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下翻译方法的选择——以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下翻译方法的选择——以Style: Toward Clarityand Grace翻译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以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 (1990)的翻译实践为例,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本翻译项目中的实际译例以及相关翻译选择,重点探讨为解决词法、句法层面翻译问题而采用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英译汉;功能对等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964年,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概念。
前一种对等“注重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后一种对等则更为奈达所推崇。
这种叫做“动态对等”的翻译概念要求“原文信息在接受语中得以传递,以至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相同”。
[4] 到1969年,奈达对“动态对等理论”提出了更加精确的定义,提出“接受语读者对接受语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的反应大体一样”。
而在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里,奈达为了避免对“动态”一词的误解又用功能对等的概念取代动态对等,他表示“译者应努力使源语功能适应于接受语所产生的特定语境,在接受语中再现源语功能”。
[2]可见,奈达对功能对等概念的探讨不是仅仅停留在语义层面上,而是更注意对翻译中语用和交际等因素的考虑,强调译文读者的接受与反应。
在奈达与查尔斯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提出功能对等的一些基本原则:(1)上下文的一致性优先于词语一致性;(2)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4)听众或读者的需要优先于传统的语言形式。
[3]在对源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笔者决定采用功能对等理论对“Style Towards Clarity and Grace”进行翻译和分析。
二、翻译问题与困难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研究以新版《小妇人》为例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研究以新版《小妇人》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国影视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其中英文字幕的汉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与欣赏。
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策略,并以新版《小妇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在字幕翻译中,这一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在保持原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高字幕的可读性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新版《小妇人》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电影,其字幕翻译在传达原著情感和人物性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该片字幕的汉译实例,探讨如何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英文字幕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翻译,从而为中国观众呈现一部既忠实于原著又易于理解的电影佳作。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电影字幕的汉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也被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翻译研究中提出的核心理论。
奈达强调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要在保持原文语义和风格的基础上,实现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直译”和“意译”的二元对立,提出翻译应追求的是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应。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框架下,翻译的过程被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交际对等。
因此,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取向,灵活选择翻译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风格。
在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电影字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准确、简洁地传达出电影的原意和氛围。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文化差异中词的对等翻译

著名 的美 国翻译理论家 EA.ia 19 ) 出 :语言在文化 中的作 . N d (9 3 指 “ 用 以及 文化对词 义 、 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 普遍性 , 习语 以至于在不仔细 考 虑语言文化背景 的情况下 , 任何文 本都无法恰 当地 加以理解 。 词语 ” 作 为语 言单位 , 承载着 特定 的文化 内涵 , 必定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框 架, 应用这一 理论基础来指 导词语 的翻译 , 在两种语 言中寻找文化对等 词, 以实现对等翻译 。 2功 能 对 等 理 论 . 在 中国 , 达 的翻译理论 在 当代 西方 翻译 理论 中介绍得 最早 、 奈 最 多, 响也最 大。奈 达的理论贡献 , 影 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 态 对待不同语 言和文化的气氛 , 以增 进人类相互之 间的语言交 流和了 解 。他坚持认为 : 任何 能用一种语 言表达的东西都 能够用另外一 种语 言来表达 ; 在语言之间 、 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 等语 , 来实现交际 。 因此 , 奈达认为 , 文应尽量使用译 文接收者喜 闻乐见的 、 译 符合接 收语表达规范 的言语形 式。这就导致 了他关 于“ 最切近的 自然对等” 即 “ 动态对等 ” 以及 后来“ , 功能对 等” 理论的提 出。他认为功能对 等的翻 译, 要求 “ 不但是信息 内容的对等 , 而且 , 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 尽 3举例论证与分析 . 31 .词义与思维方式差异 因为思维方式不同 , 英汉语 中对颜 色的使用就有很 多的不 同之处 。 汉 语 中“ 红糖 ” 英 语 为“ rw u a” 汉 语“ , bo nsgr; 红茶 ” 英 语为 “lc , bak ta ; e” 汉语“ 黑眼睛”英语 为“ akee” 英语 的“lc ys , , dr y s ; bakee”汉语 为“ 挨 打后 出现 的黑眼圈” 汉语“ ; 黄色影片” 英语译 为“lefm” , bu i . l 英汉语 中的蓝色 , 都可 以用来指秋 高气爽 的天空 色, 英语 中蓝色 但 的引 申义较 多 , 常用来 喻指 “ 黄色 的” “ 、 下流 的” 也 常用来 比喻人 的 , “ 情绪 低 沉” “ 、 心情 不悦 ” “ 、 忧愁 苦 闷” 如 词组 “ b e o d 、 t , i a l m o” “ n u o h v e le” aet u s 中的 bu 均有 “ hb le 忧郁”、沮丧” “ “ 、倒霉的” 的意思。 又 如英语 中绿 色常用来 表示“ 嫉妒 , 眼红 ” 之意 , 故英 语 中有 gen r e wt e v( i y h n 十分嫉妒) g e a uy 在莎士 比亚的著名悲剧《 、 en sel s, r aj o 奥赛 罗》 中有 te re— ydmole( 眼怪 物 , h en ee r[r青 g s 喻指“ 妒忌 ”这一词组 。因此汉 ) 语 中的“ 红眼病” 在英语 中应是 gen ee , re — yd 汉语中的“ 红眼” 变成 了英语 中的“ 绿眼” 而医学上的“ , 红眼病 ” 在英语 中称为“ ikee” pn ys。 32 .词义与文化意象差异 词在 特定 的语境 中具 有不同 的联想 词义 , 而文化 意象则是不 同民 族或社 团文化 中约定俗成 的认知 图式 。译者如果对词义联想失误 或缺 乏适宜 的文化意象 , 就难以避免出现错译或误译 。 比如 : )h e aab s a rvdt b w i l h n. 1T e wnvl ae s o e ea ht ee at n h p o e p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元素。例如,对于《红 楼梦》中特有的称谓和习俗,霍克斯采用了音译或直译的方法,尽量传递原文的 文化内涵。而杨宪益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对译,他采用了 一系列归化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
01 引言
目录
0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0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 翻译中的应用
05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 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04 案例一:《红楼梦》 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情感和意境,一直是翻译界 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在文 学翻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该理论的实际效果。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转化为译文语言。 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 格。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此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结论
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文本类型与功能 对等、意义表达、作者意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译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信息、情感和意境。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传递文化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 重要意义。
从读者反应来看,两个译本都受到了不同读者的喜爱。霍克斯的译本更多地 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为英语读者开启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杨宪益的译本则 更易于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使《红楼梦》的故事在英语世界中得到了更广泛 的传播。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一、引言在中国,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对世界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正如克里斯蒂安·巴柳(Christian Balliu)所说:“奈达的著作,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时代”(郭建中,1999)。
本文将通过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一些翻译实例,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该理论。
二、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
根据奈达的观点,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异,“形式对等”概念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奈达特别强调后者,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Nida &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源语的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则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郭建中,1999)。
很明显,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非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奈达在“动态对等”中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但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
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避免有些人对“动态对等”的误解,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引言
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而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
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在英语文本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并将其转化为符合目标语
言习惯和语境的译文。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实
际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和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学者纽奥马尼提出的,它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
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译者应该首先理解
原文的功能目的和意图,然后在译文中达到相同的功能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可以灵
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包括意译、加词、删词、换词等,以实现所需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1)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2)译者应该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功能目标和意图;3)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和习惯,以实现功能对等的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还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处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言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言差异,包括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句式表达等方面的
差异。
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手段和策略,处理语言差异,实现译
文的功能对等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还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适应翻译市场的需求。
在当下的翻译市场中,越
来越多的翻译需求需要译文具有更高的可读性、流畅性和准确性,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
译者实现这些目标,提高译文的质量和效果,满足市场需求。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一、引言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
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
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1.音译。
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
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
“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
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
”。
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
“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
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作者:热娜·买买提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
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
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
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
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
“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
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
”。
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
“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
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
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
同。
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
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
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
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
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
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
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skins—trifles。
先按字面意义翻译之后,在加注部分解释了成语的真正含义。
6.意译。
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
故在汉英翻译时我们应该根据语言的实际情况,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与上下文中的意义进行仔细推敲之后进行意译。
例如一个词可能在词典里有多种解释,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一词多义。
在汉英翻译过程当中翻译这种词时,应该根据词在汉语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进行分析之后再翻译成英语。
例如:小宝宝正在安睡——The baby is sleeping peacefully.“安”在这里有“peaceful”的意思。
他们安抵北京——They arrived in Beijing safely.“安”在这里指的是“safe”。
教授正在安神,不要去打扰他——The professor is setting his mind at ease,don’t disturb him.这里的“安”有“set(sb.’s mind)at ease”的意思。
一些词或短语的翻译应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翻译,否则会歪曲原文的意思。
例如:天天踩着盼的石阶而上,自己竟成了一个大男人——Climbing the upward steps of hope I had become a fully grown man.“大男人”不能直译为“a big man”,此处指“长大成人”,可译为“a fully grown man”。
三、结束语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必须认清原文的思想内容,努力传达原作的精神,避免逐字翻译或把原文的语言形式原封不动的搬到译文中来。
本文主要从字词和短语的层面上,通过列举许多汉译英的实例,讨论了在汉译英时,怎样通过运用六种翻译策略——音译、直译、增译、减译、加注、意译,來实现功能对等。
即讨论了怎样使用翻译策略使译文表达准确、通顺、贴切、文雅。
参考文献:
[1]谢旭升.特色汉英翻译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1).。