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合集下载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二篇)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二篇)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拥有阳光心灵每一个人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那就不但需要强健的体魄,也要一颗非常阳光的心。

——题记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好好地阅读了《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对心理咨询一窍不通的我,原本以为书中记载的都是一些枯燥的心理理论,真正接触到这本好书后才发现,书中都是作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写下的一些手记,它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有很多当事人的曲折故事。

毕淑敏以其独特的作家视角和心理医生的洞察力,恰如其分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词汇,描绘出当事人的感受、困境、矛盾,内心的种种挣扎,从她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每位来访者的真实感觉,如身临其境。

书中的当事人,有成年人,也有学生,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也十分紧迫。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减少了对心理咨询的粗浅认识,也学到了心理咨询的一些些知识,在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应该更有底气了。

我仿佛触摸到了打开孩子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心觉温暖。

当今的学校里,专职心育教师的还是很少,还不能满足学校心育工作的需求;许多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渴望自身专业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凭借着一份热情,无私地投入这份工作,渴望自身工作能得到领导、同事、家长、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心育的方式方法如何更好的、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孩子……《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这本好书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上的心灵之窗,让我对心理学这门枯燥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毕老师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我跟着她的故事,心被她的文字、语言轻轻地拨动:我明白了老师要定时开展心理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小学生的心理不像成年人,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走进他们的心灵,进行填补和删减;站在讲台上时,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时,请忘记教师的身份,把自己当成她的父母、哥姐,让他们信赖你,愿意与你倾诉;找准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更多关注的不应只是现象,而是追寻问题的源头;不能泛化,认为孩子一错皆百错,一好便是光环照耀,万事皆好;在姿态上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对话时,要弯下腰来,与孩子平视,用我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心理咨询可真是一项科学工作,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求助者,使他们认识到困扰的原因所在,帮助他们调节情绪,从而改正不良行为,达到恢复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比喻手法的运用
比喻手法在文章中起到了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的作用。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手法 ,将精神小屋比作不同类型的人,从而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比喻手法还体现在作者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比喻描 写,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差异,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题。 同时,比喻手法的运用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情感体验
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所表达 的情感是否有深入的体验和感受,以 及在阅读中是否能够产生共鸣。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 解、讨论、小组合作等,以及这些方法是否有助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效果的反馈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及时获取了学生的反馈,并 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优化。
排比手法的运用
排比手法在文章中起到了增强气势、突出主题的作用。作 者通过运用排比句式,将不同类型的精神小屋进行并列排 列,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从而引导读者思考如 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排比手法还体现在作者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通过对 不同人物形象的排比描写,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在精神世 界方面的差异,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题。
指出了人们需要关注自己的灵魂成长,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和人生价值。
03
写作手法
Chapter
对比手法的运用
01
对比手法在文章中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作者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类型的精神小 屋,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从而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构建自象的刻画上。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 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差异,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题。
作者指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忽视内心的感受,导致精神空虚。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人人都需要心理医生,在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事情难以忘怀,在苦痛的时候不断浮现对我们折磨透过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来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前天工作忙碌烦闷之余,我用一个多小时读完了这本书。

从书名或者是目录,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很休闲的书。

所以才会选择读它。

这是上周五吃饭的时候,最爱读书的朋友格格送的。

她自从零几年听了俞老师的演讲,听说俞老师一年至少读五十本书,从此她列出自己的计划,纪录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

她在我的建议下买了kindle,但很快闲置不用,继续每年买很多纸质书。

看完的书她会送朋友,我只是在群里稍微流露出对这本书感兴趣,没想到难得约到她吃饭就随手送我了。

看完这本书的我和她感觉类似,原来心理咨询是这样的过程。

每一次读书我都在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或者书里的主角,我会怎么做。

这本书颠覆了一些我关于心理咨询的想法。

然后我心里模模糊糊有了界限感的定义。

所以前天晚上我没有去打球,和男朋友理论去了。

快吃完的时候,可能是我强大气场,也有可能是我铿锵有力的一段话,反正我震惊到了我们的左右座。

但我依然保持淡定,简洁有力地说完了我的想法。

他最后如我所料说,你说得对。

这次赞同不再是敷衍,而是真正把我当成一个在思想上和他差不多的人对待了。

这本书后的豆瓣内容简介,写的很全面。

大家可以提前看一下。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讲故事为主的书。

毕业后我的两三份工作,每个都是每天要与很多陌生人沟通的。

真的是怕什么来什么。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变成了一个一般人看不出来内向性格的外向型人。

工作中我发现让自己要表达的事情被其他人理解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

简单在于沟通是每个人的本能,人是社会型动物。

复杂在于每个人心里的某个事情或者词语的定义不同。

我最早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特别不能理解学员反复问我很简单的问题,比如视频课是否能反复学习。

2020中考之热点作家5 毕淑敏——2020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2020中考之热点作家5 毕淑敏——2020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热点作家5 毕淑敏一、人物简介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二、代表作品从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起,到《预约死亡》、《婚姻鞋》和此后的《红处方》《拯救乳房》等长篇小说,毕淑敏就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冷静理智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

三、荣誉金榜毕淑敏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1.2013年10月20日,毕淑敏做客CCTV-1播出的《首席夜话》栏目,《放下,就幸福》。

2.2014年6月26日,知名作家毕淑敏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带着灵魂去旅行:在行走中感悟生命”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3.2014年11月23日,毕淑敏作客厦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2014全球通大讲堂,带来《心理健康与人生幸福》专题讲座,为现场观众破译青年时代的幸福密码。

四、社会评价1.毕淑敏,文坛的一只勤劳的蜜蜂;她是,从苍莽的昆仑山流出来的一股清泉;她是,一把一磨就利的剑;她是,文学天空闪闪发光的又是讨人喜欢的一颗星星。

——童庆炳2.毕淑敏的散文质朴真诚,诉说的是对世界的惊奇,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对生活始终不变的热爱。

尽管她的笔下也有伤害、委屈、愤怒的负面情绪,但通篇读完,感到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书中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将我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变得敏感起来,恢复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

此刻,毕淑敏像一个最懂你的好朋友,在温柔的夜里与你对话,回忆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它也许是一朵很小的旷野花,也许是一盏冬天的红灯笼,也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琐碎而平凡,却能为你推开平淡,遇见生命的辽阔。

毕淑敏简介

毕淑敏简介

毕淑敏简介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山东省文登人。

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1991年(39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孝心无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以及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多篇文章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中、小学课本,在文学及医学界享有盛誉。

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客座教授。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

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

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空气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藏北哪有啊,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

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

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

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

及至今天,军区首长告诉她:当时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

毕淑敏 藏北走来的女心理师

毕淑敏 藏北走来的女心理师

毕淑敏藏北走来的“女心理师”为了父亲的期望 1980年,在西藏地区当了11年兵的毕淑敏转业回到了北京,从一个工厂的医务所主治医生到所长,一做就是22年。

从不喜欢到爱上这份职业,毕淑敏说:“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那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

”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

” 当起了专职医生后,婚姻、家庭接踵而来,很快,她就成了大家众口一词的贤妻良母,还是一名好医生。

但是,经历过藏北风雪冲击的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在北京的街头巷尾打闹的毕淑敏。

她对这个都市,充满了陌生。

毕淑敏的父亲是一名“落魄”的文人。

自小就有文学天赋的他,却因为时代的原因而与文学擦肩而过。

转业回来的毕淑敏从父亲的眼光里看到了期望,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父亲的梦想。

毕淑敏开始了“偷偷”的学习。

因为她觉得,一个医生写小说,是一件不太正常的事情。

有谁愿意把性命交到一个三心二意的医生手里呢?虽然她努力让自己上班的时候全神贯注,但私底下她仍然在心里有着些许的惭愧。

再次让她感到幸运的是,后来病人知道她在自学后,仍然找她看病。

她把这归结为自己的“好人缘”。

她说,她想用她的笔,告诉其他人一些风景和故事,同时,给自己的父母惊喜。

当她以毕业论文“优”的成绩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深夜里,在内科的值班室,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的处女作是一部中篇小说——《昆仑殇》。

小说取材于当时“文革”中流传一时的野营拉练故事。

这次野营拉练,打着备战的幌子,却让昆仑防区里最优秀的官兵毫无价值地、无辜地付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昆仑防区最高指挥官为响应林副统帅的号召,为了与兄弟部队争高低,把这么一支可爱的部队,硬是逼到了自古了无人迹的昆仑山无人区。

最后,指挥员自己的警卫员牺牲了,那个朴实憨厚的农村小伙子,那个全军最漂亮的女卫生员躺在无人区再也起不来了,那个吹号技术精湛过人,聪明要强的年轻老号手吹得嘴流鲜血死去,那个善于独立思考,对拉练行动方案有深深忧虑的作战参谋也成了悲剧的一个角色,甚至连指挥官心爱的坐骑,那匹通人性的白牡马,也为了司令员的“雄心壮志”而光荣献身,让自己的鲜血成了官兵们取暖的热饮。

读《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有感

读《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有感

读《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有感
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手记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用实际的例子详细介绍了心理咨询的过程,以及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如何去帮助别人。

书中用两个病人的故事作为主线,从中可以看出心理咨询的过程,以及毕淑敏应用的不同心理咨询技巧,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我看了这本书,感觉良多,不禁想说,毕淑敏真是个老师!
书中提到的现实病例,把一些心理咨询的概念很好的实践出来,也更加容易明白其意义,例如,在咨询过程中,毕淑敏会利用共性理论、中介理论、正向思考等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去帮助病人们解决问题。

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咨询的过程需要对彼此保持信任关系,一旦对方感到信任,才会对心理咨询有更多的认识,方便咨询师进行后面的有效帮助。

咨询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使之更加针对性,也更有效。

总的来说,通过读《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我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心理咨询的过程,还有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如何去有效的帮助别人,同时也能够得到毕淑敏的一些心理学上的智慧,看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2024年《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读后感

2024年《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读后感

2024年《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读后感《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实用手册,通过作者毕淑敏的经验和案例分享,探讨了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首先,我被书中的案例所震撼。

通过作者毕淑敏的真实案例,我深入了解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

这些案例生动而具体,既让我身临其境,又让我透彻地认识到心理问题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看着那些曾经陷入困境的人们,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深受鼓舞。

这使我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我被书中的解决方法所启迪。

在读完书后,我对心理咨询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毕淑敏在书中提供了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和建议,这些方法既实用又易于理解。

例如,作者提到了积极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即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启发了我,教会了我如何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困难和挑战。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建议。

这使我意识到家庭环境对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让我认识到,只有通过改善家庭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心理问题。

再次,我被书中的心理学理论所深深感动。

作者毕淑敏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

对于挫折、焦虑、抑郁等常见问题,作者通过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解释,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的兴趣,也使我认识到心理学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最后,我被书中的温暖和关怀所感动。

作者在书中以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方式与读者交流,让人感受到她的关心和关怀。

通过她的文字,我感受到了被理解、被认可的温暖,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和帮助。

这种关怀不仅让我对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让我意识到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怀有同样的关怀和善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两个月前,Psytopic推荐过一本《拯救乳房》的书籍。

由于题材和毕淑敏身份的特殊性,《拯救乳房》成为了国内首部心理治疗小说。

小说中,作者将乳房这一女性象征所带来的各种情感问题做了探讨。

对于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这身份转变的话题,CCTV的《新闻会客厅》对毕淑敏作了专访,以下是访问的文字内容。

对这本书和作者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经过这篇文章与其亲密接触。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

作为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我采访过的成功人士也不下几百个了,问起成功的秘诀,她们会用不同的表示方式来表示一个相同的意思,就是要在一个自己认定的领域当中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做到底,而今天我们请到的来宾却是一个在医生、作家和心理咨询师三重身份当中辗转的一个人,可是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关注的视野,她就是毕淑敏女士,您好。

毕淑敏:您好。

主持人:刚才提到您这三个身份,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表面上看不大一样,可是作为是一个人的选择,我想肯定有她共同的地方,这个共同之处是什么?
毕淑敏:常常有朋友仿佛很惊讶,觉得我在做三件事情,但对我来说它们是一件事情,我想这件事情就是始终对人的
关注。

主持人:这三个身份哪一个更贴近于您那种想作用于社会的那个愿望,哪个更好地去实现? 毕淑敏:在我心中,它们真的是融为一体的,我会觉得我也可能哪一天就会穿上白大褂,又重新去做医生,因为我是一个有执照的医生,我也会在哪一天,比如傍晚突然铺开纸笔,写下我心中的那些不停翻滚的念头,也有可能当我看到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也可能会跟人做这种比较深入的讨论,在我来说它们真没有特别截然不同的分别。

主持人:或者说有没有可能一个身份更像一个过程,而另外一个身份更可能是一个结果,一个结论。

毕淑敏:对,我想那个结果就是对人性不断探索,这些行业其实都是过程。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前,毕淑敏更多的是作为一位作家的身份而被很多人所熟知,但在更早之前,她还曾经做过22年的医生。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西藏阿里高原骑兵部队当卫生员。

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

面对巍峨寂寥的雪山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毕淑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

主持人:每个人关注到自己内心心理的活动,都有一个
从不自觉到自觉这样一个觉醒的过程,您的这个觉醒过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毕淑敏:因为我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做卫生员,我觉得其实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特别密切相关的,是没有办法分开的,比如说我做医生的时候,有一个病人过来,她说我夜里睡不好觉,失眠,如果比较简单的处理,我们就会问,你是睡不着还是特别容易惊醒,还是很容易早早醒来,因为针对这三种不同的情况是有不同的安眠的药物能够应用,我想一般的医生把这个情况问清楚,使用相应的药物,其实也就算是尽最大的责任。

可是我可能就会想,一个人睡不着的时候在想什么,是因为发生了什么而睡不着,她睡不着是一个短期的情况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会和这个病人进行更多的交谈,我会知道,她们其实是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其实就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的状况,我那时候想做一个好医生,其实不但要关注病人的生理,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

主持人:您对自己内心的那种觉醒的关注,像您说的,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儿去,我怎么度过这一生,是从什么阶段开始想这些问题的呢?
毕淑敏:我觉得可能对我来说真的太早去想这些问题。

主持人:女孩子常常容易早熟,是不是常常有这个原因。

毕淑敏:我那时候16岁多一点,从北京到西藏的阿里
去当兵,那时候资讯特别少,不像现在。

主持人:没有去也能够想象。

毕淑敏:对,那时候我们就没什么资料,我第一次到了西藏阿里那种雪原之上,我当时有一种感觉,就觉得这个地方还是地球吗,是不是一个更陌生的星球了,在那儿因为是做边防军,面对这种高寒、缺氧,还有意外事故。

我觉得那时候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来讲,这件事情真的是十分重大,而且特别严峻,我会觉得其实那种死亡的威胁对我来讲是近在咫尺,我就会想,我今天还活着,可是明天可能我就英勇战斗,也可能就牺牲。

就算没有战斗,也因为高原缺氧,因为那种非常严寒,或者因为翻车,这样意外事故,我的生命都可能终结。

我想我今天还掌握着我的生命,我怎么样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比较有意义,包括我会想,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现在知道那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但当时不知道,当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原始人。

主持人:那仅仅是冥想,能想出答案吗在那个时候?
毕淑敏:特别系统的答案没有,我想比较简单的答案就是我活一天,我希望自己做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且希望这件事情不但让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帮助。

主持人:那个时候可能还是一种懵懂的对内心的关照,什么时候对内心的关注就成为您一直以来的仿佛非常关注
的一个重点?
毕淑敏:可能因为我做医生这个职业,我觉得在和平年代里,可能除了交通警察看到死亡,我觉得医生是看到死亡最多的行业了,我觉得医生看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会觉得生命其实特别脆弱,我会觉得这个过程其实对我们来讲是特别宝贵的一个过程,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过得很有意义,也希望别人的生命能够过得有意义。

对于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敏感,使得毕淑敏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1986年,毕淑敏在34岁时,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昆仑殇》,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

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一直到1991年,她决定退出从事了22年的内科医生职业,专心投入于文学的创作,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她的作品中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探究对人物内心的关怀,特别是她近期的小说《拯救乳房》,散文集《爱怕什么》等几部作品,更是被称为中国的心理小说和心理散文而备受关注。

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

主持人:到1998年的时候,您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心理学博士,那个时候是因为一直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到了非要梳理一下不可的时候呢,还是说写作到了一个阶段之后,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