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会玩儿的父母大智慧

合集下载

《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一次带儿子借书时,发现了《游戏力》这本书,当时就被书名所吸引。

游戏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孩子最重要的活动,游戏力又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呢?抱着这样的心理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本书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他在女儿三岁生日聚会时,特意在公园里利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精心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以招待前来作客的孩子们。

可是,当他向孩子们讲解那些复杂的游戏时,却发现,孩子们毫无反应地看着他。

尴尬之时,科恩博士的妻子,这位聪明的母亲走上前对孩子们说:“好啦,现在所有人,冲到公园的那一头,然后再冲回来!”孩子们尖叫着欢笑着喘着粗气跑去又跑来。

一个男孩子问:“太好玩了,我们可以再来一次吗?”那一瞬间,心理学家恍然大悟,游戏可以信手拈来,孩子们需要在游戏中尽情释放。

释放只是游戏的一种功能,游戏还能帮助父母加入孩子的世界中、治疗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为此,科恩博士倾其心血,用洋洋20万字写下了他的力作——《游戏力》。

书中,科恩运用专业知识,阐述了游戏在儿童心理学中的运用。

可以说,孩子身上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游戏来解决,而不是威胁恐吓骗。

断断续续地啃完《游戏力》,合上书本,发现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词——联结,游戏心。

当孩子对我们闭口不言,当亲子关系出现对立,联结便断裂。

联结的断裂和重新联结时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

虽然一个拥抱、一句安慰,甚至一个温暖的眼神,可以让联结重新建立,但重新联结仍时常令父母们感觉无计可施,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游戏来建立联结。

用作者的话来说,“游戏力——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

没有联结便没有沟通。

科恩曾经在舞会上看到一对战火即起的母子。

六岁的儿子不肯跳舞,妈妈希望儿子跳舞,双方陷入僵局,联结断裂。

一旁的科恩参与了进去,他冲小男孩灿烂一笑并学他双手抱胸的姿势:“咦,他发明了新式跳法吧?”男孩子神情略有松动,换了个姿势。

科恩也立即模仿孩子的新姿势,妈妈获得启发如法炮制,三人都笑了,孩子开始跳舞,越跳越开心,联结重新建立。

《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阅读《游戏力》这本书,让我对家庭教育,特别是亲子互动的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首先,书中强调了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翻译机”的重要性。

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是他们与世界互动、探索未知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父母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同时,游戏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子关系。

其次,书中提出了“游戏力”这一概念,即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孩子释放天性、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传递家庭和社会的规则,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勇气。

通过游戏,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合作、如何解决冲突、如何面对失败等重要的生活技能。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如何通过游戏来处理孩子行为问题的策略。

作者通过许多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孩子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例如,当孩子出现对抗、拖延或逃避等行为时,父母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改变不良行为。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父母在游戏中的角色和态度。

父母应该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到游戏中去,而不是以一种权威或教导者的姿态出现。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游戏中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从而更加愿意与父母互动和学习。

总的来说,《游戏力》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伴侣,更是亲子关系的重要桥梁。

通过游戏,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未来的家庭教育中,我将更加注重游戏的运用,努力成为一个有游戏力的父母。

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最近读了《游戏力》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前总觉得和孩子相处,就是要一本正经地教导,要树立家长的威严。

可结果呢,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我亲近,我也越来越觉得和孩子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隔阂。

这本书里提到的“游戏力”,让我重新审视了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它说,游戏是孩子的语言,通过游戏,我们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小事,一件让我深刻体会到游戏力神奇之处的小事。

有一次,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心情特别不好,一进门就把书包扔在地上,还大哭大闹。

我当时就懵了,问他怎么了,他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我心里那个着急啊,又生气又无奈。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游戏力》里说的,试试用游戏的方式来解决。

于是,我蹲下来,轻轻地对他说:“宝贝,咱们来玩个‘情绪小怪兽’的游戏好不好?”他不理我,还是哭。

我接着说:“哎呀,我看到一只蓝色的小怪兽在你心里捣乱呢,它让你这么难过。

”听到这话,孩子哭声小了点,看了我一眼。

我趁热打铁,假装自己是那只蓝色小怪兽,用滑稽的声音说:“呜呜呜,我是蓝色小怪兽,我要让你一直哭一直哭。

”然后我又假装自己是个勇敢的小骑士,说:“哼,我可不怕你,蓝色小怪兽,我要把你赶跑!”一边说,一边还做出夸张的动作。

孩子终于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说:“妈妈,我来当小骑士。

”就这样,我们玩起了赶跑情绪小怪兽的游戏。

在游戏中,我慢慢了解到,原来是他在幼儿园里因为一件小事被老师批评了,心里觉得委屈。

通过这个游戏,孩子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也愿意跟我交流了。

我这才发现,当我放下家长的架子,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相处时,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松和愉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不好管。

但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是我们的方法不对呢?我们总是用大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却忘了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的世界是充满游戏和幻想的。

比如说,让孩子收拾玩具,我们通常会说:“赶紧把玩具收拾好,别磨蹭!”可孩子往往不买账。

读帕西萨尔伯格的《游戏力》后感

读帕西萨尔伯格的《游戏力》后感

《游戏力》:解锁与孩子沟通的新境界在亲子教育的世界里,我曾迷茫、困惑,有时甚至手足无措。

直到我遇到了《游戏力》这本书,它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与孩子沟通的另一种可能。

《游戏力》的作者是帕西·萨尔伯格,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游戏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我曾以为,游戏只是孩子们的娱乐方式,但帕西让我明白,游戏其实是亲子沟通的“翻译机”。

在游戏中,孩子们放松了警惕,愿意打开心扉,与父母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书中的一个观点深深触动了我: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源于“家庭游戏力”的缺失。

这让我反思,过去是否因为过于严肃,而让孩子感到压力和不适。

通过游戏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给予他们更恰当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帕西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游戏技巧和案例。

这些内容不仅激发了我与孩子共度美好时光的热情,也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游戏建立更紧密的亲子关系。

我开始尝试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渐渐地,我发现我们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自然、愉快。

读完《游戏力》,我深感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得到了升华。

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通过游戏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还让我明白了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游戏时光,用更加温暖和理解的方式与他们共度童年。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感悟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游戏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我要感谢帕西·萨尔伯格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部富有智慧的作品。

他的专业知识和独特见解让我受益匪浅,也为我今后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关注和参与到游戏的亲子教育中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游戏力:新时代家长的必备素养

游戏力:新时代家长的必备素养

游戏力:新时代家长的必备素养作者:熊和妮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20期摘要: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具备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化的教育方法。

游戏力是新时代家长应该具备的素养。

游戏力教养倡导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养实践,一方面符合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缓解家长的教养焦虑,促进亲子情感联结。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生态下,游戏力教养具有促进儿童发展和家长教养实践的重要价值,可以为家长的教养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

关键词新时代;游戏力;家长;教养实践作者简介熊和妮,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變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

” [1]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家长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2]家长自身的素质、言行及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意识到没有人生来就会当父母,尤其是第一次当父母会遇到很多挑战,是需要学习的。

当前家长很重视提升教养素质,但同时又常常陷入教养困境而手足无措。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养实践总是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展开的,家长的教养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忽视了如何结合孩子喜爱游戏的天性来展开教养实践。

新时代家长应形成系统化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化的家庭教育方法。

[3]游戏力是新时代家长应该具备的素养。

游戏力(Playful parenting)一词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从事儿童游戏治疗和家庭支持研究时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

科恩认为:游戏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玩得开心,有助于孩子自由而富有创造力地探索世界,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和亲密感有助于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方式重建亲子间情感联结的桥梁。

《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游戏力》读后感《游戏力》读后感1这本书买来搁置了很久,因为总觉得女儿还小,还无法展开游戏。

最近仔细读完,受益颇丰。

父母通过与孩子之间展开亲子游戏,可以有效加强亲子联结。

我大致总结了一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联结1、肢体类游戏:推挤、强夺、枕头大战、抢袜子大战、爱之枪、拥抱、击掌、互相注视2、单纯的斗智:各种情景下的找和藏(藏猫猫,超市购物)、讨厌鬼(孩子叫大人讨厌鬼,大人夸张地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小名!”)二、孩子遇到问题1、孩子拒绝做某事:(1)肯定孩子正在做他拒绝的事情(孩子拒绝参加舞会,家长模仿孩子旁观的动作假装这就是孩子的舞蹈)(2)夸张拒绝的后果:大人扮演或加入玩偶(孩子拒绝出门,大人夸张表演迟到的后果)(3)假装忽视孩子的拒绝,转为另一个缓和气氛的游戏(孩子不让大人出门,大人假装孩子不存在,把孩子当作一个枕头)(4)反转教育(大人假装对孩子生气,但把惩罚的后果加给大人,比如“你再淘气我就把牛奶倒在自己头上!”)2、孩子有特定需求:夸大需求的后果(比如孩子要求母亲不要老是看着弟弟,母亲对孩子进行夸张的注视;孩子在吃饭时想吃冰淇凌,大人说“不如我们今天的正餐就来吃冰淇淋吧!)3、孩子与第三方(动物或人)有冲突:(1)幻想游戏:大人与孩子幻想正处于冲突的场景内进行模拟(孩子害怕学校,大人与孩子模拟一个奇怪的学校)(2)角色置换:大人或孩子扮演与孩子有冲突的.一方(比如孩子害怕蜜蜂,大人扮演一只笨拙的蜜蜂)4、锻炼孩子专注力和控制冲动(1)专注力让孩子做任何重复性的运动,然后父母指定频率(快慢、超级快、超级慢、左右上下等等)让孩子给积木分类(大小颜色形状)让孩子尖叫(大声小声静悄悄)(2)冲动控制把孩子容易冲动的情境以游戏的方式重现,找出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困难的事,然后把它称作游戏《游戏力》读后感2首先,这是我第一次在上发布书评,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N多本书,很少有输出书评的,以后可以在豆瓣平台用起来。

家长应提高“游戏力”-文档资料

家长应提高“游戏力”-文档资料

家长应提高“游戏力”主持人语:日前,家教领域掀起了一场有关“在游戏中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大讨论。

“创造力”是中国家长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

然而,不少家长习惯于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责任推给幼儿园与早教机构,认为学习才是创造力的来源。

其实不尽然。

在劳伦斯?科恩撰写的《游戏力――会玩的父母大智慧》一书中,作者认为游戏也是创造力的来源,并提出了“游戏式育儿”的概念,鼓励家长提高陪孩子玩游戏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游戏、享受游戏、寓教于乐。

倘若我们能以一颗童心陪孩子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受教,孩子的综合能力一定会显著提高。

将学习化为一场游戏(陈女士,33岁,幼儿教师)我很渴望成为“会玩”的父母,用游戏的方式来建立亲子间沟通的桥梁。

儿子小康的出生与成长,让我拥有一颗童心,学会了用澄澈的眼光看世界,也学会了享受游戏。

游戏过程中我们一起享受快乐,并在快乐的气氛中产生亲密感,不但帮助我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建立信任和亲情。

小康5岁时,很喜欢一本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

故事情节是,迈克与他的挖土机来到波波城的教堂,用一天时间为教堂修建了洗手间。

他们不停地工作,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洗手间终于建好了。

小康问:“洗手间修好之前,迈克和挖土机去哪儿上厕所呢?”看着他一脸的认真,我的大脑瞬间短路,完全找不到思路。

我说:“也许,他们不需要上厕所吧!”小康认真地否定:“不对!每个人每天都要上几次厕所!”我又想出一个答案:“也许,他们借用别人的厕所吧!”“不对,”小康说,“书里不是说了教堂是孤零零的建筑,周围没有人住吗?”“也许,他们可以找个公园给小草‘浇水’吧!”我被逼无奈,编出这个荒唐的答案。

小康满意地笑了,自豪地说:“妈妈,我比迈克和他的挖土机更棒,因为我知道要去洗手间小便。

”小康爱问“为什么”。

从他问第一个“为什么”开始,我就像一个随时准备接球的运动员,不断地给他提供各种答案。

像育儿专家所指导的那样,我尝试把一些问题反抛给他。

游戏力解读

游戏力解读

《游戏力》前言《游戏力》,副标题叫作“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这是一本经典的育儿指南,这本书一共21万字,我会用大概23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来一起了解游戏力的养育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开展游戏力,激活孩子的内在动力。

《游戏力》这本书的原书名是Playful Parenting,代指一种会玩会游戏的父母,他们精神饱满,幽默风趣,充满激情,不刻板也不教条,能够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去唤醒和打动他们。

而我们普通人可能会认为,游戏就是玩玩具,只是用来解闷或娱乐,这些事情怎么能引导孩子成长呢?其实在本书中,作者所代指的游戏力并不仅仅是做游戏,而是指以游戏方式、以游戏的心态,以轻松幽默的互动,帮助大人和孩子建立亲密联结,获得共同成长。

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游戏力能帮助我们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恰当的引导。

我们有句老话叫作“强扭的瓜不甜”,游戏力就是改变这种育儿中“强扭”的状态,而代之以积极合作。

在现代社会,学习先进的育儿理念和科学育儿方法,已经成为年轻父母的必备功课。

很多父母都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不同育儿方法的利弊,但是在真正的养育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面临种种困扰,比如孩子不配合,出现情绪对抗等等,这时有的父母就会以为自己受到了专家的误导,对这些科学方法产生质疑。

实际上,父母的成长,在作者看来,绝不仅仅是学习一点育儿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用全部身心去陪伴、感受一个小生命的活泼与趣味,去和他们进行心连心的沟通,促进彼此的觉醒。

教育,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当我们对一个生命充满敬畏和感激,对一个以个体存在的人充满了尊重与呵护,我们和孩子之间就会少一份矛盾,多一份默契。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他也是一位资深儿童心理医生,他专注儿童心理和亲子教育,曾获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

作者在长期与儿童相处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儿童在游戏中表达出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比如负面情绪,比如对爱的渴望等,并且借由游戏来满足和发展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力——会玩儿的父母大智慧
老师们,下午好!
每当我们下班回家或周末放假与孩子相处时,我们都知道应该关掉电视,多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

但是,然后呢?
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是《游戏力》这本书。

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 科恩所著,由李岩老师翻译。

知道这本书还是源于周老师的推荐,而吸引我去读这本书的是写在封面后的一段话:本书不是教孩子串珠子或搭积木的活动手册。

首先,它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揭秘。

有些心事,孩子永远不会说给我们听,但一定会玩给我们看,只不过玩得方式有时会令人奔溃。

退后一步,仔细观察孩子正在玩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正在诉说心中的喜悦、好奇、疑虑、失望、悲伤甚至恐惧。

其次,本书提供的方法,能让孩子更容易地接受大人的教导。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

用他的语言,才能最有效地让孩子知道,我们听懂了他的心声,我们赞赏他的努力,我们相信他能合作。

最后,假如我们深入阅读本书,那么很可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那段快乐和纯净。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致力与用游戏的方式化解和孩子的矛盾,解决孩子的困惑,创造和谐的亲子生活和家庭氛围。

在书中能读到大量的亲子交流和游戏治疗的故事,举书中一个小小的例子,你是如何让孩子停止发脾气的?作者自己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防止孩子发脾气:在情况即将失控时,我就兴致勃勃地说:“看来现在必须要有人尖叫。

是我来,还是你来?”或者“大家都有点不开心了,我们来开个哈哈大会吧。

”“哈哈大会”是大家先假装笑,后来就会真的笑出来。

或者:“你敢跟我来一场‘拇指决斗’吗?”看上去有点傻乎乎的话却可以很好地改变气氛和化解对峙。

《游戏力》写得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些游戏相处方式,适合父母阅读,但我觉得同样适合整天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而身为父母又作为教师的我们来说,读这本书更是一举两得。

(听着有点像在为这本书做宣传)其实纵观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游戏力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有时候游戏就是一个简单的互动,没有复杂的一招一式,但是无意之中收到的效果却不错。

比如,我家2岁多的宝宝在不口渴的情况下给他喝水,他会说跑跑跑,不要喝。

我说:“小河马的大嘴巴在哪里?”他就能喝上几口。

再比如给宝宝穿裤子时,有时宝宝不肯配合,我说“小丫子钻山洞啦!”宝宝就会心甘情愿地把两只小脚丫钻进裤子里。

在生活
中好像对游戏运用的还挺多的,但是阅读之后,让我对游戏力又有了一层新的认识:
游戏,是一种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而不是我们让孩子变得合作的工具。

游戏力的落脚点并不是在游戏本身,它的核心是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联系,游戏只是传递这种信息的媒介。

如果父母抱着用游戏解决某个问题的心态,那么再有趣和有效的游戏,都迟早会失效,因为它背离了整个游戏力的方向,只是变成了成年人操控孩子的工具。

游戏,应该是生活中的一个自然而然的内容,一个大人和孩子都能享受其中的过程。

作为大人,同孩子游戏,首先要“放下身段”。

这里放下身段有两重意思:其一是说大人要俯下身子,降低高度,和孩子面对面的玩起来;其二指的是在心态上要迎合孩子,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跟第一点比起来,第二点做起来更难。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内容中,有大量的游戏都是有目的的,为了让孩子早早睡觉,我们创造游戏;为了让孩子上幼儿园不哭,我们创造游戏……但是,孩子是聪明的,他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究竟是换了一个名叫“游戏”的新工具强迫他们做一些事情,还是真心诚意地跟他们玩,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快乐。

所以,请在没有什么具体问题要解决的时候,也跟孩子游戏!记得有一次我坐在沙发上,我儿子站在我身前,还要求我用两脚把他围起来,我临机一动,我说你想出去吗?想出去得叫“芝麻开门”,就这样,简单的四个字,宝宝就快乐的跑进跑出。

比如下课时,和孩子在教室里玩他们在玩的小游戏……做游戏的时候,你不需要处理任何问题,而它带来的客观结果是,孩子体会到了亲密感、连结感,这样孩子发生问题的几率会小得多,即使出现问题,处理起来也容易一些。

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注定会遭遇不断地问题甚至冲突,很多具体的难题也注定没有答案。

看过《我们拥有孩子多少年》的图片的你肯定知道,所有的父母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结尾:让孩子走。

而作为小学教师来说,又能与学生相处多少年?两年还是四年?能六年相处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若干年后,假如有人问我们:“当初遇到麻烦时,你和孩子怎样?”对此,我们希望选择哪个答案:A:我们会激烈争执B:我们会经常冷战还是……
C:我们曾一起游戏
最后在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趁此机会祝在座的女同胞们节日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