为繁华的商业区, 其中“货财二百 二十行,四面立邸, 四方珍奇,皆所 积聚。”
由此可见西汉时南方经 济水平怎样?
相对落后,经济重心 当时在北方。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稔(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 曰‘苏常(苏州、常州一带)熟,天下足’。”
西汉之后,南方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到了宋朝,我国古 代经济的重心已从北方移到了南方。
朝代 西汉 唐 北宋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247万 392万 1122万 占全国比例 19.8% 43.2% 62.9% 人口/户 998万 515万 662万 占全国比例 80.2% 56.8% 37.1%
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二、南方经济发展具体表现
宋代经济成就(经济重心南移后的经济表现) 领域 类别 粮食作物 农业 经济作物
1、南方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
宋朝的农业,有哪些新的发展?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宋人《耕获图》
南 宋 谚 语
苏 湖 熟 , 天 下 足 。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南方麦田面积迅速增加,许多丘陵山地种上了麦、 粟、豆等作物。
——
重视水利,为 农业生产创造 了良好的灌溉 条件。
精耕细作的生 产方式提高了 粮食产量。
秧马
占城稻
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
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
促进农业迅速发展
《插秧图》
《灌溉图》
反映农民劳动的耕获图 这张图里有牛耕、插秧、 收获、打场、舂米、入仓 等场面,反映了农民从事 农业生产的过程。
1、南方农业的发展——经济作物
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不断扩 大,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产也很兴旺。
苏湖熟, 天下足。
发展成就 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麦田面 积增加;苏湖成为粮仓。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南方的甘蔗、荔枝、柑橘等生产也很兴旺。
纺织业
手工业 制瓷业
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棉织业发展到 东南沿海地区。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江浙、景德镇)。
商业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造船业 商品经济发 纸币、广告、商标已经出现。 展的新动向 商业城市 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人口都超过百万。
作业: 《作业本》P 54—56
魏晋南北 朝时期 隋唐五代 十国时期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期 ——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 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 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 战乱不休。 1.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 材料二: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 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3.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材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