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共94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张载以仁道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 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初期著名理学家,‚关学‛ 学 派创始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 )中进士,曾任丹州云岩县令.宋英 宗末年,任签书渭州判官公事,协 助渭州军帅蔡挺筹划边防事务。宋 神宗初年,任崇文院校书,不久辞 职,回乡讲学。后又任同知太常礼 院,不到一年即告退回乡,在途中 病逝于临潼。著述今存《正蒙》、 《横渠易说》、《经学理窟》、《 语录》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张载集》收录最全。
李觏(1009—1059),字泰伯 ,建昌军南城人。出身于小地 主家庭,少时家境衰落。进士 不第,以教书为生。晚年由范 仲淹推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 讲。晚年创办旴江书院,人称 旴江先生。北宋庆历初,宋仁 宗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地主 阶级革新派实行改革,史称‚ 庆历新政‛。李觏的政治思想 受此影响,力主改革, 富国强 兵。其著述被后人编为《直讲 李先生文集》,1981年中华书 局汇集出版的《李觏集》最为 完备。
三、文化状况
宋朝时期,文化繁荣灿烂,风格独特鲜明,理学、文学 、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达到了中华 文化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一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理学思潮的形成 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科学文化的进步,也促使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进 行深入思考,成为理学思潮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政治状况
鉴于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北宋统治者采 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政治体制,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中央集权。 在中央,限制宰相权力。 在军事上,限制高级将领的兵权。
两宋王朝与西夏、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长期 对峙,战乱不断,边患问题十分严重。 同时,由于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社会阶级矛盾 不断加深。 宋初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虽然取得一时 之效,却最终导致政治弊端严重,国家积贫积弱。
宋元政治思想

宋元时期政治思想(思想完善期)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
至979年,宋太宗灭北汉,至此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北宋在与辽、西夏相持的局面下,使统一局面维持了150多年。
1127年,女真人攻破开封,俘虏徽宗、钦宗,北宋亡。
同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开始了与金的对峙局面。
与此同时,蒙古强大,建立了政权,于1234年灭金,1271年,建立“大元”。
1279年灭南宋,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社会特点1、经济上:工商业空前繁荣。
2、政治上:封建的中央集权更加完善巩固。
3、文化上:思想上的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产生了以李觏、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功利政治思想;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政治思想,从而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进入完善时期。
二、政治思想(一)、两宋时期1、宋太祖改革:(1)杯酒释兵权,将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将军拥兵自重的局面,但却造成了上下级军令调动的不统一。
(2)重文轻武,使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将,大大消除了将军手握军权和地方管理的两权。
防止了军阀割据一方局势的出现。
但却使得北宋时期优秀将领缺乏,以至于后来无法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
(3)组建禁军,将全国大部分不对改变为禁军,部署在京城附近,虽然保护了京师的安全,但却带来了边关的不稳定。
(4)将军轮换调动制,使得将军没有固定的部队来带领,切断了兵与将的纽带关系,有效的防止了军事暴动,造成了北宋军队的松散和涣散。
(5)中央集权,所有权利掌握在皇帝手中,防止了宰相大臣大权在握威胁皇权,但也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隐患。
2、庆历新政(宋仁宗、范仲淹)(1)、澄清吏治①明黜陟:改革文官升迁制度,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实行淘汰制度。
②抑侥幸:严格恩荫制,限制特权。
③精贡举:改革贡举制,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著重策论和操行。
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
⑤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第1讲__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通史大串讲

【小结】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二府三司 2.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元朝:行省制度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三司: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
【知识拓展】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1. “官”“职”的含义: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 “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 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 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 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雪夜访普图
太祖数微行过功 臣家,普每退朝, 不敢便衣冠。一 日,大雪问夜, 普意帝不出。久 之,闻叩门声, 普亟出,帝立风 雪中,普惶惧迎 拜,帝曰:‘已 约晋王矣。'已而 太宗至,设重裀 地坐堂中,炽炭 烧肉,普妻行酒, 帝以嫂呼之。因 与普计下太原。 ——《宋史·赵 普本传》
等名号,执行相职,削弱相权 。
(3)唐玄宗以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六部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4)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发展为二府体制。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
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 州、知府),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 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知识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宋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二府三司制宋初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枢密使掌管军事,设置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管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
这样就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君主专制加强。
2.地方(1)军事上,收精兵:剥夺主要将领的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强干弱枝。
(2)行政上,削实权:废除地方上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重文轻武。
(3)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设转运使监管,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中央集权加强。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1)设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并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一度扩大。
(2)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2.地方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宋朝的经济1.农业(1)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和经济发展。
宋朝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耕作技术: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4)灌溉工具:北宋出现高转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的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1)发展概况:商业环境宽松,城市中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商业空前繁荣。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doc](https://img.taocdn.com/s3/m/01c63709be23482fb4da4c77.png)
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权专制的加强(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代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叶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禁军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
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图解历史]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二、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1.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手工业的进步(1)纺织业①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PPT课件

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春秋 战国 时期
突破了官府控 制商业的局面, 各地出现了许 多商品市场和 大商人 突破了坊、市界 限,商业经营时 间的限制也被打 破,官府也不再 直接监管市里的 交易活动
宋 朝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城市功能
商业活动 数量规模
政治、军事
严格限制 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经济功能
逐渐放松 工商业市镇
②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 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 的作用。
一、宋元政治
2、元朝:一省制——相权的反弹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影响: (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 繁。
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 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 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 弹。
清丈土地,按土地等 级收税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 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2、强兵:
措施 精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内容 淘汰老弱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作用 减少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2)集中行政权 文官任知州 (3)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通判监督知州
影响:积极:达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10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 课件-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高中历史精品公开课

2、元朝时期: 选官制度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荐制的方式。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进 1、宋朝时期 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
2、元朝时期 中央:设御史台。 地方: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 监察御史)常驻地方
政治考向:文人治国——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3)评价: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重大改革。
【拓展解读】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时代
西周
封建时代 元朝
与中 相对独立于中 中央直属, 中书省的派出
不 同
央关 系
央,权力地位 可世袭
文化上:高度繁荣,尤其是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 出现高峰;儒家思想博采众长,发展成理学。多元 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 发展阶段。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 与汉政权对峙,有战有和,以友好交往为主流;在 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 的高潮。
考情分析:近三年全国卷宋元时期知识考察分析
【合作探究】推行“二府三司”有何影响?
影响:
(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 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 局面。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官制演变 2、元朝时期:一省两院制
(1)内容 中书一省制,由中书省 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 军事;宣政院掌管宗教 事务和西藏事务。 (2)影响 ①行政机构精简,提高 了行政效率。 ②宰相权力过于集中, 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 繁。
第四专题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答案】B 【解析】 考查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五代”,以及“盐铁、度 支、户部”,即可知为宋三司使。
四、元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措施: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
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
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一)考点梳理(宋元经济)
一、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耕作制度:宋朝以后,
江南: 稻麦轮作 、一年两熟或三熟。 注: 宋朝 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
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2、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出现 五大 名窑。
3、丝织业: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 写实风格。 4、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两宋以后,城乡所需的
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 民营 手工业。
5、元朝: 黄道婆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商业的发展:
(1)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 家空前统一。
2.(2012届浙江省调测)《元史》记载:“至元十 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 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 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从上述史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①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化 ②元朝的行省制度时行时废 ③路和府是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④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都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巩固统治,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2012湖北省二模)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
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