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的故事

合集下载

苏轼与苏辙之间的故事

苏轼与苏辙之间的故事

苏轼与苏辙之间的故事
苏轼和苏辙是兄弟,生于宋代,都是文学家。

虽然他们同样被誉为文学巨匠,但性格和文风却截然不同。

苏轼喜欢自由奔放,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挑战旧观念,写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而苏辙则倾向于稳健,注重文学的技巧和规范,所写的文章往往精雕细琢。

尽管苏轼和苏辙的文风迥异,但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时常互相赞赏对方的文章。

其中一次,苏轼写了一篇诗歌,被苏辙赞誉为“文章千古事,文章自有真”。

苏轼也十分欣赏苏辙的文学才华,称他为“笔锋犀利,文思敏捷”。

两人对文学的追求虽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

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文学和哲学,彼此启迪。

有时,苏轼在作品中表达了一些尖锐的观点,苏辙也会在自己的文章中谈及这些话题,并且加以批评或支持。

虽然苏轼和苏辙在文学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兄弟情的珍视却是一致的。

这种兄弟之间的关爱和相互扶持,使他们都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巨擘。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5)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

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

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

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

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

三苏的小故事

三苏的小故事

三苏的小故事
三苏指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三位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

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各自在文学、诗词、文章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关于三苏的小故事之一是关于苏轼和苏辙的故事。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坛领袖,他与弟弟苏辙关系甚好。

苏轼曾在政治上遭遇挫折,被贬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当时,苏轼在一座名为黄州的地方任职,苏辙则自愿随其贬居。

苏轼非常感激苏辙的陪伴和支持,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两兄弟互相扶持,相互鼓励。

他们在黄州时,经常相互讨论文学、诗词和政治等事务,并写信给彼此分享见解和心情。

他们的深厚兄弟情谊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个故事展现了苏轼和苏辙之间充满情谊与信任的兄弟关系,他们在逆境中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留下了深远的文学和情感遗产。

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苏轼和苏辙的有趣故事

苏轼和苏辙的有趣故事

苏轼和苏辙的有趣故事苏轼(1037年-1101年)和苏辙(1039年-1112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两位兄弟因其才情出众、文才超群而广受赞誉。

他们之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其中几个。

故事一:苏辙的窘境苏辙虽然也有极高的文学天赋,但相比之下,他一直黯然于自己的才华不如哥哥苏轼。

尽管如此,苏辙仍然努力进取,并在擅长修史和理论著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有一次,苏辙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他上任后,重视法纪,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

然而,他的一项举措引发了一场意外的争议。

当时,苏辙发现湖州地方官吏贪污横行,为了加强对这些腐败现象的打击,他采取了一个激进的措施。

他决定将湖州各地的贪官污吏统统革职,重新选拔清廉的官员来接替他们的职位。

这一举动引发了一场地方官员的反抗,他们纷纷上书朝廷,指责苏辙冤枉他们。

苏辙陷入了困境,内心非常苦恼。

那时的苏轼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了解到了苏辙的困境,便主动站出来为他辩护,向皇帝陈述真相。

最终,苏辙被平反,而起初指责他的知府和县官们却被调离了湖州。

这个故事展示了苏轼的忠诚和和义气。

故事二:苏轼与苏辙的书信往来苏氏兄弟之间的私人书信往来也非常丰富,他们经常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验,有时也会争论一些文学和政治问题。

有一次,苏辙写信给苏轼请求帮助他修改一首诗。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女子身穿华服骑着马在田园里游玩的情景,但苏辙感觉整个描写很平淡,希望能够增添一些生动的色彩。

苏轼很快给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他在信中提到:“诗品高谈远独,所见有无穷智。

此则泼墨数笔,故马狂儿焉知”。

苏轼的修改意见非常得体,他给出了关键点,同样,他也在表扬苏辙的才情。

这种书信往来充分展示了两位兄弟之间的深厚的友谊和互相尊重。

故事三:苏辙的反对意见苏轼在朝廷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但他的政治观点并不总是获得认可。

尤其是他曾经在提出一些改革意见时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当时,苏轼在担任广州知府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地方军事力量,提高人民的抵御能力,改善土地使用和税收制度等等。

苏轼与苏辙彼此的影子古今兄弟的典范

苏轼与苏辙彼此的影子古今兄弟的典范

苏轼与苏辙兄弟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优缺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难分伯仲。

兄弟俩情谊深厚,算得上是古今兄弟中的典范。

苏轼尺牍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01)七月,苏轼在常州去世。

临终时,苏轼最大的遗憾是未能见苏辙一面。

他对朋友钱济明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他留下遗言,要苏辙把他葬在嵩山之下,并为他作《墓志铭》。

苏辙得知苏轼去世的消息后痛哭道:“小子忍(岂忍)铭吾兄!”苏辙为兄长撰写了长篇《墓志铭》,详尽叙述了苏轼一生的经历,高度评价了苏轼的文学成就。

又撰写了两篇祭兄文,抒发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惟我与兄,出处昔同。

幼学无师,先君是从。

游戏图书,寤寐其中。

曰予二人,要以是终。

后迫饥寒,出仕于时。

乡举制策,并驱而驰。

猖狂妄行,误为世羁。

始以是得,终以失之。

……兄归晋陵,我还颍川。

愿一见之,乃有不然。

瘴暑相寻,医不能痊。

嗟兄与我,再起再颠。

未尝不同,今乃独先。

(《祭亡兄端明文》)。

我们兄弟俩,从小在一起,跟随父亲学习。

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游戏,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一起进入仕途,又一起离开仕途,我们俩的一生,没有一处不是同步而行的,现在没想到,兄长先走一步!崇宁元年(1102年)元月,苏辙同时葬兄苏轼、嫂王氏(南迁前卒于京师)、媳黄氏于郏城(今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并卖掉了自己的部分田产,得九千多钱,资助苏轼之子。

他对兄长的怀念之情更是久而不息,每睹苏轼遗墨,未尝不唏嘘流泪。

苏轼在海南曾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并要苏辙同作。

当时苏辙正在迁龙川,未暇酬和。

苏轼死后,苏辙整理旧书,偶得此篇,泣而和之:“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和子瞻归去来辞》)他在《题东坡遗墨卷后》说:“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

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

篇章散人间,堕地皆琼英。

凛然自一家,岂与余人争?”而在苏轼死后,他深感既无对手,更无知音了:“敌手一时无复在,赏音他日更谁期?”(《读旧诗》)苏辙尺牍苏轼与苏辙实在是有太多的相同之处了。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句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强调兄弟情之深厚,妻子之尊敬。

在整个宋代文化中,有一对著名的兄弟,他们就是苏轼和苏辙。

他们的书信往来,深厚的兄弟情,成为了世人传颂的佳话。

苏轼和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人,前者被誉为文士中的巨擘,后者也素有“小苏东坡”之称。

苏轼是苏系家族中最有名的人物,他在文学、书法、诗词等方面的成就都几乎无人能及。

而苏辙却比兄长稍逊一筹,但仍然是当时名声极好的文学家和官员。

他们两个人的身世和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曾历经风波,但他们之间的兄弟情,却历久弥新,感人至深。

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是北宋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是一位大学士、诗人和书法家,也是苏轼和苏辙的启蒙老师。

苏轼和苏辙从小家境富裕,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兄弟之间的感情十分亲密。

然而,他们的生活并不平静,常常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和打压。

苏轼曾因政治上的观点不被当时的权贵所认同,被贬到黄州、岳州等地。

在流放期间,他凭借着文学才华和广交好友的能力,得到了当地百姓和文化界人士的赞赏,成为了东坡先生这一代名垂青史的文学巨子。

苏辙则因为谏母事件引起了朝廷的不满,被贬轭桥令狐冲等地多次。

在流放期间,他以散文和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感悟和对友情的赞叹,也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才能,为当地百姓所欣赏。

虽然苏轼和苏辙长期分居在不同的地方,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在他们的书信往来中,可以看到兄弟之间深厚的情感。

苏轼曾在黄州写信给苏辙,称他为“二弟”,表现出他对苏辙的深厚关爱。

而苏辙也多次在书信中表现出对哥哥苏轼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兄弟两人的情谊也经常体现在诗文之中。

苏轼曾在题诗中赞扬苏辙的“正是休官后,闲居文学第”,表现出他对苏辙文学才华的赞叹和崇敬。

而苏辙写的《兄长自海南来龙游寄所知》、《怀旧》等诗篇中,也表现出他对苏轼的深情厚谊。

在他们关系最好的时候,苏轼为纪念兄弟之情,写下了《赤壁赋》中的名句:“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的故事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的故事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的故事引言民间常说,兄弟情深,这句话其实用在苏轼和苏辙的兄弟关系上再合适不过了。

他们一生中经历了许多风雨,但是他们始终是彼此的支持者和陪伴者。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对兄弟之间的动人故事。

青年时期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一生许多趣闻始于他们的青年时期,如今。

苏轼考中了进士之后便离开了家乡,苏辙则留了下来。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因距离拉近了兄弟之间的感情。

两个兄弟时常书信往来,闲暇之余还互相创作诗歌。

这样的兄弟之间,隔了千里,亦能彼此感受(和体会)到对方的心意。

家园失守北宋中期的政治环境很不稳定,承平日久的盛世已经逝去,灾难和战乱不断。

苏氏于是搬到了苏州,因为那里相对安全些,但是他们没多久就经历了一次大地震,家园毁于一旦。

这对兄弟当时正在外地,苏轼决定放弃一切来回家搬救家人。

苏辙则为记家谱,甚至去尝试寻找一个失散的亲戚。

他们俩并肩战斗,努力地为自己家人寻找到新的家。

离别和重逢无论是苏轼还是苏辙,都经历了许多政治和个人生活上的波折。

苏辙被贬谪在桂林,而苏轼被赶回家乡。

两个兄弟之间的书信仍在继续,而且是更加密切了。

苏辙写下了一封信约请苏轼来桂林做一个重要官员的帮助者。

然而苏轼去了江西后就没法回来了。

不过,终于有一天,苏轼终于回到北方。

在南方整整饮醉了一夜之后,他与苏辙重逢了。

当他们两个拥抱在一起时,他们彼此感受到了兄弟之情的强烈。

结语苏轼和苏辙有兄弟之情的这个故事,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兄弟的持续的支持和陪伴是多么重要和宝贵的。

他们兄弟俩共同经历的种种,让我们切切体会到兄弟情深的动人之处。

在常常变幻无常的生活中,兄弟之间的联系是一条连结甚至可以穿越距离和时间的纽带。

苏轼和他哥哥的故事秒懂百科

苏轼和他哥哥的故事秒懂百科

苏轼和他哥哥的故事秒懂百科
我们熟知的苏东坡,才华盖世,风流倜傥,豪放洒脱。

但默默地站在苏东坡身后,成为苏东坡支柱的,却是他的弟弟:苏辙。

苏辙和哥哥苏轼是同榜进士,才华丝毫不输苏轼。

而且两人同时进入决赛,苏辙得到司马光的赞赏,提议苏辙进入第一等。

但由于苏辙的作文太过激烈,被范镇认为激进,所以比苏轼低了一等。

但苏辙的能力,苏轼是最清楚的:“他的文章实际上胜过我,但很多人不知道,是因为他不愿意出名啊。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子由,是苏辙的字。

苏轼的学生秦观也说:苏轼经常说“吾不及子由”,我认为他说得很对。

元代的张方平也持同样的观点:“兄弟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是的,苏辙更像是苏轼的哥哥,性情沉稳,老成持重。

多数时间里,担起兄长职责的都是苏辙,而不是苏轼。

兄弟两个初涉官场时,苏辙常劝哥哥要谨慎择友,也不要总是讥讽时政。

苏轼却听不进去。

后来,果然苏轼被捕入狱。

苏辙马上做出了两个决定:立刻派人飞马报信,好让哥哥提前知
晓;连夜写了一封奏章,请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哥哥一条命。

苏轼入狱后,一家老小都到苏辙那里安身,苏辙一边为哥哥奔波谋划,一边安抚两家的老老少少,成为两家的主心骨。

同时,苏辙的智慧,也为营救苏轼产生了极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

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更明显。

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

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

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

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

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

众皆倾倒。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

这是兄弟第一次分手。

子由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即请调至密州,因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

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于怀念子由,而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即著名的《水调歌头》一词)。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

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

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

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

苏轼在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感触很深,便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

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

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在《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

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辙送苏轼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

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

其后直至子瞻病卒于常州,他们再无缘相见。

子瞻卒前亦以不见子由为大憾。

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又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