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自我研学
知识点一 纺织技术的革新 1.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于是工__业__革__命__兴起。 2.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 年,哈__格__里__夫__斯__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__妮__机__”。
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 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 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 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 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 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 统治。 ③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局面形成。1840年,英 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 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 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知识点二 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3.1785年,瓦__特__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 便利的动力。 4._蒸__汽__机_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 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__产__力__,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 向纵深发展。 5.到19世纪30年代,_蒸__汽__机__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_大__工__厂_替代,_现__代__工__厂__制__度_最 终确立。
欧洲的旧式纺车
欧洲的旧式织布机
飞梭(1733年)
发明者: 约翰凯伊(机械师)
“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的发生、发展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工业时期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和创新,如蒸汽机、纺织机、铁路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工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
此外,教材还涉及到工业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历史意义和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听说过一些基本的概念和事实。
然而,他们对工业的深入了解可能还不够,对于工业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系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技术发明和工业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其主要发明和创新,并认识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培养对科技发展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工业背后的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工业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工业的过程和成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工业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共47张PPT)

原料
? 机器 ? 生产
市场
工业革命的发展迫切要求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落后的人力畜力不能 满足机器生产的运输 需要
交通运输的革新
轮船/汽船
富尔顿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汽船。 使人类在水路交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蒸 蒸汽汽轮轮船船横渡大西洋
1492年哥伦布的帆船代表人类首次横渡大西洋 用了2个月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 ,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 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
“变革”指 斯的是什么?
——恩格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 习目 标
1、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 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基本史实。
2、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 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0 17世纪中
18世纪中
19世纪中
农村 城市
图1: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4)社会生活:
图2:17世纪中—19世纪中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比例
促进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加速了 城市化进程。
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5)国际关系: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材料六: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 国的灾难是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被熏成黑色, 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 开世界之先。
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影响
(一它力更(布现次 快 代极 局1,2) )意地工大和使是改义向厂地规工变生重 纵 制提模业了产大 深 度高 ,革领工的 发了 促命的域厂飞 展进得确生的 的跃;了以立产,。夸用因和际的段热大而水上支或蒸能也,力,配力汽、不它的可与量机为为结由以其为的机过束来说说基历械。了已,是础史提它人久以,1意9供提 类 的 其 不世义推供 对 依 他 如纪,动了 畜 赖 任 说欧无力治 力 。 何 是洲论的理 、 一 以…对怎手和 风 种 蒸…世样段利 力 手汽实界。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笔记
标题: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思潮
一、工业革命背景:
1.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 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逐渐暴露;
3. 自然科学研究的进步;
4. 社会需求和生产的不断扩大。
二、工业革命的影响:
1. 生产力大幅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条件恶劣,工人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3. 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公正、平等、民主等问题,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兴起。
三、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1.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但未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
2.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1. 阶级斗争:认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主张工人阶级通过斗争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2. 无产阶级革命: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平等、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五、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 第一国际:1864年成立,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推动各国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
2. 第二国际:1889年成立,主张通过合法斗争维护工人权益;
3. 第三国际:1919年成立,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

第七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 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引起了 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 了巨大的灾难。
“一百年前发明电话的 那人,什么不好姓,偏偏姓 ‘铃’(Alexander Bell),真 是一大巧合。电话之来,总是 从颤颤的一铃声开始……”
注视那盏灯。它继续燃烧着约45
个小时的工夫”。
爱迪生宣布门罗公园将于1880年新年
除夕用这种神奇的新光源来照亮。
不
这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除夕晚会。
平
在1879年最后一个寒冷、大雪纷飞的晚上, 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载了3000人来到门罗
凡 公园。他们来自纽约和费城。纽约《先驱
的
报》对这一非凡的景象进行了报道: 庆祝 会计划在天黑时开始,爱迪生叫所内人员
形成。
读图:请在地图上找出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策源地。
德国
美国
19世纪后期科学 技术的核心发明是 什么?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一)人类对电的认识
摩擦生电—— 雷电—— 电磁感应—— 电池的发明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 感应现象,找到了打开电 能宝库大门的钥匙.
为人类利用电 能提供了科学依 据,导致发电机 和一系列电器的 发明
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 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发明数量多:
正式注册的有1300种
最伟大的发明: 电灯(1879年研制 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这些发明你认识吗? “发明大王”爱迪生
(美国)
天 才
晚年他曾说:“我对电灯的研究
是 百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黑奴贸易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变迁

第20课黑奴贸易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变迁比较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异同点:(1)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相同点①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剥削;经济发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国束缚;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强烈;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为南北美洲人民的独立战争创造了条件。
②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
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丁美洲人民要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
③结果: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打击了欧洲列强,促进和配合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的美洲国家大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独立以后都没有废除奴隶制。
④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2)北美独立战争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不同之处。
①背景:北美13州的资本主义经济比拉丁美洲发达,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拉美经济不发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
北美13州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拉美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
②领导者:北美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形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作为一股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结果:北美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而拉美独立后,封建主庄园经济仍然存在,政治上又处在独裁统治之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
2.最早的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葡萄牙3.三角贸易示意图:大西洋4.影响:对非洲:对欧洲:对美洲:二、拉美的殖民化与近代国家的建立1.16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地区完全沦为、的殖民地2.1810——1826年,拉美独立运动。
3.主要领导人——(南美解放者)。
4.结果:建立了17个独立国家( 共和国),基本奠定了现代拉美的政治版图。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20课 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斗争知识点

第20课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斗争【知识管理】知识点1“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
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殖民者的残暴统治,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领导人:玻利瓦尔。
经过:1810年,加拉加斯的革命者行动起来,赶走了西班牙的督军。
次年,成立了委内瑞拉共和国。
第一次革命失败后,玻利瓦尔于1813年率领队伍,重新解放了加拉加斯,建立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
不久,革命再度失利。
玻利瓦尔在海地政府支持下,率领远征军打回委内瑞拉,建立根据地,并宣布解放奴隶,获得了人民的拥护。
他率军从北向南打击殖民者,连战连捷。
1819年,在南美洲北部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玻利瓦尔当选共和国总统和最高统帅。
19世纪20年代,玻利瓦尔联合南美大陆起义军,同西班牙军队展开决战。
1824年,秘鲁全境获得解放。
第二年,上秘鲁独立,为纪念玻利瓦尔,改国名为玻利维亚。
结果:1826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由于功勋卓著,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知识点2印度民族大起义原因:英国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反抗。
经过:1857年5月,印度土兵不堪宗教侮辱,率先起义,并占领了古都德里。
印度各地民众纷纷起义,极大地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者急忙进行镇压。
英军在进攻中印度的章西土邦时,章西女王挺身而出,直至壮烈牺牲。
1859年末,起义的烈火被扑灭了。
失败原因:各地起义军虽然英勇战斗,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和内讧,又由于参加起义的封建王公的动摇妥协、叛变投敌,各地起义先后失败。
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使他们认识到印度人民的强大力量,在统治政策上不得不做一些调整和让步。
大起义同时唤起了印度人民的爱国热情,成为推动印度最终走向民族独立的精神源泉。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核心素养精品课件)

历史解释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生产领域里发起的技术 革命,开创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 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的概况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的背景
01 政治前提: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政局稳定。
02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谢 谢!
史料实证
02 影响: (1) 对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 对世界: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 消极:工厂环境恶劣;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工业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带来阶级对立
史料实证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时空观念
课后练习
1.“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
阿克莱特发明水力 “骡机”将珍妮纺纱机与水 纺纱机,以水力作 力纺纱机合二为一,继承了 动力,纺出的纱坚 珍妮纺纱机纺出的纱线细和 韧结实,但比较粗。 水力纺纱机脱离手工的特点,
机器化生产,产生巨大效益。
1785年卡特赖特 发明水力织布机, 使织布工效提高 了四十倍。
说一说:生产过程中使用水力有何优缺点?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
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可知,工厂制度将 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细化分工,严格管理,使用机器,实现了批量生产, 极大提高生产效率,D项正确;材料反映提高了生产效率,体现不出无产阶级的觉醒 ,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工厂制度下资本家和工人的收入情况,不能得出社会贫富分 化加剧,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提高了生产效率,体现不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排 除C项。故选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类的灾难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918.11.11德国宣布投降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4、德国投降——大战结束
三、人类的灾难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提示:从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去分析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 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这 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 的掠夺战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新时代曙光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退出大战 ——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不公 平的待遇,引发五四运动
第20课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美 发
德展 迅
日速
英 发
展俄 缓 慢法
过程(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年6月)
2、战争爆发:1914年7月,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
东线 马恩河战役
3、主要战场:欧洲战场 西线:凡尔登战役(转折)
2、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 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
比利时、法国 北部和德法边 境——西线
英法
德
波罗的海南岸至 罗马尼亚——东线 俄 德、奥匈
巴尔干——南线 塞尔维亚 奥匈
日德兰海时战间时:间时1:19间9116:6年年1792月1月4-年1-112月9月月 兵力兵:力兵1:一5力3百个:三师一十百个五师十万人 伤结亡果伤结::亡果伤一 西::七 虽亡百 线十 未:三 再余 决三十 度万 出十余 转人 胜四万 入负万人 阵,人地但战此
索姆河战役 南线
4、扩大:1917年美、中等国对德宣战。
5、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战败告终。
第 一 次
萨
( 一
拉
世
九热
界 大 战
一 四
窝
年 六
事
的 导
月 二
件
十
火 线
八 日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直接原因(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一、谁点燃二了、“火药桶”
结后果,:德德奥国方消面灭困法难军重主重力, 的
索姆河
每况愈计下划,开失始败走,下双坡方形成 路。此战役为此成为一
战的 转相折持点局。面。
巴黎
凡尔登
二、凡尔登“绞肉机”
1、凡尔登战役的转折性
2、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
1915年5月7日,德国潜艇用鱼雷击沉英 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百余名美国乘客和社 会名流丧生,为1917年4月美国参战的借口。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
(1914/7/28—
第
1918/11/11)
一
参战国家 33个(协约国29个,同 次
盟国4个)方 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界 大 战 概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况
伤亡人员 3000多万
表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三、人类的灾难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